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专题研究

温柔似野鬼°
680次浏览
2020年09月14日 01: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2上海高考语文-太傻留学网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专题研究
摘要: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 供的丰富
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
践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切 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的内涵

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实际上是强调对数学学 习过程和方法的
考察。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
理等过程。那么何谓“解决问题”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想准确把握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的内涵, 就必须首先抓住小学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美国著名数学教
育家波利亚认为:“问题是指有意识地寻求某 一适当的途径,以便达到一个被清
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数学问题就是一个被意识到但 又不能立
即达到目的的情境状态,具有如下一些特性:其一,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和实际
生活中 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问题具有现实性;其二,题目的条件可以冗余或者
不足,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解题 ,问题具有开放性;其三,从一个问题可以引伸
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考,问题具有发展性;其四,对于没 有现成方法可以解答的
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去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寻< br>找恰当的途径与方法,达到这一被意识到的目的的过程。所谓“解决问题”目标的
教学,也就是把 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教学
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由“吸收一储存一 再现”转化为“探索一研讨一创造”,将教
师的教学转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的过程。实际上
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通过他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

二、“解决问题的”作用

1、走进情境,获取信息。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 决问题的资源,创
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巫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
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
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
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 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处理信息 ,启动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
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 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
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 大家的交流
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



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
的 数学问题(例如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这种情况,
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 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
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3、梳理思路,练习巩固。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
学生反馈 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
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 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
能。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回顾整理,达成共识;二是练习巩 固,解决同类。(主
要是让学生对刚学习的新知识从总体上进行梳理,切实掌握解题思路,然后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形成技能。)

三、“解决问题”的功能

1、使 课程改革目标突显化、具体化课标在课程总体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目
标作了如下阐释:强调从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
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 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另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有一项 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 合作的能力。

2、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良性跑道理解认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胜后要做的事情< br>就是去实现它,这就需要有效的途径,就好比一条跑道,学生在跑道的起点,目
标是跑道的终点, 跑道边有绿草鲜花。有了这样一条跑道,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
愉快地去跑步,既可以享受路边关景又可以 在累时得到必要及时的帮助,最后体
验到自己到达终点时的快乐与兴奋。这里再采用后现代课程观的某些 观点来加以
诊释似乎更容易令人理解。“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就“解决
问 题”教学内容及上述案例而言,它所涉及的问题(买什么文具)就是跑道的起
点,问题得到解决(买到文 具)就是跑道的终点其余已知或隐含条件(10元钱、
明确自己要买什么文具、制定购买计划、按计划执 行等)就是跑道,而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修改完善计划、寻找实现计划的策略(怎样起步、用 什么
跑步姿势等)就是跑步的过程,形成了“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时所形成
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会话、探究,共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
略一种相互转变,然后加以实施直至 问题得到解决—一种发展,并从中获取某种
更具一般意义的认知策略—一种形成性和生成性。

参考文献:

[1]董惠平,姚慧明,张绪昌.小学数学“解决间题”教学策略的研 究与探讨.[J]
中小学教材.2005(01).




[2]李星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J] 理论视线学科研究.2006
(05).

[3]杨豫晖.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 数学教
育学报.2004(04).

怀念爸爸-齐肇楠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地址-元旦主题


树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结题报告范文-党员转正申请书格式


学习电脑系统-我的老师作文500字


安徽省合肥市地税局-毕业生求职简历范文


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德国大使馆电话


寿光林海博览园-惜时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