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巡山小妖精
893次浏览
2020年10月16日 17: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放假安排2014日历-房地产销售主管岗位职责

2020年10月16日发(作者:梁威林)




课 程 表

五年级 (1,2)班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 2020年 3 月

星期
节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
2
3
4








下 午

5
6
7
8





















2019-2020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5年级1,2 班 科目 : 数学 任课教师 2020年3月

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 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
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 跃、
善于思考的学生。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
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
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
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
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 br>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 堂“数学之星” 的评选,严格要求的
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 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 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
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
和 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
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 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
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
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
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上,
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
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 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
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 表面积公
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
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 众数。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 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
组数据的代 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



为一组数 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
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
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
用 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
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
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
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 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
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
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
5的倍数 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
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
受有关体 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 简单图形旋转
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
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
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 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
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
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
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
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
具和学具。

















教学进度表

五年级 1,2班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2020年 3月
周 次 教学内容

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从某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因数与倍数(1)
因数与倍数(2)
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2、5的倍数关系
3的倍数关系
2,3,5的倍数的特征(练习课)
质数和合数
奇偶性

认识长方体
认识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体积和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1)
容积和容积单位(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真分数和假分数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假分数和真分数(练习课)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的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备 注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教学进度表

五年级 1,2 班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2020年 3 月
第7周
第8周
约分
约分(练习课)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通分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
整理和复习
旋转


欣赏与设计
旋转(练习课)
描述图形的运动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第9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第10周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分数加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练习课)
打电话
第11周
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找次品
复习因数与倍数
第12周 复习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1
复习图形与几何
复习统计与数学广角



第13周 复习



期中考试检测卷1

期中考试检测卷2
第14周

期中考试检测卷3

期中考试检测卷4

第15周 期中考试检测卷5

期末考试
第16周



第17周















学校学生成绩考核表

五年级 1,2班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2020年 3 月

项 目







姓 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平时成绩















































































































































































































































































24

25

26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登记表

年级 1,2 班 科目 数学 任课教师 2020年 3 月


项目










姓 名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平时成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 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
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
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
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 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
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 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
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
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 到的简单物体的形
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
体的形状 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
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 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
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
程 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
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



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 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
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 、上面观
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
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
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1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渗透德育
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
知识技能目标
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
图形的情况。
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
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
体的拼搭方式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
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 ,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课前五分钟
教育
肾衰竭,甚至死亡。目 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 行治疗。此外,
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
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 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
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
面看到的是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
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 ,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
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
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
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



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
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 .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
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
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
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 br>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
照一定的顺序摆放 ,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
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
的平面图 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
书。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
板书设计
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2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渗透德育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
知识技能目标
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
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
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
过程与方法目标
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
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
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
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
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等。在较 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课前五分钟
教育
肾衰竭,甚 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 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
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 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
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
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 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
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如 。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
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 不够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
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 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
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
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 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 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
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
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 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
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
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 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
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
左边,因此我们组 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
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
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
得到的三个图形,让 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
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
班同学讨论并流 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
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 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
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
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 一步
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
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 看,最少
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 ,从不同
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
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 所给的条件,
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 题意要求
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 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
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
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 br>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



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
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板书设计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
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学情分析: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
知识,本单元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
质。本单元涉及的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
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
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
识,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教学例2、例3时分 别介绍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接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探索2、 5、3
的倍数的特征,为后面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学习约分、通分
作铺垫;最后揭示质 数和合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找出100
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
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教学
时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



死记硬背;同时,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3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因数与倍数(1)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和
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或倍数。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法、学法
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人感染了冠 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课前五分钟
教育
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 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
(1)提问:你们能说说老师和你们是什么关系吗?
(2)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 学生,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们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揭示课题。
在数学王国里,整数除法中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
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因数和倍数。(板书课 题)
二、自主学习,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认识因数和倍数。
(1)出示教材5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
有什么特点。
(2)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结果分类吗?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
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4)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②商必须是整数。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5)引导学生讨论除尽与整除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以
及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数学游戏。
同桌两人为一组,一名同学说乘法算式,另一名同学
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因数与倍数(1)
板书设计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被
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教材 “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4 课时
五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因数和倍数(2)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
数的方法。
培养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人感染了 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课前五分钟
教育
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 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 br>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教学例2,找因数。



(1)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引导学生学习找18的因数的方法。
(2)提问: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指导用集合图表示18的因数。
2.教学例3,找倍数。
(1)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指导如何找2的倍
数。
(2)介绍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
二、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1.认识因数和倍数。
(1)出示教材5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
什么特点。
(2)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结果分类吗?
(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
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4)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②商必须是整数。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5)引导学生讨论除尽与整除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以
及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
本身.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
有最大的倍数.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教材 “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2020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5 课时
五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4、< br>6~8题


知识技能目标
1.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熟知因数和倍数的特性。
2.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经历对因数和倍数的巩固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的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练习提高的方法。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德
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重点 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法 问题引导。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 咳嗽、气促和
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课前五分 钟
教育
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
但 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
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部分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

识?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

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和倍数


是相互依存的。

基础练习


1.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1)在之前学习的九九乘法表中,什么与什么相乘等


于10?


(2)10的因数有哪些?

组织学生说一说。


教师:大家根据刚刚的方法,说一下什么数与什么数相乘分

别等于17、28、32、48。17、28、32、48的因数分别有哪
些?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怎么求4的倍数?
小组讨论并组织学生汇报,在指名汇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举
例说明。
学生根据汇报总结的方法求出4的另外一些倍数,再分别求
出7、10、6、9的5个倍数。
2.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如果一个数是5的倍数,那它有什么特点?



巩固练习
1. 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小结: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2.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7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第(1)题和第(2)题,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①提问:42的因数有哪些?7的倍数有哪些(不超过4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②提问:两者相同的数有哪些?在这些数中,是2的倍数的
有哪些?是3的倍数的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③提问:在这两者中相同的数有哪些?
指名学生说一说最终答案。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练习课)















42的因数有哪些?7的倍数有哪些(不超过42)
42的因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不超过42)

作业设计 教材练习二第2,4,6题

课后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6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2、5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
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去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教法、学法
设疑激趣,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
你们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吗?
2.现在我要换一种方式考考你们,在下面这些数中
找出2的倍数。
3,5,6,9,10,11,18,32,44,47
3.揭示课题。
今天我教 你们一个新本领,奥秘就藏在2和5的倍数的
特征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探讨2、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 br>征吧!(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
(1)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把它们涂上黄色。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以及这些数与2之间的关系。
2.验证发现。
(1)任何整数,只要个位上是2,4,6,8或0,
这个数就一定是2的倍数。
(2)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验证了哪些数,得出了什
么结论,并用一句话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
(3)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
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
三、自主探究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引导验证:个位上是1,3,5,7,9的数不是2
的倍数。



2.指导自学:阅读教材第9页,看看是2的倍数的
数叫什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什么。
3.教师总结: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分为奇数和
偶数两大类。0是最小的偶数。
四、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学生打开教材第9页,在百数表中,按一定
的顺序把5的倍数涂上红色。
2.提问:谁能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5的倍数?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4.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自然数,
只要是5的倍数,个位上就一定是0或5。
5.得出结论:个位上是0或5的数,一定是5的倍数。
五、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
44、77、136、603、4094、
8109
2.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6题。
六、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板书设计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教材 “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7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
除。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75 84 54 42 50 100 230 615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
与2、5的倍数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你们想通过自



己的努力来发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
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猜想,初步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去验证。
2.根据汇报小结:3的倍 数的特征不能像2、5的倍数的
特征那样只看个位,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一个数是不是3
的倍数 。
三、动手验证,自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学生用列举法或查百数表找一找3的倍数,
看一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要求学 生认真观察百数表中圈出的3的倍数(课件
出示),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观察3的倍数中每个数各位上
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 每个数各位上的数加起来看一看
会怎样。
4.鼓励学生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5.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
征。
6.检验结论。
要求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讨论,观察得出的结
论是否相同。



四、实践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5题。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

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设计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教材 “做一做”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质数和合数

知识技能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培养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的能力。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什么是因数?
2.了解自然数的分类,以及分类的依据。
3.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来进一步探究自然数。(板书课题:
质数和合数(1))
二、自主探究,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引导学生按顺序正确地找出1~20各自然数的全部



因数。
2.引导学生按照数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师生共同总结概念。
4.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按照因数个数的多
少,自然数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1。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2.总结: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质数的倍数
(质数本身除外)都是合数。
3.出示100以内的质数,加强学生对100以内质数的
认识。
四、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1题。
要求学生判断时要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3题。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作出正确选择。
五、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质数和合数(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
数(或素数)。
板书设计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
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作业布置

在作业本上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协备教师

数的的奇偶性

会判断数的奇偶性。
课型

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
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
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
高推理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 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
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
老 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
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二、新课讲授
1. 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
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
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
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
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
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
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
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
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
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 卡片上的数,我
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
要进一步的“验证”, 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
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
流一 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
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
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
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 后的学习
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
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


数的奇偶性
板书设计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


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
2、3、 6、7题)。
学情分析: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立体
图形的知识,本 单元在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立体图
形。本单元涉及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是以前孩子 们接触比较少
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
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
行分米、立方厘米、升 、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
3
,1dm
3
,1cm
3
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 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法与学法: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 经验。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
通过多种 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
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
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课时安排:共分10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体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
(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 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
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 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
有什么特征呢?引 出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



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
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
把三条 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
有 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
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 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 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
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 br>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
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后,上下,左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
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
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 后,我们把底面中
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
的长、宽、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
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
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1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认识正方体

知识技能目标
正方体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
区别。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正方体教具、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 在哪儿?几条棱可以
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 应该从哪方
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
方形。
(2)组:正 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 正方体模型,
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
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
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
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 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
都是正方形,不 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
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 包括了相对
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
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
方体。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
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第2课时认识正方体

板书设计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 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
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 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
“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
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
后、左、右”六个面, 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



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 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 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
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
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
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 的面积,最后把
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 4+0.5×0.4+0.7×0.5+0.7×0.5=0.28+0.28+
0.2+0.2+0. 35+0.35=1.66(m
2
)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
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 6(m
2
)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 .7×0.4+0.5×0.4+0.7×0.5)×2=0.83×2=1.66(m
2
)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
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
和正方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7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课型 新授课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
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
的判断。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法、学法 引导法,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
少纸板?
2.一个棱 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
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 课的学习,我们
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
的面积之和,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
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
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
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 “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
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
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
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
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 它贴一
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 (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板书设计
=384 (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
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 (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体积和体积单位

知识技能目标
课型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
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常用体积单位。
教法、学法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



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
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 水的空间吗?我们
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
个杯子里倒满水, 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
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
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 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
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
这两 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



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
厘米、立方 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
3
,dm
3
和m
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
3
,1dm
3,1m
3
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
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
3
;棱长是1m的正 方体,
体积是1m
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
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
3
,请 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
1cm
3
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
,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
3

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 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
放在墙角,看看1m
3
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 能容纳几个同
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
要计算一 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
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
3
的小 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
3
)为什么?( 因
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
3
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 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 br>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体积和体积单位
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
知识技能目标
出体积的公式。
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方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法、学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
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



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 的体积可以用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
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 米,但是相对于
大型砖板再用1cm
3
或1dm
3
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
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
3< br>的小正方体木块,
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
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
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
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 br>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
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
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
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 =a3(a表示棱长)(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
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
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板书设计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练习册习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
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
名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口答: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一填。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新课讲授】
1.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老师板书教材第34页例2: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dm
3

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老师出示棱长为1dm的正方体模型。
提问: 它的体积用分米作单位是1dm
3
,如果用厘米作单
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棱长是10cm)
(4)计算。
请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
出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先交流,再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
计算过程,学生可能会说:
① 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是10cm,就可以把它切成
1000块1cm
3
的正方体。
②正方体的棱长是1dm,它的底面积是1dm
2
,也就是
100cm
2
,再根据底面积×高,也就是100×10=1000cm
3
,得
出它的 体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a
3
10×10×10=1000(cm
3
)
1dm
3
=1000cm
3

(5)根据推导,请学生说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老师板书)
(6)你们能够推算出1立方米和1立方分米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完成。
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7)观察板书内容。
想一想:相邻两个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存在着怎样的关
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都是1000。
2.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十。
(2)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
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百。
(3)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
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一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1)回忆: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



名数?(要乘进率)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
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2)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3。
板书:3.8m
3
是多少立方分米?24 00cm
3
是多少立方分
米?
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板书:3.8m
3
=(3800)dm3
2400cm
3
=(2.4)dm
3

(3)学习教材第35页的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
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
3
)=60(dm
3
)=0.06(m
3
)
4.巩固:完成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
完成后,要求他们口述解答的过程。
3.5dm
3
=(3500)cm
3
700dm
3
=(0.7)m
3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1.第1题此题是巩固单位间进率的习题。练 习时先让学
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第2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 题。包装盒是否能够装
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包装盒的高是多少,因为从已知条



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包装盒的长、宽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要
长。只要 包装盒的高大于18cm,就能够装得下。练习时,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包装盒的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 量单位
后,全班反馈。
3.第3~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这节课里,你有
哪些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容积和容积单位(1)
课型

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
知识技能目标
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
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容积单位换算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量杯、量筒、容器、长方体纸盒。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 间的进率是___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2dm、宽1.8dm、高1dm,它
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检查。
【新课讲授】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教师把长方体的纸盒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
装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
教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
容积。
如: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
积。
(2)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积?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3)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 br>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
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
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4)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
从里面量出长、宽、高。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出示一个木盒。演示为什么容积应该从里面量出
长、宽、高。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需要用到容积的单位。
(完成课题板书)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
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
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试验:把水倒入量杯1mL处,然后再把1mL的水倒入
1cm3的正方体容器里面,刚好倒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1mL=1cm3。(板书)
提问:大家想一想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相互讨论,
得出:1L=1dm3。(板书)
3.新知应用。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1)分析
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 这个油箱的
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
3
)40dm
3
=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的第1~6题。
答案:1:mL L m
3
mL
2:4000 4.8 82 0.5 35000 2400 8.04 8040
785 0.785
3:18÷1.5=12(瓶)
4:400×225×300
=27000000(mm
3
)
=27(dm
3
)
=27(L)
5:22×10×1.8
=396(m3)
6:3×2.5×2
=15(m
3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
3

板书设计
1mL=1cm
3

例5:5×4×2=40(dm
3

40dm
3
=40L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容积和容积单位(2)
课型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
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则物体的体积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法、学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一个雪花梨,一个量杯,一块橡皮泥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复习导入】
1.填空
6.7m
3
=( )dm
3
=( )cm
3
2L=( )mL
3
450mL=( )L

0.82L=( )mL=( )dm
3
提问:单位换算你是怎样想的?
2.判断



(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
的。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
的,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一个量杯能装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
是10mL。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水100mL,我们就说量杯的
容积是100mL。
(5)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通过判断的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
与联系。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39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 吗?(把它捏成一个长方
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
的体积)
(2)出示一个雪花梨。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雪花梨的体积吗?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3)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雪花梨,一桶水,



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
合作。
(4)汇报试验过程 ,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
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
能浸没雪花 梨,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雪花梨放
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
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
即:450-200=250(mL)=250(cm
3
)
(5)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雪花梨
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6)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
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 要记
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7)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 乒乓球、冰
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
浸入水中。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41页练习九第7~13题。
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理 解题意,要根据已知条件
算出水深是13cm时水和土豆合在一起形成的长方体的
体积,放入土 豆后高是13cm,根据“底面积×高”的公
式,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再从中减去5L水,就< br>



得出土豆的体积。
第13题: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 出的水是
12mL,一个大圆球加四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
可知3个小圆球共排出 的水是24-12=12(mL),由此可
得出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 br>为4cm3,所以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第16题:这是个思考题,教师引导 学生弄清图意,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时,可
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
的问题,希望大 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多加小心。

容积和容积单位(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
↓排水法
把物体扔到水里,两次的体积差则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
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巩固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整理。
1、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三 单元的全部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把
所学的知识系统的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板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2、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
知识。
①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顺序用事先准备好的 纸条出示相关知
识点在右边的黑板上)。全班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②



引导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我们先学了什么?后学了什么? 最
后学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 并把刚才粘贴
在右边的纸条按一定的顺序粘贴在左边的板书上。
二、复习。
(一)、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回忆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
①面: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6
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两个面相交的
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相等)】。 ③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
方体有8个顶点】。
2、正方体:
①面: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 ②棱:
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③顶点:
正方体有8个顶点。
3、练一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课件出示练习:乒乓球台的长度是2740mm,宽度是
1525mm,台面厚度为25m m,它的表面喷上了漆,喷漆的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学生齐读题目。 ②找出已知
条件。
③根据问题列式(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④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列的式子,教师板书后集体讲评。
2、引导学生说出练习题中用到的知识点(长方体的表面
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
高×2 上和下 前和后 左和右 长方体的
表面积=(长×宽 + 长×高 + 高×宽)
× 2 上和下 前和后 左和右
3、课件出示练习: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是2dm,包
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 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教师集体讲评。
4、引导学生说出练习题中用到的知识点(正方体的表面
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或=棱长2×6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课件出示练习:一个长方体,长8cm,宽5cm,高3cm,
它的体积是多少?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教师集体讲
评。
2、引导学生说出练习题中用到的知识点(长方体的体
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 abh
3、课件出示练习:一块棱长30cm的正方体冰块,它的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教师集
体讲评。
4、引导学生说出练习题中用到的知识点(正方体的体
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棱长3 V =a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整理和复习,同学们不仅能梳理出本单元的知识,
还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说明同学们学得不 错,希
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的教学是在“分数的初步认
识”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
题的 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分数的概念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
展,从整数到分数,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 及计数方法上都与整
数有很大差异。
二、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
法的关系。
2、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
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收
集、处理问题的能力。
5、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
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借助“船模适航”、“航模试飞”
活动情景学习分数意义。
2、用好直观手段。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
等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建构数学概念,
降低学习难度。
3、体现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引导学生 用分数
表达和交流信息,一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 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七、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1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
知识技能目标 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
单位的含义。
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
过程与方法目标
括能力。
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
识的能力。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学法 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 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
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 书):
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
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 ,用“米”做单
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
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
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 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
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
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
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 ,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
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 br>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
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 br>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
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
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 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 ,
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
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 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
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
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
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



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
分之几 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
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 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
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 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
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 什么同样是
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
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
观察刚才的5个图,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了一个整体。
观察图1~5
板书设计
图1图2
图3
图4图5

作业布置 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2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知识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
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
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 是( )数,它表示( )。
10 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
单位。
2、观察:5÷8= 4÷9= 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
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
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 数与除法的关
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练习,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素材、展示、反思、训练、点
拨。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习要求:1、平均分怎样列式?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
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



题。
3、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
少个?
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练后反思】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
什么关系了吗?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
(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a÷b=b a(b
≠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分数与除法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
分数的(分母), a÷b=b a(b≠0)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3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真分数和假分数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
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次
备课)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
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
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
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
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38
(三)、(课件展示)例3、(1)把、化成整数。
34
76
(2)把、化成带分数。
35
6
想:=?
5
学生独立完成。

真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设计
38
例3、(1)把
3

4
化成整数。
76
(2)把
3

5
化成带分数。


作业布置

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午 第 节


第 4 课时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协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
知识技能目标 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
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
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多媒体
1课时
个性思考部分(二
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听录音故事:有一位老爷爷把一块长方形地分给四个儿子。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12
老大分到这 块地的
4
,老二分到这块地的< br>8
,老三分到这块地的
48
16
,老四分到这块地的
32。 老大、老二、老三觉得很吃亏,于是
四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 哈大笑
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思考:阿凡提为什么哈哈大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四张
1248
同样大小的长 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
4

8

16

32
,观

清平乐村居-广厦职业技术学院


怀念童年的日子-网络经典语录


读后感作文300字-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安徽中考作文-黄冈师范学院教务在线


广西专科学校-法律意见书范本


雷恩第一大学-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桃花的作文-中考什么时候出成绩


写给男朋友的话-妇幼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