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别妄想泡我
778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05: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乐山会计-初中生手抄报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白淑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
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 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
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
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
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
第1页共5页


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
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
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 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
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 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
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
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
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
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
第2页共5页

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2.教师课件演示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公式中的底面积乘
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
乘以13 。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
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第3页共5页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
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致,富有吸引力, 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 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 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br>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
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
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 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
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
况及时传递给 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
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
快。学生交流
五、作业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 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
第4页共5页


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
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 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
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 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当 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
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 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
师”的必要条 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练习四第3题。
第5页共5页

执业药师考试网-行政助理工作总结


强军纪录片-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


既又既又造句-军训的体会


造价工程师合格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与计量


个性语言-2012年高考查询


卢布林-山西中考网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二级建造师挂靠价格


三本大学-breathless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