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编全一册)

别妄想泡我
693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09: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浙江高考报名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娄尔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续编全一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 “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
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一是通过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二是培养学生观
察、思维能 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
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
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
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 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
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
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
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 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
启发。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 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
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练习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内容
1 白鹭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本课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白鹭的2课时 在朗读的基础上
美。重点是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把握课文内容。
式体现白鹭的美。 借助图片体会白
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培养热爱大鹭不同形态的
自然的情感。 美。
2 落花 本课采用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2课时 抓住人物的语
生 评花生的顺序,讲述了平凡的花生的言,并理解其含

不平凡,从而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义, 从而把握文
重点是通过花生的平凡去品味不平章的中心意思。


凡的人生哲理。
3 桂花本文回忆了童年故乡的桂花,着重描2课时
雨 写了“摇桂花”。重点是能通过回忆

故乡的桂花,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4 * 珍 本文讲述了小珍珠鸟由远离人到1课时
珠鸟 亲近人再到喜爱人的过程。重点是能

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小珍珠鸟的不同
表现。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以“制定班级公约”为内1课时

容。重点是能听取他人意见,正确、
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习作

会写题为“我的心爱之物”的文章。1课时
重点是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语文园地 1.利用多种方式增加积累,提高对词1课时

句段的运用。
2.把握句子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语气,
并能灵活运用。
多元识字。
在朗读 的基础
上,把握课文内
容;理解重点语
句的含义,感受
作者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
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理解重点
句子的含义,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并受到启发。
在小组活动的基
础上制定班级公
约,并通过口述,
清楚地把公约表
达出来。
首先确定描
写对象,然后详
细地介绍你们之
间发生的故事,
抒发你的情感。
通过朗读把
握重点词句的意
思,从而理解句
子的含义,运用
朗 读、背诵等增
加积累。

白鹭
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
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
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
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
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课时重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教学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 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
花落 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
知道是什么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写。
4、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 除了杜牧写的,
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
何止是古 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齐读课题——
5、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
的地方吸引 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
始探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 词,力争把课文
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
作者感受的 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朗读感知。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
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
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
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感情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好好读读1-5自然段 ,想
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自由阅读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白鹭是什么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节的对比、烘
托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
语来赞美它呢?
7、感情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四、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
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8 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
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 细细品读,看看哪些
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
句下做 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嘹望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


指导朗读:
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
(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
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
让人觉 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想想自
己想说些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白鹭,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
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白鹭的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板书:


精巧 适宜(颜色、身段)
白鹭
诗 钓鱼图
韵味无穷 瞭望图
飞行图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的品
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4、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5、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
格 ,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3、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
教学过程:
一、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 语,
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 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同学们通
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解题
师: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 么把花
生叫做落花生呢?老师课前查找了一段资料,咱们一块来看一下。(出
示课件:花生又叫 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子房
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多音字、轻声词),正音。
3、读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 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
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
轻 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
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
2、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3、小结
师: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
概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 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指板书齐读)这
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生答略 )
师: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一段话,
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 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花生,那么课文哪部分是详
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 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
读懂什么?有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3、学生质疑预设: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合作解疑)
4、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
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 。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哪!来,再读读这
一句,读出惊喜之情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师: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 一
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谈花生是怎样的
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习。
2、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 ,领悟
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
果。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花 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人,高兴之
余,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 一方面让我们品味到
花生的香甜,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我们一起来看
看他们 一家如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
二、质疑解疑,品读研析“吃花生、谈花生”。
(一)发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吃花生、谈花生”部分,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二)、质疑解疑
(生默读课文后自由质疑)
1、预设一:爹爹的到来为什么很难得?


师:你问得多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
作者却说 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
快速地翻一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 (师补
充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
那个时候许地山的 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
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父亲 也来了,所以
说——(生:实在难得)
师: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2、预设二: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
么?
师:想要解 决这个问题先得知道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问题提出
来了,靠谁解决?(生:靠自己)
师 :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地读书
思考,老师这儿有个友情提示,先围绕 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再
把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批注在旁边。写完了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自己
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交流: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这段话?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
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 br>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就说花生吧,扯
上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呀 ?
3、预设三:也许有些同学这样认为: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
好吃,又善于展示自己 ,也很有用处,也愿做像苹果那样的人。对不
同见解,也应肯定。
师:大家想一想,桃子、石 榴、苹果高高地挂在那儿,就是在炫耀吗?
——摇头了。不是。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 那儿!
你说苹果要是长土里去那还叫苹果吗?


师:刚才这个孩子的发言有一点 我很欣赏,就是她发现了父亲其实是
在拿花生跟和它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比,干什么 ?
(生:作比较)
师:聪明!对比啊!对比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
看,可是
它像刚 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
能默默地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 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
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练习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我”对父亲的话,听懂了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这样的人或物?结合实例来说说。(如
清洁工、老师、蜡烛、 春蚕、太阳等)
6、父亲的这次谈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7、许地山确实把父亲的话印在了心上,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花
生,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要
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学生朗读。
8、是的,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许地山 的资
料,让学生朗读体会许地山的成就。学到这里,你是不是对许地山油
然产生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重点写谈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 是借花
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
“借物喻人”,同学们 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同学们,许地山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收获颇丰,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 是谈话的教育,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
学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 一
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 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


再一次的赞美它?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 生,我想
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收花生 不图虚名
(借物喻人) 吃花生 默默奉献
议花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 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
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
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
《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 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
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
《桂花 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
方 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
(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
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
到了快乐呢?
(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
而已 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
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

么 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
父亲 与家乡 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
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 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出示最
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
起什么声 音呢?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
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 ,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
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 雨。(全体
师生配乐朗诵)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 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
“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
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要求:
1.读课文,为14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查字典弄懂“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瞅、细腻、眼睑、眸
子、流泻”等词语的意思。
3.浏览阅读提示,给三个问题标上序号。
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
教学环境设计与布置:需要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对比文本激趣导入
1.激发兴趣:
学习了课文《翠鸟》,我们认识了羽毛鲜亮、动作敏捷的翠鸟。
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
圆的白点。听!(听音)它 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
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齐读课题。
2.明晰课型:
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我们今天就根据
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3.对比文本:
激发阅读期待:《翠鸟》一文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珍珠
鸟》一文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扫除障碍: 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感知全文: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3、整体把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说出课文大意即可。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珍珠鸟交往中最令人惊喜的部分。──
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指名读,聚焦第十三自然段,并说说这一段为什么最令人惊喜?
2.感悟情景:
出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课文插图),请同学用心走入画面,说说
自己的感受、小鸟
的感受、作者的感受。(随机板书:幸福、温馨等词)
3.挖掘文本:
短短七行字,融入了多少惊喜和幸福啊!这字里行间,还藏着谁的
心情,你发现了吗?
再读第十三自然段。
反馈: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还藏着一对大鸟的放心和信赖。
齐声诵读第十三自然段。
4.回归重点:
引读最后一段(随机板书:信赖),随机理解信赖。
四、研读文本悟情明理
1.看图质疑:可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看到天性胆小怕
人的鸟有一天竟
如此信赖“我”。你有什么疑问?
回归“阅读提示”的第二个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
赖的?
2.规范要求:
明确问题:“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
(大屏幕随机出示两个问题:①“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②“我”是怎样


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以及建议的学习方法:勾画词句、换角色读、
写批注、……)
规范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同一个问题;
(2)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4.交流体验:
(提常规要求:大声发言是对自己的展示,用心聆听是对别人的尊
重。)
点拨重点:
问题一:“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
脉络:“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
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
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 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小鸟飞出笼子了,它们起初还有些担心,总是“生气地叫一声”。
后来见“我”不伤害雏儿,便到天色入暮才呼唤孩子。
最后,完全信赖“我”了。
问题二:“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信赖的?
通过换角色读8──12自然段,说说体会。
如:渐渐我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我先是离他较远,
见他不来伤害我,便一点点 挨近,然后蹦到他的杯子上喝茶,俯下头
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他的反应。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我
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他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
纸上发出“嚓嚓”的响 声。
5.回归中心: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引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1.感悟写法:
有人说,本文作者冯骥才有一支生花妙笔,你同意吗?
讨论交流:作者的生花妙笔究竟“妙”在哪里?课文如此打动你的
原因何在?
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2、名家引路:
出示冰心奶奶的话,学生感悟。
(大屏幕示:冰心的话:“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头’
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 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
中有深澈的哲理。”)
出示冯骥才的话,学生感悟。
(作者冯骥才的话:“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
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 娇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
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过渡: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
了一句话,就是……(信赖,往 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 于人与人、人与社
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用“信赖是……”的句式,
写写你 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反馈:指名分享,教师随机将同学的内容打上屏幕。然后同学
齐读自己的练笔。
4.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
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
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 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
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
语的 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 br>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 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
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
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br>(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
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板书:语文园地一)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
物 )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
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交流平台
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
物的描 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


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 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
《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 通过具
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 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
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
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
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深入探究
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的手 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
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 ——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
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
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 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
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
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 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
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
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
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 br>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
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
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比较例题 中的加
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
一词多义)
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
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
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 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
后晕了过去。)
(算账、舒展、究竟等)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 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
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 br>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
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 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
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 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因此,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 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
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 br>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
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 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
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 者告别)
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
什么季节?这个 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 在黄鹤楼与我辞
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
送别时)的 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
江),从这些景物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
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 朋友乘船离开
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从 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
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 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
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
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
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
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
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 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
情。)
⑤试着背诵全诗。
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
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 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 后学习
语技巧。
布置作业
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熟读《蝉》并背诵,体会作者与 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你是否也有感
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个主题编排的。主
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三篇课文组成。目
的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提 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学
习本单元用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具
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用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能使人物特点更鲜
明。如《将相和》一文中,通过“ 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三件事,体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的特 点。
《搭石》则通过搭石,赞美了朴素的民风。《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则通过作比较、列数 字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突
出了这些事物“快”的特点。
(2)学习提高 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提高阅读速度,我们要做到以下
几点: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 一个字地读,更
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对于不懂的
词语先不管 它,一口气读下去;边读边想,捕捉有用的信息;不断练
习。这样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提高效率。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5搭石

6将相和

7什么比
猎豹的速
度更快


8 冀中的
地道战
习作

语文园地

1.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2课时 在快速阅读的
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基础上把握课
染。 文内容,并通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过平凡的事物
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美。
培养学生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
美的习惯。
1.能用简洁的话讲述三个故事,感2课时 从具体事件
受蔺相如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中,把握人物
品质。 形象;通过人
2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物的言行体会
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人物的个性特
点;复述故事,
弄清楚三个小
故事之间的联
系。
1.快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课时 在快速阅读的
2.学习本课中应用的作比较、列 数字基础上把握课
等说明方法,明白这些说明方法在文文内容,了解
章中的作用。 本课中出现的
说明方法。
《冀中的地道战》通过介绍抗日战2 课 了解地道的
争中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地道时 布局、作用,
战,展现出冀中人民的智慧及对侵略体会冀中人民
者的反抗。 反抗侵略者时

所展现出来的
智慧。
会写题为“‘漫画’老师”的文章,1课时 首先介绍老师
重点是抓住老师的特点,并通过具体外形的特点,
事件展现老师的特点。 然后通过介绍
具体事件来突
出老师的特
点。
1.学习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把握1课时 通过把握重点
人物特点的写法。 词语来把握句
2.用多种方式扩大积累。 子的意思,从
3.提高阅读速度,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而把握人物的
思想感情,学
习 描述成语的
方法;积累珍
惜时间的名
句。




搭石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精确读 写“山洪暴发、间隔、
怠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接洽上下
文理 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育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 br>3.领导学生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
点词句,接洽上下文探究体 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
敬的宝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细心察看,细节描写的方法,培育留意察看,居心感受的
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
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安排:常规课堂安排。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谴、惰”等7个生字,正确认 读“山洪暴发、谴责、平衡”
等词语;会写“裤、序”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暴、衡”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提炼小标题的方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
3、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
达意的作用,感受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人 性美”。
一、 格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
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寻找美的风景。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刘章爷 爷给我们推荐了他们
家乡一处美的风景。板题读题
3、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自读文。
(二)检查生字词 一行人(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háng行列,一列人;xíng指一伙人;一干人。
(间的读音你能读好吗?)
理解词语:清波漾漾(归类积累)
(三)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暴(下部)衡(结构;中
间“大”的变形)”
总结:上下结构写扁一点、左中右结构写细长一点。汉字谦让之美。
(四)思考:课文围绕着“搭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介绍搭石——摆搭石——走搭石
三、再读课文,感知搭石
(一)搭石的重要
搭石 是什么你明白了吗?生回答。(师预设表扬:能告诉我,你是怎
么知道的?你真会读书!原来答案就在书 上。)你知道吗?大家一起
再告诉我一遍。(预设表扬:你们很热心。谢谢你们!你们的回答让
我明白了什么叫“搭石”。)
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
挽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挽裤
师:还有什么?生想象补充。
人们_____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脱鞋挽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方便、麻烦、搭石很重要)带着我们的感受一起再来读读。
过渡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
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只是 ,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
一个疑问——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而大多是非常有名的< br>景物,如我们石泉的后柳水乡。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
说是他们家乡的美景呢?)
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
特的风景。(生读——找)
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
小溪.想到一行人……
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 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
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
身边的美景
其实, 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同学们 下课了可以自己预习一下走搭石
的部分,去体会体会其中的“美”。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领导接洽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绪。晋升对“搭石”
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安排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部署课内或课外完成
2.缮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情绪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
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 风景
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
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 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展开想
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
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
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
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 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
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
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
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 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
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 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
句。
2.作者 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
赞扬(乡亲们),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 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 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
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 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
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给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约定、
隆重、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 br>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
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课题,晓背景。
1、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
页 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
年体历史著作。
《史记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时期。当时,比
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
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
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 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


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 秦国,
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
主要用威胁的手段 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
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
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将”是谁?“相” 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懂课文。
2.老师这有几 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
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 )
允诺 胆怯 拒绝 乘机 鼓瑟 击缶 上大夫上卿
3. 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
4. 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 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
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
5. 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
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 吗?(齐读句子)好,谁
能来说一说?(指名说)
(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 见,文言文中“之”有“的”
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
6. 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
7. 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 一
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
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 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三、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 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
士大夫(板书: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
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 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
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
话。 来,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


许多大功。)每个人,你 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
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 ,居功自
傲,很神气,相机板书)(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
嘴,反而爬到我头 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
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 屑一顾,相机板
书并补充强调: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
事?所以他 的决定就是(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 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
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
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
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 直等,相机板书)
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
站在谁的角 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 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
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 “将
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
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 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
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 事,只靠
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第二课时
一、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1、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 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
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
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请同学们读读前两个故
事,读文时看看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不仅仅靠
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


并有感情朗读。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他的特点。
2.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 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
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
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
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 ?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
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 br>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地说。(预设交流:斩钉截铁、
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 )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
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
这里有两个假设句,你发现了吗?“如果------就------”说明
蔺相如出行前就把 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了。蔺相如计划得很周
密,考虑得很长远,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他?
——深谋远虑。
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
—— —(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
如此难的事,他却主动要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 去,你从中
可以看出什么?——他胆识过人,为了国家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所以照应了前文 别人对蔺相如的评价: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2)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 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
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生交流,引导:不只 是妥,
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
看一边称赞,绝口不 提十五座城的事。)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
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 (3)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
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 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
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 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
这可不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 相如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 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
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和氏璧已经安全送回赵国。
这种场合,秦王敢杀他吗?不敢,秦王也怕天下人笑话他不讲信用,< br>会丢面子。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不惧色,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那除了“大大方方”,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他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沉着、 无畏无惧。(就请你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读
这句话)
老师指着“嘴””说:“看来,廉将军 错了,蔺相如不仅仅靠的是
一张嘴呀!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5)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 br>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你现
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 就跟您拼了!”
联系生活,引出疑问。我们班上许多同学都在学习乐器,难道不
想有朝一日能 登台演奏,为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吗?为什么秦王让赵王
鼓瑟,就成了侮辱了呢?是呀,秦王和赵王都是一 国之君啊,怎么赵
王就成了秦王的下人呢?这不仅仅是侮辱赵王,更是侮辱了赵国。
同学们, 如果别人这样侮辱我们的国家,你生气不生气?秦王这样侮
辱赵王,蔺相如生气不生气呢?(当然生气) 请你读出你的生气:请
您为赵王击缶。
创设情景读: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更生气了,他再要求:读……
秦王还是拒绝了,蔺相如十分气愤,他再要求:……
秦王还是拒绝了,蔺相如愤怒到了极点, 他只有威胁秦王说:“您现
在离我只有……我就跟您拼了。”
制造悬念:老师带着无限惋惜说 :“完了,蔺相如完了,赵王的
命也断送了……小蔺相如们,你们可是闯下了滔天大祸,秦王现在完


全可以找借口杀死赵王,然后带兵攻打赵国……
但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怎么可 能让秦王抓住把柄呢?他极其愤怒
中又带有分寸:读好“您”字;分寸中有带着不可抗拒的威严,读:… …
小结: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用自己的机智勇敢,
用自己的性命维护了 赵国的尊严,立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
3.蔺相如与秦王的较量可以说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若没 有大智大勇,
没有舍身忘我的精神是无法做到的。他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唇枪舌
剑,同样为赵 国保住了尊严。所以他并不是如廉颇所说:就靠一张嘴。
可是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请同学们读第三个
故事,分别找出他们的语言。(指名答,出示课件)
大家仔细看看两人的话,好像这二人说话方式不太一样,有哪些不
同呢?同桌间读一读,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称呼不同(廉颇称蔺相如为“他”,而蔺称廉为“廉将
军”)
说话语气不同(廉: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蔺:谦虚、顾大局、
识大体。)
分 角色读句子。同学们说的很到位,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注意读
出人物特点,男生读廉颇的话,女生读蔺 相如的话。
有对比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
一样,我们日 后在描写人物时,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
正所谓:品其语,知其人嘛!(板书)
二、拓展练笔,深化人物形象
1、说来说去,蔺相如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为了赵国, 就应
该——将相和。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是怎样想怎样做
的?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读一读。“负荆请罪”如今是一个成语,表
示向人认错赔罪。廉颇前来赔罪,(出示图片)你觉得此时他 会对蔺
相如说些什么呢?(交流)
其实廉颇也是一个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
2.我们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廉颇的话的(出示
课件),——鄙贱之人,不知将军之宽 之至此也!(生读)我这个粗陋
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3.最终,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
国家则危。如此说来,赵国本应更加强 大,可是最后还是秦国统一了
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记》中写的清清楚楚,同学们可以
详细地读一读。而且《史记》中写人的艺术课远不止“品其言,知其
人”而已,(出示课件)希望同学 们能在历史长河中尽情遨游,在《史
记》中认识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
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 多音字“冠”,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猎
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
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
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 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
线画出来。
2、检 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
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
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
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 、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文列举了哪些事物的运动速度?
二、细读文本,研读速度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猎豹和鸵鸟跑的速度比人快得多。重点


读出“一点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的语气。
2.师出示问题:找出2—8自然段中所讲 的事物,以及它们的速度,
用横线在课本里划出来,并进行比较。
3.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汇报交流。
A 、师用课件分别出示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
流星体、光的图片,指名生答出速度: 人:二十四千米每小时;鸵鸟:
七十二千米每小时;猎豹: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游隼:三百二十千米每小时;声音:一千零五十千米每小时;喷气式飞机:声速的数倍;
火箭:四万千米每小时;流星 体: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光:三十万
千米每秒。
(师指出:为了把各种事物的速度说具体,课文中采用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
B、2 —8每个自然段中是怎样讲出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快的,请找
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错 的及时纠正。
C、把以上几种事物按运动速度的快慢排序,标上数字。
(1、光;2、流星体;3、火箭;4、喷气式飞机;5、声音;
6、游隼;7、猎豹;8、鸵鸟;9、人)
5.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师指出读时要把数字重读,读得流利,
读得明白。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抓住“难以置信”和“轻易”两个词进行
理解,突出光的速度快。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师: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 、作比较。使用列数字的好处是:准确具体,有说服力;使
用作比较的好处是:鲜明、突出论点)
2、这篇科普文章让我们懂得在宇宙中,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写法的句子。
2、课后找一找相关的科普书籍读一读。




板书设计: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速度按从快到慢排列:
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声音—游隼—猎豹—鸵鸟—人。


习作《“漫画”老师》
教学目标
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位老师,了解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的特
点;
挑选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学会通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挑选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2.学会通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几张人物漫画;班上几位老师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出示人物漫画)同学们都看过人物漫画吧?(看过)
里面的人物形象有趣吗?(有趣)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漫画里的人,特点非常突出,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
让人觉得可爱又有趣。 < br>2.如果要给一位老师画漫画,你会选择谁呢?(出示班上几位老师的
图片)(学生自由发言)现 在,让我们用文字把我们可爱的老师“画”
出来吧!(板书:“漫画”老师)
启发思路


各位小画家们,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位老师为他“作画”呢?(学
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①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哪一位老师;
②这位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貌、衣着、性格、喜好(此处
可作细节描写);
③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什么典型事例
可以体现该老师的这些特点,有的 话,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
件,写下来。(注意:事件必须要能够突出人物的特点)
习作指导
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位老师,他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板书:XX老师 突出特点:……)学生先把思路整理出
来;
以语文老师自身为例,给学生讲解如何刻画形象:(学生归纳)特点:
外貌:清秀的脸 大大的眼睛 戴着眼镜 高高的鼻子
②性格:很温柔,有时候也很严厉,但同学们都很听她的话
③喜好:爱说笑,上课很有趣 喜欢穿淡雅颜色的衣服
(学生回忆)事例:
表现 性格的典型事例:有一次,班上的一位同学在别人的课本上乱涂
乱画,导致那位同学的笔记都看不清了, 老师十分生气并严厉批评了
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帮别人补好了笔记,从
此以后也学会了爱惜别人的东西。
表现喜好的典型事例:老师上课很有趣,因为她很喜欢跟我们开玩笑 ,
我们的课堂既精彩又活跃。比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喷花露水,
搞得整个教室都是奇怪的 味道,老师说了一句歇后语:你这是在公共
厕所里跳高——引起公愤(粪)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细 节刻画:
语言幽默)
结构安排:选出两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两个事例刚好安排一个详写,一
个略写。
学生自由习作,师巡视指导。


习作点评
找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 文,在全班进行点评,重点在是否讲清楚
所写的是哪位老师,事例是否能体现人物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恰当
等。
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老师,运用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
和特点,掌握刻画人物的技巧。
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画出对方作文中所刻画
的老师形象 ,看看你用文字“画”出来的老师,能不能真的画出来。
(看出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外貌
细节描写 穿着
性格 形象突出
“漫画”老师 喜好 一目了然
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懂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在实际阅读中做到眼睛看得快,脑
子想得快。
2、能根据语句写出主要意思,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
3、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在实际阅读中运用。
能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
理解并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描写情景的成语;


2.学生查找相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
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二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二)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每篇课文题目下面都
会有什么阅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记下所用的时间)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时间用得少、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老师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提高阅读 速度的方法,课本里有四位同学也有自己
的发现,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相应的心得。
小结: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遇到不懂
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 以先不管它,继续一口气
往下读,同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出关键词句,才能更好地了解文
章 的主要内容。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地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大家的
阅读速度一定能够提高。
三、词句段运用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课文中有很多
句子值 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 功。他蔺相如有
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齐读后思考: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廉颇对蔺相如不服
气。)
课本【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同桌先读一读,再互相交流一下
句子的主要意思。


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 光柱,光的速度是
惊人的,大约是三十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光
的速度快 到令人惊叹。)
(2)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
弯曲着身 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场面混乱,所有人都很恐
慌。)
4、在我们这单元的课文 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语句,请找出来,与周
围的同学交流、细细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懂得提高阅读速度的方
法, 并在实际阅读中做到眼睛看得快, 脑子想得快,还学习如何概
括句子的主要意思,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注意运用这两种技巧,
就能帮助我们读得快,读得好。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
2、遇到不懂的词 ,圈画出关键词句;
3、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出关键词句;
4、不断练习,熟能生巧。
词句段的运用 :概括句子主要意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 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概括句子的主
要意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内容—— 把成语的意思用具
体的情景表现出来。请同学们翻到课文p30【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板 书: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词句段运用
1、师出示左右为难、奋不顾身这两 个成语,学生先说一说这两个的


意思,再读一读文中相应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 流。
(句子描写的情景都能够表现成语的意思,并且句子都是从第二单元
的课文中找出来的。)
师出示成语:喋喋不休、悠然自得,请同学说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生举手发言。
(喋喋不休: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
舒适。)
生齐 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在课本中找出能表现这两个成语意思
的具体情景的句子,全班交流。
(喋喋不休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
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悠然自得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拓展练习: < br>师出示成语:苦口婆心、不可思议,学生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找出相
关的描写成语具体情景的句子 。
生说成语,其他同学说一说能描写成语具体情景的句子,互相交流,
教师点拨。
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重”、“转”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晋】葛洪的《抱 朴子》,意思是:不要整日就只是
吃饱喝足(却不去多思考、多探索),不要因为懒惰少花一点时间,< br>造成功亏一篑。
第二个句子出自【晋】陶渊明《杂诗》,意思是:盛年就是生命力旺
盛 的人生时段,不会再有;一日之中难有第二个早晨;应当及时自勉
自励生活和工作,因为时间和岁月是不 随人而改变的。大体意思就是
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像早晨那样珍贵和旺盛的时间,
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间。


第三个句子出自【宋】岳 飞的《满江红》,意思是:年轻人要珍惜生
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 ,取得
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
光阴,到那时再感到 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第四个句子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要等一万年后
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 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教师相机简介四位名
人。)
3、你还积累了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具体的情景描 写来表现成语的意思,同时积累了珍
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同学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
想而努力奋斗。
五、布置作业
1、自选三个成语,并用具体情景的描写表现成语的意思。
2、背诵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左右为难 奋不顾身 喋喋不休 悠然自得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
结晶”这个主题编排。主要由《 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
郎织女(二)》三篇文章组成。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民间故事的 魅力,
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民间传 说,都是
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特点的。如《猎人海力布》一文中,
通过“救小白蛇” “要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这几个故
事体现出海力布善良、勇敢、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的优秀品质。《牛
郎织女(一)》则通过详细介绍牛郎认识织女的过程,表现出牛郎心
地善良、 吃苦耐劳的特点以及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
《牛郎织女(二)》通过描述织女跟王母娘娘 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
事,体现出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的特点以及织女渴望自由的真情
和勇 敢。
(2)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
础上,可以进行创造 性地复述。我们可以换一种人称,可以对故事情
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大 胆想象,续
编故事。
内容
9 猎人
海力布

教学要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
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
2.抓住人物言行,细心体会人物热心助
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课时 教学建议
2课时 在反复诵读的基
础上理清事情的
前因后果。通过理
解重点词语把握< br>人物的特点。
10 牛
郎织女
(一)

11 牛
郎织女
(二)


口语交际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课时 在熟读的基础上
2.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把握课文内容,并
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道理。 通过分析具体事
件来把握人物特
点。
1.快速默读课文,掌握主要情节,把握
人物形象。
2.了解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感受它们
的魅力。
1.学习在讲民间故事时把故事讲得更
加生动。
2.在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
魅力与情趣,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
趣。
学习缩写的方法,通过缩写,进一步提
高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1课时 在快速阅读的基
础上把握课文内
容,了解文中人物
的性格特点。
1课时 学会通过想象和
模仿等方式将故
事讲得更加生动。
习作

1课时 通过对原故事进
行适当删减和概


括的方法缩写故
事。
语文园地

1.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体会相同意思的不同词语在表达效
果上的不同。
3.学会扩写段落。
4.积累古诗词。
1课时 通过比较意思
相同词语,体会不
同表达效果 。通过
想象扩充情节,使
情节更加生动。积
累古诗词。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
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
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 br>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
望。你们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生:白蛇传...
师:出示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故事特点。引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


括出来。
2.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
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生概括出小标题。
三、精读感悟
1、小组合作研讨: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
画出一两处最打去动你的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
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2、生汇报
课件出示描写海力布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
3、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4、在这里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谁 能找到,如果让你描述人物动作
时你会运用这些动作的字、词吗?试一试。
5、还有吗?(生 找说感受)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尽管海力布全乡亲
们避免灾难,但是乡亲们都不听他的,所以他流着眼泪 着急的说(引
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
晚就来不及了 !”)焦急地说(引读)镇定的说(引读)
6、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常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他 没有乱了
方寸,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7、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8、读课件说体会。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什么意义。
9、 难道他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
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
雄吗?
10、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 想呢?会
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11、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
最后两个自然段。 12、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


头呢?为什么 用据说这个词呢?
13、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
代代 流传,你想说点什么呢?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生配合读。
14、结合小标题复述课文(加上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15、改编其中的一个情节。
16、续写大屏幕上的三个小故事。
17、介绍讲故事大家,发扬传统文化。
四、小结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
一定会 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
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 名。

板书
乐于助人

猎人海力布 见义勇为

舍己为人
牛郎织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知道《梁祝》《夫妻双双把家还》吗?
2、很好,他们反映的都是民间故事。(板书:民间故事)其实我们的
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早已接 触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你知道吗?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再学一个民间故事(板书:牛 郎织女)就让我
们一起去感受这个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及其关系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在文中圈注。
2、初读汇报:文中的人物有哪些?
学生说出人物,师板书:
(哥哥 嫂子 牛郎老牛 王母 娘娘 织女)
3、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重点读:
(1)哥哥嫂子 牛郎
课文第1自然段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哥哥嫂子对牛郎的态度。
学生讨论交流。
多指名读与自己表达的词或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感受读出
来。
用一个词表达自己对哥嫂的情感。再读
(2)牛郎老牛
课文第2自然段,“牛郎照 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
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 着它
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老牛知恩图报,“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 的目光看着他,
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板书“舔”,教学“添”)
老牛还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
老牛还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
(其实这里,作者还使用了一个写 作方法——铺垫。铺垫是为下文的
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板书:铺
垫)
(3)牛郎织女
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了吗?见面后的结果又
向哪发展了?
大声读课文相应的自然段(4-----6自然段)
初评牛郎织女。-------分组讨论 交流自己对牛郎织女的印象汇报时


说出自己的理由。
启发想像:如果故事中不出现意外情况,牛郎织女一家的幸福生活将
会是什么样的?
小组讨论后写一段描绘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话。
代表汇报自己的描述,集体评议。
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
(4)牛郎与王母娘娘
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读读文中对
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
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 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
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
(5)牛郎与喜鹊。
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
真感人。(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板书:喜鹊)
三、概括主要内容
1、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
一个( )的故事?
2、出示:《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在
( )的帮助下认识了( )。他们
( )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 )。牛郎
( ),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
( )。从此,( ),天长日久,他们
( ) 。
3、生交流 < br>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既做了细
致的分析,又学会了简要的概 括。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条理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做到内容完整,
语句流畅。


2、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人物性格,有感情朗读。
3、抓住文中 的问句,初步感受设置悬念给故事带来的变化,了解这
样表达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4、 通过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拓展两首描
写牵牛织女的诗歌,知道人们对于自由、 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
的。进而了解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流利的复述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2、想象鹊桥相会的美好,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民间故
事流传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在晴朗的夏天夜晚里,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见一条银色的天
河,它 就是银河。在银河东岸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牛郎星。在银河
的西岸与牛郎星隔河相望的这颗明亮的星星 就是——织女星。自古以
来,人们对这两颗星星都怀有特殊的情愫,连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在《秋
夕》中这样描写:“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
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示, 齐读)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许多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 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牛郎和织
女》。(齐读课题《牛郎织女》)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并读了课文,下面检查一下生字词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
开的。课前已经预习并读了这个 故事,说说看,写了哪些人物?
有牛郎、织女。有王母娘娘
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板书:牛郎、织女、儿女、兄嫂、老牛、王母、喜鹊)
这么多人物中,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
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
一、牛郎和哥嫂
牛郎的哥哥和嫂嫂 老牛喜鹊。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


1、牛郎与哥哥嫂子的关系怎样?
没有名字的牛郎是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 日子。哥哥嫂子虐待牛郎,
叫他吃剩饭、穿破衣、住牛棚……哥哥嫂子真是自私自利,不讲骨肉
亲情的人呀!
二、牛郎与老牛的关系
哥哥嫂子虐待牛郎,可牛郎和老牛关系却非常密切,他 们俩之间
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
1、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 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
结合课文,具体聊聊牛郎照看老牛是如何的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 西
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
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 干净的溪水。
2、牛郎照顾那头老牛细致周到老牛也知恩图报
(1)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
(2)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 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
是媒人,也叫红娘,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
可是仙女呀!你羡慕吗?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
(3)老牛除了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怎样报答牛郎的?
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 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
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
临 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
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关键时 候用上了吗?(引导学生读相关
段落)
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 老牛也
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
的皮扒下来,献给牛 郎,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三、牛郎和织女
理清了牛郎和老牛的关系,下面该聊聊牛郎和织女了。
1、他们在哪相识的?那是一个怎样的 环境?看,古时候谈婚论嫁就
晓得找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牛郎和织女第一次就你看上了我,我看上了你,这叫一见钟情。
不过这部分文中写得较简单,你猜他们第一次见面会有怎样的情景?


我曾经看 过一个版本,说仙女下凡,在湖中戏水,牛郎偷偷把仙女的
衣裳藏了起来,这样牛郎和织女一见钟情,可 见,牛郎也不傻,这叫
“智取织女”牛郎织女相识,之后就相爱,最后又相相守!织女决心
留在 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是什么原因让织女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
的妻子的?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心眼儿好,又能吃苦——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德,如果你心眼儿好,又< br>能吃苦,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有仙女下凡嫁给你呢。
牛郎织女结婚以后,他们生活得美满吗?美满。找相关句段朗读。
四、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
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多么幸福美满呀!可是好景不长。接下来的
课文中安排王母娘娘出场了。王 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美满婚姻、拆
散一对恩爱夫妻,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段落(指名朗读第8、9自然
段)。哇!( )同学读得真是撕心裂肺呀!是不是你家的织女被抓
走了?
请注意第9段中的一个叠词,
“狠狠” 写出了王母娘娘的什么?还有哪些词写出了王母娘娘的
心狠手辣。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 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这一句要读出织女痛苦、难舍。
(齐读第9小节)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
呢?
生:忽然,他想起 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
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 出屋门,他就
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
师:这段话与前面哪一段话相互照应?
生: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 里满是泪花。
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
把我的皮剥下 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师:果然是神皮,老牛没有吹牛皮。(笑)牛郎为什么没有追回织女


呢? 生: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
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 ,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
河相 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读到这,故事由喜转悲,令人感慨万千。东汉乐府是这样咏叹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齐读)
师:牛 郎织女天河永隔,但是隔不断恩爱夫妻的真情。请看黄梅戏《牛
郎织女》中的织女唱段(出示课件18) :“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
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不过在织女和牛郎不屈不挠的斗争下,王母娘娘被迫答应他们每年可
以相会一次。
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人间的喜鹊也被天上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它们纷纷加
入了天河搭桥的志愿者队伍。 “鹊桥”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也是反抗专制势力的具体形式。
师:在许 多人看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场悲剧,不过我倒觉得
这是一个悲里透着喜得爱情故事。你想,牛郎不过 是个孤儿,按说可
能打一辈子光棍,居然有天上的美丽仙女嫁给他,还共同生活了三年,
并且有 了一儿一女的爱情结晶。难道还不满足吗?即使后来遭到王母
娘娘的破坏,他们每年仍然可以有一次鹊桥 相会。一个人拥有这样浪
漫而幸福的爱情,多羡慕啊,宋代词人秦观就在《鹊桥仙》里这样描
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
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 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 日子,现在演变成了什么节


日?(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 我们中
国的情人节。据说七夕之夜,人们躲在瓜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
窃窃私语呢。
好,读到这儿借助人物关系,我们基本上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
内容和人物特点。借助提示 说说《牛郎织女》讲了一个( )的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虐待牛郎。 牛郎对老牛照顾
周到,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
困难急需的 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相识了织女,并结婚过上美满生
活。王母娘娘暴跳如雷,于是抓回了织女。后来 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
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
(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
真了不起,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 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
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下节
课我们重点探究叶圣陶在写这篇《牛郎织女》中用了哪些方法,哪些
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
牛郎 心地善良 吃苦耐劳
织女 心灵手巧 渴望真情 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老牛 知恩图报
王母 心狠手辣 专制蛮横
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

习作 缩写故事
教学目标
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
方需要概括;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
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故事《草船借箭》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 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
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 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
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
故事 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
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 式,我们就称为缩写。
(板书:缩写)
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 。今天,我们就
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启发思路:理解什么是“摘录和 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
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理解什么是“改 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
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 简洁)
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 什
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 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
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
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 ,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
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
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
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 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


成一块石头。(概括)
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 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
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 结果必须
保留)
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
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 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
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 br>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
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 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
猎人,您要记住,动 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
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 蛇,就回家
了。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敬爱的猎人,
您要 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
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 br>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
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 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
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
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 谢,海力布什么也
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临走时,
小白蛇 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
便回家了。)
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
1. 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
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
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 改变原文的中
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
主要事件,保 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
把有 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板书设计

摘录和删减
缩写故事 保留原意,浑然一体
改写和概括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 围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个主题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 少年中国说》《圆明园
的毁灭》以及《冀中的地道战》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
学生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
如何在叙述中,详略得当地来表达情感。
2. 本单元重点
(1)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情感。本单元的4篇文章虽然形式
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古诗三首》中,陆游、
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分别通过 对愿望的描写、对现实的描绘、对统
治者的希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情
操;《少年中国说》则通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
远大来点明中国也一定会 在少年的建设中变得更强大的爱国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则是通过回忆圆明园的盛况来激发人们的爱国 情


感;《冀中的地道战》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冀中的地道,展现出冀
中人民的 智慧及对侵略者的反抗。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内容
12 古诗
三首

教学要点
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
爱国意识。
课时 教学建议
3课时 在有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进行背诵。
通过重点句子的
赏析,把握作者的
爱国情感。
在朗读的基础上
把握重点句子的
含义,体会作者的
爱国情感。
13 少年
中国说
(节选)
14圆明园
的毁灭

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2课时
含义和作用。
2.结合查找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
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文通过 回忆圆明园的盛况,介绍了
它被毁灭的经过,表达作者的爱国情
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 略者
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
神。

1.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写作。大胆
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学习
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和怀念之情。
2.学习编写习作提纲。
3.在叙述中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
点。
1. 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
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
让朗读充满感情。
2. 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
同表达效果。
3. 积累成语
2课时 在把握详细描写
的基础上感受祖
国文化的魅力,从
而激发振兴中华< br>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1 课

引导学生在品读
和对重点词语的
把握中体会情感
15 黄继


习作

1课时 有详有略地叙述
二十年后家乡的
变化,表达作者对
家乡的热爱和怀
念的情感。
语文园地

1课时 通过多种方式的
综合应用读出感
情。通过理解 词语
的含义来把握词
语的情感色彩。通
过多读、多记的方
式扩大积累。






古诗三首
示 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
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 出篱门迎凉有
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
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请大家
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 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
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 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
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 奏。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
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
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
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
明 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
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
诗。
【一】
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 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
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 ;“但”,只是的意思; “九州”,指全国,“同”,统
一。)
3、请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反复吟诵古诗。
(2)根据字义讨论诗句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br>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5、师:从“死去元知万事空”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死的 态度是?(无
奈,看淡生死)作者对生死看的这样淡了,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
是(但悲不见 九州同。)这句诗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板
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 一而感到悲伤)这句
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 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
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 “家祭”,祭
拜祖宗; “乃”,你的,“翁”,父亲。)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国 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师: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能
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 是?生:盼。(板书:盼)诗人渴
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 br>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
(强调,语重心长)这两句诗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
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小结
师: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 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
有了,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四、主题升华
(背景乐)诗人的一生都在 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
不忘的不是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 什么呢?
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首诗作。
1、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师: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从“泪”字,你能听见什么?有哪些人
在哭 泣?他们为什么哭?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活艰辛不幸让


他们有一个动作—“望”
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了吗?(没有)从哪个字看
出来的?“又”,说明他们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
始终没有盼来。
4、师: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 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作者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作者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作者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过渡:就这样 ,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
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 在做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学生回忆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国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师过渡:南宋衰败的遗恨已经永 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于我
们少年而言,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呢?在中国的近代也曾有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腐
败无能,此时,爱国学者梁 启超认为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改造年轻
一代的思想,于是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3、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学生齐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少年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
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学生展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能为祖国强盛做些什么?
六、教师总结,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富民强,少年有责。我们应该
像诗人陆 游那样心怀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一起背诵《示儿》吧。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2、收集爱国诗句,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示儿 爱国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个性化体验)
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并合理利用查阅资料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
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 明珠闪耀
在中华文学宝库的桂冠上。读诗能陶冶情操,能让生活浪漫多彩。读
诗还能让我们跨越 千年的阻隔,去触碰那一段不曾了解的历史。上节
课,我们跟随诗人王昌龄的脚步一起感悟了唐代边关将 士连年征战的
悲苦。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
—《题临安邸 》。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


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 个帖子一样。一些客栈还
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1、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
奏。在字里行间。3、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
(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 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
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 沉醉其中。④简直把杭州当
作是汴州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了解到了,你们现在已经 具备了能够借助注
释和预习工作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
懂了,接 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三、感悟爱国情怀。
(一)学习前两句。
师: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
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补充资料: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 所表达的情感。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 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
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 醉”
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
休”,这里的“西湖歌舞 ”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
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板书:
歌舞)
(1)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
(2)学生“靖康之耻”。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3)师:我们再去看看刚刚逃过一劫的南宋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
(4)补充写作背景 < br>师: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
整河山待后生。可是他们并没 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
乐。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 而
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4)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
(1)愤怒的质问。(指名读)
(2)悲伤的担忧。(指名读)
(3)教师引读。(齐读)
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 地,
救俘虏,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
不禁高声怒斥道:“ ……”。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
到什么时候才能 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
(二)学习后两句。
师: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
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同 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
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师:现 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这句诗中用的
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板书)“ 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
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
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醉”
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 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
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
了。
师: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
神上的沉沦 ,是一种自甘堕落。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
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这是对统 治者极大的( )。
板书(辛辣的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
师:每逢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思考:
(1)师:诗人林升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辛辣 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让
人读起来稍显憋闷,不畅快。现在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林升这个人。
( 板书:作者)
(2)出示林升简介。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历史上关于 林升的记载没
有很多,当过官吗?打过仗吗?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只
一届文人,终 日舞文弄墨,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
他能做的就只有“口诛笔伐”,于是痛苦愤恨之余 ,他拿起手中的笔
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 》。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
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 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由此可见,这林升是何等的忧国忧民啊!(板书:忧国忧民)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师:这首《题临安邸》有的人从诗中读出了愤怒、悲伤、忧愁。我却
从中读出了
一种 无奈,读出了林升作为一届文人,面对时局时的那种无力感。下


面我想带着我的体会,把 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吗?
……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会 ,带着你的独
特体会去大声朗读吧。给大家朗读两遍的时间。
2、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四)、总结。
板书总结: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
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
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现 在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通,读懂,
读透了。在此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了我们大忙。这两< br>项工作也是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所必须做的。
四、拓展阅读南宋爱国诗词。
师:今天既 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宋朝的
历史。南宋王朝,始于赵构,一朝九帝全无作为 ,堪称是中国历史上
最软弱的王朝。曾有诗词云:“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
年酣醉 。”
好一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道尽了南宋皇帝为保皇权,最
终在歌舞声中灭亡的历史 。但是,南宋的历史无论有多少悲酸离苦也
都已经逝去,它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屈辱与警醒,还有无数 的诗词
歌赋。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他们
有着不完整的国,不 完整的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抒写铁马金戈、
家国情怀的旷世名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提前布 置三个同学
学习朗读)
(一)《满江红》
千古名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师:这首词是一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千古名作。好一句“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 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破阵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
师:这首词以写“梦回战场”为题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


悲愤。
(三)《过零丁洋》。 南宋大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好一句“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达 诗人誓死不降的爱国心。
(四)《示儿》
师:在欣赏了几篇佳作后,我们再次回归到课本中 ,课本中还有一首
南宋的爱国诗,请大家齐读。……
师:这首诗与《题临安邸》一样,都是在 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古
诗,但是《示儿》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也不似林升,
陆游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和作者生
平之后,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体会 。
五、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
1、师:学到这里,我有一个提议,把我们今天这节课作为 我们开启
南宋爱国诗词之旅的一扇大门。之后每周的校本课上,我们将逐一去
品读南宋爱国诗人 词人的爱国名作。这段旅程的第一站,我们就将它
定为“陆游”。 陆游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存诗9000多首,
其中不乏爱国之作。
2、作业:
(1)、每人积累两首陆游的爱国诗词。
(2)、查阅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3)、了解古诗意思。
3、结束语
师: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走近陆游。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歌舞熏醉 忧国 背景
辛辣讽刺 忧民 作者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读通诗文,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龚、己、喑、
哀等。
2.借助乐学案、注释、资料、工具书,自学古诗,整体把握 ,初步
理解诗意。
3.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补充,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紧扣“万马齐喑“”哀“”风 雷“”不拘一格“等关键词语,联系
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补充清政府腐败统治的现实状况,引导
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
感。
5.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诵读赏析,进一步领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结合具体描写,探讨诗句比喻、对比、想象(创设景象表达情感)的
手法。
6.拓展 延伸。通过《己亥杂诗·离京》进一步感知龚自珍的爱国情怀;
通过配乐练笔,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歌颂与 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读出诗境。
教学难点:清朝没落的现实状况,诗句的深层含义,作者感情的不断
变化。
教学准备:ppt、资料、音乐、图片、乐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过过程:
一、引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
这一年,腐 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
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 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
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
诗》 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 中的第220首。请大家齐读课


题。
二、师生交流,简介作者
龚自珍,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
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 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
击, 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 经学、
文字学和史地学。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
腐朽,洋溢着爱国 热情,有《龚定庵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惊醒很多世 人的沉梦,促
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三、交流预习
1.自由读文,尝试停顿,字音准确正确地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诗文,正因。
3 .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乐学案、借助资料工具书自学了古诗,接下来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享你对整首诗的 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互助解决,
做好汇报准备。
四、小组汇报,补充前两行,集中释疑。
1.小组汇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风雷:变革
恃:依靠 究:终究,毕竟。
喑: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 br>整句: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
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 种悲哀。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
何等热闹、壮 观!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哑了)看到这个词语
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社 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
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创 设情境,教师激情渲染)
(1)卖唱的歌女,这就是——“万马齐喑”!(2)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这就是——“万马齐喑”!(3)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这就是—
—“万马齐喑”!(4)官府 施粥场景,这就是——“万马齐喑”!(5)
逃之夭夭,这就是——“万马齐喑”!

< br>4.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这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
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 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
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就是—万马齐喑。
5.用一 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
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 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
“哀”。体会着读读这行诗。
6.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 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
九州的生气啊!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国泰民安、生机
勃勃、安居乐业……)
7.你希望这风雷洗去什么?炸醒什么?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
(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只有狂雷炸响般的
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 机!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
些吧!读!
8.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 的哀世中。叫人怎不
感慨!前两行连起来,放声读出来吧!
9.小结: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 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
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
迫在眉睫。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愿望
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 是那么可哀。
五、小组汇报,补充后两行,集中释疑。
1.小组汇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老天爷,实际指皇帝
抖擞:振作精神 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整句: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
人才。
2.知道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课件出示八股文资料,自
读,交流:龚自珍希望皇帝和政府如何做? 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
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3.配乐图片,激情朗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 次
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 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
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读 ,悲愤一些,再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
激昂一些,再读!
4.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六、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
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
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 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
望。
②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拓展阅读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思所想的呢?(暗喻、对比)同< br>学们看,诗中的“万马”“风雷”“天公”这些浩大的景象都不是真实
的,而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 的,以此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表现出
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这样通过 想象
创设景象表达情感的方法,我们第一次遇到,今后我们可以多多关注。
3.我们再借助注释去读读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再来真切的感
受他的情。
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4.拓展练笔:
弹指挥间,沧 桑巨变,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无数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中华大地经历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
科技飞速发展,军事力量强大,农业实现现代化,经济迅猛增长,祖
国繁荣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你能不能写一段话来赞颂一下伟大的祖
国?内容、题材不限。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好一番真挚的爱国情!
5.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靠你们。让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责任和
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好好读书!



板书设计: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说”的问题知识及有关梁启超的资料。
能力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从改良主义立
场出发,把古老的封建中国和他想像中未来的“少年中国”加以鲜明
的对比 ,极力歌颂少年的精神。笔调辛辣,无情地嘲讽了没落的封建
制度。在学习时,一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要体会文章的气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 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


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 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
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推行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 纪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
“小说 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
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 ”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
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
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
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 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 怯懦 瘠牛 翘足可待 鹰隼 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
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
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 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
“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
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 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
对中国的蔑视程 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在朗读时,
声音要洪亮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
字词:常思既往 日新 盛气 怯懦 苟且 不同之大略 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
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
看法。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 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
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
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
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 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
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疏通词句,重点字词列举如下:
老朽之冤业使举国之少年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横有八荒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 意的问题。
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这段文字朗读的
节奏不难把握, 主要是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 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
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 可。
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这些比喻的喻
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 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
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 。这些比
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


题目自拟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 ”等12个生字。掌握
“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
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
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 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 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
“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
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
国文化 ,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 的金
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
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 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
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
今天。


[以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 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 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b.体会词语的含义。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⑴针对第二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
指什么?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名 。
②结合学生回答,flash课件演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 三园。此外,还
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
小园的分布 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
哪是“星”。)
⑵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①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生交流,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


深体验。]
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
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 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语句。)
a、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
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
山乡村野。
请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有……也有……有……也有……”说
一句话。
b、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①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
②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同学们可以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
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③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里想象着画面。
c、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
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
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名读这一句,相机鼓励有个性地读。
3.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远远
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 ,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
(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3.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


(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清历代的名人书画
和各种奇珍异宝。)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
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课件:(出示图片、文字):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 其
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
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 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
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
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 说。
5、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所以,
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 博物馆、艺术馆。
[感悟语言,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文化的热爱。]
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引导: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愤慨、痛恨、痛惜……)
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重点感悟:
a、课件出示: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 的,就用大车或牲
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①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些加点的词语更能体现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②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b、大火连烧三 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
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读出悲怆;“园林艺术
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语气是高昂的;“一片灰烬”放慢速度,
体 会那种痛惜之情。)
[品悟语言,以情促读,以读激情。]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
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过渡: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 真切切地出现在
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
我们炎黄子 孙的损失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
可估量的损失!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痛惜、痛恨、悲哀)
4、指名读,齐读。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
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谓匠心独运,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
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 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


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 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
对祖国的爱。
六、激荡情感,课堂练写。
1、同学们,老师这有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片段,请你面对着
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写出自己的话。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
宏伟建筑 奇珍异宝 瑰宝 精华 灰烬
2、 播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学生练写。
[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 ,练习写话,让学生
直抒胸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交流写话内容。
2、教师总结:
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 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
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不仅……还有……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名人字画 奇珍异宝


木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出色的音乐才气和爱国
之情。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预习单设计 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预习单完成情况
1、词语关
2、问题关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 )(谁)参加乐团木笛演奏员招聘,由于终试
时拒绝而放弃自己的( ),可他( )到 ( ) 前
却吹奏得( ) ,最后音乐大师告诉他已经被乐团( )
的事。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朱丹具有出色的音乐才气?
(3)为什么朱丹没有参加终试,但最终又被乐团录取了?
(4)你心目中的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3、质疑关
三、重点研读 体会情感
预设一:(投影出示)
[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
私语起来。
……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
可以回去了。”]
(1)关于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吗?(投影出示)


(2)朱丹放弃的是自己的艺术前途,那他坚守的是什么?
(3)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4)理解“窃窃私语”“沉寂”等词,并想象表达。
预设二:(投影出示)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
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每个孩子手擎 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
石般的泪。
朗读比较:
a、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 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
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
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b、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 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
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了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1)由“自发”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他们拥有的什么是相同的?
(3)抓“幼松林”、“ 红宝石般的泪”,体会用词的准确。
预设三:(投影出示)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 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
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
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他如泣如诉的笛声,在向谁诉?在诉什么?
(3)抓“似乎”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对比原文,升华情感
补充原文: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
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 族精神。”]朱丹身上的这种民族精神,让
我们想起了那一种花?文中有依据吗?
五、总结全文,激情诵读


让我们永铸爱国之魂: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啊,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六、带着思考和作业,走出课堂
思考:1、“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一句中大师握住的
仅仅是朱丹的手吗?
2、文中写“雪”和朱丹的“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有什么作用?
作业:
1、读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朱丹、音乐大师或者孩子们说些什么?
请你写下来。
2、阅读《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是中国人》等

板书: 木笛

朱丹 出色才华 音乐大师
爱国之情


二十年后的家乡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
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
体。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
法。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 发生变化?我又
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写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们要侧重写哪些变化?
⑴ 家乡二十年后景物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交通、科技等的变化。
⑵ 二十年后家乡人物的变化:
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同学
的变化等,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看到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自己情感的变化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习作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
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习作提纲。
4.指导学生叙述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
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
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推出佳作,共同欣赏。
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篇好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 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
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
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就
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新课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
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3)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 表达的是
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 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圆明
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 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
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沉痛 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 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


话。(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出示课件5)
每组上下两个成 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上
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 义词,用作贬
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出示课
件6)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
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 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表示
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 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
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 、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出示课件8)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
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 写。横写的时
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
注意上下左右 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每个字要做到笔顺
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成语描
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 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
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人们悲惨的生活。我们现在就处在太平盛
世,我们生活幸福,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 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 同
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
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 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 沉痛 高昂
语文园地四 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
顿号、逗号的异同
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为主< /p>


题编排的。主要由《太阳》和《松鼠》两篇文章组成。目的是让学生
了解基本的说 明方法,学习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恰当的说 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两篇文章都是
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都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如《 太阳》这篇
文章,就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松鼠》
这篇文章,通 过描述性的语言介绍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来把握说明方法。

内容
16太阳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
课文内容,通过理解重点
句子把握说明方法。
借助图片加深学生的
理解。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
文内容,了解事物的特
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把
握事物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来
介绍事物。
1.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2课
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时
2.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
趣。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2课
句的含义。 时
2.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
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3.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1.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
抓住事物的特征。
2.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
1课

17松鼠
习作


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 “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
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 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
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 说明的作用和方法。


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
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
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理解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没有中心句的第5、6自然段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
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 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的读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 chuán(传说、传递) 都dōu(都是太阳送来的)
zhuàn(自传、水浒传) dū(首都、都市)
差 chà(差不多) 漂 piāo(漂浮)
chā(差数、差错) piào(漂亮)
chāi(出差)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带点字的读音:
比较( jiào) 疾(jí)病 虽(suī)然
哪(nǎ)能 那(nà)里 抵(dǐ)得上
“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4.正字:
生字中,“殖” 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蔬”字不要少写一点;


“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 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抵得
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
“气”,如气体、空气 、气味。
(二)思考解答: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
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
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 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
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 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投影幻灯出示: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 动物。(第一句是
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
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 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
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
渡,也 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
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一 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
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
2.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
法。
.3.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
类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
子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 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
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 看看不用它做
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 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
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 学
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
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
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
好?为什么?
(肯定:用 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
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 很大、很热的?写太
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
较?要 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 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
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
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
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 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
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
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
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 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
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
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 br>(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 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
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
就……)
3. 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
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 ,“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
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 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
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 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
才有了云、雨和雪。 < br>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
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 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
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 说
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
小的假山”,“假山上 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
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 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
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
空气就冷)
为什 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
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 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
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 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


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
看出来的?(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总
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 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
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
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
以替换它?(当然、理所当 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 有关太阳的特征
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
常密切的联 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
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 世界。通过课文学习,
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
明问 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
板书设计:

特点 大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太阳 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关系密切 形成风
杀菌能力



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 ”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
“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
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 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
“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
动物的特点。
2.(出示课件1)(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
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
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出示课件2)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课件4)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出示课件5)
晃 huǎng( )huàng( )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
填上词语。
讨论:( )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先总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
人喜欢,再分别从面容、眼睛、 身体、四肢、尾巴和进食姿势几个方
面具体介绍松鼠的形体特征。
第二部分(2):主要从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两个方面介绍松鼠
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3、4):从松鼠的行动、储备食物过冬和搭窝写出了松鼠
聪明、警觉、乖巧的特点。
第四部分(5):介绍了松鼠的繁殖、换毛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
四、细读第一段,了解外形(出示课件8)
1.默读,找一找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_”画出来。

辽宁卫视元宵晚会-快毕业了


护士资格考试分数线-十八大开幕时间


外汇占款是什么意思-企业员工工作总结


莲花作文-党章学习小组


黄土高原气候-工程部个人工作总结


关于梅花的作文-财经法规试题


心理学专业排名-今天我当家


回家的诱惑剧情介绍-考号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