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玛丽莲梦兔
884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02: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七根火柴-退税申请报告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景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对话教学的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
明确提出“语文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对阅 读教学过程的“对
话”性质的界定,引起了阅读教学范式的变化,也就必然引起作为课
堂教学“ 常规武器”•的课堂提问功能的变化。对话理念指导下的阅
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主要不再是作为教师检 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程度的手段而存在,而是作为对话的核心构成——对话的基础和纽带
而存 在。对话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要使对
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即有好的问题, 才能有好的教学。
课堂提问对于对话性阅读教学发挥的作用如何,主要取决于问
题质量的高低。笔者通过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后认为,要
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作为“既是 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
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还应该在提出“什
么样的问题”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应特别注意以
下几点。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了 “利用阅读期待”“提
高阅读质量”的要求。在阅读教学存在着的多重对话中,生本对话是
其他 对话的基础,也是一种主要的对话形式。其间,学生依据先前的
知识经验,通过质疑、思考、赞同、批判 等方式,与文本进行交流,


建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本意义,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 时,学
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也会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发生改变或重组,得到
丰富和完善。在实现 文本与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期待视野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能唤醒 学生的阅读
期待视野。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索溪峪的“野”》(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11册)一 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生A:青岛。
生B:上海。
生C:泰山……
师:你们谁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我去过 桂林,见过漓江的水
(《桂林山水》);我去过大兴安岭,那里“青松作衫,白桦为裙”(《林
海》);我去过九寨沟,见过那里的“五彩池”(《五彩池》);我去过“鸟
的天堂”,见过那里的大榕 树(《鸟的天堂》)……(教师娓娓道来,
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师: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欣赏 “漓江的水”!(师生投入地背诵《桂林
山水》中写“漓江的水”的段落)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新的、美丽的地方,(板书)索溪峪
的“野”。③
上例 中,教师首先提出了“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这
一问题,让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游览过的风景 名胜,然后以叙述学
过的课文中描写的风景名胜的巧妙方式,说明“谁也没有我去过的地


方多”!激起学生对“认识一个新的、美丽的地方”的强烈阅读期待。
再者,教师提出的这一问 题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师生通过对
生活中亲历过的和在已学过的课文感受过的风景名胜的共同回 忆,唤
了醒学生的期待视野,激活了每个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这里尤其是与“ 水”相关的)。被唤起的期待视野中相关的知识
和经验就会成为阅读新文本的“知识导引”,参与对新文 本的意义建
构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了唤起学生期待 视野的三条经验,对于我
们教学中的设问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一是通过读者已经熟悉了
的 作品的知识和规律;二是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隐在联系;三是把
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 起来。④还需要注意的是,学
生的期待视野是随阅读对话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和重建的。教师只
有适时提出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期
待视野的效应。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是对话性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大特征。传 统的讲授式
教学属于“去问题化”的教学,把问题的消除视为知识增长的目的与
结果。因而,“ 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会不会”之类的封闭式
提问充斥课堂。这些封闭式的提问,对学生的思 维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很低,学生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教师的“应声虫”,只需回答“是”或
“不是 ”“对”或“不对”“有”或“没有”“会”或“不会”等即可。
而对话性阅读教学,把培养学生深刻性 、发散性的思维品质,形成多


元理解,建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本意义作为教学的基本诉 求,也就
必然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使课
堂形成各种见解的 有效碰撞,使对话更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同时也
更有利于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促进课堂的创造性生 成。开放性问
题在表述时经常会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懂得了什么”“有什么
疑问”等形 式。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三年级《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在学
生初读课文后 ,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
问?”
学生一说:“小彼得与妈妈都写了一份账单。”
学生二说:“他们的账单内容不一样。”
学生三疑惑地问道:“孩子与妈妈之间也要写账单吗?”
学生四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在最后写零芬尼呢?”
……
因 为薛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问题空间大,
尊重了不同学生的个体认知,引发学生提出了 与文本初步对话后生成
的疑问——能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最
重要 标志。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后续对话的展开起到了定向作用,将
大大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三、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问题是阅读对话的源头和核心。不过,担负着“课堂阅读 活动
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角色的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一定要


适当。 问题过易,缺乏思维含量,解答距太小,学生的思维不能激活,
所谓的对话只能是流于问答似的形式。我 们常见有的教师习惯于频繁
地将某些学生熟知的常识或文本中显而易见的内容,转换成问题的形
式提出来,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还会使产生思
维倦怠。问题过深过难,远高出学生 的阅读经验、语感图式和审美情
趣等所决定的期待视野,学生就难以实现与教师和文本之间的视界交融,对话必然受阻,理解过程难以进行。
真正有效的提问,其难度应该是落在学生“ 最近发展区”内。
⑤难易程度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习伙伴的
对话介入 ,则能较快实现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潜在的独立地解决问
题的发展水平的顺利过渡。实际教学中,要把 握准多数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首先要求教师课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他们的现有发
展水 平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其次,课堂上可以借助教育测量学中的
“难度”概念(难度=答问正确人数 ÷ 全班总人数)进行现场判断,
随机调整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难度数值在0.4~0.7之间较为适宜⑥ ,
因为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下面这组问题是某位教师在执教《祝福》一课的过程中逐步提
出的: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的?
②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 为 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作者把她丧夫、再


嫁、失子、归天都安排在春天来 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④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你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的梯度,且前一个问 题的结论能为解决为后一个提供铺垫。
为了说明提问的不同难度,心理学把提出问题到 解决的过程
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问题分为四个难度等级⑦:一
是微解答距,即 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不是
照本宣科地回答,是文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学 生要经稍微概括
以后才能回答;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用于学过的知识来回答;
四是新解答 距,需要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性地解答。上述这位教
师提出的这组问题,就具有各不相同的解答距。 从四个难度等级的划
分可看出,微解答距问题主要是关于确认文本中言语信息类知识的认
知性问 题,这类问题思维价值不大,主要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
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短解答距、尤其是 长解答距问题,需要学生
仔细阅读,对所接受或所记忆的资料予以分析和综合,进行比较、判
断 和推理,也就是需要运用智慧技能和一定的认知策略才能解答的理
解性问题,对阅读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和 体验感悟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
的要求。因而,这类问题具有深化教学内容、引导思维路向等功能,
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新解答距问
题是需要运用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的更高级的问题类型,它以探索性
问题为主,解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具有感受、质疑、< br>评价、鉴别和欣赏的能力,还要能够构建和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或创


造性的见解。 ⑧
各类提问,对于学生的阅读具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须适时选择
运用。受传统的 讲授式教学提问的影响,目前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的
提问,还常常以取得所谓的“正确答案”为满足,而 没把生疑促思作
为最重要的追求,从而导致思维教学的荒芜。国内有关研究的统计表
明,60% 的教师在提问中关心的是对具体事实、已然信息的记忆和指
证,需要学生运用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发挥 个人见解去个性化地分
析解决的评价性、创造性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小。⑨而对话教学中的
提问 ,主旨在于引发思维的发生和深化。所以,教师要合理调配四个
等级的问题,适当加大理解性与探索性这 类解答距较大的问题的比
重,并注意各等级问题间的联系,使所提的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由
易 到难的梯度,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再加之教学活动
是一种群体活动,所提的问题也要照顾 到不同层次主体的水平,要让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条件,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
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尝到解决问题的
乐趣。在这样的提问引导下的对话 ,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五、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对话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与自我对话,使其在阅读中产生的心得和
感悟,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 、思想实际发生碰撞,与文本产
生顺应或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虑,实现自我丰富与自我超越。自我对话体现的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内在对话,其实质是主体
的自我反思。对话如果没有自我 反思,也就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中


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 自觉地从以下几
个维度与自我对话:
一是与自我知识经验的对话。阅读是知识经 验重新建构的过
程,需要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
的形式,启 发学生作类似思考:文本中描述的事物自己是否见过或读
过?自己已有经验中有无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此 内容用怎样的方法
学习效果更好?等等。上述那位执教《索溪峪的“野”》的教师提出
的问题和 那段“谁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的话,同时也有起到
引发学生阅读中与自我对话的作用。二是与自 我经历和体验对话。学
生以往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实现与自我对话的重要资源,对于深化
理解 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
在教学《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等内 容时,提出“你有过类似的
经历吗?你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学习《秋天的怀念》、《背影》等内
容时,提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了吗?自己又是怎样
理解这种爱的?”这样的问题能使 学生切己体察,往往能够实现较为
深刻的自我反思。三是与自我的心灵对话。阅读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 br>人文品质、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使命。而这一过程是在个体的心灵
深处发生的,外在的说教是难 以奏效的。借助合适的文本内容,提出
能触及学生心灵的问题,使学生叩问自己:“我做到了吗?”、“ 我这
样想过吗?”引导学生“将心比心”,激起自我内心的矛盾,发现和
正视真实的自我,以超 越和完善自我。如某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
友》揣摩阮恒矛盾心理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问:“假如我 当时就在


现场,我的血型也正好符合要求,我会怎么做呢?如果真的要付出生命
的代价,我能选择奉献自己吗?”⑩ 著名特级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
常常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其主 要目的也在于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对
话。
另外,根据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有必要 进一步强化文本也是
对话主体的意识,使对话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紧扣文本或是由文本生发
而来; 同时还要讲求提问的艺术,充分发挥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定向、
整合、导行、启发的功能,使阅读教学更 有实效。

参考文献:
①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育智慧篇• 钱梦龙:一种独特
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②④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③⑧⑨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年3月第1版;
⑤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⑥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10月第1版;
⑦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
版;
⑩李俊《语文学习报·教师版》2008年9月8日(总第218期)第
一版

肃宁一中-潍坊学院教务处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先进党支部申报材料


孔夫子搬家的下一句-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七夕图片-酒店工作总结


上海格致中学-我最熟悉的人作文


黔南医专-广西中考


僧穿彩衣-企业贷款申请书


脏话英文-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