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1)

巡山小妖精
703次浏览
2020年09月14日 09: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点军校-公司年会活动方案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年级数学上册
一、数一数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 活,帮助学生了解学
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 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
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 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
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
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 大
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 边有葱
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 ,还有一座
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 充分感知10以
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
2
讨论问题的学生
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 的旁边都标上了
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 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
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 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 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
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
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 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
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 ,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 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
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 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 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
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
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 帮助,
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 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 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二、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 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
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 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
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 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
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 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


“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 ,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
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 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
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 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
“高”、“矮”的含义,并通过 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 行的。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
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 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
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 “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 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
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
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 见,
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 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
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分类


(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 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
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 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七、11~20各数的认识


(第84~90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 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20以内数的顺 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八、认识钟表


(第91~95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

一、位 置
(第1~9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 、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
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 位减法”;二是用“20以
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 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
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 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
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 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
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 益的。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 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 资源。同时,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 的作用,体验学习的乐
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第二个层次,通过系统 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例1是
用“摆一摆,算一算 ”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摆弄学具、独立思考,展示多种计算方法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算理,
掌握“十 几减9”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具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知识基础,在体现


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呈现“想加算减”和“破十减”的方法。在“做一做”的练习中,也通过“ 摆一摆”、“圈一
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在综合练习中,除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外 ,还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
结合,让学生不断体会数学的作用。
第三个层次,借助“十几减9 ”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
目的口算方法。例2利用学 生喜爱的“小猫观鱼图”,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出13-8和13-5两道题目,引导学生从不
同角度观察 、用不同思路思考,得到不同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的已比较熟练,有了
“ 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的方法比较快捷,又能同时计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 br>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的练习 中和综
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另外,综合练习中,还突出了练习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富有童趣;以及 计算与解决问题
的有机结合。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例1中渗 透集合思想;练习二中的第4题、第5题,
练习三中的第3题、第9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五中的第7 题初步呈现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内容。
教材中“用数学”的编排,除少量穿插在练习中编排外,还特意安 排了一幅情节引人,“资源”丰富,题材
多样的大情景图(例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 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
时巩固口算。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题意直接计算, 到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再计算。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出现了
扩大开放性、增加信息量、给学生更大思维 空间的综合情景图──“美丽的大自然”,引导学生根据天上飞的鸟、
地上跑的鹿、河里游的鱼为素材, 独立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练 习中,有关“用数学”的内容,一般都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
情景图提出问题 ,再进行计算。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计算 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教师
应 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 br>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 入,同
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 思考,自觉地构
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 会新知识,记得牢,形成
技能也比较快,运用起来更自如。教材在设计方面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意图,教 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
教学资源,自觉地创造性地发挥和设计。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 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
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 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例1,
12-9。由具 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
础 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 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
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 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提倡算法多
样化的同时,还要适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 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3-8,13-5的
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 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减”、“想加
算减”,甚至还会有“连 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加上在应用中的体验,
学生会在“自我 反思”的基础上掌握他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教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


构建方法,学生学得更深刻。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 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流畅、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子达到,是
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具体练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根据一年级小孩特点,多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 对口令”等方法进
行练习。练习的面要广,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练习过程中,要不断了解情况,根据 不同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
施,调动积极性,提高练习效率。(2)练习一个阶段后,要筛选数目比较大 和经常出错的题目,如17-9,15-8,
14-6等,做成卡片或结合应用,细水常流的练习,稳步 提高口算的水平。(3)对口算比较慢或计算有困难的同学,
首先要弄清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是道理不 清,还是记忆迟钝,针对问题想办法。再是对他们要耐心,给予更多的
关心和鼓励,教育周围的同学尊重 他们,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也有成功感,树立信心,不断进步。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 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例如,例3后面 的“做一做”,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图,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而且
可以从 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教师教学时,可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
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 决
问题的乐趣。
三、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 br>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
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 是通过一
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 边都相等,长方形
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 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 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
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 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
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知 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
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 、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
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 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
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这部 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例3通过拼搭活

< p>
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 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
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 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
估计和交流。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 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探索100以内 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 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
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 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
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 维能力。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 题:“能用2
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 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
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 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
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 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
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 ,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
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 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
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 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
的加法):2=0+2,2= 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 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
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 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
能摆出什么数。
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 际


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
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 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
方法来得出答案。
教学建议
1.这个实践活动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 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教师可以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
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例 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3.可以仿照教科书 上的样子,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画有数位表和汇总表的纸发给学生。
除一名学生对摆 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以外,其他几名学生都在数位表上摆圆片。
可以先由一个小组示范活动,用2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两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
(2)记录摆出的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3)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
然后 让学生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操作一开始可能是无序的,
要 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不断的摸索,自己发现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先< br>把所有的圆片摆在个位上,然后依次从个位上拿出一个圆片摆到十位上,直到所有的圆片都摆在十位上,就 得到了
所有不同的数。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来摆圆片,例如,得数是3的加法有4个:0+ 3、1+2、2+1、3+0,
相应的数也有4个:3、12、21、30。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种多样 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
4.在摆圆片的过程中,教师要 随时提示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例如,有的学生用4个●摆出不同的数后,教
师可以提示学生:“你发现 什么规律了吗?如果不摆,你知道用5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吗?”如果学生能够发现
规律,就要鼓励学 生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6个、7个……圆片可以摆出哪些数。如果学生还没有发现规律,可以
让学生再 接着摆下去,试着找出规律。等所有小组都结束活动后,可以把每个小组最后汇总的“作品”在班里展示,
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使学生真正进行合作学习。
5.最后, 让学生讨论一下不用摆,怎样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哪些数(此时,大多数学生应该已经发现了
规律) 。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再写出这些数,例如,在脑子里想先在个位上摆9个圆片,是9,
再从个位上挪一个圆片到十位,就是18,……,一直到把9个圆片都挪到十位,就是90。也可以利用个位数 与十
位数之和得9的原理来写出这些数。还可以根据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来写:
6个● 6 15 24 33 42 51 60
+1 ↓ ↓ ↓ ↓ ↓ ↓ ↓
7个● 7 16 25 34 43 52 61 70
+1 ↓ ↓ ↓ ↓ ↓ ↓ ↓ ↓
8个● 8 17 26 35 44 53 62 71 80
+1 ↓ ↓ ↓ ↓ ↓ ↓ ↓ ↓ ↓


9个
● 9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90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6.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在 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例如,当学生用11个圆片
摆的时候,可能出现个 位上或十位上有10个圆片的情况,在读数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
么这样的数读 不出来,使学生知道个位数和十位数都不能超过10,在接下来摆的过程中就会注意这个问题。又比
如, 当学生用19个圆片摆的时候,怎么摆都摆不出一个数,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又是为什么。
7.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写出来的数列出下表,让学生观察表中哪些数是用1个圆片表示出来的数,哪些是用2
个圆 片表示出来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组数间存在的规律,更深刻地了解100以内数的特点。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五、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 ,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 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 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
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 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
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 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
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 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关于加、减法计算的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 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 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
整十数。各节中 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
让学生 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同 时,
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 于学生抽象思


维能力的培养。
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 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
例如35+30,先算30加30得60, 再算60加5得6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 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
数相加。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容易出 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材
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 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
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 位的概念,又利于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教材出现两
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中呈现了两种 计算方法,如口算24+9,一是先算4加9得13,再算20加13得
33;二是把9分成6和3,2 4加6得30,30加3得33。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
动手、动口的 学习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且,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
的? ”的形式,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 br>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
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这 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笔算时,掌握相同数
位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 、减的道理。
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对加 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顺序已经初步掌握。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 。因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
合计算是结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在 练习中出现的。如在整十数加、减整十
数中先编入了整十数连加、连减,又编入整十数加、减混合与整十 数、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计算这些
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教材特别注意加强练习。
2.关于“用数学”的编排。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整 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
问题。让 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
系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教材对“用 数学”内容的设计,首先,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探索数 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第58页第5题以小猴子分花生的插图展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符合小
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去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境。分花生的实际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 他
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又如,第72页~第73页例3、例4,选择学生身边的作业评比的素 材,让学生提出
和解决“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等问题。例题、练习 题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
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或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 简单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100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它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之一,应给予足够 的重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 识是人们在长


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教学中,要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
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 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
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 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再
如,借助教材设计的“发新书”、“买玩具”等 ,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充分
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 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 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
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 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的设计已经努力体现了《标
准》的理念,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 图,一般都展现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时,可以结合教
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 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第56~57页)时,借助苗圃有许许多多鲜
花的场景图, 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
少盆 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 ……
为了使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第57页“做一做”)。之 后,让学生看
图,通过思考,想出得数。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是十分必要 的。这样,就给了学生
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
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 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有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
要求学 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根据一般规律,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
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合作
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组织好学生的练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要以课 内为主。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开火车”“接
力”“送 信”“对口令”“找朋友”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
趣。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还要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和其他客观条件,积极创设运用新颖
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两 位
数加、减一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口算比较难,要突出练习这方面的内容。对比较容易的整十数加减整十 数、不进位
加和不退位减,就可以适当减少练的次数。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练习,减少盲目 性,讲究练习效果。
(3)多进行口头练习。
小学生书写有一定的困难,并且速度较慢。减 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可以增大练习容量,也减轻了
学生的书写负担。同时,口头练习的形式多 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除上述要注意的问题外,还应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注意了解 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


行辅导,多给参与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赶上自己的小伙伴 ,达到教学目标。
4.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 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
需要。根据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
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除了穿插编排有已学过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还专门设计编排了需要解< br>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为学生创 设用所
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第72~73页例3、例4,先展现“作业评比”图,用生 动的语言描述作业评
比情况,吸引学生看图进入“评比”氛围,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对于学生已 经会解决的问题,如“小雪和
小磊一共得多少朵红花?”,请学生解答。对于提出的新问题如“小雪比小 磊多得几朵红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解 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不断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
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 要性,并促使应用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获得的成功,会产生较强烈的成就 感,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七、认识时间


(第81~85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第86~87页)

教材说明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 生
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 力。此外,
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题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 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针对学生喜欢玩具的心理特点,在商店的正前方设
置了玩具柜台,货架上有玩具 熊、小汽车、魔方、积木和布娃娃等玩具。左右两边分别是学习用品柜台和生活用品
柜台,货架上分别放 了铅笔盒、书包、橡皮、转笔刀等文具和牙刷、饼干、汽水和闹钟等生活用品。每种商品都有
一个价格标 签,上面的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教材通

< p>
过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 数量关系。在
玩具柜台前,有一个小朋友拿5元钱,要买一个小皮球,问剩下的钱还能买点儿什么,这里 先要求出还剩下多少钱,
再看看哪种商品的价格比剩下的钱少。另一个小朋友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辆小汽 车,求一共要花多少钱,涉及到
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在学习用品柜台前,有一个小朋 友拿着1元钱,要买一个卷笔刀,这里要求
售货员先把1元换算成10角,再减去卷笔刀的价钱8角,得 出应该找2角。在生活用品柜台前,有个小朋友通过
计算比较出买2瓶汽水和买1听可乐所花的钱一样多 ,结果决定买2瓶汽水,渗透了优化的思想。在商店入口处的
回收站前,有个小朋友拿来了废弃的易拉罐 和矿泉水瓶,要求回收员根据每种废品的回收价格和废品的种类、数量
快速地口算应该付多少钱。在商店 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
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 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此外,教材还
鼓励学生提出更 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了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教材也反映了在日常生 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
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 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
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 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
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 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此外,教材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 教育。通过
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 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
意识。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2.教师要提前把这次活动的大致 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下,说明这次活动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让学生把经常使用
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 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
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 (最好有用小数表示的价签),例如,到商店实地调查,询问家人,查书籍资料,等等。
3.上课时, 教师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学期
所学的分 类方法,把带来的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如果有的物品类别不太明确,学生分类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
4.在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要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 店。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
设置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柜台和回收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 不同设置其他的柜台。然后让学生把各种
物品分别放在相应的货架上(货架可以用课桌代替),可以请几 位学生读一读标签上的价格,如果学生所标的价格
过于偏离实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5.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在全体学生开始活动 之前,
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怎样买一块橡皮?”指定一名学生用学 具卡片上的人民
币买一块橡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 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
的柜台找到该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最方便;而售货员需要熟 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
否需要找零,找多少,等等。
6.全体学生开始活动。“顾 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要
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 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活动中学生
会碰到各种各样 的问题,有数学问题,也有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碰到 了些什么问题,碰到问题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是不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 题用


已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解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来,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 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学
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力量。
教师要利 用“回收站”的题材,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7 .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商品交易中碰到了哪些问
题,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两个同学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比较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些。还可 以
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原来的钱数减 去花去的钱
数是否等于剩下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等等。还可 以让废品回收员数一
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收入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
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 积极性,并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
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 握好自己的角色,由于活动的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都比
较强,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但不要过 多地干预或打断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简单地定为复习巩固
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 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
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找规律


(第88~92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十、总复习


(第98~105页)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100 以内的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元、角、
分,几时几分,位置与图形,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找规 律”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
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 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 比较,以加深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分别集中复习。在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 法”时,把“20以内的退
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口算结合起来进行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间的 前后联系,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
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
教学建议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3.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 算,这些知识是进一步
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位置”、“认识时间”、“图形”和“统计 ”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
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

黑板报边框-好段落


福州交通职业学院-报名序号查询


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爱国英雄故事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


2012年高考真题-小学班主任期末总结


体操比赛-野性的呼唤读后感


广西科技职业学院-工资薪金制度


清明寒食是为了纪念谁-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