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别妄想泡我
760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03: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黄褐斑病因-360教育集团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盛庆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已经临近,各年级、各学 科都已经进
入到紧张的复习阶段。小编整理了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
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
合,这个图 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
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 线折叠,如
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
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 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
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叫做这条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
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
相等。
第1页共13页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 倍数,B就叫做
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
3就是6的因 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
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
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
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
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 5是3的倍数,也是5
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 br>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
第2页共13页


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
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
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
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
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
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
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
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
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
第3页共13页


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 数。1和0既非素数
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
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
与它完全相同。 < br>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
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 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
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长、宽、高 。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 br>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
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
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 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 等,所以先算上下
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第4页共13页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 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
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
体是特殊的 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
6=棱长棱长6
第5页共13页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
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 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
分数
28.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 范围内
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
大于1或等于1.
假 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
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 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
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
的分数,叫做约分
第6页共13页


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 同
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
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 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
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3.通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
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34.通分方法:
(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
为分母的分数
35. 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
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 倍数中最小
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
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
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 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
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7.统 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
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 顺次连接
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
第7页共13页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
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扩展资料: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 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
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
40 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
能被10整除,10不是12 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 b,当
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
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第8页共13页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 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
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
姻以 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
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 的存在了。
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
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 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
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
全 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
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 事物都造好
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
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第9页共13页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
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 :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
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
巴赫 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 不小于9的奇
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 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
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
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 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
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第10页共13页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
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 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
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 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
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 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
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
阿拉伯 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 一书中说,
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
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
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
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
最简分数。
(3)分 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
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
第11页共13页


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
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 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 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 ”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 “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 老师”
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 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 ,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 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 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12 页共13页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 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 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小学五年级下册数
学知识点总结大家整理到这,想要了解更多小学生辅导资料
欢迎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语文课 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 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 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
跳读,或 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 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 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13页共13页

我爱看电视-聊城教育信息网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宿舍卫生管理制度


日本东北大学-办公自动化论文


雄鹰展翅-部队党员思想汇报


深圳中国移动营业厅-搬迁合同


mba成绩查询-我的老师作文300字


初中寒假日记300字-司法考试时间


给远方小朋友一封信-快乐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