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别妄想泡我
658次浏览
2020年09月28日 14: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新疆人事考试中心-cet4准考证

2020年9月28日发(作者:苗文瑞)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
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 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 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
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 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 提示具体内
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 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
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 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
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 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
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 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
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
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 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
议论句。

1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
然后指出作 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 、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
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 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
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 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
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 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
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 印
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
的兴趣,顺乎 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
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 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整体——部分、
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2


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
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
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 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
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 ,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
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
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
是指在结构上合 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 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
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 印象,
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
写作意图 ,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注音、解释题:“ 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
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 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
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3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 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
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 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
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
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
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肯定了褒扬了 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
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 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
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
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 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4


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1.(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
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
E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
义)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 思想观念和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 景物、场景)作用:交代
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
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
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3. 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5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 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
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 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
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 行间
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
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br>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
结合该文 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 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
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 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
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 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
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 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
是必须的内容。
6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 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
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
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 表现作者情感的句
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五个答题步骤

高考现代文 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
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 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
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 。
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
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
试的角度看, 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
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 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7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 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
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 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
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 心句、过渡句、
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 者
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
作 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 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
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 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
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 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
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 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
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
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 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
成分的句子。分析 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
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
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
了一句或 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8


★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
最后一句话:“黑夜 ,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
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 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 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
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 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
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 br>★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
《孔乙 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
揭示了孔乙己悲剧 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 :《谁
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
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
热情歌颂 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 解
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 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
碗”“竹竿” ,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 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
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 珠、星星,把荷香
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 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
《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
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 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 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
9


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
的 ‘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 br>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
题时不 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
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 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
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
“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 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
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 的考生将两个问
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
往限 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
一代的炎黄子 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 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
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 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 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
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 来不便。所以答
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 个,
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 br>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 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
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 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
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 要尽量多答点,阅
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10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 ,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
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 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
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 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
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
后 ,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 、关联词、
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 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
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 案区域大体确定
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 个
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
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
为什么还要‘ 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
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 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
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 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
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 “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
案要点了。
11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 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
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 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
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 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 学性文章尽管以
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 我
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
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
了知音,所 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
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 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
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 ,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
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 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
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 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
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 问题形成完
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 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
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12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童年的烙印’?”
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 的烙印”
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 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
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 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
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 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
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 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
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13

公务员加工资-我家的一件珍品


现代文学作品-通报范文


杜勒斯-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


公务员考试题目及答案-关于祖国的歌


六级报名入口官网-销售经理岗位职责


东北石油大学分数线-认知实习报告范文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成人高考英语词汇


图卢兹商学院-湖北高职高专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