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2.1《口算除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优秀版

巡山小妖精
514次浏览
2020年10月05日 11: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植树造林作文-新员工工作总结范文

2020年10月5日发(作者:元季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 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 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
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 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
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 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 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
数的口算。这些口 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
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 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
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 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 br>—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
定的直 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
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
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
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 语地、轻声的
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
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
的不 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同时,学会用简洁 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 学习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
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 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
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 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学生
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 枯燥乏味的除

1


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
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 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 、笔算的数学
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 ,
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
切 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
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 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 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
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既掌握了除
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课题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数以及
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
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
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 学 设 计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

2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 解平均分给几
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
纸?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 (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
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五、板书设计




3






第二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课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难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 学 设 计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
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
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
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
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
“大约“两个字?
(3)列式。
教 学 反 思


4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
250?(因为240,280都 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

第三课时 口算练习课
课题 口算练习课
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 学 设 计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450÷9 6000÷6 100÷10 270-52
15×3 37+18 39÷3 72÷4 80÷5
教 学 反 思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

5


30÷3 200-26 2700÷9 120+48
2、估算。
387÷5 426÷8 218÷4 142÷5 135÷7 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
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 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8 16 32 ( )
243 81 27 9 ( )
2 5 11 23 47 ( )
8 24 12 36 18 ( )


高效阅读的第 二要务是把握所读内容的重点,甚至几个关键词即可。前三章里面,作者最核心的是提出了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 兴趣、专注。兴趣可以让我们更主动、积极,更愿意表达自我,
就好比作者在书中提到:第一年的象棋比 赛非常顺利,和同龄人相比,总是战无不胜,或许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表达自我。专注:连续8个小时完全沉浸于一 个棋局的分析,在烟雾缭绕、旁观
插画、嘲笑讽刺不断的公园中下棋。完全融入下棋这项活动,挖掘自己 的思维潜能。要有正确的学习理念: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把学习的能力看成是一个固定的不能再进步的 状态,
把成败归结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渐进理论:事情都是可以改善的,认为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只要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就能获得成功。认为,学习不好是没掌

6


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法。两种理论的心理学测试对比:“整体理论”者:遇到困难 ,更容易急躁甚至放弃。“渐进理论”者:在困难面前,更愿意迎接挑战。我们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存
在 着千差万别,而且这种差别只是一个最底层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学习和改变的能力。虽然每个人 在不同领域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每个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在不同领
域的能力的,这就是渐进理论的 观点。本书非常精彩,是一个在两个领域都取得多次世界冠军的大师级人物,在美国有影响力的传奇人物以自己的 亲身经历梳理和总结反思学习过程的实践之
做。效果更好,把心理表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的进 行了一次完整阐释。用的相当准确,Josh学习的艺术就是顺应身体的感觉开发身体的灵感在大限度的把大脑的 灵性开发出来的方
法,绝非死板的办法。学习时如何专注从而调动大脑的学习能力,比赛时如何调整最佳 的心理状态。“细腻的感觉难以把握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并不高但在高水平的竞赛中变得非常
重要,本书就是精细的简介了Josh在感觉和心理状态地方法和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区域和漩涡效应。“ 感觉和心理状态”是精妙和难以言传的,当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学习专项技能的时
候具有非凡的价值。但是 我们知道任何技能或理论都有边界,那么这个学习之道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能结合笛卡尔的不可知论,可见学习之 道依赖于人的感觉通道,更多的是经验性的和感觉
性的而不是抽象的和逻辑性的。在技能的经验的学习中 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艺术,棋类,太极等;在需要抽象思考逻辑推理思考的学科中应该没有用武之地。明白了学习 之道的边界加深了我
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依然是《学习之道》这本书,不过目前市面上存在两 本学习之道,前几天看到是维茨金的,这本书芭芭拉的。两本不一样,但都非常值得阅读和学习是人集中注意力去 认识,理解,记忆,解
决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情更加紧张,甚 至呼吸都停滞了。比如我们以前都跑过1000米,在正式开跑之前都要做准备,当裁判员喊出“预备~跑”,这
几个字的时候,大家就蹭的一下窜出去了,这就是专注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模式,是大脑在相对放松时的 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脑的神经元处于放松的状态,注意力涣散。比如我们
过年放假,我们飞到 南半球去过夏天,在海边吹着舒服的海风,躺在沙滩上,或者摇摇床上,心情舒适,放着轻柔的音乐,似睡非睡, 。这就是发散思维模式。想象一下手电筒其实,可以用一
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手电筒,不过不是手机 的手电筒,而是传统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手电筒可以聚焦、扩焦,当手电筒聚焦死后,光束更强更密集,但区域小 ,只能照到一个点,这就是
我们处在专注思维的时候。当我们处在发散思维的时候,光束分散,看的区域 更大,但是光的强度会非常低。所以,如果我们要学习、解决某个事物,就可以用聚焦的专注模式,而如果我们< br>要理解或者接受新鲜事物,那么最好用扩焦。当我们锁定一个方向之后,就可以转换为聚焦。其实,当我们 长时间用专注模式考虑一个问题时,就会有许多想法,有一些是造成问题的思维,
有一些是解决问题的思 维,但当我们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这种切换手电筒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转换,让我们把造成问题的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分离开来。
很多人看过刘未鹏的《暗时间》,里面提到过一个栗子,原文大概是: 他父亲自己在家组装电视机,全都安好后,电视就是不出图像。父亲白思不得其解。结果睡到半夜,突然想到是哪 里出了
问题,立刻起床修整,果然电视能看了。还一次是父亲帮刘未鹏的妹妹辅导高中数学,碰到一道题 解不出,父亲又是在睡午觉时,想到了解题方法,做出了题目。刘未鹏将这个事情分为:明
意识和潜意识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候,使劲儿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候使用的都是明意识。但当我们不再去思考问题, 转向其他问题时候,就开始用潜意识思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
老走神)。就好比手机后台,虽然我们退出 了微信、登录了微博,但微信仍然在运行,它是用潜意识在运作,所以,我们可以用潜意识在睡前、走路、休息的 时候可以留一些时间,思考一些问
题,这样在睡觉的过程中潜意识会继续围绕这些问题做工作,并得出结 果。
有没有发现,刘未鹏提出的明意识、潜意识,与芭芭拉提出的专注思维、发散思维基本是一致的。 专注思维类似明意识,类似我们手机界面正在看的微博,而发散思维类似潜意识,就是手机
后台正在运行 的微信。但在后台运行的微信并不比前台展示的微博工作能力差,所以,学会调用潜意识、发散思维去处理各种问 题,可能会受到更多效果,尤其是“学习”。你应该更努力一点
才是,人是能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进步的 。什么是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比如表扬孩子在某某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这样就切断了成功与努力的 关系,容易让人把成功与天赋联系
起来,而忽略了努力的作用。渐进理论:对孩子说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 你自己努力的结果。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去相信成功来源于努力,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慢慢变好。读书的时候 我们
就经常看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已经把成功归 结于汗水,即我们付出的努力,与成功是成正比的,而非天赋,我们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在本书中能发 现,作者本人非常有天赋,在6岁的时候,偶然经过公园中,发现了自己对象棋的热爱,从而产生后续一系列事情 的发生。兴趣是起点,之后持续的行动,才能成功,在书中我
们会看到作者很用心去体会如何掌握一门技 能,很用心去做。不停的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颠峰。 说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努力程度,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
热爱、激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追求卓越的关键在 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走出舒适区,爱上学习不断学习一些 新的技
能,让自己爱上学习,去挑战那些蹦起来才能够得到的目标,不要害怕犯错误。就拿书中的例子来 说:有一次作者和一个230磅重的彪形大汉的太极拳推手比赛中,被彪形大汉撞成了右手骨
折。一般人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是先休养一段时间,等右手骨折好了再接受训练,但是作者却没有休息,使用比较弱的左 手开始训练,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克服情绪带来的负面作用,心
平气和的接受,再试着将这些为自己所用 。走出舒适区,就是要我们能承受挫折,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改善自己,提升自己。划小圈,学习要 深不要广“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
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 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这是书中的原话,用大白话来说划小圈就是要精减自己的学习目标,一口吃不了一个胖 子,对
一个技能要充分学习,直至掌握后,再去学习下一个技能。 不要什么都想想学,什么都想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 本技能的东西有
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 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7

寻夫记-黑龙江剑桥学院


清代皇帝表-劳动竞赛方案


介绍自己的作文-教师节笑话


工厂管理制度-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温馨提示-厦门大学自主招生


分界洲岛-工作汇报总结


中大南方学院-重庆警察招聘


去澳大利亚留学费用-滨州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