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

余年寄山水
519次浏览
2020年09月14日 08: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海洋的资料-广州的二本大学


第一单元 负 数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高冬梅
单位

葛沟中心小学
时间

20XX年1月8号
主备人

王立华
参与者

李庆霞 冯桂霞 赵昌苓 张平平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2-9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
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
负数表 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
考虑到负数在生 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
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
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 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 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
支取,水位高度的上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 了表示这样两种
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 材首先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例1)、存折(例2)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
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
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例3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
式数的比 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4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
的大小关系。本单 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材注
意结合学生熟 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
的情境中认识负数。例 如,例1通过冬天教室里和教室外的气温对比,室内、室外的气温分别是
零上16℃和零下16℃,来引 入负数。因为气温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信息,从气温引入能让
学生感受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再 如,例2通过明细中存入和支取的对比,进一步体会生活


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 量。另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用正负数表示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
高度、相对于北京时间的其他地区的时间 ,等等。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例3安 排了一个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
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 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
步建立数轴的模型。例4进一步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 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借助数轴
来比较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对温度高低的亲身体验理解正数、0 和负数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
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
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认识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 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
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 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
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 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 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 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
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 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
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
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 上表
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3.本单元内容可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
【课时数】


3课时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单位:葛沟中心小学
时间:20XX年1月9号
集体备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 认识负数
主备人:李庆霞
参与者:王立华 冯桂霞
赵昌苓 张平平
个性备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负 数的意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
义,能正确的读
法 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
写负数。
2. 会借助数轴比较
数都小于0。
数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能用负数表示现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
实生活中相反意义的
量。
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难点:在数轴上表示正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数和负数。

教具学具准备:
温度计教具、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导入:你还记得做实
1、游戏: 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
验时观察过的温度计
反反》。游戏规则:老 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吗?水沸腾时是多少
度?水结冰后又是多少
如: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
度?你是怎么读度数
升15层(下降15层)。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的?(用学生熟知的知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教学内容: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游戏导入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 了解负数
的作用。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识导入,很自然的让学
生对负数产生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简单介绍温度计。





2、师:我在课下测量了我们教室内外的温度,同学们请看,

老师在放大的温度计教具上拨出相应的温度“零上6℃,零下6℃”


提出问题:你能读出上面的温度吗?“零上6℃,零下6℃”


怎样表示呢?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4、比较:仔细观察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

1、师给每桌学生发一只温度
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计,让学生观察此时温度计

(1)室内温度是零上6℃,我们可以记作+6℃,读作 正6摄
上显示的温度,并读出度数。
师: 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
氏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
生:零上13℃。
读 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6(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6
师:0℃以下的温度你会读
吗?
也可以直接写成6,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6℃也就


是+6℃。(板书)

(2)室外温度是零下6摄氏式度。我们可以用-6℃来表示零

下6摄氏度(板书-6)。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


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6就可以了,同桌互相


比划一下。

(3)小结:通过室内外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

0℃为界线,用象+6或6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6这样


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板书:负数的认识)。

5、试一试: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拨出温度,其他学生看温度


计,写出各个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


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借助温度计认识正、负数,既直观形象,又具有典型性。


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


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零上和零下是一组反义
词。如:零上5℃和零下5℃
(二)教学例2
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因此,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用正负数表示的事情吗?
一个 用“+”表示,一个用“-”
(1)出示存折明细的示意图,重点是“支出(-)或存入(﹢)”
表示。
温馨提示: 这里的“+”是
一栏,让学生说说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 br>正号,读作正,可以省略。
(2)小组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2000、500、-500 、
“-”是负号,读作负,写数
时千万不要省略。
-132各表示什么?

(3)如500和-500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等,体会正负


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


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
师:学习了例2.现在你知道
你家存折上数字前面符号表
学习数学的快乐。)
示的意义了吗?

(三)学习珠穆朗玛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

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


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出示“做一做”第2题。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


想一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


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

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

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


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存入和支出等生活中一些相反意义的

量。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能帮它们分一


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


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


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线,0℃

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


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

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

巧记正负数:
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

象+4、4、+88 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
两量意义若相反,
正数负数来分辨。
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
零上度数和收入,
正数表示记心间。
零下度数和支出,
请出负数做代言。
正数用“+”可省略,
负数用“-”不可删。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

分类吗?
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
度线、海平 面是分界点。让学生很好地借助直观情景来理解接纳
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
5.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2、根据题意,填出适当的
数。
(1)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
记作( ),那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4页“做一做”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辨认并巩固正负
数的读写方法。
2.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她家这个月的电费支出67
元应记作
( )。
(2)在知识竞赛中,如果+
3.练习一第2、3题
10分表示+10分,那么扣2
4. (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
0分,记作
( )。
-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

3层呢?
(3)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
质量0.02克,记作+0.0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那么低于标准质量0.03克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 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
记作( )
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 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
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设计:
负数的认识

例1 零上6℃零下6℃
+6℃-6℃
例2 +500(500) -500
+2000(2000) -2000
+132(132) -132

珠峰 +8844.43(8844.43) 吐番 -15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如果水平升高3m时记
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时
记作( ),水
位不升不降时记作
( )。
(5)20XX年下列国这的商
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
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 %,
中国增长7.5%,写出这两个
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
额的增长率:中国< br>( )、美国
( )。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正数和
负数的 认识学习的很透彻,
要想熟练还需要你们在现实
生活中正确应用,希望同学
们继续努力 ,大家有信心
吗?











板书设计:

负数的认识

零上 零下
收入 支出
。 。
。 。
。 。
正数 负数
(用“+”表 (用“-”表
示,可省略) 示,不可省
略)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后反思
负数作为一种新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既感到陌生又觉着新颖,所以,学生 都带着求知的
欲望步入负数的殿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用学生熟悉的温度计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度 数并
读出度数,使学生对学习负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掌握了负数的意义,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对“-”(减号)和“-”(负号)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展开了辩论,就连平日不喜欢数学学习的
学 生也积极参入,课堂效果出乎意料。由此看来,兴趣对于帮助学位生掌握知识有积极的推进作
用。







第 二 课时
单位: 葛沟中心小学
时间:20XX年1月8号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集体备课
主备人: 赵昌苓
参与者:王立华 冯桂霞李
庆霞 张平平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例
3、例4。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在数轴上表示出正
数和负数,并比较正,负
数的大小。
难点:负数与负数大小的
比较。



3.今天早上7时 天气
预报临沂-2~11℃,
请你读出临沂今天的
最低气温和最高气
温。
4.读出我省本周部分
城市的气温。(大屏
幕出示)
青岛:-3~9℃
日照:-2~℃
济南:-4~℃
(让学生学会用负数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树形纸片 人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读数,指出下列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6 0 -8.2 +20% -35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上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下2摄氏度下降了6摄氏度,
这天傍晚黄山上的气温是( )摄氏度。
4、读出我国去年3月份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北京: 6℃~10℃
长春: -5℃~11℃
拉萨: -6℃~8℃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正负数。
并能够应用负 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教学例3
师:下面是4名小朋友以大树为起点,分别运动的情况:


小丽:我向西走了4米。 小伟:我向西走了2米。
小红:我向东走了3米。 小强:我向东走了4米。
思考并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1、从0起往右依次是数字
1、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几?
2、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图并交流。
2、从0起往左依次是数字
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从0 起往右数字
生,让学生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越来越大,从0起往
左数字越来越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直线上的点与正负数的对
负数大小比较方法
0在数轴是原点,
应关系,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
负数比较很方便。
负数都比0要小,
小的负数离0远。
近0 负数反而大,
左小右大记心间
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
大,负数比正数小。
4、让学生通过数轴比较-8
和-6的大小。
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
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
边,所以-8〈-6”
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
整的认识。)
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 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
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
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 br>大的负数反而小。

直线我们叫数轴。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1、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二)教学例4

多媒体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


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1、小组交流讨论比较的方法。


2、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学生讨论:-2℃比-10℃气温高,所以-2℃>-10℃,因此-2>-10。
知识巩固


根据学生讨论,通过小精灵的话导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
在数轴上 ,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3、让学生通过数轴比较-8和-6的大小。
因为-8在-6的左边,所以-8<-6。
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比较出2比0大,0比负数大,学生可以得
出结论:正数大于负数。关 键是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注重启发学生自
己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 体地
位的有机结合。)


1、 判断:
(1)、因为8比6大,
所以,-8>-6. ( )。
(2)、0℃表示没有
温度。( )。
2、把下面一组数按从
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7.5 , -3 , 0.4,
0.134 ,0 , +1,
-23 , 12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
各小组记录 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
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 ,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记录数据,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
力。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比较负数与负数的大小。这样的设计贴近
生活,更体现 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是怎样比较正负数的大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复习和巩固怎样比较正负
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8<-6 -2<2
教后反思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五 年多的知识积累,
但还是出现了像-8大于-6的现象,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负数对学生来讲,毕 竟是新知识,

所以,我在教学中借助数轴举一反三的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亲自用口说 出比较大小的根
据。一节课下来。学生轻松,老师不累,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位

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

主备人

王家永

2011-1-14

参与者

朱春桂、王友武、石秀玲、王洪香、薛克堂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0~3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 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


圆锥的底面和高。探索并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
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 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情感 目标:本单元所选取的圆柱和圆锥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
距离,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计算
的量比较大学生要想算对就必 须比以前更加的细心,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做题习惯。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 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为进 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 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
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 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
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如,对圆柱、圆锥的认 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
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 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
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 如此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又如,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 加强对图
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
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
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
系是学生 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取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
柱的表面积怎么计 算呢?使学生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
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另外,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
的活动。此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
联系和转 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 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重 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
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 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
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 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 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在 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
了一个问题 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
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 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
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 ,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 体积的13,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
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3.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4
集体备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圆柱的认识
主备人:王家永
参与者:朱春桂、王友武、
石秀玲、王洪香、薛克堂
个性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
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
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新课标第十二册10~1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
计算方法。
2、能力目 标:通过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
3、情感目标: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
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曲面和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推导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
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实物、剪刀、线等。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分一分。(课件出示实物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你能按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随机拖动分
类)?
2、说一说。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图形的特征简要说
一说)?
师:剩下的这 些形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就先
来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突出两个圆柱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2个圆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师为
你们准备的3个圆柱,它们都是直直的,而且上 下一样粗,象
这样的圆柱就叫直圆柱。
师: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
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在分类中自 然地引出课题,然后举例
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柱的特
征,最后 通过对实物的辨析,强化对圆柱体的认识,使课堂自
然、真实、生动。)
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 由正方体、长方体导入课,
并板书课题。
2、 放投影片,认识圆柱。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认识圆柱的面。
①想一想。
师:观察这些圆柱,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有上下2个圆……
②摸一摸。
师:圆柱除了上下两个圆面之外,还有其他的面吗?请你摸
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总结: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平面,周围的这个面是弯曲的
1、认识圆柱,并探究特征





(1)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圆柱,
拿起你的圆柱仔 细观察,看看这


面,叫曲面。
③说一说。
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指名说说)
师总结: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周围的 这
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④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圆柱, 圆柱的 底面是不是相等呢?
你有什么方法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看哪个小组 想的办法最多?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
现?
生1:用尺子量一量圆柱底面的直径,看是不是一样大。
生2:揭下2个底面,重合起来比,发现它们完全相同。生
演示。
生3:揭下1个底面,贴到另一面,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
示。
生4:先沿一个底面画圆,再把圆柱倒过来,和另一个底面
比一比,它们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验证出2个底
面完全相同(板书)。
小 结:圆柱上下2个平面叫圆柱的底面,圆柱周围的这个
曲面叫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 两个地面相
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
一。创设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学
生发现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 ,而当学
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
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 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
的问题解决中去。)
2、认识圆柱的高
师:我们发现了圆柱的相同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由什么决定?
生:它们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
个圆柱有多少个面?再摸一摸
它的面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在
桌上轻轻的滚一滚
(2)把圆柱放好,你观察到圆
柱有哪些特征?请告诉我。
同时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
一个侧面(曲面)















(3)认识圆柱的高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长方
体、正方 体的时候,长方体和正
方体有高没有?那么圆柱有高
没有呢?
你们认为什么是圆柱的高呢?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吗?
(4)练习 课件出示几个图
形,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圆柱


师: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在黑板的图上
标明高)。 师:如果老师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你能找出一条高吗?
圆柱有多少条高?你能给圆柱画一条高吗 ?(师生演示)
小结:圆柱2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
数条高,同一圆柱的每条高都相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教学
中教师突破了以往只教学圆柱侧面高的 教学定势,从内外两方
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让学生拿出做好的教具,小组合作将圆柱沿着一条高剪
开,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圆柱的关系。

长方形
圆柱
长 宽
边长

边长

面积





面积


2、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1)大家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
个曲面,那这个曲面展开后是一
个什么图形呢?请拿出准备好< br>的罐头盒,把它的商标纸剪开,
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图
形?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导。
(3)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
开得 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
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
行四边形。
(4)请学生 观察、思考并讨论:
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
行四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小组合作,探究圆柱侧面
正方形
圆柱



? ?
边长
? ?
边长
积的计算方法
思考: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
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
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小 组活动

先把自己的想法与小
②让学生把圆柱沿着一条斜边剪开,研究展开图与圆柱的
关系。
平行四边

圆柱
? ?
师生小结:将圆柱 的侧面沿着高剪开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
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 ? ?
底 高 面积
组同学交流,并尝试着在小组里
说说 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
法。每个小组写出自己的研究结

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剪法,去探究圆柱侧面展

开图的奥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也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下
节课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打下了基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件出示例1,学生独立
完成,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练习2
如果不告诉底面的周长,告诉的
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可不可以求
出圆柱的侧面积?
3、思维拓展,发挥想象:
课件出示内容:一张长方形纸,
长的一边为20厘米,短 的一边
为15厘米。把这张纸卷成一个
圆柱。
(1)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
底面周长会是多少?
(2)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多
少?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①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面,它们是
( )的两个圆。
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面。
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 )
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 ④ 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
一条( )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
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
2、综合应用
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1、2题,集体订正。
②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
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 图:巩固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两个
层次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 生的
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做好了铺垫)
(生先想一想再动手卷,看和想
象的是不是一样,然后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有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
侧面 →沿高剪┤
↘└正方形
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长=底面周长 宽=圆柱的高
有无数条高,同一圆柱的高都相等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圆柱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
长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






教后反思:
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 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
体图形。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 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
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 己带来的圆
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
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
师在转,这就说 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
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 解,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第二课时备课】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3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3-14)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的含义,掌握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
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
3、通过实 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














课型:新授课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主备人:石秀玲
参与者:王洪香 薛克堂
个性备课
教具准备
制作好的圆柱模型
剪刀 圆柱的展开图


物体是圆柱体?
(学生举例)
教师拿出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问: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
要准备多少面料?
(学生猜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师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
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研究圆柱表面积(例3)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
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
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
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二)研究圆柱侧面积
1、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问: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 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
系(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师:圆柱的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5、师小结,并板书
师: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
长×高





这部分是本 节课的重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把其中一同学的圆柱用
剪刀将侧面展开,观察
讨论得出圆柱侧面积的
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 C × h
师: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
写成: S侧=2∏r×h
(设计意图:由于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体验到了圆
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 方形,并知道了长方形的长等于
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底面的高。所以在教学侧面积
这部分内 容时,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三)教学例4
师:现在你能求出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要多少面料吗?
出示例4:
一顶圆柱形的厨 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
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1、引导: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2、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 算.教师行间
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
正。指名学生回答自 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这< br>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汇报计算情况。
板书: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314(cm)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72.4
≈2080(cm)
答:需用2080cm的面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14页中的“做一做”
2、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31.4cm,高是7cm。
2
2
22
2


(2)底面半径是2.5cm,高是4cm。
(3)底面直径是24cm,高是8cm。
3、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无盖),高60cm,底面直径是
高的
23,做这个水桶大约要用多少铁皮?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 用、
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基本应用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综合应用题目培养了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例4:帽子的侧面积:3.14×20×28=1758.4(cm)
帽子的底面积:3.14×(20÷2)=314(cm)
需要用面料: 1758.4+314=2072.4
≈2080(cm)
答:需用2080cm的面料
2
2
22
2
教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圆柱 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学生只有在
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加深记忆,再有一点问题就是学生的计算 能力,还很差以后还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三课时备课】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3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二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
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圆柱的侧面积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又该怎么求?
师:李老师想要做一个圆柱形的抱枕,长80cm,底面直径
18cm,
你能帮李老师算一下需要多少布料吗? (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这
道题是怎样计算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练习
(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使学
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回忆再 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及方法,教
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诊断、点拨,同时也为后面的练习做好
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 基本练习
(1)填空

课型:练习课
课题:圆柱表面积
主备人:石秀玲
参与者:王洪香、薛克堂
个性备课


圆柱的侧面积=( )×( )
圆柱的表面积=( )+( )×2
(2)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a、圆柱底面周长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
b、圆柱底面直径径是6厘米,高是3分米。
c、圆柱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几生答案,全班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2、综合练习
课本练习二的第7、8、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快就完成了这组练习,下面我们
再来做一组练习,好吗?
3、提高练习
(1)课本练习二的第13题,分别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体的表面积。
(2)课本练习二的第20题,知道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解 决问题等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 自主检测
师:刚才,同学们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老师感到很高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 组
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一、仔细想认真填。
1. 圆柱体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2.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形,它的()等于圆
柱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3. 一个圆 柱体的底面周长


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
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做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5厘米的圆柱体铁皮筒 ,
至少用一张长()厘米,宽()厘米的长方形铁皮。5. 一个
圆柱体高8厘米,底面周长25.12厘米.现在沿着它的直径垂
直切开,表面积增加了( )。
二、 判断对与错。
1.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
2. 如果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那么它的
形状一定是圆柱体。()
3. 圆柱体的表面积一定比它的侧面积大。( )
4.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三、 想一想,慎重选。
1. 计算一节圆柱形通风管的铁皮用量,就是求圆柱()。A.
侧面积B.表面积C.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3. 挖一个深3米,底面直径4米的蓄水池,水池的占地面积
是()平方米。A.9.42 B.12.56 C.25.12
4.下面的物体形状,不是圆柱体的是()。
A.汽油桶 B.硬币 C.粉笔
四、解决问题
1. 大厅里有 8根圆柱,每根柱子的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
高7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油漆费0.5元,漆这8 根柱子一
共需花费多少元?2.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30
厘米,底面半径10厘 米,做一对这样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
平方分米?
2、 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他同学同桌互批,再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本课学习状 况进行自我达标
性检测。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 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说一说你的收获好
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还要对学习态度和情感
进行相应的评价)
2、 课外延伸
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是为了对本课学习的 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突
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有利于
学生今 后的发展。)
板书设计
圆柱表面积的练习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后反思: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有各自的侧重训练点。在本节课 中设计了4
个层次的练习,即有基本练习,也有拓展练习。在练习中,着重培养学生直接运用
公 式的能力,列综合算式的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对于这节课,虽然我的感 觉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不错,尤其是差生在本节课的学
习当中表现的是很不错的

第四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2
集体备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圆柱的体积
主备人:王洪香
参与者:石秀玲 薛克堂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P19-20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

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
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 生逐步学会转化
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

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
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

积?
(板书:体积)
2、师:常、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添加:什么是物体的容
积?
3、如果已经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出示:各种实物(长方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体,正方体、圆柱体)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后面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做铺垫) 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
4、师:你能根据体积的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
书:圆 柱的体积)
5、师:同学们想想看如何求出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呢?(将
“ 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形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
计算体积。);如果将 “圆柱体的水”, 换成“圆柱体的橡
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
长方体,分别量 出底和高,计算体积。)如果是一个圆柱体木
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生认为可以将其浸在长方体 容
器的水中,用曹冲称象的方法,同样解决问题。)假若是学校
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 能想办法计算吗?
6、揭示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一个圆柱形的水杯,里
面水的形 状是什么样
的?如果想知道这些水
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呢?生一:
生二:
(倒入长或者正方体的
容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设疑:如果老师直接 把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告诉同
学们,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怎样 推导出来的?)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2、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呢?
生:我想把这个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哦,你想到了转化的方法,很有思想。(板书:转化)

那为什么想到把圆转化成长方体,而不转化成其它图形呢?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不仅重视 结果,更重视过程。教师对
学生的方法进一步质疑,引领学生对刚才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反




思,进一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地检测学生思维的深度。)

生:圆柱可以看成是无数个相同的圆笔直地叠加在一起,长
方体可以看作是无数个相 同的长方形笔直地叠加在一起。而圆
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所以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
(设 计意图:问题引领着师生的每一次思维互动,问题引领
着数学课堂的每一个潮起潮落,可见有价值的问题 ,是数学课
堂的心脏,是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的生命之源。)
3、引导学生合作,并讨论以下问题:
想一想:
(1) 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
变了?
什么没变?
(2)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哪一部
分有关系?
(3) 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
系?
(4)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4、汇报交流:





(1)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变成近似的长方体的。
(2) 演示拼、凑的过程,同时(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
份……),让学生明确:分 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越接近于长方体。
(3) 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 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
了,表面积变了;体积不变。(板 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
积)
② 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③ 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④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柱= S h(完成板书)
(设计意 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
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出近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 部分相
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
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 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
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能
力。)
6、回顾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1)出示例5,并让学 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
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 .14×16
=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设计意图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
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 学的关


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2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2、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3、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
的 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
体积。
4、练习三第三题。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易到
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 新知识,并通过练习达
到一定技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把圆柱体积的推导公式
再和同桌说一说吗?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以
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 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
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
化的思想 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现,学生能力各有 差异,有几个学习后进生学习效果
有点差,所以在平时讲课时总是对一些关键知识重复了再重复,让部分 学生养成
了等现成的习惯,有的学生放不开手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以为警。培
养他们 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2
课型:练习课
课题:圆柱的体积
主备人:王洪香
参与者:石秀玲 薛克堂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1、出示题目: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
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
量单位)
圆柱的体积=( ),即用字母表示( )。
那这道题应怎样做呢?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师:我们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今天我们
就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来做一个综合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引
入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回忆 相关的知识,为后
面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补充:
圆柱公式的推导过程以
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师:同桌讨论一下,我们根据V=Sh,如果已知V,怎样求S或


h?
师:咱找个同学汇报一下你们同桌讨论的结果,好吗?
生:我们同桌讨论的结果是根据V=Sh,
如果已知V,S=V÷h,h=V÷S
师:真好,现在我们不仅已知底面积和高会求体积,还会逆
向思考。老师这里有一些题,看谁说的又对有 好。
1、基本练习:
出示练习三第5题。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

的高是多少?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的?说时先说一说已知
什么求什么?用了哪个公式?再说一说怎么 算的?
生:知道了体积,底面积,求高。根据h=V÷S
80÷16=5(厘米)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和这个同学做的有不一样的吗?
生;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 br>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设计要顾及现实性,要顾及全班
每一个孩子,要让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 机会。)
承转:看来大家对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掌握的不错。来点
有难度的,还行吗?
2、变式练习
出示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 减少的土方石
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
径为2米,高为0. 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先让优等学生说做法,
用哪个公式,再让同学
们做











(设计意图:教 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就
是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 积极、自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使
学习的更多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获
得知识才具有价值、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用。)
承转:下面的练习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没有信心再次完成挑
战?
3、提高练习:
出示课本22页第11题
(设计意图:拓展题的设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自主检测 完善评价
P22第6-10题。
师:把这些题目完成在练习纸上后交给老师,看哪些同学已很
好的掌握.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不能正确分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前应安排< br>一些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就好了,还有学生计算失误还是较严重,课下还要强调
整理学生出错的原 因。加强计算能力的学习。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计算有难点的
题时,可以让优等生起来说方法步骤,这样 对于中下游学生是个不小的帮助。



【第六课时备课】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朱春桂
参与者:石秀玲,王洪
时间:2011 、01、12 课题:圆锥的认识 香,薛克堂,
王家永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九年义 务教育六年制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圆锥的认识,, 例1,24页
的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可以换成小黑板或多
媒体


ppt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大家看这支铅笔是什么
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
征吗?
生口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会看
圆锥的平面图。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圆锥形物体多 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
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
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两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
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体现了数学的
师圆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


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 的探究欲望。)
学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圆锥 有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有一个面是圆形。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
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ppt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
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
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
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题: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投影课本23页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师把实物的图片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
几何图形。
1、列举,提出问题。
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
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
的认识》。板书课题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让学生仔细观察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
体会圆锥和方向没关系
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
这样的图形。 (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实物图形的对比,让学生
初步感受圆锥的形状,并初步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为进一步
研究圆锥的特征打下基础。)
(2)、认识圆锥的特征。
师: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师:圆锥有一个顶点。(板书:顶点:1个)
师:它的底面是一个圆。(板书:底面(圆),圆心
O。)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让学 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
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 标出侧面并板
书:侧面(曲面)
(3)、同桌互相指着说一遍。
(设计意图:“动 脑思考—动手操作—汇报展示”,充分
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圆锥的各种特征。)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
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
示给大家。
生汇报:
A、圆锥的特征。
①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
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
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 些物
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
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
给大家看(生举例 )
Ppt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图片。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
你能发现圆锥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
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
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2、圆锥高的认识
(1) 教师激发: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那么 什么叫
圆锥的高?有几条?高在哪里呢?请学生猜测,看书自学。
(2) 屏幕显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
的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
的高。
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
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温馨提示: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点。
②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
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
个面是曲面。
③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
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
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
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
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发现和理
解,再次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3、圆锥高的测量
师:刚才我们初步的认识了圆锥的高,它的高是如何测量
的?你 有更好的办法吗?请自学课本24页例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先在小组里交流。
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
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 ?请同
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哪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 (课件演
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
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
什么?
教师提供教具,全班汇报交流。(边交流边演示圆锥的顶点
和底面、侧面。)
(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师: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生: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师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①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生试说圆锥的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看第三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指
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学生可以利用三角板和直尺进行测量圆锥的高,还有不同的
我 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
方法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
(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
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圆锥的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
了动手操作得出测量结果的成功体验。而且把不同 的圆锥的高通过
通过同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
锥的高是顶点 到底面圆心的垂直线段,这样的线段在圆锥中是唯一
的,引出圆锥高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
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
各 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
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
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
分的名称。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指生说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
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提示在制作圆锥学具的时候,
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 动手做一做
学生快速转动自制的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粘在木棒
上,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2
3
做教科书第24页“做一做”
做练习四的第1题
做练习四的第2题。

















可以安排在课下进行,
在课上做太占用时间



4 思维拓展
1、谁的手最巧。
以同桌为单位,利用课 本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体或自己设计
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
2、对比提升。
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底面




特 征




侧面 高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练习题有梯度、有层次
性、有趣 味性,将综合性、循序渐进性合为一体,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让 每一位学生都能获
得成功的体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
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2、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困惑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
↙↙↘↘
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圆形) (扇形)

教后反思:
教学时首先列举 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
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 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
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 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
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
一摸 ”, “比一比 ”, “指一指 ”, “说一说 ”,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
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七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3
集体备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圆锥的体积
主备人:薛克堂
参与者:王洪香 石秀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5-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
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学的空间
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 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在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
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
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
体。
(出示幻灯)
下面范是用幻灯片的地
方都用多媒体出示图例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
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
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
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
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设计意图: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 实间图形,采用
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
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
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引起学生争论,
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
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 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
柱体和一个圆锥 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
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 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 圆锥体的体积小,
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 指名发言)
同学们有说二分之一的,有说三分之一的,争是争不出结
果的,得用我们准备的大 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
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
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
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 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
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
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
个大圆锥体里装 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
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
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必须在什么情况才存在着三分之
一的倍数关系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
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 动脑想、动
口说,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推导出圆锥的计算
公式,从而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出示例题。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
它的体积是多少?(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3)


答:它的体积是20cm3。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填空:

2、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
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
12cm,求体积。
4、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
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 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
厘米?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习,由
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
习达到一定技能。)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圆锥体积的的计算方法,同学
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敢于试一试的精 神
是值得以后发扬。


(设计意图: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
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
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 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
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教后反思:

本节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出圆锥体的体积,主要用实验的方法,发挥学生
小组合 作学习的方式,得出了结论,注意的一点是在实验时,应该有顺序启示录
好,有秩序一步一步的去计算。

第八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01、11
集体备课
课型:练习课
课题:圆锥的体积
主备人:朱春桂
参与者:石秀玲、薛克堂、
王洪香、王家永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p28页练习四的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
锥的体积
2、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体会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含
义, 经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







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在什么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关
系?
指名请学生回答。
说明圆柱和圆锥必须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具有三分之一的
关系或三倍的关系
3、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千万不要忘记乘三分之一。
4、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帮助学生复习:
高级单位转化成底级单位要用乘法。底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要用
除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设计成习题,学生在做题
的过程中就复习了旧知:
1.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
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
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
( )
2.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
15立方厘米,和它同底
同高的圆柱体积是( )
3.1立方米是( )立方分
米是( )立方厘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⑴单位换算:
23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000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5升>=( )毫升
0.083立方米=( )立方分米
⑵求圆锥的体积。
①练习四的第3、4题。
②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半径5厘米,高是底面半径
的 3倍。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要求体积必须先求什么?高和半径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③.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2、 综合练习
⑴练习四的第5、6题。
⑵有一座圆锥形帐篷,底面直径约<5米>,高约<3.6米>。
①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求占地面积就是求什
么?)
②它的体积约多少立方米?(求圆锥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
呢?)
⑶、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5
厘米>。
① 、如果把它捏成同样底面积的圆锥形,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
② 如果把他捏成同样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为下一步的综合练习作铺垫)
3、 提高练习。
⑴练习四的第8题。
⑵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
水后 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
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⑶、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 圆锥的
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⑷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 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


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⑸、张大伯 家有一堆小麦,堆成了圆锥形,张大伯量得底面
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这堆小麦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
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的体积为<700千克>,这堆小麦有多少
千克
(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
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基本应用的题目 旨在于让学生熟
悉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条件
的分析问题能力, 加深对圆锥体积的理解。综合应用题目培养
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 我会判断。
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②.圆锥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有可能变成圆柱
③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3立方米,高是3米,它的底面积是11平
方米
④一个圆锥的高不变,底面积扩大为原来的6倍,那么它的体积
也扩大到原来的6倍
2、我会填空
①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
柱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
②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
柱的体积是()
③圆锥的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 米,它的高是
()
④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


的圆锥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通过对生活实例和数学知识作出有效的 判断,有利于排出知
识间的干扰,促进正迁移的实现,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
生的思维既有 发散性,又有集中性。)
3、 进行评价
① 学生自己汇报检测结果。
② 小组相互评价。
③ 共同评价,找出不足,共同纠正。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
3、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教后反思
本节练习题中,判断题设计的最好,优等生接触的较快,学的也快,时间有剩余,< br>就显得课不协调,提前准备些拓展题,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别,能都多学的原则,发
挥他们的水平。 下次值得提醒自己。





第九课时
单位:大庄中心小学
时间:2011-1-12
课型:复习课
课题:整理和复习
集体备课
主备人:薛克堂
参与者:石秀玲 王洪香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29-31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

五的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巩
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联系与区
别,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弄清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计
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运用有关知识,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圆柱、圆锥体积的推导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
系与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1、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

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 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
等知识.现在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以便加深认
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
1、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第29页第2题
3、练一练: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为2立方厘
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 2)底面积。体积分别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圆锥的高是
18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厘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题导入,通过最基本的练习勾起学
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忆。)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圆柱的特征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 面叫做底面,它们是
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
无数条,侧面 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2、圆锥的特征.
圆锥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
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从圆锥的顶点
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
加以概括.
立体
图形
圆柱
圆锥
填表
让学生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 举
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3、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 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底面 侧面 高 举例




















用小黑板出示: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
=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
底面的面积)
4、圆柱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



公式用字母表示效果会
好些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 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
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
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公式适
合于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5、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课件。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 锥体的
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 识进行回顾梳理,使淡忘
的知识通过再现唤起回忆。缺漏的知识得以弥补并纳入记忆,
理解肤浅 的在新的条件下得以深化,达到系统、牢固地掌握基
础知识之目的。)
三、重点复习 强化提高
(一)基础练习
1、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6分米。
(1)给这个水桶加个盖,是求( )。
(2)给这个水桶加个箍,是求( )。
(3)给这个水桶的外面涂上油漆,是求
( )。
(4)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 )。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
米,圆柱的体积是( ),如果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
18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圆锥的体积是( )。
3、 用一张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


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削去的
部分是圆锥体的( )%.
(二)综合练习
1、课本30页题
(三)提高练习
1、出示题 目: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切
削掉的部分重6千克,这段圆钢重多少?
2、列式解答,并交流解题思路。
3、引导分析,找一找相同点,小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 br>(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牢固联 结在一起的网络系统,达
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安排,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发展了 学生的智能。)

四、自主检评 完善提高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 们今天复习的有关知
识,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切实掌握。
(总评:本节课的复习,首先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梳理,达到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之目的。再通过新颖多
样的 练习,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教后反思:


我感觉我这样老师一直在领着学生复习,如果让学生通过一个表格,或者汇报
补充效果会好一理圆柱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圆柱体积圆锥体积等


第三单元 比例
单位:
时间:
【教学内容】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 比值是相等的,引出
比例意义的教学。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 部分的名称: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
积,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再 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
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例的 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 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
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 br>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
比 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
教学正比例 图像。教材直接呈现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
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
沂南二小
主备人
参与者
赵霞
李新晓、 赵文慧、李峰、田淑一 刘存吉
2011、1、5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 。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
线段比例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 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
何表示。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 ,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
放大与缩小现象。
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3.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
【单元教材分析】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 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
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 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
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 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
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 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 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
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 上反映的是两
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 子表
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 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 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
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
应用题
【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 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
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 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
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 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
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 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 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
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课时数】
比例(1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课时左右
比例的应用------------------------------------ 5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比例的意义
主备人:赵文慧
参与者:李新晓、赵霞、李峰、
田淑一、刘存吉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应是“一、创设情境,提出
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32——33页例。33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
否构成比例。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
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
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具准备:教学主题图,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
1、什么叫做比?
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
2、求比值:
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
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 这种本领吗?这种
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
比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
式子。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
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12:16 4.5:2.7




1、出示:32页四幅图
找: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生:都有国旗
师:选择其中两面,写出它
们长和宽的比,并求比值
师: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
现了什么?
生: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你还能 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师: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


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
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数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
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
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 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
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 br>出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 相信你们的收
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国旗:2.4∶1.6=1.5
教室里的国旗: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等,所以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
强调: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
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据学生回答整理格式:
6:10和9:15
因为: 6:10=6÷10=0.6
9:15=9÷15=0.6
所以:6:10=9:15
第2题:
2:4=1.5:3 4:2=3:1.5
2:1.5=4:3 1.5:2=3:4


教后反思:
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 遵循“感知实例—抽取共同特征—揭示定义—推
广应用”这一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同伴合作探究、交 流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揭示并理解比
例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没有孤立地看作一课时的教学,而 是能从整个单元出发,沟通了前后知识的联
系,使学生学到了系统性。
【第二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主备人:赵文慧
参与者:李新晓、赵霞、 李

田淑一、刘存吉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课本34页教学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主题图,练习卡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 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
质。





格式:
1:5和0.8:4
因为: 1:5=1÷5=0.2
0.8:4=0.8÷4=0.2
所以:1:5=0.8:4



个性备课


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同学们在窃窃私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好奇心一下子被激
发了。这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比例中的四个数之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 你能发
现吗?下面去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大屏幕出示
预习要求(让生齐读要求 )
1.预习书第34页的内容,把书认真阅读3-5遍,把重要的地方画
上线,不懂的问题用 铅笔标在书上。
2.提示: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预习:
(1)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
(2)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
例的外项和内项吗?试试看.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判断两个
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
4、师:现在,请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将你发现的规律及收获与




















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 是否同意?不过——,你先要好好想想,
师:(3)你能发现比例的内
你所发现的是不是偶然现 象?最好能举些例子验证一下,以免闹
出笑话,好吗?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
汇报。
5、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 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哪
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6、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
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 积!引导学生你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
了。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
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
例的基本性质。
项积与外项积之 间有什么
关系?根据这个性质如何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
个比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 = 10 ∶6 6∶3= 8∶5;
0.2∶2.5=4∶50 ; 6∶2=9∶3,
2、把下面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并找出它的外项和内项。
6 :10= 9 : 15
0.2 : 2.5 = 4 : 50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
能否组成比例.
10∶20 和 0.5∶0.9
12∶4 和 24∶8
1.4∶2 和 7∶1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格式:
10∶20 和 0.5∶0.9
因为:10×0.9=9
20×0.5=10
所以:
10∶20 和 0.5∶0.9 不能
组成比例。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 究内项与外项的关系以及不同层次的
练习,让学生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发展 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情感的双
丰收。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考察猜想,再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并鼓励学 生进行合理地推想,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常说应对课堂动态生成要灵活处理,可关 键时刻还是
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以后应更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地 了
解学情,上课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智。




【第三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二小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赵文慧


参与者:李新晓、赵
时间:2011、1、6 课题:解比例
霞、李峰田
淑一、刘存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
:课本35页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
比例。
2、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准备:例题图,练习卡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练习
个性备课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
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解比
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




3.由5:103=2.4:1.6
可得5×( )=( )
×( )
师:以上题的变形都
是依据的什么?(指
名学生回答并口述其
内容)







师:用比例解决的关
键是找到关系式:模
型高度:实际高度
=1:10。

教师强调几点:(1)
解题之前要先写
“解”。(2)在变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4. 填一填.
(1) =
1.6×( )=( )×( )
(2)5: =2.4:1.6
5×( )=( )×( )
(3)8×0.1=1×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
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 汇报解答情况。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的时候通常把含有未
X=
知数的一项写在等号
X=32
的左边)
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 教学例3。
师:分数形式的比例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中怎样找出外项、内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项?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

X=1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练习六8、9题
1、做一做。
2、.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的关键: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后反思: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解比 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
法,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 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
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平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 有点儿别扭;二是比例的基本
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 质了,还得把它转化
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还有许多同学第8题没有注意各数据和未知量的正确位置。这 个现象提醒
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 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第四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主备人:李新晓
参与者:赵文慧、赵 霞、李 峰、
田淑一、刘存吉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以前我们都
学习过哪些数量关
系?(指生汇报)
师;真厉害。同 学们,
记得这么多的数量关
系,看来咱同学都是很
有心的人。这节课我们
继续 研究数量之间的
变化关系。二探索交流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
屏幕(出示课件) < br>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六个杯子,你有什么
发现?(大小相等,水
的高度不一样)
通过测量我们了解
教学内容:
课本39——40页例1,例2.及41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
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学生体验例题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复习: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S=V÷h
到第一水杯里的水的
高度是2厘米,他的体
积是50立方米,第二
杯是。。。。。(出示
课件水的高度与体积
的表格)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
能求出相应的地面积
吗?(指生汇报)
师:仔细观察水 的体
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
规律呢?如果有困难
可参考大屏幕上的三
个问题:( 出示课件)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
内交流。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39页例1。
(1)学生填表,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
教师,对,我们就说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
律?
同学们通过填表、 交流,知道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高< br>度缩小,体积也随着缩小。
教师:根据计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关系吗?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是:体积高=底面积(一定)(板书)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
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也就是商) 一定,这两种
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水的体积 是怎样随
着高度变化的?:(师:
水的高度发生了变化,
水的体积也相应的发
生了变化,我们就说高
度和体积是两个相关
联的量,)板书:相关
如果用x和y表示两 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
联的量
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xy=k(一定)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
具备哪些条件?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0页例2。
(2)学生讨论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3)指名回答,根据图像说一说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水
的体积是多少以及225 Cin3的水有多高。
(4)学生汇报
这个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高度与体积的变化情况,高度增加,
体积也
随着增加。从图 上找到高度7㎝,再找到这个点对应的竖轴
上的数175,也就是说,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 的
体积是175㎝3。
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通过探 讨和研
究,我们知道水的体积
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而体积和高度的比值
不变 ,也就是商不变,
这种比值不变,在数学
上我们叫做一定,也即
是板书
体积高度=底面积
(一定)
师:好我们接着看大
屏幕(出示课件)
1观察表中有哪两个
量?
2从这个表中你有什
么发现?(路程随时间
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
说路程和时间是两个
相关联的量)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通话时分 1 2 3 4 5 6
相等,也就是一定,写
话费元 0.30 0.60 0.90 1.20 1.50 1.80
成关系是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1)(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扩大,( )
也跟着扩大。
2)通话4分钟需付话费( )元,1.80元可通话( )分钟。
对比;
比较着两个例子,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某省长途电话通话时间与所耗钱数如下表:


3)话费和通话时间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
( ),这个比值实质上就是( )。
4)因为比值一定,所以表中的两种量叫做成( )的量,它
们的关系叫做( )。
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一定),所以工作总量
与工作效率成( )比例。
3、如果圆柱的底面积不变,则( )和( )成正比例。
4 。
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100米,40天完成,实际2天就修
了800米,照这样的速度,多 少天修完?
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
点,板书(两种想关联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
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
相对应的比值也就是
商是一定的,这两种量
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他
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
例关系)在例1中,体
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
系,体积 和高度是成正
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体积高度=底面积(一定)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xy=k(一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对这些内容,你还有什么
疑问吗?

板书设计 :
正比例的意义
xy=k一定
教后反思:
课前我带领学生 做完课本例1的实验,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结合实验,独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 整个实
验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相
关联的量,以及他们之间 所满足的关系。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给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定义,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







【第五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主备人:李新晓
参与者:赵文慧、赵霞、 李
峰、
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
课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
是否成反比例。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牛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
例的关系式。
2、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面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数量本 1 2 4 6
总价元 0.80 1.60 3.20 4.80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
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3加入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出示课件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39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②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教师适时点拨:想一想:高度和底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
什么?
议一议: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积一定)
教师提问:这个3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
教师指着板书提问:高、底面积和体 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
关系?(教师板书:高X底面积=体积)
2.拓展延伸。
出示表格,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每本张数
装订本数
30 20 15 10 5
10 15 20 30 60
总张数
(1)让学生观察上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装订本数)它们是相关联
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2)学生讨论找㈩答案后教师提问:这个积300实际是什缘?(纸
的总张数)
比较例3和拓展延伸练习,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找出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学生相互讨论) < br>(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3中,底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
化,并且它们的积,也就是体积 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和底面积
是成反比例的。
(4)议一议:在练习里,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为什么?
教师:如 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
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路程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3你能举一个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反比例的意义
Xy=k一定
教后反思:
1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 这
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

种新的内在揭示。
2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 本节
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
一种新的 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
3“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 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
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 习了常见的乘法
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第六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比例尺
集体备课
主备人:李新晓
参与者:赵文慧、赵霞、
李峰、 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3、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
学知识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中国地图和山东地图,
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
教学内容:
课本47页48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举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要想知道我们教室里的这块长方形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各
是多少?你
有什么办法?
师生动手去测量。
2、师:要想把这块黑板画在你手里那张白纸上,能行吗?怎么
画?
讨论交流 < br>3、师讲解:在绘图时,需要将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
在纸上。这就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 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
个比就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山东,在山东地图上找出临
沂沂南蒲汪,教师设问:为
什么我们在地图上直 接能
找出蒲汪,我们站在我们这
个位置却找不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的两幅图。
①将地图上的比例尺放大。
师:观察图中的比例尺,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②小结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
使学生明确:比例尺中的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相对
的实际距离。
知道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里具体的含义。
2、课件出示教材49页的主题图。
师:你发现图上的比例尺和前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交流。
师:什么时候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什么时候比例尺前项比后
项小呢?
小结:在生产 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
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3、教学例1
出示例2:把上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老师强调注意的地方。


4、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组织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指名板演,集
体订正。
重点强调在 进行设未知数时的单位名称,我们可以先设实际距
离为厘米,最后算出结果再进行单位换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
1、完成教材49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解题方法。
2、完成教材第52页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3、完成教材53页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求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

教后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只有在学生的生
活经验的基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 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


验,再让学生来画图与实际 的平面图的直观变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第七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二小
时间:2011、1、6
课型:新授课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集体备课
主备人:赵霞
参与者:李新晓、赵文慧、
李峰、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内容
:课本49页例2,课本50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
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 有多大,它的长
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



补充:
1千米=()厘米
2.2.5米=
( )厘米
0.00006千米=
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
( )厘米
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


聪明的办 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
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 比例小的
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
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0.032米=
( )厘米
350000厘米=
(
)千米
3.5千米=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
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 离。
(1)教学例题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 br>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 求什么。(告诉了
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
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
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 在15的下
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 同,所设的x应用
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
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 )
厘米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

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

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 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
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 车站间的
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
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
(3)教学下一例题
出示例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 诉了操场
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 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
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
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并指
生板演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要注意
什么?(单位换算)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 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
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 离
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
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 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
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3、 独立完成练习第1题,并订正。
4、 完成练习的第2题、3题。
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
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
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
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课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
比例尺的应用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
大 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
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 型的题打好了基
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


问 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
用公式来解决了




第八课时:
单位:沂南二小
时间:2011、1、6
课型:新授课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集体备课
主备人:赵霞
参与者: 李新晓、赵文慧、
李峰、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


教学内容:
课本55页56页例4及57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
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
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

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出示课本p56图片,你见过
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
象中,那些事把物体 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王瑾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
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王瑾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
理由。


出示 一张比较小的长城
图,让学生观看,学生说太
小,要求放大,这时拖动鼠
标放大,把放大前后的两个
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他们有
什么变化?”。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过渡,:仔
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

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
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
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
放大后照片长16厘米,宽10厘米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 的长是原来
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
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 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
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
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
结论)
3. 借助两幅图理解 “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
含义,重点明晰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引导学生说出放大或缩小
的规律





4. 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1 3:1
长(cm):8 8×2= 16 8×3=24
宽 (cm) :5 5×2= 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

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1)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
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
份。
板书:

1:2 1:4
长(cm) 8÷2=4 8÷4=2
宽(cm) 5÷2=2.5 5÷4=1.25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1.过渡:
从王瑾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
动手来画一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1)默读例2并思考:要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
原图有什么关系?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
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
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外形
不变。
3.试一试:按2: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生尝试操作
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
法。(提示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
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 填空
一个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按3:1放大,放
大后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放大后
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 : ),面积比
是( : )。
二、 独立作业

3、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
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
面思考。)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
后,( )发
生了变化,


)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
( )发生了
变化,
(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
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 )。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
这个比的比值比1( )。

完成教科书练习1.2.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 泛,在深圳
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
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 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
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
的 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原图 2:1 3:1
长(cm):8 8×2= 16 8×3=24
宽 (cm) :5 5×2= 10 5×3=15





1:2 1:4
长(cm) 8÷2=4 8÷4=2
宽(cm) 5÷2=2.5 5÷4=1.25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 外形不变
教后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 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
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 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幅长城图,但很小,学生看不清,学生要求放大,我用鼠标把照片拉大,在这种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
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 ,他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的发现大
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用电子笔直接在白板 上放大和缩下长方形,学生感觉很
奇妙,不再是以前在课件中设置的一种情况,现在任意拖动,任意变化 ,更加真
实。




【第九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新授课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集体备课
主备人:赵霞
参与者:李新晓、赵文慧、
李峰、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教学内容:课本58页例5,课本59页例6及做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
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
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
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
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
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知道校 园里最高的树
是哪一棵吗?老师想知道这棵树
的高度是多少米,你们能想办法测
量出它 的高度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 br>师: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
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 水,水
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
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
这节课的知识才能准确的测量出
这棵数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研
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2.复习回顾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
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
和用水的吨数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 定,
(3)、书的总页数一定,书的本
数和每本页数



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x
8
=
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

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


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


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

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
添加:
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4)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
学 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
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 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
问题,
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5)、根据例5和例6的解 题过
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
程,
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习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
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后反思:

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
为哪几个步骤?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
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
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
列出方程(3)、解方程(求解后
检验),写答
2、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比例解
决问题后,你打算怎样测量校园那
棵树的高度?

我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我注意
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
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 ,增长才干。如解答方法的构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话题,让
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使知识的学习成为训练学生能力,培
养学生素质的载体。
练习时注重了“知识的生活性”,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强化了学生数
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无论


是问题的引入,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
与生活密切联系。
本节课基本能够完成教学,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 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再处理例
题时为了节约时间应采用自己读题,集体读题太浪费时间。


整理和复习(一)
单位;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时间:2011、01、06
课型:复习课
课题:整理和复习(一)
集体备课
主备人:赵霞
参与者:李新晓、赵文慧、
李峰、田淑一、刘存吉
个性备课




复习内容:
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1——3题及相应的练习。
复习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我们美丽的校园,看图片!
(点击课件,最后定格在学
校全貌图片)
师:如果让我们绘制学校的
平面图,你来当设计师,你
会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随着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有关的知识点。
师:这些知识是我们在《比
例》单 元里学习的,今天我
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
复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
复习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
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复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同学 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快乐大
本营、夺标800、智力大冲浪啊?今天我们来玩一玩 《开心四十
分》,愿意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 比、比例的意义
(1) 什么是比?(教师提问)
(2 ) 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


(3 )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桌讨论或看书)
板书:
比例的复习
(1)意义
(2)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3=10:15
2×15=3×10
2、 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过程与要求)(依据是什么?)
完成P63页,第2题(强调书写与格式)
<1>、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3>、请4位学生上讲台板书。
3、 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提问口答)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 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的
板书:
正比例
(1)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
量也随着缩小。
(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1)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
反而扩大。
(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4、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小组讨论: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题:整理和复习)
二、
回顾整理,构建网


添加:
师:在这一单元中除了这些
知识外,你还能想到了哪些
知识?
学生纷纷发言,教师适
时相应板书.
师:请同学们尝试着把这些
凌乱的知识梳理一下好
吗?
(学生梳理知识,老师巡视
指导)
结合学生的回答,通过板书
内容,其他学生点评、补充,
师生共织知识网络图(略)


二想: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联式,看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
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
当商一定时,被除数和除数( )
当被除数一定时,商和除数( )
当除数一定时,被除数和商( )
<2>、ab=c (a、c不等于0)
当c一定时,a和b( )
当a一定时,b和c( )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交流,教师指导。
板书:
比例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后反思:
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 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
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 的障
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平台。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 程中我试图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复习的全过程,从中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前布置 了具体的预习要求,因此在小组里都能积极交流自
己整理的知识要点,但通过全班的汇报交流还是表现出 学生知识再现的零散性、不
够精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但这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应当 给予
极大的尊重。但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对教 学的关键处仍应给予疏导,从而使学生逐
步学会根据知识逻辑体系整理知识。
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自主设计题目、自己解答题目都


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练习,以帮助
学生拓宽思路。


整理和复习(二)
单位:沂南二小 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赵霞
参与者:李新晓、
时间:2011、1、6 课题:整理和复习(二) 赵文慧、李峰、田淑
一、刘存吉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复习内容:
第三元整理和复习解决问题部分
复习目标:
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重难点:
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方法:
教练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今天我们来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故事导入:金字塔
的故事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解题思路训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15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
(1) 又行了120千米到达乙地。
问:什么一定?从哪儿看出?怎样求速度?
所以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① 如果x指又行的小时数,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为什么?
②如果x指一共行的小时数,括号里应填什么数?
为什么?
(2) 一共行了5小时到达乙地。
= 这样列等式,x表示什么?
= 这样列等式,x表示什么?
强调:在正比例应用题中,比的前项和后项要上、下对应。
添加:
(1)先在组内说说自
己的理解,再交流。
(2)在做之前有想提
醒大家的吗?比一比
看谁做的准确?(2
人板演) < br>(3)说出自己的做题
思路,全班进行交流。
同时针对出现的错误
及时纠错改正 。
(4)还有别的做法
吗?


2、对比训练。
(1)解答两道题。
A、安装一条下水管道,15天安装了120米。照这样计算,10天安装
多少米?
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做出,然后教师提问。
什么一定?从哪儿看出?怎样求工效?所以工作量和天数成什么比
例?列的方程是怎样的?
解:设10天安装x米。
B、 安装一条下水管道,计划每天安装120米,15天完成, 但实际只
用了10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
学生仔细读题后,独立做出,
然后教师提问。
什么一定?从哪儿看出?怎样求工作总量?所以工效和天数成什
么比例?列的方程是怎样的?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2)对比。
(a) 学生充分对比,同桌讨论两题的不同点。
(b) 学生回答讨论的结果。
(c)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对比。
这两道题本质上的不同是什么?
为什么第一道是正比例应用题?
为什么第二道是反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的方程是怎样的?
反比例应用题的方程是怎样的?
只看原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
3、 总结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一找
二想
三判断































(1) 认真读题,找
出题中的比例关系
式;
(2) 根据比值相等
或乘积相等列出比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学生口答分析过程,讨论出两种方法。


学生仔细读题。独立做出,再口答。
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讲,教师强调易出错的地方。
学生分析,讲出方法,师生共同讨论。强调比的前项和后项要上下对
应。
例;
(3)解比例,写答案。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总结
课后练习
添加:
五、课下作业
小组合作测量操场
上的旗杆高度。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
象,学 生就会感到亲切,萌发对数学的探究欲望。把金字塔的故事引入到数学课堂
之中,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 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下作业让学生结组测量操场上 的旗杆,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学中,我不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
己观察、思考、探 索、比较数学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等,让
学生把探索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种种方式 凸现出来,引发他们的思考,通过探究、反
思、体验和感悟,进一步了解解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智慧在一 次次的问题思辩中生
长。


第四单元 统计
单位:
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66—6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沂南一小
主备人
参与者
高冬梅
李新娜、刘树玲、毛培永
2011、1、5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
统计图中的数据 。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 疑和修改建议,
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究活 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
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从统计图中准确地提取信息,能够
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难点: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内容综合性地运用统计知识并对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地分析。
通 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
关信息进行简单 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
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 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
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 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
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 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教
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 会的。
【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本单元所涉及的统计图(扇形图、折线图等)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故教学时应注意不要简
单地重复旧知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
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 对统计结果作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等。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第一,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 br>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第二,对统计图提供
的信 息要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不要被一些表面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
客观性。实际教 学时则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
生认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 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明确统计图具有直观、形象
的特点,所以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 息,展示统计结果。对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要认真、仔细
地分析,要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本单元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备课】
单位:沂南一小
时间:2011、1、6
课型:新授课
课题:统计
刘树玲、王洪霞
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特征与作
用,能正确描述统计图中的数据。





个性备课
主备人:高冬梅
参与者: 李新娜、
2、引导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
合理、规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描述和分析 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
据不清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2、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探 究活动,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
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
重、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和简单
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喜爱什么电视节目?
生:少儿节目……
师: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你还知道哪些品牌的电
视?
生:学生说说电视品牌。
师:老师最近想买台电视机,该买什么品牌的呢,你有什么建议?
生:说说自己的建议。

师:老师如果想统计彩电市场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用什么统
计图最合适?
生:扇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用扇形统计图?
生:能反映出总量和部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沿学生的思
维发展方向思考,学生先了 解彩电的各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再来思
考用什么统计图最合适。这样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能增加学 生的
自信心,也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巩固了解题的方法和思
路。 )

















(1)观察分析数据,
正确 判断。第一感觉
你认为哪种品牌的彩
电最畅销?

谈话:有人认为A牌
彩电最畅销。你同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探讨、交流例1
(1)师:你们和老师想到一 块了,老师根据调查制作了一副彩电市
场各彩电占有率的统计图,你从中能发现什么信息?(出示教科书 第
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学生观察统计图并说说发现的信息。
师:索尼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
他们的观点吗?

认真 想一想,这幅统
计图里“其他”部分可
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冲 突。
师:你认为的其他是什么品牌的电视?
生:可能是一种电视品牌,也可能是多种。
能包含一些什么品牌
的彩电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先和自己小组的同学说说,再把你
小组讨论、交流,学
们的想法画出来。
学生展示成果。
生汇报。

(2)发现问题,合理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生1:在第一种方案里是把原来的其 他又分为TCL和别的品牌,
TCL的市场占有率22%明显大于索尼的市场占有率20%,索尼彩电< br>的市场占有率不是最高的。
师:那TCL的市场占有率一定是最高的了。
生2:TCL的市场占有率也不一定是最高的?因为其他的占有
分析。

谈话:这幅统 计图提
供的数据怎么样?
(模糊不清,不够完
整)对,因为这幅统
率还或许有 一种比TCL的还要高。
师:在第二种方案里,也有其他呀?或许也可能有一种比索尼
的高吧?
生:不可能,因为其他的只占11%,就算是一种品牌,它的市
场占有率最多才11%。
师:原来在第二种里没有像第一种那样的可能了。那创维彩电的
计图提供的数据不
清,我们就无 法全面
的反映有关彩电市场
品牌占有率的情况,
也就不能作出A牌彩
市场占有 率因该排在第五位了吧?
生:不一定。
师:怎么又不一定了?
生: 在考虑索尼彩电的市场占有率时,其他的占有率11%比索
尼的20%少,所以不必考虑,但是现在要考 虑创维的市场占有率10%
比其他的占有率11%要少,所以在其他里或许还有比创维高的。
电最畅销这样的结
论。

引导学生说出:在利
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
策时,一定要认真观
师:那海尔的市场占有率7%一定是最低的了?
生:不一定。
师:又不一定?
生:其他的彩电市场占有率或许有比海尔的低的。
察,全面分析,注意
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


师:刚才和创维比的时候不是说比创维的10%高吗,怎么可能比
7%低呢?
生:有可能 。刚才和创维比的时候一种可能比创维的高,也可能
信息出发,不要单凭
直观感受轻易下论。< br>
板书:认真观察,全
比创维的低。
(2)引导释疑
师: 谢谢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来分析,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能
面分析。(3)发展提
高,修改建议 。

发现老师制作的那副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
谈话:那你认 为我们
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
(3)小结。
在制作和分析统计图
时应该注意什么?你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在制作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什么?
请小组讨论。
生:收集数据要完整。
生:……
师;再想一想在分析统计图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
觉得要想更清楚的反
映 哪种彩电最畅销应
该怎么修改?

小组讨论、汇报展示,

引导学生把“其他”部
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分细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
师 小结:制作统计图
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
时,一定 要客观具体
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
力.初步形成评 价与反思的意识.)
2.教学例2:
(1)小组探讨,交流。
这幅图, 是某公司员工A和B分别绘制的本公司员工去年下半
年月薪情况统计图,初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相同的数据,制成
地反映信息;在分析
统计图时,不要被数
据模糊的统计图误
导,一定要进行认真
分析,找出问题的症
的折线统计图在外形上却迥然不同,折线的走势一个平 缓一个陡峭,
结。

给人直观感觉也是截然不同的。
(2)引导释疑。
提问:为什么这两幅图看起来不一样?进一步观察数据的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两幅 图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
板书:客观具体。




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一
格代表50元,右图一格代表100元。)
(3)教师精讲:
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
不致发生误判。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 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
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 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
念。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67页第一题图,提问:
(1)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2)你能判断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吗?
(3)喜欢乒乓球的与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是多少?
(4)喜欢乒乓球的比喜欢羽毛球的多百分之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 含的体育
项目,阐明其中可能含有人数比排球项目更少的项目,从而根据该图
不能判断出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
2. 出示69页的2题。(某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况统计图)
思考:(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结合练习理解,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
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知道在根据扇形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
问题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统计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教后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 统计的意义,掌握扇形统计图特征与作用,能正确描述统
计图中的数据。学生能正确地制作统计图,充分 利用统计图的特征准确、合理、规
范地反映出有关数据。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描述和分析 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问题,
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提高了学生制作统计图的技能。 在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并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第2课时备课】
单位:第一实验小学
时间:2011、1、10
课型:练习课
课题:统计的练习课
高冬梅 毛培永
集体备课 个性备课

主备人:李新娜
参与者:刘树玲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第67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
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在学习
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巩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清楚的表示各种数量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
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同总数
之间的关系。
师:真好,现在我 们已经想起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了,这节课我们就统计图的
知识上一节综合练习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回忆再现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
出诊断及点拨,同时为后面 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承转:老师这里有一些题,看谁说的又对有好。
1.基本练习:
出示: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 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
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六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打



80

C.小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一年
年级


cm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 )统计图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级 级 级 级 级
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
68 74 56 23
球 乐 说 他
听音看小其


(设计意图:通过观 察,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据特点,针对数据特点和要说
明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 据。A可选用扇形统计图。
B可选用条形统计图。C可选用折线统计图。基本练习是应用的最低目标,< br>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设计要顾及现实性,要顾及全班每一
个孩子,要让他们都有 展示自己的机会。)
承转:看来大家对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分辨的很清楚了。来点有难度的,还行
吗?
2.变式练习
分组讨论: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练习十一1-2题
(汇报交流时组长汇报,集体纠正)
(设计意图: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就是使 学生的学习建立在
积极、自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使学习的更多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 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知识才具有价值、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用。)
承转:下面的练习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没有信心再次完成挑战?
3.提高练习:
( 1)如图1,如果用整个图表示总体,那么_______扇形表示总体的
11
,______ 扇形表示总体的。
32
A
C
(1)
450亩
大麦
C
A
65%
B
28%
B
500亩
小麦
30 0亩
油菜
(2)
(3)

(2)红星村今年对农田秋季播种作物如图 2规划,且只种植这三种农作物,则
该村种植的大麦占种植所有农作物的____%.
(3) 光明中学对图书馆的书分成3类,A表示科技类,B表示科学类,C表示艺
术类,所占的百分比如图3所 示,如果该校共有图书8500册,则艺术书共有
______册.

北师大高考分数线-英雄事迹50字


上海市金山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黑暗中的舞者影评-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嘉积中学海桂学校-软件工程师职业规划


恋爱个性签名-三年级评语


司法局工作总结-方法4


四川考试院-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生意对联-水电安装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