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佳节寄思 文化传承——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之我见

温柔似野鬼°
924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02: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辽宁省高考分数线-中国梦演讲稿教师篇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支元丰)



佳节寄思 文化传承
——语文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之我见
摘要:五千年来,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洪流留了下来,在当下
发展迅猛、风云诡谲、竞争激烈的 世界格局之中,若是一个国家拥有如
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却不能够深入学习,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改变生
活,无疑于让美玉积尘,是对传统的沿袭和继承的巨大的破坏。而小
学的语文课堂,则是能够让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圆天地,是体验古
人智慧的重要场所。由此,我们的学生从小徜徉在祖国文字语言 的魅
力之中,更能领悟优秀文化的底蕴。而追本溯源,在传统文化的各种
形式中,古诗词最是独 树一帜,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了许多
古代贤人的智慧与风骨,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关键词:语文;传统节日;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具有十分深厚的底蕴和极其顽强的 生命
力。如今现存的诗词歌赋,文学典籍,都记录了中国独特民族文化的
孕育历程。纵观我国五 千年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曾涌现处笔墨鬼才,
英雄豪杰,也有许多极具风骨的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许 多具有传世
意义的文化珍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较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等等,都 是带有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的文化珍宝,兼具文化
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名远 扬,历经五千年发展,
蒙世代尊重,代代相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处在当前发展迅猛,风云诡谲,
竞争强的时代大背景下,如果说一个国家拥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
却没能将这份文化遗产很好的继 承下去,没有从教育抓起,让每个学生
真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何谈文化自信的传承。小学的语文 教学
旨在通过让学生接触古诗文和文言文等传统的文学作品, 让传统文化
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 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从而进一步净化他们的心
灵,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那么如何通过语文科目的教学 实践实现这
一目标?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古诗三首》为例,通过创新综合
性教育方式, 在语文实践教学中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从古诗出发,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历史上得以流传下来文学佳作品类目繁多,不胜枚举,有的短小
精悍,有的长篇论述。那么选择适合小学 生阅读的经典文化作品就如同
迷雾探花,山径寻路。我们选择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正是由于它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案例。学习《古诗三首》,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于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传 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力量,同时又能引导
学生从语文技能角度,学习三首诗歌中所体现的字句含义、诗人 的思
想观点等等。古诗作为我国传统灿烂文化的精华部分,朗朗上口,通
俗易懂,应该在语文学 习中获得足够的重视,这也要求教师应该以此作
为契机,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整体的悟性。
除了以课文为主体,对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
语文水平外,还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古诗 背后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其中
蕴含着的深厚文化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 br>适用综合性学习法,将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融入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教
学当中,努力挖掘文章背后 的的情感和内涵,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写
作动机,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同时,教育学生在传 统文化中
抓住真善美。
语文课堂的教学是学生接受古诗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地对古诗和传统文言文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刻地
理解这种优美的文字,并感受 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力量。从《古诗
三首》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佳节的登高咏怀,还是对古代生活 中稀松
平常却别有风味的事情的记载,古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古代
的精神文明,其背 后的意境值得我们引导学生仔细从中品读、体味。
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除了上文提到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外,语文教
学还应该能够帮助到学生提升 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文学悟性,锻炼他们
对于文字、语段及通篇阅读的灵敏嗅觉,一定的理论学习对于正在 塑造
语文素质和文字感知力的学生而言亦十分重要。
《古诗三首》以三个传统节日为例。按照 时间顺序,春节为先,这
里就以朱熹的《元日》为例,这首诗描绘的就是我国人民在新春佳节
之 时团圆喜乐,辞旧迎新的美好景象。在对这首诗进行理解的时候,我
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综合学习法,联 系生活展开对始终内容的想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就展现了除夕夜阖 家团圆,门外爆竹声阵阵,转眼间
旧的一年逝去,新的一年又来临的情形。而春风送暖入屠苏则生动地描绘出暖洋洋的春日里微风拂过面庞,屠苏酒暖人心房的细腻感
受。第三句里的“曈曈”二字,描 绘了太阳初升时朝气蓬勃之景,象征
着人们对于新一年美好光明的憧憬。最后总把新桃换旧符则是通过< br>对春节家家户户更换桃符的民间风俗的描写,展现了新年到来万物焕
然一新的景象。除此之外,通 过对诗人所在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我们
可以解读诗人在创作时面临的时代变化,保证学生在掌握诗歌所 呈现的
内容的同时,领会主旨和背后含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理
想效果。
同样地,《清明》一诗在对清明景象的刻画和描写时,侧面透露出
了诗人心境,文字表达和基本素质上 ,我们要引导学生圈划重点词,解读
语义,例如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从天气就可看出这一节日的特点,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路上的羁旅人都在雨中落魄断魂的画
面,也进而烘托出诗人心中的 凄迷哀伤。通读全句,可引导学生思想延
伸: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清明在我国古代按照习俗,应家人 团
聚,一起上坟祭奠祖先,或踏青游春。如今诗人孤身一人,流落他
乡,心里自然不好受,又淋 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更加凄迷纷
乱。何以排遣愁绪呢?行人最愿意找个酒家,借酒消愁。如此引来 “借
问酒家何处有”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则说明了上
句问的对象。顺着牧童手指 的方向,只见有杏花村。诗到这里戛然而
止,至于行人在酒中度过清明都留学生去想象。
待到 秋日胜,佳节又重阳,最后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对重阳节的描写至今为人称道。“独在异乡为 异客”,开篇一句写出
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
越强 烈。这里可以引导同学们根据自身经历引发联想,“佳节”是亲
人们团聚的日子,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 居异地,佳节到来,家家团
圆,美好的回忆与现在的孤身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触发了诗人的思
乡之绪。诗句的语言质朴易懂,如同诗人在同萍水相逢之人交谈,真
切的感受娓娓道来,一语道破天下游 子之思。想到兄弟们应是登上了



高山,插着茱萸欢声笑语,一派其 乐融融,却独独没有自己。能够引
起多少人的共鸣,发人深思。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 ”就是主题,这句话拓展到语文教学
当中来,即通过亲自体验、诵读全文和理论学习,使得学生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的 目的。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
动数不胜数,《古诗三首》中的体现只是尺山寸水,无论是单纯 的理
论输入,还是传统节日的面片介绍,都无法达到两者综合并取的最佳
效果,这也是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点,因此我们应该做
到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对 传统文化
产生浓厚兴趣。
综上,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综合性学习是通过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我们应该把
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当作 一项伟大的事业,注重理论传授的同
时,加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优化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让
民族文化深深扎根学生们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有所学
习,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 值观,奋发图强,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这项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贵州师范大
学,2017.
[2]罗孝静.西师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选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
学,2017.
[3]沈舒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研究[D].上海:上
海师范大学,2 018.

宽恕就是爱-经济合同法


邀-佳木斯教育学院


教师节英语怎么说-爱眼护眼小常识


蒙古族的饮食-重庆文理学院教务网


会议纪要范文-机构负责人


台州学院招生网-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


助一臂之力-致辞稿


台风眼-例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