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全册

萌到你眼炸
909次浏览
2020年10月06日 23: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级身份证-六一儿童节演讲稿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萧光夏)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2015~2016年)
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 比
第五单元 圆
第六单元 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 总复习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
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 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
22
如果每个人吃个蛋糕,你知道这表示的 意思吗?
7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7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
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多少个?

修改调整
2
个,3人一共吃
9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
2
表示什么。
9
2
指明回答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
9
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2
(实际上就是求3个是多少。)
9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22262
++==(个)
99993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222
(启发学生得出:3个相加,用乘法表示是×3或3×。)
999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22
(1)提问:3个相加的和 ,也可以列成算式×3,那么×
999
3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21116
启发:是2个,2个乘3就是6个,所以就是。
99999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2222
222
23
62
×3=++====(个)
9
999993
9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 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
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 ”
和“9”进行约分,即:
1
2
23
2
×3==(个)
9
93
3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2
(5)提问:如果把算式“ ×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
9
2
“3×”,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9


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交流。
(6)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多让学生参与交流。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
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5.练一练。
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与整数相乘时,一定是整数与分母约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第三小题是整数乘分数 ,通
过这道计算题,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也可以借此来发
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2.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练习。通过练习 进一步感受分数
乘整数与分数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
数乘法的意义 相同。
3.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整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kg的衣物就
1
需要5个勺洗衣粉。
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3.经历探索分数 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
227
2
×4= 9× ×4= 14×=
538
2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14×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投影出示例题2。
(1)问题一:3桶水共多少升?
指名列出算式:12×3。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想:求3个12L,就是求12L的( )倍是多少。
( 启发学生得出:求“3桶水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也
就是求12L的3倍是多少。)
1
(2)问题二:桶是多少升?
2
1
指名列出算式:12×。
2
提问:根据什么列式的?

修改调整
2
的计算方法。
21
()
想:求12L的一半,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
(启 发学生思考:
11
桶就是半桶,求“桶是多少升?”就是
22


1
求12L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12L的是多少。)
2
1
(3)问题三:桶是多少升?
4
1
指名列出算式:12×。
4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
想:求12L的是多少。
()
(启发学生思考:求“
少。)
2.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你知道“12×
11
桶是多少升?”就是求12L的是多< br>44
11
”和“12×”这两
24
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吗?
1111
(12×表示12的是多少;12×表示12的是多少。)
2244
3.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小组交流: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指名汇报: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
4.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引导:这道题求吃了多少千克,也就是求3千克的
克。
(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例题3。
11
李伯伯家有一块公 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
25
3
玉米的面积占。
5
1.问题一: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提问: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实际上就是求什
么?怎么列式呢?
3
是多少千
10
1111
(实际上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列式是:×。)
2525
11
(2)探究×的计算方法。
25
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 的一张长方形纸,表示1公顷,先画出它



11
,表示公顷。
22
11
②再涂出公顷的。
25
111
引导理解:求公顷 的是多少公顷,就是把公顷平均分成
252
③观察交流。
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纸,想一想:
5份,取其中的1份。
11
公顷的是多少公顷?你是
25
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111
通过交流得出:求公顷的是多少公 顷,就是把公顷平均
252
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
1111
取其中的1份,即×1==。
252510
11
111
板书:×==(公顷)
25
2510
2.问题二: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3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5
1313
(2)提问:“ ×”等于多少呢?你能涂色表示的吗?
2525
(投影出示)
13
公顷的是?公顷
25










(3)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
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5)份,不同的是要
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
13
133
×==(公顷)
25
2510
3.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2)组织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


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板书)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有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练习。
组 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在教材上填一填。
再指名汇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这是一道看图计算的练习,旨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深对分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组织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填一填,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
程。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所学的分数乘法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 加深
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又可以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
法。
4.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313
这道题中喷洒1公顷菜地需要农药kg的 ,所以列式是×
252
1

5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1.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
教学目标 生计算的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约分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算一算。
3
22
1
73
×30= 12×= ×= ×=
5
35
3
84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1)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2)分数
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4。
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
2.解决问题一 :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
游多少千米?
(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得出:
9
①乌贼的速度是千米分。
10
94
②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千米分的。
1045
(2)列式解答。
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答过程。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9436
942
×===(km)
1045
1045
450
25
(3)启发思考。
修改调整
9
千米分。
10

4
。李叔叔每分钟
45


在分数乘整数时,我们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 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进行先约分呢?该怎样进行约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4)交流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出:分数乘分数,为了计算简便,
可以 先约分再乘。约分时,分子的两个因数和分母的两个因数进行
约分。
3.解决问题二: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学生独立解答,约分。
(2)教师指导:分数乘法也可以直接约分。
强调:分数和整数相乘,整数可以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4.试一试。
94
×还可以怎样进行约分呢?
1045
强调:分数和分数相乘,可以采用分子和分母交叉约分。
5.小结。 教师强调:在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
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同学们选择 了较简便的约分方法,那计
算就更简便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法计算的练习,三个小题都可以在计算过 程中
进行约分的。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汇报时重
点交流约分的方法。
2.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问题1: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根据“速度×时 间=路
32
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
103
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
问题2:让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展示学生 的计算过程和
结果。引导学生注意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约分。
3.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3题。
阅读与理解:求这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米,就是求28米的
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订正。
2

35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
先约分再乘。)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分数乘法有关的练习吧!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题。
修改调整
7m,50年就上
100
777
升50个m,也就是×50;100年就上升100 个m,也就
100100100
7
是×100。
100
这道题是分 数乘整数的相关练习。每年上升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这道题是一个数乘分 数意义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这是道改错题。第一个算式错在将整数与分数的分子 相约分,
第2个算式错在将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计算混淆,把约分后的分子
与分子相加,分母与 分母相加。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
哪里?还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正。
4.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这道题是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 立计算,
再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是否可以进行约分,能约分的可以


先约分再乘。)
5.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8题到第13题。
这6道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乘法问题,题目中涉及到
许多课外知识,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 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
理解,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
阔学 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题目,然后再独立解答,
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2.小结。
在计算分数乘法时,要先观察题目,想一想能不能约分;分数
和整数、小数一样,在生活中应用 非常广泛。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2.经历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计
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315
24
×15= 21×= ×= ×=
5538
35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
5
41
1.2 0.4 3.5 1.25
8
54
让学生说说怎样将一个小数化成分数?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5。
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
欢欢:我身体长2.1dm。
乐乐:我身体长2.4dm。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图中的信息。
(2)组织交流。
提问:大家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一。
(1)出示问题: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3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2.1×
4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 br>(由题意可以知道松鼠欢欢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2.1dm的
33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 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2.1×。)
44
修改调整
3

4


启发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 br>学生观察得出: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是分数和分数或分数和整
数相乘,而这个算式是分数和小数相 乘。
(3)探讨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 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组织交流,得出可以把2.1化成分数,也可以把
3
化成小数。
4
汇报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结合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3
21
3
63
小数化成分数:2.1×=×=(dm)
4 0
10
44
3
分数化成小数:2.1×=2.1×0.75=1.575(d m)
4
3.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2)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再交流计
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采 用问题一中学习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
追问:同学们,想想分数乘整数时,我们是怎样进行约分 的,小数
乘分数也能这样约分吗?
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最后汇报交流。教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4.观察比较,回顾思考。
提问:观察上面三种计算方法,你想发表自己的什么见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启发学生明白:三种方 法中,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具有普遍性,使用于所有的小数乘分数的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
限 小数时,一般不采用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当小数和分
母不能进行约分时,一般不采用小数和分 母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种方法中,小数和分母约分的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因此在计算
小数 乘分数时,先观察这个小数能不能和分母进行约分,如果可以
进行约分,一般采用先约分再乘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8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小数乘分数的计算练习,旨在 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


方法,使学生能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
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交流解题思路。
(3)独立解答,讲评订正。
3.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可以先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再按 照小数
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2.5和25可以进行直接约分,将分母
化成1。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新授 课时 第6课时 总第 课时
1.懂得分数混合 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能熟练进行有关分数混
合运算的计算。
2.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
灵活性。
教学重点 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观察下面各题,说说运算顺序。
21×3+25 6×8-5×4 21×(36-14)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知
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分数混合运算。
投影出示例题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得出:
41
(1)画框长m,画框宽m。
52
(2)求“需要多长的木条?”就是求画框的周长。
2.学生独立列式。
4141
(+)×2或×2+×2
5252

修改调整


3.启发自学,交流收获。
教师启发:两个算式都是分数混合运算,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请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
同。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交流汇报。
交流时,指名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 br>(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
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 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
级运算。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再算括号
外的运算。)
(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1.出示算式。
1
11
1
×○×
2
33
2
3
1122
3
(×)×○×(×) 5
4343
5
1
1
1
1
111
(+) ×○×+×
5
2
3
2
535
学生计算后,会发现每一行的 两道算式结果相等,这时教师在
每行的左右算式中间填上等号,并启发学生思考:每行两个算式的
结果相等,这是数字的巧合呢?还是有一定的运算规律?
2.指导观察,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组是两个因 数交换了位置,
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是三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右
边是先算后两 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符合乘法分配律,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
乘,然后相加。
3.总结规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 出结论:在分数乘法中,也
能使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在分
数 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例题7。
3
151
×(×5) (+)×12
5
664
(2 )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
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3
151
指名板演:×(×5) (+)×12
5
664
3
151
=×(5×) =×12+×12
5
664
3
1
=(×5)× =10+3
5
6
1
= =13
2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
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才会比
较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并请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完成后集体讲评。
(第3小题可以通过变形转化成符 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87×
33
=(86+1)×)
8686
2.教材第9页“做一做”第2题。
1
这道题在计算过程中,先算“×100”会使计算更简便。
5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分数乘法

练习 课时 第7课时 总第 课时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能灵活
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小数乘分数可以怎样进行计算?
(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3)分数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
这道题包含了学生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各种计算,有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分数、小数乘分数。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
计算方法。
2.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计算错在哪里,再进行独立改
错练习。
3.出示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1题。
这道题是巩固分数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先让学 生独立解答,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这道题中的每个小题都可以用简 便方法计算,其中连乘的运
算可以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混合运算则可以运

修改调整


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如“
×
7
2 2
-×”在计算。)
9
16
9
7
22
-×”可以 先转化成“1
9
16
9
4.出示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14、15 题。
这三道都是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都是与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问
题,前两题是连乘的问题, 第三题是乘加混合计算的问题。
第13题可以先求出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
1
式是:×25×4;也可以先求4箱一共有多少袋,再求一共有多少
2
1
千克,列式是:4×25×。
2
第14题可以先求每天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再求15天 可
1
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多少,列式是:70××15;也可以先求15天一
3
共收到多少生活垃圾,再求这些垃圾有多少可以回收利用,列式是:
1
70×15×。
3
9
第15题先求尼罗河长度的有多长,再求长江的全长,列式
10
9是:6670×+297
10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理解并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分数连乘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题目:六(1)班图书角有故事书24本,科技书 的本数
12
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连环画的本数是科技书的,连
23
环画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得出:
修改调整
11
=24×=12(本)。
22
22
连环画的本数=科技书的本数×=12×=8(本)。
33
科技书的本数=故事书的本数×
2.揭示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与 我们学习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就
利用分数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8。
1.阅读理解。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题意,完成以下填空。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空,再组织交流。
2.分析与解答。
(1)用长方形纸表示大棚的面积,折出萝卜地的面积。


①认识一半用分数表示就是
②学生折一折。
1

2
让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代表大棚的面积,然后折出各种萝
卜地的面积。
1
③计算出萝卜地的面积:480×=240(m
2

2
(2)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①交流:怎样折出红萝卜地的面积?
11
(红萝卜地 占萝卜地的,也就是占大棚一半的,先折出整
44
1
张纸的一半,再折出一半的。)
4
②学生动手折一折。
1
③计算出红萝卜地的面积:240×=60(m
2

4
(3)列综合算式解答。
11
480××=60(m
2

24
(4)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①教师让学生将整张纸展开,观察并说说:从这张 纸上,你能
1
看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
8
②小组交流。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③组织汇报。
先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
11
1
×=。
24
8
1
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480×=60(m
2

8
11
列成综合算式:480×(×)=60(m
2

24
3.回顾与反思。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求出了红萝 卜
地的面积是60m
2
,现在我们能写答句了吗?对,不能,因为我们还
没有 对这个答案进行检验。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检验一下这


个答案的合理性吗?
(2)学生尝试检验。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检验:60÷240=
11
,240÷480=。
42
只要学生的检验方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
指名学生按照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
展开交流。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1、2、3题。
这三道题都是和例题8类似的分数连乘问题,每道题都可以有
两种不同解题方法。
练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最后全班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
解题思路和解 题方法。
教学目标
2.经历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步骤,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
教学重点
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找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
5
(1)三峡工程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7
2
(2)学校总面积的是活动场所。
5
3
5
( 3)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儿童读物中的是科
8
7
普读物。
学生观察后,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比较的量,根据关键
句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9。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
4
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5
1.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
(2)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
①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75次。
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次数的

修改调整
4
,多的部分是青少年心跳
5
4

5


③要求的是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3)学生完成教材例题9中“阅读与理解”的填空。
2.分析与解答。
(1)找单位“1”。
4
提问:题目中的是把谁看作单位“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
5
次数)
(2)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题目中有“青少年”和“婴儿”两种量,< br>一般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画线段图时,把单位“1”的量画在上面,
比较量画在下面;把单位“ 1”的量平均分成5份,婴儿心跳次数比青
少年多的部分相当于5份中的4份。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
青少年:


婴儿:

(3)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一: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再求婴儿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解题思路二:先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再求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4)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全班交流。
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种解题思路进行解答
的。
?次
75次
比青少年多
4

5
44
解法二: 75×(1+)
55
9
=75+60 =75×
5
解法一: 75+75×
=135(次) =135(次)
3.回顾与反思。


(1)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分析题意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画线段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
关系。
(2)检验技术结果的合理性。
先让学生自主检验,再组织交流汇报。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先算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多少次:135-75=60(次)
4
再算多出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60÷75=。
5
4.教材第15页“做一做”。
(1)投影出示“做一做”题目。
绿化带降低了噪音以后,人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①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②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介绍有关“噪音危害”的知识。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和 心理上的危害:损害听力;有害人的心血管
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 倦。噪
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
妨碍睡眠、 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耳朵疼痛;130分
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
(3)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组织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说是怎么画的,鼓励学生参与相互
评价。
对画得不完整的线段图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正确的线段图:






②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1
解法一:80-80×
8
1

8
80分贝
现在?分贝
降低?分贝


1
解法二:80×(1-)
8
3.小结。
例题9 与“做一做”这两道题,都属于“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
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例题9 是“多几分之几”的
类型,“做一做”是“少几分之几”的类型。这类问题有两种解题方法:
一 是先求出“多(少)的部分是多少”,再求出比较量;二是先求出“比
较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 出比较量。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4题。
这道题是“已知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
题,可以先求出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多少次,再求 蝗虫每秒振
动的次数;也可以先求蝗虫每秒振动的次数是蜜蜂的几分之几,再求
蝗虫每秒振动的 次数。
2.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5题。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求这个数”的问
题,可以先求出鸭的孵化期比鸡长的天数,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也
可以先求 出鸭的孵化期是鸡的几分之几,再求鸭的孵化期天数。
3.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这道题是部分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求出沉积在河道中的
泥沙,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也可以 先求出带到入海口的泥沙占流
入黄河泥沙的几分之几,再求带到入海口的泥沙有多少。
4.教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 ”的问题,
可以先求普通列车比磁悬浮列车慢多少千米,再求普通列车的速度;
也可以先求出普 通列车速度是磁悬浮列车的几分之几,再求普通列车
的速度。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整理和复习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
教学目标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
教学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
识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提问: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一个数乘分数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数乘分数可以表示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可以表示
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来表示。
2.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提问: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
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
再计算。
(2)出示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题。
这道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发现两个数 (不为0)相
乘,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
另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等于1,积等于另一个因数。
3.复习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修改调整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完成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每道题运用的运算定律。
(4)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全班订正。
4.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7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先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4题。
这道题有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一步计算的 分数乘法问题,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列式解答;第(2)小题是“已知
一个数比另 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5题。
这道题是分数连乘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交
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位置与方向(一)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
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1)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2)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 心位于A市东偏南30

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
A市移动。
师: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 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
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 南、西、北四
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1)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具体位置。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

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

表示的 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
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
,即正

修改调整


东方向往南偏30

。)








100km

西
A市
30




(3)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 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
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
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
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1)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3)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
方法。
B市:先确定方 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

(量角器


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 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
30

);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
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 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
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 m。







100km

西
A市
30



4.算一算。
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 后到达B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
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
自己测量和计算。
(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2)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2)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3)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 课型
位置与方向(二)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
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
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二)]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
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了 km,然后改变方向,
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向
偏 30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

修改调整


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
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我向正南方向走50m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m到公园。
我先定下你出发的位置。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
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3题。
这道题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测 量,体会观测点的不同,引起方
向的不同,从而懂得物体位置的方向是相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以
下步骤进行: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哈尔滨的位置;
(2)分别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观测点,画出“十”字方向标;
(3)连一连,量一量;
(4)说一说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什么
方向上;
(5)你发现了什么?(物体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2.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 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
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 ,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所行驶的方
向和路程。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五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描述路线的方法和画路线图的步
骤。
教学目标
2.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描述的路线绘制路线示意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在图上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怎样描述物体的移动路线?
(3)根据描述画路线示意图时要注意什么?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些有关位置和方向的练习。(板书课
题:练习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1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通过测量 教材上的方位图,确定物体所在的方
向。练习时先让学生将观测点的“十”字坐标图放大,再进行测量。
2.出示教材第23页“练习五”第2题。
这道题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各
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3.出示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4题。
提问:要知道小刚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上,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操作测量后,继续提问:那学校又在小刚家的什么位置上
呢?
小组活动:在小组 内分别说一说其他几位同学家在学校的什么
位置上,再说一说学校在这几位同学家的什么位置上。
把你的发现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4.出示教材第24~25页“练习五”第5、7题。 < br>这道题是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练习时,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 流时让学生说说在平面图上标

修改调整


物体所在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5.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6题。
这道题是将数对的知识和确定位置的知识相结合,促进知识间
的联系。
6.出示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8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并交流获得的信息。
根据路线图,让学生说一说小玲从家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的
方向和路程。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在小组中交流,再填表格,最后汇
报展示。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第(2)小题,然后交流汇报。
7.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10题。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学和放学的大致路线。
8.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五”第11题。
组织学生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进行设计,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倒数的认识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计算与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2.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父子关系、兄
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举例说明:如因数和倍数。)
2.今天,我们接着认识数学王国中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3.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质疑。如 :什么叫“倒数”?
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倒数是一个数吗?学习
倒数有什么作 用?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3871511
× × 5× ×12
835
15712
(2)学生独立计算,并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
(3)组织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
颠倒 了位置;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教师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理解倒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应该怎样理解“互为倒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集体交流。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

修改调整

< p>
38388
能叫倒数。例如:和互为倒数,就是指的倒数是,的倒
838333
数是。)
8
让学生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否正确。
(5)反馈练习:
57
①×=1,所以( )和( )互为倒数。
75
1
②和7互为倒数的意思是( )的倒数是( )。
7
(6)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它们的分子
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1: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35
712
6 1 0
53
267
(2)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主解决。
(3)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位置是互换的。)
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
子、分母调换位置。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35
板书:
53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61
6=
16
35
1
组织检验:×=1,6×=1。
53
6
(自然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调换
位置。)
(4)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根据倒数的意义,因为1×1=1,所以1 的倒数是1;因为0
与任何数相乘都是0,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
位置。]
3.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5题。
1.第1题。
让学生先独立找,并进行连线,教师巡视,看学生找得对不对,
存在什么问题。
集体 订正时,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使
学生明确,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看哪两个数的 乘积是1,那两个
数就互为倒数。
2.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判断,教 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做
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第(1)题,依据倒数的意义进行判断,是对的。
第(2)题,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不是三个数,所以不对。
第(3)题,0没有倒数,所以不对。
第(4)题,不一定。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 个假分数
小,而真分数的倒数比这个真分数大。
3.第3题。
指名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巩固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4.第4题。
这道题通过计 算和比较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除以一个数
(0除外),刚好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为学习分数除法 的计算做准
备。
5.第5题。
这道题是通过交流认识小数的倒数,让学生明白:不 管是什么
数(小数、整数、分数),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
是互为倒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课型
分数除法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口算练习。
3
4144
9
12
×= ×= ×= ×= < br>8
5273
8
45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750÷30=25,750÷25=30)
3.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 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分
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把一张纸的
修改调整
4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
5

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4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列式:÷2。
5
4
2.独立思考÷2的计算方法。
5
(1)提问:这个除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
同呢?
(被除数是分数。)
(2)启发:被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
们想一想,并用长方形纸来折一折。
(3)学生用长方形纸边折边思考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 ,如果发现学生无法解决,可以提示“
1
“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5
1
4
是几个?”
5
5
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计算方法:
42
方法一:÷2=0.8÷2=0.4=
55
42
24
方法二:÷2==
5
55
交流时 ,让学生说说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路:方法一是转化的思
想,将分数除法转化成小数除法计算,最后将结果 化成分数;方法
111
4
二是把看成是4个,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br>555
5
2
也就是。
5
4.提问:如果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分子除以整数除
不尽怎么办?
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继续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组织交流。
44< br>计算÷2时,还可以这样进行思考:把平均分成2份,每
55
4141
份就是的 ,也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板书:
5252
441
4
2
方法三:÷2=×==
552
10
5
4
6.出示问题: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
5< br>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2)选择算法。
学生 通过观察发现:“0.8÷3”除不尽,“4÷3”也除不尽,因
此方法一与方法二都不适用,应该选择 方法三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组织交流。
44
1
把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求的是多少。
55
3
44
14
板书:÷3=×=
55
3
15
7.比较三种方法,进行方法优化。
组织学生对三种计 算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发现:方法一和
方法二有一定的局限性,算起来比较麻烦;方法三是运用转化 的思
4
÷3。
5


想把分数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来 解决,方便快捷,具有
一般性,是比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8.总结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议一议: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先让学生总结、归纳,试着说一说,然后再交流。
(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0的问题,教师可提 示:分数除以整数,
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可以做除数?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到0必须排
除在外, 所以法则中的整数必须注明0除外。)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0页“做一做”。
这道题的两个小题都是结合分数除以 整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体
现了计算的过程。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填空,再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得出除
法算式。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交流后让学生填一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分数除法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在 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转化、分析推
教学目标
理的能力。
3.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进一
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口头列式,并说说数量关系。
红红5分钟走了200米,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200÷5 速度=路程÷时间)
2.填空。
11
2
时有( )个时,1时有( )个时。
35
3
3.口算,并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
1
÷3 ÷6
5
4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4.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
学习什 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投影出示例题2。
5
25
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
12
36
(2)阅读与理解。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
①小明小时走了2km;
3

修改调整


②小红
5
5
小时走了km;
12
6
③问题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3)列出算式,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算式的。
5
25
板书:2÷ ÷ (速度=路程÷时间)
36
1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
(1)2÷怎么计算呢?
3
启发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师生 共同完成线段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边
2
说边画),怎样表示小时走了2km 这个条件?
3
2
(将线段图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
3
程。)
(2)交流理解思路。
2
指着图启发:已知小时走了2km,要 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3
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一下。
1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先求小时走的千米数,
3
1
11
也就是求2的,即2×;再求3个小时走的千米数,即:2×
3
22
1< br>×3。)
2
(3)探索计算方法。
213
2÷=2××3=2×=3(km) (根据乘法结合律)
322
1
1
提问:2×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表示小时走了
3
2
1 km)再乘3,得到的结果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表示1小
时走了3km)
2
求1小时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又发现,
3
323
2×也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 2÷=2×。
232
启发:刚才我们用2÷
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 变?什么变了?是怎
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 /p>


(4)小结: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
计算方法是:整数 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学生齐
读)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
5
(1)让学生尝试计算÷。
6
12
鼓励学生尝试计算 :我们已经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请你们自己试试看。
(2)学生汇报,组织交流。
5
5
12
5
板书:÷=×=2(km)
5
6
12
6
12
提问:为什么写成“×”?
5< br>1
5
1
5
1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的,即×;再
12
6
5
6
5
1
5
1
求12个小 时走了多少千米,即××12。)
12
6
5
(3)回答“谁走得快些”。(小明走得快些)
4.小结计算方法。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你发
现的规律吗?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填完后再组织交流。
2.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过程。交流时指名说说一个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方法。
3.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商与被除 数的大
小关系,也就是:被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 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分数除法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1.运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反思的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38255
× ÷ 3× 10÷
345766
教师 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
的积作分母;一个数(0除外)除以分数,等于 这个数乘分数的倒
数。
2.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2×5÷8 75÷(15×6) 12÷3÷0.5
教师强调: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 外面的
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
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3.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今天就来学习分数
乘除混合运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3。
1. 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
(1)条件一:每次吃片。
2
(2)条件二:每天吃3次。
(3)求的问题:12片药可以吃几天?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修改调整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思路一: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再计算12片可以吃几天。
13
解法:×3=(片)
22
32
12÷=12×=8(天)
23
思路二:先算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再计算这盒药可以吃几天。
12
解法:12÷=12×=24(次)
21
24÷3=8(天)
3.回顾与反思。
组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学生尝试检验。
(2)组织交流。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133
方法一:×3=(片) ×8=12(片)
222
1
方法二:3×8=24(次) ×24=12(片)
2
2.用综合算式表示解题过程。
(1)学生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1
解法一:12÷(×3)
2
1
解法二:12÷÷3
2
(2)交流运算顺序。
指名说说每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12÷(
先算 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的除法;12÷
左到右依次计算。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汇报交流。
11
12÷(×3) 12÷÷3
22
3
=12÷ =12×2÷3
2
2
=12× =24÷3
3
1
×3)这个算式,
2
1
÷3这个算式,从
2


=8( 天) =8(天)
3.交流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 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
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
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要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答,目的是巩固分数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可以先让学生独立
进行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说 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这道综合算式
的运算顺序。
2.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组织订正。
3.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0题。
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思路:思路一,先算每分钟跑多少 圈,列式
111
是÷2=(圈),再求跑6圈要多少分钟,列式是6÷=24(分
24 4
1
钟),综合算式是6÷(÷2);思路二,先算跑一圈要多少分钟,
2
1
列式是2÷=4(分钟),再求跑6圈要多少分钟,列式是4×6=24
2
1
(分钟),综合算式是2÷×6。
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分数除法

练习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巩固分数 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2.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
算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许多知识,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
乘 除的混合运算,还有把分数带入到常用的数量关系中解决问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
进行巩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4、5题。
这两题都是分数除法计算的练习题。
(1)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再组织观察左右两组算式,
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扩大;被除数缩小,商也缩小。)
(2)第5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汇报交流。
2.出示教材第34~35页“练习七”第3、6、7、8题。
这四道题都是运用分数除法计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1)第3题,这道题是求每份数的问题,用“总数÷份数”来解
答。
(2)第6题,这道题是求份数的问题,用“总数÷每份数”来解
答。
(3)第7题 ,这道题是把检测一个瓶子所用的时间看成每份数,
总共的时间看成总数,求每份数。
(4)第8题,这道题是把每张照片播放的时间看成每份数,总共

修改调整


的时间看成总数,求份数。
3.出示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3、14题。
这两题都是纯计算的练习。
( 1)第13题,这道题有一步计算,也有两、三步计算。最后一小
题可以按运算顺序算,也可以依据乘法 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2)第14题,这题是以解方程形式出现的分数乘除法计算练习。
通 过练习,既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技能,又复习了解方程。其中最
1313
后一小题可以在方 程的两边先乘,再乘,也可以一次同乘与的
4242
积。
4.出示教材第35、36页“练习七”第11、12、15、16题。
这四道题都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练习。通常允许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但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着眼,应提倡列综合算式。
(1)第11题,这道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6楼的楼板到地
面的高度。学生最常见的错 误是42÷15×6,即疏忽了6楼楼板到地面
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本题也可以先算5层楼 是15层的几
1
分之几,再求高度,即归结为求42m的是多少。
3
(2) 第12题,这道题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综合算式是240
13331
÷×;也可以先求装 完的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44444
(3)第15、16题,这两题都只要一步计算。
练习时可以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5.出示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17题。
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程序计算,再通过比较,有所发现并作出解释。
23
如果计算准确 ,就能发现得数等于原来的数,其原因是,的倒数与
34
1231
的积正好是1。也就 是除以,再乘上,实际效果相当于除以或
2342
乘上1。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能熟练地列 方程解决这类应用题。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分析推理、回顾 反思等思维能力,提高
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爸爸体重是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质量占小明体重的
4

5
7
,小明体内水分的
15
修改调整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水分?
7
爸爸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15
4
35×=28(kg)
5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人体体内水分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4。
1.阅读与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8kg。
4
(2)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
5
(3)要求的是小明的体重。
2.分析与解答。
(1)组织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4
根据“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可以知道要把小明体重看
5


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体内水分质量占其中的4份,也就是
28千克。
(2)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
4
小明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5
(3)启发思考。
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小明体重是未知的,小明体内水< br>分的质量是已知的,我们可以怎样来解答呢?
(列方程解答)
(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组织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kg。
4
x=28
5
4
x=28÷
5
5
x=28×
4
x=35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4
把小明的体重乘,看看计算结果是不是等于题目中 小明体内
5
4
水分的质量:35×=28(kg)
5
(2)写答句。(答: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
教师追问:我们在解题过程时,题目中有关成人的信息没有用
到,这条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的问题求的是小明的体
重,和成人的信息无关,因此不需 要用到有关成人的信息。
4.补充问题。
出示问题:小明爸爸体内有50kg水分,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完成解答。


2
爸爸的体重×=爸爸体内水分的质量
3
解:设爸爸的体重是xkg。
2
x=50
3
2
x=50÷
3
3
x=50×
2
x=75
(3)组织检验,写答句。
2
75×=50(kg)
3
答:小明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
3.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联系
和区别?
通过交流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学的应用题和分数乘法
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单位 “1”是已
知的,直接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的分数,而今天学的应用题的单
位“1”是未知 的,要把单位“1”的量假设成已知量列方程解答。
三、反馈完善
1.把下面的等量关系写完整。
3
(1)白兔只数是黑兔只数的。
5
3
×= 。
5
1
(2)故事书本数比科技书多。
4
1
×= 。
4
2.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1题。
(1)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南北距离×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解答并检 验。
3.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1)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
52
=东西距离。
55
52
x=5200。
55


3
=250mL鲜牛奶所含的钙质。
8
3
3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x=×250。
8
10
(3)解答并检验。
提问:“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这个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学习列方程解决“已 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
教学目标
略多样性的能力。
3.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六(1)班有8人参加了校合唱队,占校合唱队人数的
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根据“校合唱队人数×
合唱队人数”,列出方程:
8
x =8。
15
8
=六(1)班参加校
15
8
,校合唱队15
修改调整
教师小结:解决分数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关键句,找出等量关系式,
再进行解答。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5。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是多少千克?
1.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kg,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8

15
8
,小明爸爸的体重
15


要求的问题: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分析与解答。
(1)思考:“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几分之几呢?
(“小 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体重轻的部分占爸爸的体重的
8
”的意思是:小明的体重比爸 爸的
15
8
”是什么意思?小明的
15
8
,也就是把爸爸的 体重平均分成15份,
15
小明的体重相当于其中的(15-8)份,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的 体重的
7
。)
15
(2)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
①题目中有两种相比较的量,应该画两条线段。
②把爸爸的体重看成单位“1”画在上面,平均分成15份。
8
③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相当于占15份中的7份,画在下
15
面。
(3)画线段图。
①学生尝试画线段图。
②组织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逐步出示线段图。
(4)交流解题思路。
根据线段图,你能找出题目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两种数量关系式:
8
爸爸的体重×(1-)=小明的体重
15
爸爸的体重-爸爸比小明重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5)列方程解答。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6)交流解题方法。
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xkg。
88
方法一:(1-)x=35 方法二:x-x=35
1515
77
x=35 x=35
1515
1515
x=35× x=35×
77


x=75 x=75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检验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的体重轻
(75-35)÷75=
(2)写答句。
2.小结。
交流:“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 问题可以怎样进行思考和解答?
(这类问题由于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br>可以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来列方程;也可以根据“一个数±相差数=
另一个数”来列方程。)
三、反馈完善
1.根据条件列方程。
学校举行美术展览,x幅作品中有
面的条件列出求作品总数的方程。
(1)已知国画有72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是 。
(2)已知水彩画有40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是 。
(3)已知国画和水彩画一共有112幅,求作品总数的方程
是 。
2.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
模小组有多少人?
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问题,是例题5的补充。
3.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7题。
这道题是部分量与总量相比较的问题,解题思路和例题5相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1
。学校航
4
22
是国画,是水彩画。分别用下
59
8< br>。
15
8

15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很多解决日常生活中分数除法的问题。谁来说说
我们解决这 类问题时,一般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第二步,分析与解答;第三步,回顾
与反思。)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练习八”中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4题。
这两题都是配合例题4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让 学生独立解答,
再组织交流,交流时指名说说每题的等量关系式。
(1)第3题,在练习时可 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天文知识。这道题
40
的等量关系式是:宇宙飞船速度=人造地球卫星速度。
57
(2)第4题,这道题有两个问题,要让学生根据问题选择相关
的信息进行解答。
2.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这题是分数计算的巩固练习,以分数除法为主,教 学时不必全
部集中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安排在家庭作业当中。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6题。
这道题是比较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单位“1”的 量是“我们俩
的工资”,需要把爸爸和妈妈的月工资相加,还要注意的是所求的问
题是结余,也 就是开支完剩下的钱。

修改调整


4.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是讨论在体积相等的前提下 ,冰与水的质量关系,比较
抽象,可以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得出等量关系:水的质量-冰比
水 少的质量=冰的质量。
5.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9题。
这道题的第二个问题可以 用两种方法进行思考:方法一,用剩
2
1
下的大米除以每车运走的大米,算式是(1- )÷;方法二,
7
14
2
用全部大米需要的车数减去已经运走的车数,算式是 4÷-4。
7
6.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0题。
这道题是分数乘除问题 的综合练习,其中第(1)、(3)两小题
的单位“1”是已知的,可以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答,第( 2)、(4)
两小题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1.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
教学目标
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种相比较的量都未知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假设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填一填。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3倍,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
(2)桃树棵树是梨树的一半,则梨树棵数是桃树的 。
2.导入新课。
前些天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分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
续解决分数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6。
1.阅读与理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题目中获取以下信息:
(1)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得了42分。
(2)两个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
(3)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4)求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关键句。
①找关键句。
提问: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呢?为什么?
(关键句是: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体现了“上

修改调整


半场”和“下半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关键句。
指名说说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的理解。
1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 是理解成“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二
2
是理解成“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2)探究解题思路。
由于题目中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都是未知的,因此可以用方
程来解答,假设其中的一个半场得分为x,这样就可以根据两个半
场得分的关系得出另一个半场得分。最 后根据上半场和下半场一共
得42分,也就是用“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来列方程解
答。
(3)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解法一:设上半场得x分。
1
x+x=42
2
1
(1+)x=42
2
3
x=42
2
3
x=42÷
2
2
x=42×
3
x=28
1
28×=14(分)
2
解法二: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42÷3
x=14
42-14=28(分)
3.回顾与反思。


(1)启发学生对答案的合理性进行检验。
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检验:
28+14=42,全场得分确实是42分。
1
14÷28=,下半场得分确实是上半场的一半。
2
(2)书写答句。
答:上半场得28分,下半场得14分。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1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以 假设下半年产量为x万台,上半年产量就是
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裤子价钱是上衣的
设上衣 的价钱为x元,裤子的价钱就是
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3.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键句可以假设航模小组有x人,美术小组人数就是
生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4.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4题。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引桥的长度是正桥的
以假 设正桥长度为x米,引桥长度为
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5.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5题。
3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北京的黑夜时间是白天 时间的。根据关
5
3
键句可以假设白天时间是x小时,黑夜时间是x小时,引导学生< br>5
4
。根据关
5
2
。根据关键句可以假
3
4
。根据关键句可
5
4
x万台,引导学生
5
2
x元, 引导学生根据关键
3
4
x人,引导学
5
257
。根据关键句 可
578
257
x米,引导学生根据关键
578
根据关键句列出方程 ,解决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解决问题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
单位“1”的 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
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相同结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每天修25米,20天修完,这条公路
长多少米?
(2)修路队修一条500米的公路,20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
少米?
(3)修路队修一条500米的公路,每天修25米,多少天能完
成?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
板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导入新课。
工程问题是我们日常 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7。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学生交流各自对题意的理解:这道题是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就

修改调整

< p>
是公路的总长,工作效率就是每周修的公路长度,工作时间就是修
完这条公路的时间;修这 条公路是两队同时修,工作效率应该是两
队工作效率之和。
提问:这道题求什么?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产生疑问:这道题要求两队合修的工作时间,可是这条道路有
多长呢?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有以下思路:用假设法,假设公路的总长是18千米、
36千米、90千米……
(2)根据各自的假设,尝试解答。
学生将公路总长假设一个具体长度,进行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为组织交流
准备。
(3)组织交流。
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不同的假设方法:
36
(天)
5
36
②假设全长36千米,36÷(36÷12+36÷18)=(天)
5
36
③假设全长90千米,90÷(90÷12+90÷18)=(天)
5
①假设全长18千米,18÷(18÷12+18÷18)=
让每个展示的学生说说他们的解 决思路是什么?
(4)启发引导。
教师启发:公路全长可能是18千米、36千米、90千 米……,
不管公路全长是多少千米,我们都可以把这条公路全长看成什么?
(单位“1”)
如果把这条公路全长看成单位“1”,两个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
是多少呢?
(一队每天修:1÷12=
11
;二队每天修:1÷18=。)
1218
学生计算,交流板书:
11
1÷(+)
1218


=1÷
=
5

36
36
(天)
5
(5)观察思考: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
也在增加。
教师指出: 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
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 几分之几没有
变化。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36136
×+×=1
5
18
5
12
(2)提问:比较几种算法,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虽然这几种算法中假设的道路长度不相同,但是不管假设这条
路有多长,答案都是相同的。所以 把道路长度假设成“1”来计算,
更加简便。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
这道题是和例题7相似的工程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
鼓励学生选择将工作总量假设“1”来解答。
2.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6题。 这道题是求工作时间,可以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把工
11
作总量看成单位“1” ,所以列式是:1÷(+)。
20
30
3.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7题。 这道题是将行程问题转化为工程问题来解答,把行驶的总路程
看成工作总量,行驶的速度看成工作效 率,行驶的时间看成工作时
间。
4.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8题。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订正。
5.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9题。
这道题有两种解题方法,方法一是把300当成工作总 量,求出
10
两队合种需要的时间300÷(300÷10+300÷5)=(小时);方法< br>3


二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求出两队合种需要的时间1÷
11
10
(+)=(小时)
10
5
3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整理和复习

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整理和 复习,巩固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2.通过整理和复习,掌握运用生活中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策略,感受数学知
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整理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回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
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内容?
(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倒数。
(1)什么是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1的倒数是
1,0没有倒数。)
2.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展示交流整理结果。
让学生认真观察后讨论交流。
指名说说各自的看法,以及对不完善之处的修改意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整数可以看 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
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也就是除
以 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练习。

修改调整


①完成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
②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2两题。
3.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1)小题。
2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鸭?
5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总结强 化:“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可以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数量除以对应的分数,就 能求出单位“1”。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题。
(3)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2)小题。
3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鸭?
5
①说一说: 这是哪一类型的解决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
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③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4)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4题。
(5)出示教材第4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的第(3)小题。
2
张大爷养的鹅和 鸭共有700只鹅,其中鹅的只数是鸭的。鹅和
5
鸭各有多少只?
提问:这道题中两个相比较的量都是未知的应该怎么办。怎样假
设?怎样列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汇报。
(6)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5题。
问题(1)应该用“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问题(2)应该
用“总路程÷速度差”。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比的意义和性质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
分名称 ,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会求比值。
教学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
4.结合“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课件。
文字播报: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 载人飞船“神舟”
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
向人们展示 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画面定格在两面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
学生交流得出:
(1)用比多比少的方法来表示:长比宽多5cm,宽比长少5cm。
32
(2)用倍数关系来表示:长是宽的,宽是长的。
23
2.导入新课。
在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多多少、少多
少、几倍、几分之几”来描述外, 还可以用“比”来描述两个量之
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1)启发探索。
教师启发:除了用已学过的这些方法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外,

修改调整


我们还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学教材第48页。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
指名回答,通过交 流得出: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教师指出:不论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
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这样的两个比我们称为同类量的
比。
2.不同类量的比。
(1)投影出示“神舟五 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
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
教师:这些数据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求什
么?怎么求?
学生列式求飞船的速度:42252÷90。
(2)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能不能用比来表示呢?应该怎样表示
呢?
学生得出:表示路 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路
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252
比90。
(3)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
教师指出:两个 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
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 表示速
度。
3.概括比的意义。
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 量之间的关
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二)比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
思考: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指名汇报交流。
(1)比可以写成“几:几”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


仍读作几比几。
(2)比的各部分名称。



前项 比号
后项
3.比值。
(1)什么是比值?怎么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后项。
(2)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3)讨论:比值和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可以用分
数表示;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两者的区别: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 小数或一个整数来表示。
(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
的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整理成如下表格:
除法
分数

被除数
分子
前项
÷(除号)
—(分数线)
:(比号)
除数
分母
后项

分数值
比值
15 : 10 = 15÷10 =
3

2
比值
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时一种数,比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比的后项不能为0,因为0没有意义。
三、反馈完善
教材第49页“做一做”。
1.第1题。
因为还没有学比 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所以第1题中练习本的
本数之比写成6:8就可以了,这里不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 数比,花
的钱数之比也是如此。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组织交流、校对答案。


提问:两人买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和所花的钱数之比相等吗?为
什么?
2.第2题。
让学生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的?
前项=后项×比值 后项=前项÷比值
学生独立把答案填写在教材上。
3.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
这道题创设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比较人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
按比较的要求写出人数比。练习时 ,可以提醒学生看清楚条件,根
据要求写出比,并且知道比的前后项不能颠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比的基本性质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引导学生猜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归纳总结,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感
教学目标 受知识的内在联系。
2.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填一填,想一想。
(1)20÷5=(20×10)÷( × )=( )
(2)
12
126
()
==
18
18()
()
修改调整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
基本性质)
指名说说: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2.导入。
我们学过了 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
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 课我们就来
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
求比值:6:8 12:16
学生完成后,课件出示:
63
6:8=6÷8==
84
12
3
12:16=12÷16==
16
4
启发思考: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
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6:8转化成6÷8,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
规律。
6÷8=(6×2)÷(8×2)=12÷16

6:8=(6×2):(8×2)= 12:16

6:8=(6÷2):(8÷2)= 3:4

6÷8=(6÷2)÷(8÷2)=3÷4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指名汇报。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 )提问: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
现比也存在着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 结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规律。
(2)全班交流,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因为分数的分母和除数不能为0,如果是0 就没有意义了。根
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二)化简比
教师指出: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 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
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
只有1 。
指名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3:4,7:11,43:5,15:4……)
2.教学例题1第(1)小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 宽10cm,
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2)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小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
大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
(3)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
(4)尝试化简。
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学生尝试化简。
(5)汇报交流。
15:10=(15÷5):(10÷5)= 3:2
180:120=(180÷60):(120÷60)= 3:2
提问:5是15和10的 什么数?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小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只要把 比的前、
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3.教学例题1第(2)小题。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
: 0.75:2
69
(1)观察这两个比,说说它们与第(1)小题中的比有什么不
同?
(2)小组讨论。
怎么把这两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组织交流。
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12193
:=×=
69624
3
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因为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就
4< br>是3:4。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教师就不必介绍了。因为
这种方法只适合化简两个数组 成的比,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
了。
(4)小结。
提问:当一个比的前、后项不是整数时,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单
的整数比?
如果一个比 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


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 数时,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
再化简。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2.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分别写出每个红旗长与宽的比,再结合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判
断。
3.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可以先观察后项乘上 或除以多
少才是100,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辅导部分学生。
其中前两小题很 容易观察找出这个数,第(3)小题稍难些,如有学
生感到困难,教师可提示,先去掉相同的单位“万” ,也就是同时除
以10000,再观察寻找。本题可要求学生书写化简的过程。
4.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够求出哪 种蔬菜的
钙磷含量比的比值最高,哪种最低?学生试算后,比较出结果。
5.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判断“小亮的说法对吗?”可 以让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前、后项是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
样化简?”学生交 流后汇报。教师板书化简过程:155cm:
1m=155:100=31:2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比的应用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
教学目标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感受解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买来300本图书平均分给 了六个
年级的同学,每个年级的同学可以分到多少本图书?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
定的比 例来进行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2。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稀释情况。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的
是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
(3)所求问题: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1:4”表示的意思。
提问①:题目中有一个比“1:4”,同学们知道这个比表示什么
意思吗?
提问②:从这个比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得出:1:4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从这个比可

修改调整


以知道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
体积是稀释液的
4

5
11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水的
4
5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方法二: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 乘法
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分的总份数:1+4=5
1
浓缩液有:500×=100(mL)
14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检验呢?
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①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
500mL。
100+400=500(mL)
②计算浓缩液体积和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
100:400=1:4
(2)书写答句。
4.小结。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类似
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 题,主要有两种方法: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
分配,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 是多少,
再求每个部分数是多少;也可以把各部分数的比转化为部分数占总
数的几分之几,直接 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的练习,解题思路和例题相同。练习时,可
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允 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解法,提醒学生要注意
检验。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这道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中没有给出比,只给出了
兑蜂蜜水所需要的蜂蜜和水的份数 ,在用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可
以将它们转化成份数比“1:9”。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这道题也没有给出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人数和游客人 数的比,
解题时可以根据每个橡皮艇上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得出它们的比是
“1:7”。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比的应用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教学目标
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3.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
学过的知识有哪些?
(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比的应用: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
外),比值不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比相关的练习。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1)指名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是什
么?
(2)组织练习。
(3)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说化简比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6题。
这道题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是比和除法、 分数关系的练习;
第(2)小题是比的意义的练习;第(3)小题是求比值的练习。
练习时,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再组织交流。交流
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第(3)小题求比值,比 的前项和后项的
单位不统一,要先将单位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后再化简,比值不要写
单位名称。
3.出示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这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目当中没有直接给出按比例分

修改调整

< p>
配的比,而是提供了三个班的人数,学生要先根据题目信息得出三
个班人数的比46:44 :50,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4.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这道题将按比例 分配问题和分数问题相结合。进行分配的数量
是剩下的菜地,而不是800m
2
,要先 用总共的菜地面积减去种西红
柿的面积,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按照2:1进行分配。
5.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先根据信息寻找合适的量,写出 这些量之间的
比,再联系生活实际,用比来表示这些信息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练习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6.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题。
这道题是化简比知识的拓展,和一般化简比知识 不同的是,这
道题是一个连比,化简时要将这个比中的三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
公因数。
7.出示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11题。
这两题都是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拓展练习 。题目中呈现的都是三
个数的连比。由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4条,因此要先将120
除以 4求出长、宽、高各一条的长度,再进行按比例分配。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圆的认识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目标
3. 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
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熟练操作圆规,能按要求画出各种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情境图。
(1)看一看: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几何图形?
(2)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到圆?
(3)想一想: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导入新课。
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
宏伟的 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去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用圆规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交流画圆的方法:用圆形茶杯盖画、用三角尺上的圆洞来
画、用圆规画……
提问:你认为用哪种方法来画圆最方便呢?
引导学生得出:用圆规来画圆最方便,可以根据要求画出各种
大小不一的圆。
(2)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圆规有两只脚,装有针尖的脚和装有铅笔的脚,先把有针尖的
一只脚固定在纸上,再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最
后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 周,这样就画好了一个圆。(教师一边
介绍画圆的步骤一边示范)

修改调整


(3)学生尝试画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投影展示,交流经验。
2.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投影出示教材第58页圆规画圆的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指着图形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 用圆规画
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
做半径,一般用字母 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
离。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 母d表
示。
(2)练一练。
①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用圆形杯子盖、三角尺画出一个圆,找出这个圆的圆心。
(可以将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②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
心、半径和直径。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3.圆的特征。
(1)提出小组交流探索的目标。
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沿着直径折一折,画一
画,量一量,会有什么发现。
(2)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学生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3)组织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以下知识:
①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
②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③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
1
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也就是“d=2r或
2
d
r=”
2
d
[板书:d=2r或r=(在同一个圆内)]
2


(4)小组交流讨论。
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交流得出:圆的中心位置由圆心决定,圆 的大小由半径决定。
圆心确定了,圆的中心位置就确定了;半径确定了,圆的大小就确
定了。
4.设计图案。
(1)用圆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图案,下面的图形就是用圆规
和直 尺画出来的。你知道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2)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依次出示画图步骤。
(3)请学生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图形。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画,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题。
先在教材上填空,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
教师可以出示一枚圆形的硬币,让学生帮忙找出它的 直径。先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本题的
操作方法,测量出硬 币的直径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通过这种
方法得到的就是圆的直径?交流后让学生明确通过移动尺子 或用两
个三角板同时夹住圆并垂直于刻度尺来测量出的就是圆内“最长的
线段”,也就是直径。
4.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4题。
这道题涉及到生活中画圆的问题,不能用圆规画圆。 可以找一
条5米长的绳子,两个人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一人当圆心站着不
动,另一个人拉直绳 子绕圆心走一圈,走过的轨迹就是一个圆。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圆的周长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
确计算圆的周 长。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祖冲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教师介绍: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需要在它们的边缘箍上一
圈铁皮。
问题1:铁皮箍在哪里呢?
(圆桌和菜板边缘一周。像这样,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
长。)
问题2: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呢?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铁皮的长度,实际上就是求圆的周长。)
2.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四边形的 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等等。圆的周长
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 题:
圆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1)交流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拿卷尺或皮尺直接绕一圈量。
方法二: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方法三: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演示,也可以让汇报的学生进行演示。
(2)启发思考。
教师: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2.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了解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修改调整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4个圆片摆在桌面上,观察思考圆的周长
和什么有关。 < br>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
圆的半径和直径,直径越长,圆就越 大,圆的周长就越长,说明圆
的周长和直径存在一定关系。
(2)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圆形纸片,四人一个小组由小 组长
分工,一人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并将测量的结果汇总在实验报告单
中,安排一人负责记录数 据,并用计算器计算出圆的周长与该圆的
直径的比值,并把结果填入下表中。
周长
的比值
直径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教师把不同的圆
的有 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4)观察发现。
提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
多一些。
3.介绍圆周率。
教师指出:经过试验证明,圆的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我 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它
是一个无限不循坏小数,π≈3.141 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
只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其实很早以前我国的数学家 就发现了
这个规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圆周率的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部分。
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 法得出圆的周


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呢?(实验法)
4.推导圆的周长的公式。
根据圆周率的含义,你能说一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根据这个结论,你能求出圆的周长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归纳:
圆的周长=直径×π
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它的字母公式你会
表示吗?
(板书:C=πd)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要求
圆 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直径或半径)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怎样求呢?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C=2πr)
5.教学例题1。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分析与解答。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问题一:已知半径求周长,直接利用公式C=2πr进行计算。
2×3.14×33=207.24(cm)≈2(m)
问题二: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再求轮子大约转动了多少圈?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远。
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根据公式求圆的周长。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如何求圆的周长。
2.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周长求直径,可以利用公式d=C÷π来解答。
3.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1题。
这道题是已知半径求周长,可以利用公式C=2πr进行计算。


4.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2题。
在这道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圆的直径 ,需要先用步长乘步数来
计算出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来计算周长,最后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圆的周长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的周长相关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目标
力。
3.通过练习,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的周长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1)什么是圆的周长?你对圆周率有哪些认识?
(圆的周长指的 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
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字母 π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
(2)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C=πd或C=2πr)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已知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直径?
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根据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利用公式d=C
÷π来求。也可以采用列方程 的方法解答,根据C=πd,把d看成未
知数,列出方程3.14d=3.77,在解方程。
(2)集体交流反馈。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并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
2.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4、5、6题。
(1)第4题可以通过钟面让学生看到 ,分针经过30分钟、45
分钟所走的路程分别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让
学 生想:30分钟、45分钟分别是60分钟的几分之几,就表示针尖
所走的路程是一周的几分之几。

修改调整


(2)第5题,在计算要装多少根木桩时,启发学生联系 “植树
问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明白:在一个封闭的圆上分段,分隔点
的数目与分成的段数是 相等的。
(3)第6题,这道题要先计算出车轮的周长,再求车轮大约要
转动多少周。
3.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7、8题。
(1)第7题,要引导学生找出圆的半径与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边
长存在的关系,如第(1)小题,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2)
小 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半径的5倍,宽相当于圆的直径。
(2)第8题,要在正方形纸片内剪一个 最大的圆,可结合第7
题第(1)小题,使学生发现,这个圆的直径相当于正方形的边长。
4.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9、10题。
(1)第9题,是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半 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
长相等,装饰木条的长度就相当于正方形的周长与半圆(不包括直
径)的 长度之和。
(2)第10题,大的半圆的长度是π×5,两个小的半圆的长度
之和也是π×5。
5.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1题。
这道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再组织汇报
发现的规律。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圆的面积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1.经历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公
式进行简单的 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7页情境图。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2)提问:求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
积?(圆)
(3)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也是计算圆形面积。
(如计算一根圆柱形钢材的横截面面积,计算一个圆形体育场
的占地面积,等等。)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启发引导。
提问: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
(1)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投影出示下面图形:



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在推 导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时,都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这些图形通过割补或 其

修改调整


他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2)启发:能不能把圆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来推导
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实践探究。
(1)引导鼓励。
取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它分成若干(偶数 )等份,剪开
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2)动手操作。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并强调: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要拼出最简单、最
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
(3)组织交流。
选择用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长方
形的小组各一个进行展示。
讨论:大家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观察比较:这三个小组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
呢?(32等分)
教师 小结:如果把圆等分成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
样下去分成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 正的长方形了。(课件演示)
3.推导公式。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圆
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帮助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通过交流得出:圆 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的周长的
一半(πr),宽近似于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等于长乘宽,
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πr×r)。如果用S表示
圆的面积, 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
2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C
×r
2


=
1
×2πr×r
2
=πr
2

(3)分析思考、理解公式。
观察公式,说说计算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如
果已知直径、周长怎么办? (计算圆的面积只要知道半径就可以了,如果已知直径、周长
要先根据r=d÷2或r=C÷π÷2 求出圆的半径。)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1。
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
少钱?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圆的直径20米;每平方米草皮8元。
所求问题: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
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3)组织交流。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20÷2=10(m)
3.14×10
2
=314(m
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皮需要2512元。
5.巩固拓展,加深理解。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2。
关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
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3)分析与解答。
分析: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圆环的面积?
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解答: 3.14×6
2
-3.14×2
2
3.14×(6
2
-2
2


=113.04-12.56 =3.14×32
=100.48(cm
2
) =100.48(cm
2

答:圆环的面积是100.48cm
2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1的练习,解题方法和例题1相同,可以让
学生独立解答。
2.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是配合例题2的练习,解题方法和例题2相同, 但已知
条件有所不同,这里已知的是两个圆的直径,要先分别求出每个圆
的半径。
3.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
这道题是直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的练习,通过练习强化公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圆的面积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1.认识“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图形,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2.应用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
教学目标
用知识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上的两个图案。
教师介绍: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
的设计。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的知识来解决和这
两个图案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投影出示例题3。
1.阅读与理解。
学生阅读题目,观察图形,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左图外面是正方形,里面是圆形;右图外面 是圆形,
里面是正方形。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所求问题: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
正方形多的面积。
2.分析与解答。
(1)左图——“外方内圆”。
①提问:正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②学生独立解答。
③组织交流汇报:
正方形的面积:2×2=4(m
2


修改调整

解放军外语学院-上海二级建造师成绩查询


潭獐峡-新西兰国家概况


宜春学院招生网-树立志向的名言


场面描写作文-宣传部活动


房屋租赁合同解释-《水浒传》读后感


测试你前世死因-二学一做


收条的格式-江苏省最低工资标准


山东省委党校-推荐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