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课堂实录汇编

萌到你眼炸
916次浏览
2020年09月30日 14: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童年读后感300字-保护动物的标语

2020年9月30日发(作者:支秉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
上课。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试着说说这两首诗
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师:谁来朗诵着这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
的人民吗?
生答。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那他们怎么样?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
部队,望 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
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 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反复朗读三次。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
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你有什么理解?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
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
地再 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
但是这一切都不 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
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 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
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 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 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
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 ,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
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 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
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句子,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
我觉 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二个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 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
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 你想对谁
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一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 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
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 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
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 杭州 北 汴州
秀丽 壮美
醉 泪
权贵寻欢 金兵横行
└ 悲愤交加 ┘
忧国忧民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
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相关资料】
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王师:指南宋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
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
泪啊 !(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 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 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 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
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 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
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
南 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
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
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
期盼 、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
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 ,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
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 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设计意图: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 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
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 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
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 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
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背景简介: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 。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
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 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
统一。
二、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读得准确
是朗 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
谐、语言精练的古 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
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三、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自学古诗,指导学生先学:
1. 我读了_遍就能响亮、顺口地朗读这首诗,不误一字,不少一字。并能标出朗
读的节奏和轻重音。★★
2. 我认真地读了_遍诗,产生了_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我和同桌一起思考、讨论,解决了__个问题。★★★
3. 我仔细读了三遍诗,知道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
4. 我还知道这首诗题目的重点词是:____。★
诗的前两句写了__河很_______,__山很______。明白了诗
人想 表达________的感受。★★★
5.我细细琢磨了后两句诗词语的意思,明白陆游称他 们为“遗民”是因为___
______,“胡尘”不是灰尘,而是指__________。★★
后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
__ _______的感情。表明陆游是一位__________的诗人。★★★★
利用手 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


语)、调(适当 调换语序)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 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
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
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 不如译文比起原文
“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
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 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
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 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 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
接着学生 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
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 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
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 途的伟大精神。

教学反思

掐指算来,我已经上了很多次的《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虽然每次上课前,我总是问
自己:“我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会比以前的好吗?”“我 这样设计,对班里的孩子们的学习
能起到实效吗?”翻阅了以前的教学反思,发现有关于这首诗的教学感 悟写的很少。这节课
该以什么作为切入口呢?

为了寻找教学的切入口,我不止 一次地吟起此诗来。波涛汹涌的黄河,直插云霄的华山
也曾不止一次的在我的眼前展现。如此雄浑的黄河 、华山会让人为此而感到骄傲。可当我读
到“遗民泪尽胡尘里”时,我的心情也开始一落千丈,一丝寒意 袭上心头。“南望王师又一
年。”让人觉得那丝凉意,渐渐地浓厚起来。

能让 我心头一颤的“凉”,是否也能与孩子们共鸣呢?于是在之后的古诗欣赏中,我就
让学生找找表现“凉意 ”的地方。很多学生一眼就找到了第二句诗。

“我从‘泪尽’中体会到了此时沦陷区的 人民的心已经是冰凉冰凉的。”“他们的希望
(有一天王师来解救他们)不止一次的破灭了。”

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将宋王朝的军队盼来。这让原本心里就凉凉的沦陷区人民感到寒
意席卷而来。


第二句的“凉”与前一句的“暖”让学生对比起来读,更可以感受到陆游 的那份对沦陷
去人民的关爱及对宋王朝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
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
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
打着节拍,边走边 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 高楼
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 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
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
的杭州当作者家 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 山玩水,醉生
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 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


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 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 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 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
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 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
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 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 述:他们盼望南边的
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
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
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
打着节拍,边走边 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 高楼
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 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
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
的杭州当作者家 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 山玩水,醉生
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 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
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 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 拭答后,教师讲述: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
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 、“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
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 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 边的
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
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 长一
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
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 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 ,
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 生试答后,教师讲述: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 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
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 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 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
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 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
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 的精神境界,其攀
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朱熹)读
得准 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
音韵和谐、语言精 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
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 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 思)、补(补充有关词语)、
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
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 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
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 比起原文“意
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
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 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
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 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 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
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
66年、 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
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
就可 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
文中几首,就如单 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
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 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
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 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
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 ,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
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 行编报等相
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评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 沉沉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此例古诗教学设计,颇有个性特色,一是< br>尝试了先背读后领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刍教学法”;二是以一首诗带读多首诗,注重
扩大阅 读量,暂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诗感悟诗意,而不搞译文。设计者敢于探索、大胆
创新的精神可圈可点 。

四川的大学排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生就业网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总经理岗位职责


四川教育考试网-元旦的英文


广东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厨艺比赛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戴辉瑶


李伟菘-感动中国事迹


商场管理-学生致家长的一封信


搞笑歌词-环境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