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温柔似野鬼°
584次浏览
2020年10月16日 18: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精算师考试科目-信件格式范文

2020年10月16日发(作者:利翠英)


一、倍数与因数
1.倍数、因数
第1课时 倍数、因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倍数、因数,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一个数倍数、因数的特点。
2.能根据因数、倍数的意义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3.了解相关数学的趣味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倍数和因数,并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故事引入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孩子们听过韩信点兵的故事 吗?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
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示 第1页主题图) 这就是韩信点兵图, 从这幅
图上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能列式解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4=36 36÷2=18
2.让学生根据所列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3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自然数,界定研究范围
(1)认识自然数
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列式时所用的数都是些什么数?你还知道哪些数是整数?
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像0、1、2、3、4、9、18、36……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
(2)认识非零自然数
你知道哪些数是非零自然数?引导学生说出除零以外的所有自然数。并板书:非零自然

(3)界定研究范围
老师指出我们这个单元探讨的范围都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今天我们就 在这个范围内
研究因数和倍数并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2.教学例1
(1)初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①出示例1的情境图老师问:36名士兵排成()排,每排 ()人,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
哪些算式?
生可能列出 9×4=36 36÷9=4 板书这两个算式
②在9×4=36这个乘法算式中,9、4、36分别叫什么?
- 1 -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后老师指出: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 说4是36的因数,9
是36的因数,这个算式还反映了9的4倍是36,4的9倍是36,所以36是 9的倍数,也是
4的倍数。
③小结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而积是两个因数的倍
数。
④让学生联系乘法算式思考36÷9=4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指导学生说出非 零自然数相除,商是非零自然数,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商和除数
是被除数的因数。
(2)理解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①议一议。老师出示9×4=36,2×2=4两个算式,让学生议一议4是因数还是倍数?
待学生交流后老师问: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②判断。4是因数对吗?为什么?
③小结。倍数和因数存在于特定的范围,离开了特定范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就不存在
了。
(3)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①画一画、议一议
同学们,每排人数要一样多,这些士兵还可以怎样排列?请同桌在纸上画一画、议一议。
②写乘法算式
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信息写乘法算式。
③同桌交流。
让学生任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④让学生说一说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有序地板书
36的所有因数(1,2,3,4,6,9,12,18,36)
⑤36最小的因数是谁?最大的因数是谁?
⑥说一说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老 师引导学生说出先写出积是36的所有乘法算式或被除数是36的所有除法算式,再找
出它所有的因数。
⑦反馈练习:找出12、18的所有因数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再让学生展示交流。
⑧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 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
是它本身。
3.教学例2
- 2 -


⑴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例2:(在6,30,55中,哪些数是6的倍数?)你能判断吗?
待学生判断后老师问:刚才是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6的倍数的?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6分别去乘1、2、3……看它们的积是不是这个数。
(2)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7的所有倍数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 行个别辅导。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
想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出100以内7所有的倍数,再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倍
数比较方便。
(3)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待学生回答后老师问:如果继续让你找7的倍数,你还能找吗?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
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的倍数特点是什么?
一个数的倍数特点是: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
的倍数。
4.课堂小结
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倍数和因数是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这两 个数能
除尽时,就能找到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5.对于倍数和因数你还有什么发现或者疑问吗?
三、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3页的课堂活动
1.第1题,先给同桌说一说,看谁说得多,然后请几个同学说。
2.第2题,独立完成,看谁写得多。老师最后总结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3.第3题,先独立判断,然后引起争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第2课时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的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自然数、因数、倍数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和某一个自然数的
所有倍数。
3.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3 -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因数与倍数,谁能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 ?一个数的
倍数有哪些特点?
待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因数和倍数的练习。
2.完成练习一第1题
多媒体出示:根据算式指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7=14 16÷2=8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 巡视、辅导,再抽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老师追
问能说2是因数,14是倍数吗?为什么?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再展示成果。展示成果时让学生说一说怎 样才能不遗漏乘
积是18的每一个算式。指导学生说出按照顺序有规律地书写才不会遗漏。
4.完成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完成后再集体订正,订正时抽学生说 一说你是怎样找
出24的所有因数的?24的最小因数是谁?最大因数呢?
5.完成练习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书上,再抽学生展示交流。交流(1)时任选一 个例子让学生说
一说是怎样想的。
交流(2)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1 的倍数,反过来1是所有非
零自然数的因数。
6.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在数学练习本上,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交流时让学生说
一说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二、 综合练习
1.完成补充练习题
小玲到文具店买日记本,日记本的单价已看不 清楚,他买了3本日记本,售货员阿姨说
应付26元,小玲认为不对。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多媒体出示上面习题,让学生读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
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 4 -


多媒体出示第6题,老师引导学 生说出,要想知道小红有多少岁,先要找出32的所有
因数,再根据小红是三年级学生这个信息分析得出 小红的年龄。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请几个学生交流想法。
3.猜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多媒体出示:0831——ABCDEFG
提示:A——5的最小倍数。
B——它既是7的倍数又是7的因数。
C——2的最大因数。
D——它的所有因数是(1,3)。
E——它只有1个因数。
F——最小的自然数。
G——它所有的因数是(1,3,9)。
这个号码是多少?
学生同桌讨论后交流。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所以5的 最小倍数是5,A就是5;一个数既是自身的倍数,
又是自身的因数,所以既是7的倍数又是7的因数的 数是7,B就是7;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
它本身,所以2的最大因数是2,C就是2;3的所有因数是1 ,3,所以D是3; 1只有一个
因数1,所以E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所以F是0; G的所有因数是(1,3,9),它的最大
因数就是9,所以G就是9。
三、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 2,3,5的倍数特征
第1课时 2,5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奇数和偶数,知道2,5的倍数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 经 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和圈数、涂色、走迷宫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归
纳、概括的能力,体验 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 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 5 -


教学重、难点
探索2,5的倍数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理解为什么2,5的倍数特征与它们的个位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孙悟空身怀七十二项绝技,老师也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
是2或者5的倍数 。
学生自由报数,老师说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
的 倍数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特征。
二、 探究新知
1.探索2的倍数特征(教学例1)
(1)讨论研究方案。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形成研究方案。
写出2的倍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验证特征是否成立——小结2的倍数的特征。
(2)运用研究方案研究2的倍数特征
①让学生写出10以内2的倍数
②引导学生观察10以内2的倍数的特征。
③继续让学生写出10~20各数中2的倍数,并引导学生有规律排列。
④引导学生观察、发现20以内2的倍数特征
⑤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老师引导 学生说出验证时举的例得超出20,举的例子得涵盖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
学生举例,集体验证。
⑥小结:2的倍数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板书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
0, 2,4,6,8)。
(3)反馈练习
多媒体出示例1下面试一试: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
16 21 34 58 70 87 92 99
学生先讨论,再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教学奇数、偶数的概念
①教学偶数的概念
老师指出2的倍数也就是偶数,偶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双数。(板书2的倍数是偶数。)
揭示了偶数的概念后让学生议一议0是不是偶数,然后全班交流。
②教学奇数的概念
老师指出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奇数就是平常所说的单数。如1,3,5,7,9……
(板书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奇数)
- 6 -


(5)给自然数分类
学生举例验证,一个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得出自然 数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
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自然数



(6)反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二第3题,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汇报后老师追问:要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关键看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判断一个数是 偶数还是奇数,关键是看它是不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
就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2.探索5的倍数特征(教学例2)
(1)同桌合作研究
刚才我们研究了2的倍数 特征,现在我们用研究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5的倍数特
征,请同学们同桌合作研究。
学生同桌合作探究,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予以辅导。
(2)汇报5的倍数特征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板书(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小结:在自然数中,不管是几位数,5的倍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或5。
(4)游戏巩固2,5的倍数特征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起立后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让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学生起立后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让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5)研究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游戏结束后问:为什么有的同学站起来了两次?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学号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报出自己的学号,待学生汇报完后问:你们发现他们的学号有什么
特点?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上是0。
三、 课堂活动
1. 涂色找规律
学生涂完色后问:通过涂色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同时涂上红色和蓝色的格子里面的数是6的倍数,也就是2的倍数,同
时也是3的倍数。
- 7 -
奇数
偶数


2. 怎样才能走出迷宫
学生根据对2和5的倍数特点来找出相应的数,从而走出迷宫。
四、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作业
练习二1,2,3题。
设计意图:该设计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中,经历2, 5的倍数特征的形
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不完全的归纳思想。



第2课时 3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二第4~9题
教学目标
1.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 程,培养观察、猜测、验证、分析、及概括的能力,感悟
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体验数 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
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特征,并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准备
18个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揭示课
1. 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
课件出示:14,51,60,98,315,760,13 05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
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并让学生说 一说根据哪位数字判断的?
2.猜想3的倍数特征
你们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可能猜想: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3的倍数。
3.揭示课题
究竟3的倍数有没有这样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老师板书课题3的倍数特
- 8 -


征)
二、 验证猜想,探究新知
1. 学生举例验证上面的两个猜想
(1)刚才你们的猜想正确吗?请举例验证
学生举例验证。
(2)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不能仅凭个位数去观察特征。
2. 摆一摆,找规律(教学例3)
(1)出示实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将报告单上的3项要求读一遍。
实验报告单
①将一些圆片放入下图中表示成一个一位数或两位数
十位

②填表,判断所组成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圆片的个数(个)
组成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2)摆一摆、填一填、议一议
让学生拿出小圆片同桌合作摆一摆、填一填、议一议。
(3)汇报交流
通过摆一摆、填一填、议一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的发现:①用的圆片的个数是3的倍数,所组成的数就是3的倍数。
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老师小结: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时,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老师出示百数图,让学生任取一个3的倍数把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验证。
(2)请学生同桌合作一人出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一人计算验证。
(3)学生交流汇报验证结果
(4)小结:一个数,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比较3的倍数特征和2,5的倍数特征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2,5的倍数特 征是看个位数字,3的倍数特征是看各个数位上的数
字之和。
5.让学生将3的倍数特征齐读一遍。
- 9 -
个位


















③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三、 课堂活动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课堂活动。
四、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作业
练习二4~9题。
1.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判断后,老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4个算式的加数 是偶数还是奇数,
再观察每个算式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
数、偶数+奇数=奇数。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引导学生理 解“哪些偶数是5的倍数”就是说这些数既要具备偶数的特征,又要具备5
的倍数特征;“哪些奇数是5 的倍数”就是说这些数既要具备奇数的特征,又要具备5的倍
数特征。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订 正。
3. 完成练习二第6题
老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货物箱运送偶数次后停留在乙寨,运送奇数次后停留在甲寨。
4. 完成练习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 完成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学困生,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 完成练习二第9题
指导学生理解维恩图,公共部分表示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公共部分外的红色区
域表示3 独自的倍数,公共部分外蓝色区域表示5独自的倍数。待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
一说3,5的倍数特征 。




3. 合数、质数
第1课时 合数与质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判断一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
2.能用分解法和短除法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3.经历合数和质数的辨别和认识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分类的能力。
- 10 -


4.情感目标: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合数与质数的意义,会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各数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分别是几?(多媒体出示下面各数)
1、7、10、11、15
待学生回答完毕老师追问:1除了因数1外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因数吗? 7除了1和它本
身两个 因数外,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因数吗?15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你还能找出其它
的因数吗?
2.判断下列各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1,2,4,19,100、287、3060
抽生口答。
3.自然数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了哪两类?
4.揭示课题
自然数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分为了偶数和奇数两大类。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数的另一种
分类方法,按照 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来分。
二、共同探究,分析问题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1)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案
写出些数——找出这些数所有的因数——观察因数的特征——确定分类的依据——进
行分类。
(2)学生分组按要求探索自然数的分类方法。
实验单
①找出下面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和因数的个数。
自然数
1
4
11
15

③根据小组确定的分类依据把上面各数进行分类。

- 11 -
所有因数




因数个数




自然数
2
9
12
29
所有因数




因数个数




②观察上表各个自然数的因数特征和因数的个数小组讨论分类的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方法:
a一个因数的分一类,两个因数的分一类,三个因 数的分一类,四个因数的分一类,六
个因数的分一类。
b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分为一类,其余的分为一类。
(3)哪一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类的?
①先让第一种分法的小组交流,交流 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同
的自然数,它的因数个数也可能是不同的,如果按这种 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自然数分为无数
类,但是把自然数分为无数类不便于我们研究自然数的特征,这种分 类方法不是很科学。
②再让第二种分法的小组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交流后老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因数的特征,2,11,2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4,9,
12,15除了1 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的因数,因数个数都在两个以上,1只有1个因数比较特
殊,把1单独分为一类,这 样我们就把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分为3类。
(4)介绍质数、合数的概念
像2,11 ,2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像4,9,12,15……
除1和它本 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1只有1个因数比较特殊,它既不是合数,
也不是质数。
2.(多媒体出示例1下面的试一试)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把它们分别填
在相应的圈里。
3 5 6 7 10 13 25 72
质数

合数



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书上,再全班订正。
3.小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质数和 合数的定义,除了1和它本身外,关
键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1个因数,如果能找出就是合数,反之则是 质数。
4.教学例2
(1)42是质数还是合数?你能把它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吗?
生可能写成: 42=6×7或42=2×3×7或42=1×42(学生边交流,老师边板书出上面
3个式子。)
(2)让学生在上面3个式子中找出哪个式子的因数全部是质数?
(3)像42=2×3×7 这样,我们可以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那么能不能
把一个质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呢 ?让学生同桌议一议。
(4)让学生把42=6×7改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出这种方法叫做分解法。
42=6×7
2 × 3
- 12 -




(5)学生自学用短除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的方法。
(6)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2
4 2
3 2 1
7
42=2×3×7
(7)用短除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时应注意些什么?
(8)最后能写成2×3×7=42的形式吗?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2×3×7=42表示2与 3、7的积是42,42=2×3×7才表示把42分解
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9)反馈练习
你能用短除法把8,3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学生练习后集体订正。
5.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1,2题。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剩下的数都是质数,大家要尽量记住这些数。



第2课时 合数与质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练习三及其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1. 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 能较为熟练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3.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质数、合数的理解,较为熟练地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13 -


一、 基础练习
1.口答
(1)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质数只有几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
(2)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2.判断下面哪些数是质数?把它们圈起来。(练习三第2题)
老师多媒体出示练习三第2题。
1 3 6 17 35 57 72 83
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书上,然后全班交流。
①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3为什么是质数?你是怎样判断17是质数的?剩下的数都是合
数吗?
②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类?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找质数 ,把非零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
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3.多媒体出示练习三第3题及其补充题。
(1) 非零自然数不是合数就是质数。
(2) 非零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3)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4)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5) 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6) 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7) 11=2×5+1,5是11的因数。
(8) 质数有2个因数,合数有3个因数。
(9) 把12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是12=1×3×2×2。
①让学生同桌议一议,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必须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把12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③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一定要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式子里不能出现1和合数。
4.学生完成练习三第5题和6题
完成在数学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二、 综合练习
通过前面的练习,同学们对这些数学知识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就 运用这些
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7题填表(多媒体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书上,再订正。
- 14 -



15
18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汇报交流
所有因数
1,3,5,15
1,2,3,6,9,18
(1)请学生分别观察15,18的所有因数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都是由质数、质数的乘积和1组成。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举例验证自己的结论。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 找出100以内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所有偶数和奇数,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时老师相机引导 学生说出找的方法:第一步先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第二步是
找出3和5公有的倍数,第三步在3和 5的公有倍数中找出所有的偶数和奇数。
三、 拓展延伸
完成练习三后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信息的意义,“鸡蛋不超过40个,3个3个地数正好数完”是什
么意思?(引导 学生说出鸡蛋个数是3的倍数,且不超过40)“2个2个地数剩1个”是什
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说出 鸡蛋个数是一个奇数)“5个5个地数剩4”呢?(引导学生说出
鸡蛋数的个位是4或9)
2.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 全班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小结。
第一步做什么?
写出40以内3的倍数。
3,6,9,12,15,18,21,24,27,30,33,36,39。
第二步做什么?
分析确定这个数的个位数。“ 5个5个地数剩4” 说明鸡蛋数的个位就是4或9,“2个
2个地数剩1个” 说明鸡蛋个数是一个奇数,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数的个位上是9。
第三步做什么?
找出40以内个位上既是9又是3的倍数的数。(9和39)
第四步做什么?
根据 问题确定最后结果。问题要解决的是最多有几个,9和39中最多的是39,所以鸡
蛋最多有39个。
四、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 15 -


4. 公因数和公倍数
第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 法,
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条理、有 根据的思考,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
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2.
理解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见过剪的窗花吗?(老师出 示窗花图片)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具
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小红为了装饰自己的卧室正动手 剪窗花呢?(把例1信息融入情
境图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生1:长方形纸长30cm,宽12cm。
生2:剪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窗花。
生3:长方形纸没有剩余。
3.提出问题并揭示课题
小红剪的正方形窗花,边长最长可能是多厘米呢?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
问题。
二、 合作探索,教学新知
1.要把一张长30cm,宽20cm的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 正方形窗花且没有剩余,正方
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1)老师用多媒 体动态演示:用一个小正方形沿着大长方形的长横着摆一排,沿着宽
竖着摆一列的过程。(如图)



- 16 -



(2)引导学生观 察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刚好摆完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与长
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的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沿着长方 形的宽摆一列刚好摆完说明小正方形的边长与长
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边长也是长方形的宽的因数。
2.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方形的长的 因数,又是长方形的宽的因数,那么要想知道小红剪
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究竟是多少,我们得先解决什么问 题?
引导学生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出30和12的所有因数。
3.让学生分别找出30和12 的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找出30和12的所有因数。
4.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30的因数集合图,12的因数集合图。
30的因数 12的因数

1,2,3,5,6,10,15,30



1,2,3,4,6,12
5.仔细观察30和12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议一议。
6.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分步出现维恩图。
30的因数 12的因数




12和30公有的因数

7.让学生给12和30的公有因数取一个名字?
8.学生取了名字后老师相机指出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把12和30公有的因数 叫做12和30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9.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红剪的正方形窗花边长最长是多少?
10.反馈练习
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找后集体订正。
11.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 17 -
5,15,30
1,2,3,6 4,12


(1)自学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刚才你们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了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学习用短除
法来找两个 数的最大公因数。怎样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
第12页自学。
(2)老师根据交流将其过程板书出来




(3)交流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
①第一次为什么用2作除数?其中1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②为什么第二次用3作除数?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③商5和2除了公因数1外还有其它的公因数吗?还能继续除下去吗?
④为什么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12.小结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因数,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且两个数的
公因数还必须是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 ,然后把所有除数相乘,乘积就
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3.比较、优化
用找因数的办法找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优化。
14.完成例1下面的试一试。(找出6 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7和9的最大公因
数。)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集体订正。
三、 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1,2,3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第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4~6题。
- 18 -
2
3
30 12
15
5
6
2


教学目的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经历探索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
题的能力。
3.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乐乐想 让爸爸妈妈一块儿带她到公园玩,不凑巧,不是爸爸在上班,就是妈妈在上班,
今天爸爸回家告诉他,从 4月1日开始,他每6天休息1天,妈妈每4天休息1天,乐乐听
了很苦恼,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才 有机会带他一块儿去公园玩,你们能帮帮他吗?
二、 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1.探讨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让学生拿出4月份的月历用不同的标识分别标出乐乐的爸爸和妈妈分别是什么时
候休息。
(2)让学生说一说乐乐的爸爸、妈妈分别什么时候可以休息?
(3)观察乐乐的爸爸、妈妈的休息日,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乐乐的爸爸的休息 日是6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爸爸、
妈妈共同的休息日既是6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
(4)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他们给既是6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的数取名字。
(5)待 学生取名后,让学生打开数学书读一读、勾一勾、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
是最小公倍数?
(6)让学生同桌议一议4和6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并说明理由
(7)谁能说一说刚才是怎样找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找4和6的最小公 倍数,先要分别找出4和6的倍数,再找出4和6
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学习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先让学生同桌议一议,再试着在练习本上用短除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交流
①抽学生汇报交流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



2 4
2
6
3
- 19 -


②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追问:为什么把除数和商乘起来,2×2×3=12,12就是4和
6的最小公倍数?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2是4和6的公因数,商2是4独有的因数,商3是6独 有的因数,
4和6的公倍数应该是4的因数和6的因数的乘积,由于两个数有公因数2,因此 4和6的
最小公倍数包含了4和6的公因数和各自独有的因数,所以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
3= 12。
(3)让学生举例验证。
(4)小结:通过验证发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先用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
除到它们的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除数和商相乘就得到这两个数 的最小公倍数。
(5)比较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用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除到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
不同点是:最大公因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乘。

3.自学把两个数分别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来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打开 数学书翻到第13页,认真阅读小男孩介绍的方法,边读边思考,做标注,
找疑点,并试着解疑。 (2)交流时让学生说说红色虚线框把两个2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红色虚线框外面的
那个2呢?红 色虚线框外面的那个3呢?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怎样求?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4和6的 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所有公因数和独有的因数的乘积。(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
4 = 2 × 2
6 = 2 × 3

公有质因数


独有质因数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4)小结把一个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步骤。
①先分别把4和6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②找出4和6的公因数和独有的因数。
③把4和6的所有公因数和独有的因数相乘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4.学生完成例2后面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学困生,然后全班交流。
三、 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 20 -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4~6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倍数与因数的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掌握因数、公 因数、最大公因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
义及2,3,5的倍数特征,奇数、偶数、质数、合 数的特征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锻炼归类、辨别、比较的数学思考方式。
3.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2.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学生展示、交流自主整理成果。
(1)昨天老师给你们留了一个作业,回家整理第一单元 学习的内容,都带来了吗?同
桌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同桌交流整理的情况。
(2)谁愿意上来将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的整理可能不完整,整理的形式可能 是网络式的,可能是文字式的,也可能是表格
式的,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2.师生合作重新建构知识网络。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整理举例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学生举例说明
(2)复习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老师结合学生所举的例子问: 能单独说××数是因数,××数是倍数吗?为什么?待学
生回答后老师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 21 -


(3)复习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
老师出示15÷2=7.5问:15是2和7.5 的倍数,2和7.5是15的因数对吗?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的,7.5是小数,所以这句
话是错 的。并板书:


非零自然数
倍数
因数
(4)复习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出下列各数的所有因数。
1,2,3,4,5,6,7,8,9,10。
学生独立找出上面各数的因数后,再让学生说 说是怎么找的?它们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
数分别是几?
(5)复习自然数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
①学生独立对上面各数进行分类。
②全班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并结合学生的交流复习质数、合数、奇数、偶 数的概
念以及奇数和偶数的特征。
(6)下列说法对吗?为什么?
非零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非零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7)让学生用刚才整理的知识描述“4”这个数。
(8)复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写出3和5的倍数后,小结得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没有最大 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9)复习3,5的倍数特征。
让学生结合上面所写的3,5的倍数说一说3,5的倍数特征。
(10)复习其它数的倍数特征
待学生小结了3,5的倍数特征后问:你还知道哪些数的倍数特征?
引导学生说一说2的倍数特征,2和5的公倍数特征。2,3,5的公倍数的特征。
(11)复习公倍数的概念
①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3个数有公倍数吗?公倍数应该板书在什么位置?
待学生回答后,抽学生上台板书。
②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有最小公倍数吗?
(12)复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22 -


①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②抽生交流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把一个数分解 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求
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3)复习公因数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公因数。
(14)复习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①让学生独立找出8和20的最大公因数。
②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③让学生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板书在合适的位置。
3.小结内化。
通过对这个单 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把本单元知识连成了线,织成了网,现在你们对本单
元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吗? 你们认为我们共同整理的层次清晰些,还是你们课前独立整
理的好些?
学生自由发言。
二、 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完成教科书第15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2课时 倍数与因数的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练习五及其补充练习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数学问
题。
2.通过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说理的能力。
3.通过运用 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 23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 ,上节课我们对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
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板书 课题:倍数和因数的复习
二、复习基础,融会贯通
1.复习基本概念
孩子们,谁能运用昨天整理和复习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出示补充练习。
在0、1、2、6、0.5、9、19中,自然数有( );偶数有( );奇数有
( );质数有( );合数有(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有( );
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有(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
(1)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板书。前面5个空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 )抢答。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
2.完成练习五第1题(1)、(2)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1题的(1)和(2),老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学生完成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从这些数中找出9的因数和倍数的?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1)出示练习五第2题:下面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
55 24 100 27 12 101 99
(2)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55是奇数、24是偶数的?
三、综合复习,学以致用
1. 完成练习五第1题(3)
(1)出示练习五第1题(3),让学生先同桌议一议,再交流解决办法。
(2)学生交流后 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同时是3,5的倍数就是
3,5的公倍数,3,5的公倍数 有15,30,45,60,75,90,105……其中最大的两位数是90。
(3)仔细观察3和5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公倍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1)出示练习五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32路车每5分钟发1次(如图一所示),如 果第1次发车时间用0表示,过几分钟后,
发第2次车?过几分钟后,发第3次车?过几分钟后,第4次 发车……引导学生发现每次发
车所经过的时间都是5的倍数。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6路公交车每次 发车所经过的时
间都是8的倍数,再引导学生得出要求至少过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0
(图一)
5
10
15
20
- 24 -
25 30 35
40


(图二)

0 8 16 24 32 40
实际上就是求5和8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全班集体订正。
(3)你是怎样求5和8的最小公倍数的?
因为5和8只有公因数1,所以5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和8的乘积。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出示第4题让学生同桌议一议。
(2)全班交流。
(3)你是怎么想出这个电话号码的?
百位上的数字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百位上的数字就 是1,十位上的数字是所有非零
自然数的公因数,这个数是1,个位上的数字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 是9,所以这个电
话号码是119.
(4)你们知道119是什么电话号码吗?
让学生说出119是火警电话,并对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四、归纳小结,内化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拓展延伸,培养兴趣
填质数游戏
6=( )+( ) 8=( )+( ) 10=( )+( )
12=( )+( ) 14=( )+( )……
(1)学生独立填写
(2)学生填完后问:有思考吗?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质数的和。
(3)师小结并介绍陈景润 与哥德巴赫猜想: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早
在200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国数学 家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就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后来陈景润花费了10多年时间,来证明这一 猜想,仅演算的稿子就有6麻袋之
多,1966年陈景润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证明在国际上 被誉为“陈氏定理”。这
距离哥德巴赫猜想这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只是一步之遥。
(4)关于数学家陈景润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
(5)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查一查陈景润献身科学事业的故事。



- 25 -


二、分数
1.分数的意义
第1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主题图、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 操作、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3.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抽象的数学思想,积累学习经验。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单位“1”的概念。
2.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答题纸,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8页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从 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这些分数与我们
以前学习的分数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初步 感知:以前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而这里是把多个物
体平均分。
分析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理解单位“1”
(1)回忆一个物体的
1
4

1
4
中秋节快到了, 我国的传统习俗是吃月饼。(课件出示:1个月饼)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
4个同学,请问每人分得这个月 饼的多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月饼的呢?
1
4
引导学生回答: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 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月饼的
(2)探究一个整体的
1
4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旧知,寻找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老师出示课件:1盒月饼,不知道个数)把一盒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 ,请问每人分得
的月饼是多少?为什么你们说每人分得这盒月饼的
学生:因为我们不知道盒子里 有多少个月饼。
- 26 -
1
4
,而不说分得多少个呢?

< p>
老师演示课件:盒子打开,出现4个月饼。这盒月饼有4个,你还能找出它的
为什么1个月 饼能说是这些月饼的
个月饼就是这个整体的
1
4
1
4
14
吗?
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归纳:把这4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 成4份,每份的1
。再让学生用一个整体来说一说。
1
4
(老师边说,边课 件演示:把4个月饼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用虚线平均分成4份,每
份的1个月饼就是这个整体的
②动手操作,加深体验
刚才我们找到了4个月饼的




学生独立完成答题纸,分别找出这两幅图的
③大胆猜测,拓展认知
刚才我们找到了8 个月饼的
饼的
1
4
1
4
1
4
1
4

,你能找到8个月饼、12个月饼的
1
4
吗?
,老师巡视指导。
1
4
1
4
汇报时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 生说出是怎样得到的
,12个月饼的

,大胆猜测一下,你还能找到几个月
1
4
?孩子们猜测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找到它们的
1
4呢?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多少个月饼,只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
个整体的。
1
4
(3)分析比较,理解单位“1”
刚才我们找到了1个月饼的






学生讨论得出:以前我们分的是1个月饼,今天分的是多个月饼。
孩子们,不管以前分的1个 物体,还是今天分的4个、8个、12个,以及大家猜测的其
他数量,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 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
单位“1”)这个单位“1”,老师加上了引号,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单位“1”很特殊,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多个物体组 成的
一个整体,它和自然数1有所区别,所以要加上引号。
我们再来看这四幅图,你能说说每 幅图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吗?生活中,还有哪些
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我们再来看这四幅图,单 位“1”不同,得到的分数都是
- 27 -
1
4
,以及4个、8个、12 个月饼的
1
4
,今天学习的分数
与以前学习的分数什么地方不同?(课件出示 )

1
4
,这


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虽然单位“1”不同,但是都是将这个整体平均分成的4份,每份都是
这个整体的
1
4

1
4
这样看来,能不能用表示,与单位“1”的数量有没有关系?不管 什么物体我们都
1
4
可以看作单位“1”,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 份都可以用
的2份,用什么分数表示?这样的3份、4份呢?
引导学生回答:这样的2份用分数
示。

2.深入探索,概括分数的意义
(1)分小棒,写分数
2
4
表示。这样
4
4
表示 ,3份用分数
3
4
表示,4份用分数表
请孩子们拿出10根小棒,这些小棒你 准备怎么平均分?分好后,你想到了哪些分数?
想一想,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分小棒,完成答题纸。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平均分的份数

想到的分数

学生反馈时,老师相机板书,并选择几个分数追问学生意思。
(2)反思感悟
孩子们真聪明,写出了这么多的分数!我们来看,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作单 位“1”。
单位“1”相同,写出的分数却不一样,说明分数与单位“1”有没有关系?那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与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有关。平均分的份数决定分母,表示的份数
决定分子 。
接下来,孩子们想一想,刚才这些分数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3)引导归纳
老师重点从“分什么”“怎么分”“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
归纳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老师板书:分数的意义,学生齐读。
(4)回顾学习历程
孩子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的?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反思,概括得出的。
通过实践我们才会有所感悟,刚才我们通过 分小棒得出了这么多分数,然后抽取出这些
分数的共同特点,最后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种方法在数学学 习中经常用到,在今后的学习
中,孩子们要善于总结,学会概括。

3.课堂活动
- 28 -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






学生先与在小组里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认识分数单位
(1)介绍分数单位
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1
份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比如说:
笔圈起
(2)

(3)对口令
老师说分数
1
76
1
2

1
5

1
10
等(老师手指板书,并用彩色粉
来)。 ,学生抢说分数单位。最后一个分数,老师故意说慢一点。我还没有
1
76
把分数 说完,你怎么知道分数单位是
分数单位就是
1
10
呢?
1
5
学生:知道分母,就可以知道它的分数单位。分母是5,分数单位就是

(4)反思小结
你知道分数单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分母是10,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说一说
(课件再次出示主题图)针对主题图的情景, 让学生说一说其中各个分数的实际意义以
及分数单位。
2.涂色三角形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件出示第一组)




- 29 -


老师追问:为什么分子不变,分母变了?
(课件出示第二组)





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变了?
(课件出示第三个)





追问:为什么分 子和分母都变了?看来一个分数,我们不仅要关注平均分的份数,还要
关注取的份数,这是分数的本质所 在。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一步感悟单位“1”和分数单位等新知,理解分数的
本质。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次认识了分数,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六第1~6题。
设计意图:必要的作业巩固,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技能。
教学板书:
分数的意义
1
1
分数单位(
平均分的份数


平均分 2份:
平均分 5份:
平均分 10份:
9
10
12
2

2

35
124
、、、、
55555

35
12410

10

10

10

10
6
10

7
10

8
10


10
10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30 -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六第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培养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价 值体验,从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
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第1题


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表示什么意思?它
的分数单位 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引导学生回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 份,可以用分数表
示。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复习分数的意义,是为 下面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知识上的铺垫准备,
起到唤起记忆的作用。
2.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第2题(1)(2)小题)
(1)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把9元钱,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元?
学生读题,口述算式(6÷2=3(个) ;9÷2=4.5(元)),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个数平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还知道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数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那么 除法和分数有没有联系?
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 31 -
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数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沟通联系
(1)获取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例2,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探讨解决方案
这是一道关于“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写算式计算,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3)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解决,老师巡视,了解并采集相关信息。
学生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4)反馈交流
①用除法计算
用算式怎么计算每份的长度?
学生:4÷7,可是我们除不尽,不知道答案是多少。
老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因为这里是把4米长的花边,平均分成7份,求其中一份的长度,所以可以用除
法计算。
②用分数表示
用分数怎么表示每份的长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把每1米平均 分成7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4
7
1
7
米;把4米平均分, 就有4个
1
7
米。
4
7
(课件展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③沟通联系
米的来历)
4
7
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的长度用算式表示是4÷7,用分数表示是
发 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与分数是有联系的,4÷7的结果就是
2.议一议,进一步发现规律
(1)填表,小组交流发现
4
7
米,从中你

是不是所 有的除法与分数都有联系呢?它们有怎样的联系?孩子们做一做下面的题目
就更清楚了。
学生完成第20页例2下面
的“议一议”,要求学生先填表,
再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 32 -


(2)全班反馈,发现规律
把3个饼干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多少,怎样用除法和分数表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3=
1
3
;3÷4=
3
4

比较这几个式子,它们的算式和商有联系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3)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0页试一试



你能利用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完成试一试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用字母表示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课件出示:a÷7=




;a÷b=




)让学生口头回答。为什 么a÷b=
a÷b=
a
b
a
b
?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因为a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b表示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所以
孩子们请翻开书第20页,书上专门指出“b≠0”,你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吗?引
导学生说 出:因为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等式中也要强调除数、分数的
分母不能为0。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课堂活动
2.对口令:除法与分数的转换
(1)师生对口令
接下来,我们来轻松轻松,玩一 玩对口令的游戏。我说
你们说
3
4
1
3
,你们说1÷3;我 说3÷4,
,看谁抢答又对又快!
(2)同桌对口令
3.完成第22页练习六第7题



- 33 -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逐一订正,注意了解孩子出错的原因。
4.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7÷15=


=( )÷16 ( )÷29=



学生独立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
除数相当 于分数的分母。
5.列出算式并用分数表示结果
(课件出示题目)
(1)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千克?
(2)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反馈时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收获了哪些新知识和方法?



第3课时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3,练习六第8题。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分数和除法 的关系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3.通过学习体验,体会事物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重点
能够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特 别要
注意被除数和除数。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填空
(课件出示第1题)
4
(1)
7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7
16
4
(2)“氧气约占空气的
21
100
”,这里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
- 34 -


氧气占了其中的( )份。
(3)8÷13=



5
7÷4=




( )÷( )=
8


7
9
=( )÷( ) m÷15=





a÷b=




(b≠0)

结合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说说为什么“b≠0”。
2.引入课题
除法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分
数与除法 的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齐读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接下来,我们先来研究小华家养的鸡、鸭、兔的问题。(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2只兔、3只鸭和4只鸡。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求和:鸡和鸭一共养了多少只?
(2)求差:鸡比鸭多多少只?
(3)求倍数:养鸡的只数是兔的几倍?
求和、求差、求倍数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两个数进行比较,它们 存在着和、差关系,也存在着倍数关系。求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两个数相比,还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5)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
3.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 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借助圆片操作,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老师注意巡视获取反馈信息。
全班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分数的意义:求“兔 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2只是3只的几分之几”。
2
把3只看作单位“1”,平均 分成3份,每份1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1
3
,2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3

兔有2只,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
2
3

老师重点引导: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②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
2
3
=2÷3,因此,求“兔的只数
是 鸭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列式为2÷3=
2
3

- 35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利用分数的意义解决,也可
以 用除法计算。
(2)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反馈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分数的意义:求“鸭的只数是兔 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只是2只的几分之几”。
3
把2只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 每份1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1
2
,3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2

鸭 有3只,就相当于这个整体的
3
2

老师重点引导: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又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②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
3
2
=3÷2,因此,求“鸭的只数
是兔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列式为3÷2=
3
2

4.比较,深入理解
(老师手指板书)这两个问题都是鸭和兔在进行比较,为什么列出的算式却不一样呢?
预设1:因为鸭和兔这两个量在交换位置。

预设2:它们的单位“1”不同。求 “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把鸭的只数看作单
位“1”; 求“鸭的只数是兔的几分之几”,是把兔的只数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在解决问题时, 要找准单位“1”的量,用它作除数,与它相比较
的量作被除数。
两个数相比,有和差关系, 也有倍比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可以用除法计 算。(老师手指板书)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2
2
÷3=
2
3
、3÷ 2=
3
,需不需要带单位?为什么?
3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
2< br>3

2
,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不是具体的数量,因此不用带
单位。

5.总结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与除法有联系,它们有没有区别呢?请小组讨论后填写
下表。

分数
除法




联系




区别


交流汇报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完善表格。

分数
除法
分子
被除数
联系 区别
分数线 分母(不能为0) 分数值 一种关系
除号 除数(不能为0) 商 一种运算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 36 -


1.提出问题,并解决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你还能提出哪些用 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学生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还可能提出
以下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1)兔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2)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3)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兔的只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
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单位“1”的量。
2.看图填空。


< br>的个数是的




,的个数是的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单位“1”的量。
3.完成教科书22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老师重点让学 生说出:什么量与什么量比较?谁的数量作单位
“1”?
4.五、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3人。
(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老师重点让学生说出:什么量与什么量比较?谁的数量作单
位“1”?
四、全课总结,梳理认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你收获了哪些新
知识和方法?




2.真分数、假分数
第1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 37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
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在观察、比较、分析、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 的数学思想,培养学
生的数感。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重点
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假分数。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平均分成三份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数的意义。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 义,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分数?你能说出14,38各表示
的意义吗?
2.比赛:说出分母 是3的分数,看看谁说的多。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大于1的分数,可追
问:说完了吗?还有吗?如果有学生 说出大于1的分数,可能会有争论:
预设1:不可能有这样的数!
预设2:平均分成3份,怎么可能取其中的4份?(学生争论)
老师引导:这样的分数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
习,相信同学们会有答案的。
二、操作感悟
1.课件出示例1的前两幅图,
要求:以1个圆为单位“1”,在下面的图形中涂上颜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学生涂色后思考:
3
2
(1)
2
3
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3
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呢?

- 38 -



完成后汇报想法,并将学生涂色作品贴在黑板上。
3
2
小结:把一个圆看作 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
3
,2份是
3
,3份是
2

1
2.思考:4个
1
3
是多少?怎样用图形表示出 4个
3
?你能用手中的圆片表示出来吗?
同桌合作、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可适当指导。
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黑板上贴上同学们的涂色结果。
4
小结:4个
1
,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4份。需要在
3

3
,是将一个圆看作 单位“1”
两个圆中涂4份才能表示出来。
3.课件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试一试: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 )

三、分析归类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同学们成功的用分数表示出了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请你观察课件上 的这些分数,你发
现了什么?
预设1:有些分数的涂色部分比一个圆要少,有些分数的涂色部分比一个圆要多。
预设2:第一个分数比1小,第二个和1相等,其余的比1要大。
预设3: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第二个相等,其余的分子比分母要大。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以一个圆为单位“1”,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的数比1小,
涂色部分刚好一个圆的的分数 等于1,涂色部分比一个圆多的分数比1大。
老师请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格中 。师巡视。生完成后到展示台
展示交流。
观察: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和1相等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比1大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子比分母小,分子和分母相等,分子比分母大。
小结:像这种,分子比 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
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真分数 假分数
你能再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板书学生说的分数)
2.观察图组中的图形,把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与单位“1”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l。
四、课堂活动
1.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再写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 39 -


完成后,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科书课堂活动2。学生圈完后思考课件上的几个问题:
(1)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找出每一行中特殊的假分数。
(3)分别观察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发现?
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分层练习
1.完成第23页试一试(1)。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你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第23页试一试(2),思考: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 完成第23页试一试(3)。
课件出示以下步骤:
(1)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出示数轴,猜测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的位置?
(3)在直线上描点。
(4)通过观察,验证前面的猜测,你有什么发现?
最后在全班交流。
小结:真分 数集中在0~1之间,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这和我们前
面学习的真分数小于1,假分 数大于或等于1是一致的。
4.独立完成练习七1~4题。
完成后全班交流。
六、小结延伸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用喜欢的方法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整理出来





第2课时 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子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体会多种方法比较分数大小,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 40 -


教学难重点
重点: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难点:通过多种方法,领会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算理和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本,平均分成三份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准备。
(1) 教科书练习七第5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2)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
(3)用阴影表示分数,并比较大小


1
4

2
4

2.情境导入
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唐僧感到肚子饿了,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找吃的。他
33
们 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些果子,孙悟空对猪八戒说,我把果子的
10
分给你,把果子
9分给我,
其余的给师傅带去,猪八戒听了非常满意地笑了,孙悟空也哈哈大笑。同学们说说,谁笑得
聪明?(学生尝试回答)
到底谁笑得聪明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分数大小的比
较”,老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3
1.课件出示例2:比较
5

3
4
的大小。 < br>2
这两个分数和刚才我们比较的两个分数
1
4

4
有 什么不同?
预设1: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是相同的。
2
预设2:
1
4

4
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2
预设3:
1
4

4
的分数单位相同。
3
要比较
5

3
4
的大小,能用刚才的方法吗?从而引出下 面的讨论交流。
3
2.讨论:怎样比较
5

3
4
的大小。
课件出示:
3
(1)
5

3
4
有什么特点?
3
(2)
5

3
4
分别表示什么?
(3)你能用图表示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4)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 41 -


学生分小组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讨论过程中,师巡
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可适当提示、辅导。
3.各小组展示、汇报:
3
预设1:用数轴表示
5

3
4
的大小。
3
预设2:用面积图表示
5

3
4
的大小。
预设3:通过分数的意义来比较大小。
学生汇报过程中,老师注意点拨和追问。其余学生对汇 报的学生进行评价、质疑,
形成生生互动。
4.试一试
(1)学生完成教科书“试一试”(1)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2)学生完成教科书“试一试”(2)题:同分子的假分数的比较。
学生填空,汇报过程中 ,师追问:左图的分数的单位1是多少?左图分数的分母为
什么是4?右图呢?这两个分数与第(1)师 的分数有什么不同?比较的方法一样吗?
5.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同分 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分母小的分数大。
三、巩固练习
1.按要求完成。











学生完成后上台展示,并说明比较的理由。
2.教科书练习七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二幅图较难,老师要关注少数有困难的学生。
3. 教科书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4. 教科书练习七第8题。
- 42 -


学生完成后,说出解题思路。老师强调:两辆车的行驶时间相同。
5.拓展:练习七思考题。
小组讨论:
(1)阴影部分占一个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阴影部分占两个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分数发生了变化?
1
(4)要比较
1
4
和< br>8
,我们应该怎样作图?比较书上的图,你有什么发现?
四、回顾总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或体会?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1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数学的成功体验,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学生每小组准备4张大小相同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以景引思。
1、
(课件出示)口算下面各题,用小数表示商:
5÷10=( ) 20÷40=( ) 1÷2=( )
2、商不变的性质是怎样的?(学生以悄悄话的讨论形式进行,并派一个代表发言)
3、用分数表示商:
5÷10=( ) 20÷40=( ) 1÷2=( )
板书:
5÷10=(0.5 ) 20÷40=(0.5 ) 1÷2=(0.5 )
5
1

10

20
40

2

5
1
老 师:
10

20
40

2
相等吗?你是怎样想的?
- 43 -


55
1
预设1:因为
10
=5÷10=0.5 ,
20

1
所以
10

20
40
=20÷40=0.5,
2
=1÷2=0.5,
40

2

5
1
预设2:
10

20
40

2
都是单位“1”的一半,所以它们相等。
4、在数学兴趣活动后,同学们都办了数学小报( 课件出示例1内容),其中设计有“数
学趣题”。请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4张小报的大小 是一样的,他们4人的数学
趣题占的版面也是一样大吗?
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许多科学家的 发现也是和大家一样从猜想开始的,但只有经过验
证的猜想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 究研究,学习当数学家吧!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分纸折纸,初步感受
我 们来做一个实验吧。请小组长拿出4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用对
2
折的方 法分别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并用涂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
1
2

4

3
6
4

8
。(板书这4个分数)
学生活动,一人折一张纸。
请大家把4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涂色部分面 积的大小怎样?(小
组合作,分工完成。)实验做完了,结果怎样?
学生1:我看到4张纸条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完全相同,并且没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也相同。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2:说明了4个分数一样大。
老师:真棒!一样大,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学生3:等号。
3
2 4
(师板书如下:
1
2

4

6

8

老师: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猜测正确吗?
2观察变化,对比分析
因为这些报纸是一样大的,我们可以在同一张纸中来分析这些分数是怎样变的。首先我
1
们来看 第1个同学办的小报中数学趣味题占
1
2
,这个
2
表示什么?
学生:表示把这张报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课件展示:

< br>3
4
老师接着在课件中同一张纸上演示
2
让学生观察在同一个长方形内 分的
4

6

8
的变化过程,
份数和取的份数的变 化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
22
引导学生发现从
1
2
变成
4
,从
4
变成
6
……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在变,但是阴影 部分
的大小都没有变。
大家发现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也就是说这个分数的大小怎样?
板书:分数大小不变。
什么在变呢?引导学生说出是分的份数和取走的份数都在变,分子和分母就分别表示分
- 44 -


的份数和取的份数。
板书:分子、分母变
3、小组讨论,概括性质
(1)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这些等式,想一下,这4个分数的分子 、分母怎样变化才
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1学生1:从左往右看,由
1
2

4
,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把
2

2
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原来把单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
4
分的份数和表示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
2
4

3
学生2:从
1
2

6
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3。
……
31
212121412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
1
2
=
22
=
4

2
=
23
=
4

2
=
24
=
4



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表达出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 母同
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再请同学们从右到左观察这些等式,想一下,这 4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又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从而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同桌讨论后汇报。
3
41
学生1:
8

1
2
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
6

2
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3。
333
44411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
8
=
8 4
=
2

6
=
63
=
2
。这 个变化规律又可以用哪句话表达
出来?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时除以。
(3)思考:同时 乘、同时除以中两个“同时”,去掉一个怎么改?(去掉第二个“同时”,
换成“或者”)
(4)大家知道吗,刚才我们一起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在分数中广泛应用的分数的基本
性质(板书课题) ,大家真聪明。下面我们翻开课本,看看我们总结的这个性质跟书上总结
的是一样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呢?那为什么要加上一个“零除外”呢?学生自主探索,寻
找答案。
如果分母乘以一个零,会 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呀?嗯,分母是不能为零的,所以,我们
要加上一个“零除外”接下来,我们一起把 分数的基本性质认真地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
需要注意的呢?(学生回答:“相同的数”重要、“同时 ”重要、“零除外”重要……)
引导:那我们平时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重要的地方?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
让学生独立涂色,观察后,再交流发现的规律,结合图形直观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判断。(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 45 -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
15
20
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
3
4
的分子乘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2.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
1
2

3
=
4

=

10


1
==


2
6
可以采取师生对口令的游戏形式 进行,如先由老师提出分子,再让学生答出分母,也可
以先由学生提出分母,再让老师答出分子。 3.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得多。让写出相等分数最多
的学生报出来 ,老师予以表扬鼓励。
4.圈分数游戏:圈出与
1
3
相等的分数。
让学生拿出写有若干个分数的练习纸,圈出与
1
3
相等的分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观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请同学 们谈谈
你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独立练习
练习八第1、2题。



第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2,练习八第3~5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2
3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应用。
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4
8
复习引入
4
请同学们在大屏幕上面的分数中分别找出和
2
(多媒体课件出示:
2
4

6
相等的分数。
4

10

2
3

12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学生:我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选的。
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
- 46 -


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想一想:能根据分数与除 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学生总结,课件出示:
1.被除数÷除数=
除数
(除数不能为0)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2.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就相当于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
3. 商不变相当于分数大小不变
二、教学新课
3
1.把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
首先让我们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课件显示教科书第28页例2。
你认为在这一题 的要求中,哪几个字最重要?给大家提个醒吧。引导学生说出:我认为
“大小不变”这几个字很重要,我 要提醒同学们在化分数的时候不能改变分数的大小。
怎样才能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完成题目的 要求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
小组里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小组。
你是怎样把
3
4
化成和它相等的分母是8的分数的?为什么要分母和分子都乘2呢? 为什
么分子也要乘2呢?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板书: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
都是使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的吗?
6
8=
8

被除数
有和他的解法不一样的吗?
预设:我还有一种做法。
3
4
=3÷4,把被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就变 成了6÷8,6÷
为什么要把被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呢?这里运用了我们前面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
3
4
=3÷4=(3×2)÷(4×2)=
8

同学们能用两种方法把
3
4
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真不错。
2把
15
24
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 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
15
24
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你们都
用了 哪些方法?谁愿意把你的化法像老师这样,把它写在黑板上呢?
抽学生板书,让学生边板书边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分数的性质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

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
3
4
=3÷4=(3×2)÷(4×2)=
8

15
24
6
6
=15÷24=(15÷3)÷(24÷3)=
8

- 47 -
6


3比较,汇报发现
6
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别把
7

15
24
化成了分母都是8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请同学们比较一
下这些化法,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两点:
(1)把一个分数化成另一个大小不变的分 数时,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
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
(2)对于两个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你们的第 二个发现很有价值,在后面学习约分、通分时还要用到。当然,我们的第一个
发现也很重要。刚才同学们 有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分数,有的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分数,
这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 是有联系的。你能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
律为什么会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 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分数与
除法有联系,这样分数的基本性质就 与商不变的规律有联系了。所以我们在把一个分数化成
另一个与它等值的分数时既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来化,也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
4完成第28页“试一试”
22

1
3

36
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练习巩固
练习八第3,4,5题。
四、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0题:按规律填数。
2
3
32
64
7
8
6

9

18
( ),( ),( )
27

8

16
( ),( ),( )
32

16

28
21

14

),( ),( )
16

24

3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思路(分子、分母的变化趋势)。
2、请你来当设计师:
博士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
2
下: “知识乐园”占
1
“科学博览”占
8
版,“健康
4
版,24
成长”占
16
版,“活动天地”占
16
版,剩下的为“每< br>周一歌”。
(1)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2)请你画图设计版面。
3、第29页思考题。



- 48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两个分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样一是使两个分数的大小不
56
变,二是可以使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发生一些变化,以便于找出大于
7
又小于
7
的分
56
数。而且同时扩大的倍数越多,这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就越大,因此找到的大 于
7
又小于
7

数就越多。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技能?你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


4.约分、通分
第1课时 约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方法,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并认识最简分数。
2、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知识的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约分的结果是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
数。
2.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
3.说 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8
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4.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例题1。
(1)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图片展示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彩色卡片占全 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30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
50
)。
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2)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 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
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 49 -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不为0的
数 。
为什么要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不为0的数呢?使学生理解:“除以一个数”是为了使分
子、 分母变小,“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学”是保证分数有 意义。
(3)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
30
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
50
化成哪些分子、
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 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学生化出的分
数可能有:
30
50
215 3030563030103
=
30
502
=
25

50
=
505
=
10

50
=
5010
=
5


(4)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 ?你还有哪些发现?指导学生说出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
的要求,因为这些分数是分子、分母都比
30
50
的分子、分母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
63
还可以从中发现
15
25
=
10
=
5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分。
2.约分的书写。
(1)同学们刚才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但在书写 的时候,我们
还可以采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书,看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书写方法约< br>分的。
学生看书:






3
(2)书上的小朋友是把
30
50
化简成哪个分数呢?(
5)比较刚才的化简过程和这两个小朋友
的化简过程,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3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地方是:都展示了把
30
50
化简成
5< br>的过程;不同的地方是:书写
方式不一样。
能解释一下后两种约分的过程吗?使学生明 白,中间的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
公因数一次一次地去化简;而后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 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把分数化
3
简为
5
。这两种化简方法都可以,但是在平时 的约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后两种方式。
3.认识最简分数。
633030
( 1)下面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
15
25

10

5
的分子、分母都比
50
小但大小都与
50
相等,因
1563
此把
30
50
化简成这三个分数的过程都是约分的过程。但是比较这三个分数(即< br>25

10

5
),
- 50 -


3
你能发现
5
与前两个分数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吗?使学生理解前两个分数的分 子、分母除了公
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还可以进一步约分;而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 能
再约分了。
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我们在约分时,如果没有特殊 要求,
一般都要把原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2)那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小组讨论。
通过讨 论学生会发现,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能直接得
出一个结果和原分数相等 的最简分数。
(3)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会判断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做第30页的课堂活动。
(4)通过刚才的活 动我们知道了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不是最简分数。那你能说一说判断一
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的方法吗 ?
预设1:看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如果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就是最简分数,
如果它们的公因数除了1之外还有其他的公因数,那么它们就不是最简分数。
预设2:简单的说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分数就是最简分数,否则就不是最简
分数。
4.及时练习
你能把这些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并和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18
24
2825

15
35

49
1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1、2题。


第2课时 通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九第3、4、5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来理解通分意义,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
分,掌握 通分的方法,初步学会通分。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感悟转化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3、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 51 -


教学难点找公分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设疑激趣
33
4
1、
7
=

28


8
=

15


11
=





2、求下列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87和96和30
7
3 、织布厂有甲、乙两台织布机,甲织布机每分生产
7
4
m花布,乙织布机每分生产3
m花布,
哪台机器生产得快?怎样比较的?
4、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老师:怎样比较哪个工人检验得快?
5
学生:看
7
8

6
谁大,谁就检验得快。
老师:能用第4题的方法比较吗?
学生:不能。
二、探究发现
5
1.比较
7
8

6
时,不能用以前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能说 说为什么吗?
(1)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设法把这些分数转化成我们能直接比较出 大小
的分数,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我们可以先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比较。
老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转化?
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母不 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不相同分数转化为
分母相同的分数)
(2)要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先要确定什么?现在各小组先确定哪个相同的分母,再利
用分数的基本 性质进行转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并板书。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
- 52 -


预设1:我们发现48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48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预设2:我们发现24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24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3)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转化为相同分母的目的。“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预设1:我认为两个都是8和6的公倍数,选24和48作相同的分母都可以。
预设2:我认 为选24作8和6的公分母时,计算简便一些。如选用较大的公分母作相同分
母,会增加计算的难度。
通常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把选定的“相同分母”称为公分母。把
分母不 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的过程,叫通分。这就是今
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的 内容。
(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可以通过通分来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你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吗?
5试一试:比较
3
4

6
的大小。小组内交流比较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第31页课堂活动。

第一个图中的通分转化成,从图上看,阴影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通分:


四、



通过
讨论发现了什么?
五、归纳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1、
2、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要先通分。
通分就是把分数的分母转化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 53 -
拓展延伸
比较,让学生小组


3、 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六、作业布置
练习九第4、5题



5.分数与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例1、例2、例3,第34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经历探索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过程,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展抽象思维。
3、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 件出示:把1kg果汁平均分成4杯。每杯果汁重多少千克?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分数
的知识,可能大部 分学生都会回答
1
4
kg。此时,课件出示屏幕上的同学回答的是0.25kg。0.25kg对不对呢?学生会较快列出算式并口算出1÷4=0.25。老师相机引出课题:看来,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分数和小数
的互化) 。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⒈ 教学分数化小数。
23
11
(1) 提出问题。想一想,怎样把
3
4

25

8
化成小数呢?
(2) 思考尝试。大部分学生受引入环节教学的 启发,可能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
分数转化为除法算式,再计算出小数的商。由于这三个分数都能化 成有限小数,而且最多是
三位小数,计算难度也不大。
(3) 交流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在全 班交流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引导学习有困难的的
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 尝试练习。
11
①完成练习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遇到新 问题:
7
9

12
这两个分数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怎么办呢 ?由于本次教科书修订时删除了如何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
- 54 -


成有限小数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前面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根据“当余数重复
出现时,商也 跟着重复出现”的知识来进行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本题中
7
9

11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只有一个数7;
12
虽然是混循环小数,但是循环节从千分 位就开始出现,
也只有一个数字6。因此都是比较容易观察判断的。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 注意提醒学生对“除不尽的保存留两位小数”这个要求的理解,
即是除得尽的要除尽(不管商是多少位小 数)。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余数没有重复出
现,就要一直除下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 密性。当然,教科书中给出的不能化
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观察和进行判断的 。
②完成练




(5) 概括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⒉教学小数化分数。
(1)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小数化分
数。出示例2:把0.4、0.8 、0.85、1.125化成分数。
(2)
知。
们以
小数
现在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在此基础上,再来完成教科书上的热身练习:





(3)感悟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出上述几个小数化成分数的规范格式,并引 导学生
发现、概括出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小数化分数,直接把小数写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
之几……的分数,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初步运用。完成练习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独立 完成,老师注意帮助学习有一定困
难的学生。全班交流订正。

- 55 -
练习十一第2
题。
回顾旧
老师:我
前学习过
的意义,你能回忆
起小数是表示什么样的数吗?帮助学生回顾小数的意义,即小数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


⒊课堂活动。
采用学生喜欢的对口令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进一步熟悉分数 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对口令过程中分数的分母人不要过大、小数的位数一般不超过三 位,口
算有困难的可以笔算。



教学中可先用师生对口令的方 式让学生初步适应,如老师先说一个分数,抽学生说出对
应的分数;然后交换角色,抽学生说一个小数, 老师说出对应的分数;最后才让同桌学生互
说。
设计意图:采用对口令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熟悉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
动参与和学生互助作用的发挥。
⒋ 教学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应用。
(1)出示例3。老师引导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比较0.8和7
8
的大小。
(2)交流方法。通过学生交流,既可以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也 可以分数化成小数来比
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
(3)独立尝试。学生选择自喜欢的方法尝试比较。
(4)展示分享。老师组织学生展示两种 不同的比较方法,在此过程中也综合运用了通分、
分数大小比较、小数大小比较等知识。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老师导入:我们学习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知识,下面我们来练一练。
⒈完成练习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方法,帮助学生熟悉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⒉完成练习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培养学生根 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
法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反馈梳理
老师提问:你在今天 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循环小
数怎样化成分数这个问题,老师可鼓励 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去了解,并把所了
解到的知识在学习园地中展示给大家。
设 计意图:适时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增强对知识的统摄能力。同时,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四、 综合运用,拓展练习
老师出示
学生充分的时
试,再在全班交
- 56 -
思考题,给予
间思考和尝
流分享。有的


356
124
学生可能采用 列举和检验的办法,即依次从
20

10

10

17

16

15
中逐步找到正确答案;
6
422
有的学生则按“0.4=
10
=
5
,5+2=7,21÷7=3,< br>5
=
15
”的思路进行的。


6.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6、7、8、9题。
教学目标
1、回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并进行初步梳理。
2、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并
沟通相知应识之间的联系。
3、能熟练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知识板块,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知识的整体建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⒈ 回忆本单元主要知识
请同学们回忆 一下,本单
元学
回答,
在黑
数单
数和
分、最
互化< br>⒉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老师谈话引入: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能发现这些知识之间存 在的联系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用别人能看明白的方式把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在
学生讨论的同时,老师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予适当的帮助。
待学生讨论完成后,组织全 班交流。汇报的小组通过在黑板上调整卡片的位置,形成以
下的知识结构:

- 57 -
习了哪些知识?随着学生的
老师按学生回答问题的先后
板上贴卡片:分数的 意义、分
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
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
简分数、通分、分 数与小数的
等。









二、 分块整理与复习
⒈ 复习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
(1)老 师提问:分数是表示什么样的数?学生回答分数意义的内容。老师紧接着追问:
我们是把什么看作单位“ 1”?
(2)出示整理复习第2题。老师提问:他们都买了一筐苹果的
5
,他们得 到的苹果一
样多吗?为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虽然都买了一筐苹果的,但两筐苹果不一样多,所以两人< br>买的并不一样多。由此认识到在分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单位“1”的量的多少会影响分得
的每份 数的多少。接下来老师可以反问学生:既然两人得到的苹果不一样多,为什么又是都
买了
5?通过这样的比较,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3)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加深对分数 意义的理解。但由于本题中的两个分数都是都
是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如果只停留于此,会使学生对分 数意义的理解产生片面的认识。
所以有必要进行下面的练习。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六题。 此题左面两个分数是真分数,右面两个分数是假分数。
一方面通过涂一涂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 理解,另一方面也沟通了真分数和假分数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可以结合复习分数单位(如如可以提 问:
5
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8
。所以在学 生完成后,老师可以追问:左边的分数和右边
5
呢?)
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在涂色时 有什么不同?
⒉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谈话引入:分数和除法之间有联系吗?有什 么样的联系?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
回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醒学生用符号来表示,帮助学生巩固 符号意识。(板书:a÷
a
b=
b

1
1
2(2)练习运用: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可先作第一小题,首先回忆分米和米之间的进
率以及低级单 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再列除法算式及写出分数。本题会出现
分子是小数的情况,老师可 提问:有什么办法使分子变成整数?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
质把分子变成整数,然后再约分。或许, 有的学生会先得到小数的商,再把小数化成分数,
也是可以的。余下的三小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
(3)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此题在巩回分数和除法关系的同时,也有利于帮 助学生沟通倍数与分率之间的本质联
系,提高学生统领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第一小题和第二小 题后,老师可引导学生
- 58 -


思考: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联系 吗?其实都是用除丢解决的,只是用整数表示时,
常常说成几倍;而商用分数表示时,通常说成几分之几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间的
本质联系,而克服无关外在因素的干扰。
第3小题可以让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采用一人提问其他同学解答的方式。对熟练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以及倍、率间的关系都 是非常有益的。
⒉ 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分数化小数。
①谈话引入: 刚才复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了一些问
题。大家仔细想一想,运用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什么转换?(把分数化成
小数。)
②回忆方法:是怎样把分 数化成小数的?在把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注意什么?(注意除不
尽时通常保存留两位小数。)
③强化练习: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2)小数化分数。
①切入主题:前边复习了分数化小数,反过来,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呢?小数化分数时
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②练习巩固: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三、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 什么新的收获?解决了你的哪些困惑?你还有他的问题或困惑
吗?我们下节课接着进行分块的整理和复习 。


第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练习十一第3、4、5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 br>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沟通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2、发展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 59 -


老师:昨天我们对分数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真分数和假分数进行了复习。今天,我们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等知识进行
复习 。
二、整理与复习
⒈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分数基本性质的具体 内容,提醒学抓关键词语:同时、相同、0除外
等。然后完成如下练习:
2
3
2027
489
4
=

21


7
6
=


25
=


12
=


⒉复习约分和通分。
(1)什么是约分和通 分?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约分和通分的概
念,并沟通约分、通分与分数的基本性 质的内在联系。
(2)你会约分吗?怎样约分?约分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些提问来引起学生对约分方 法
的主动回忆,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相关概念主动再现,对约分的程序有一个
更 加清晰的认识。
(3)约分的巩固练习。
50
①完成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一小题: 对
12
18

15
进行约分。
②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十一 第4题。老师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习有
困难的同学。
(4)你会通分吗? 怎样通分?通分的关键是什么?(找公分母)通过这些提问来引起学
生对通分的主动回忆,对公倍数、最 小公倍数、公分母等相关概念主动再现,对通分的程序
有一个完整的检索。
(5)通分的巩固练习。
35
114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二小题:对< br>1
3

4

5

10

9

6
进行通分。
(6)学生出题考学生。
采取同桌每人出 一个分数让对方约分、然后再出一组分数让对方通分的方式进行,让每
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中。
⒊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全班交流。
学 生可能出现两种解答方法。一种解法是先算出每千克稻谷出米多少千克,再比较:即
7713
1 414
84÷120=
10
(kg),117÷180=
13
20< br>(kg),
10

20

20
>
20
,所以如果两种稻谷同样重,甲种
稻谷出米多。另一种解法是先算出1kg大米需要多少千克稻谷,再 进行比较:120÷84=
10
7
20202020
(kg),180÷11 7=
13
(kg),
10
7

14

14
<
13
,所以如果两种稻谷同样重,甲种稻谷出米多。
还有的学生直接算出小 数的商来比较,也是可以的。
(2)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37
2
此题在 比较方法上比较灵活多样。如比较
5

1
2
的大小、
3
9
的大小,既可以通分来比
313
较,也可以化成小数来比较;比较0 .75和
5
的大小、
15
和0.8的大小,既可以小数化分数、
- 60 -


再通分来比较,也可以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⒊ 拓展练习。 < br>完成练习十一思考题。本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
再组织学生 交流与分享。
一部分学生可能凭直觉认为,三个分数的分子一个比一个大,可能分母也一个比一个大,
4444
这样就可能是
11

12

13

14
,然后再逐一检验,得到正确答案。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运用分
6060
数的基本性质先通分子,即转化成:
200
<

60

1 5
<
100
,进而思考:200>( )×15>180,从
而得到正确答案。
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第三单元 长方体 正方体
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抽象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 棱
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探索活动 ,能辨别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异同及关系。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征。
教学难点
1、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异同及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框架,长方形、正方形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图)广场
- 61 -


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它们是什么形状呢?
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①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②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③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老师根据 学生提的问题,揭示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看来要解
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 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
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指其中的一个面)这是 围成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起桌
上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每一个面。同时板书:面
谁能 指出与这个面相邻的面。每两个相邻的面相交有一条边,它就是长方体的棱。请同
学们摸一摸它的每条棱 ,边摸边说出它的名称。同时板书:棱
这样的3条棱相交于一点,这就是长方体的顶点。摸一摸它所有的顶点。同时板书:顶

下面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几个,完成下表。



顶点
长方体
个数



特征



个数



正方体
特征



2、认识棱与棱之间的长短关系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
活动一:量一量,议一议。
活 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量一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然后讨论完成
以下填空。
长方体的12条棱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_____组,每组_____条。特殊情况下长方体的12
条 棱可以分为_____组,一组是_____条棱,一组是_____条棱。当一个长方体有8条棱相等
的情况下,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正方体12条棱都_____。
老师待学生讨论后开展汇报交流。
活动二:量一量,议一议。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 单位,先量一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和宽,然后讨论完成
以下填空。
长方体是由__ 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___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___个面都完
全一样)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_______。正方体的6个面
_________,都 是____________。
- 62 -


讨论后汇报。同学们真会学习 ,老师为了再一次验证大家是否真的掌握了他们的特征,
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顶点
长方体
个数
6
12
8
特征
都是____,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
面是____,相对的面____
平行的棱长度__________

个数
6
12
8
正方体
特征
都是____形,大小
_______。
长度都_____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
拿出课 下做好的长方体框架,我们来一个拆长方体的游戏,一直拆到你认为至少要剩下
几根小棒可以想象出长方 体的大小和形状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组交流一下,想好了开
始拆。
老师待学生拆好后,组织全班交流。
同学们找的不错,就是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那 么(老师用手指着问)通过这
一根你可以想象出哪几根的长度和位置?(学生想象着回答并指一指。)
看来,像这样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根小棒决定着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在长方
体中,它 们还有各自的名称。
(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数学课本上看到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 棱的
长度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当然,对于同一个长方体来讲,它的长、宽、高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一条棱的长度看作长,较短的一条棱的长度看作宽,垂
直于底面的棱 的长度叫做高。如果我们给他分别标上长度你能说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吗?
如果换个位 置来放置这个长方体,你还能说出它现在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老师
变换长方体的位置来放置,让 学生分别说出该位置是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当长、宽、高都相等时,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它就是正方体)
正方体又叫立方体,正是因 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就不在区分长宽高了,就直
接叫棱。所以正方体就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 体啦。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就可以用下
面的图示来表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39页课堂活动第1、2题。
第1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让学生先摆图形,观察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3题。
- 63 -


第3题完成后引导学生归纳求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第2课时 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第39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二的第4、5两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
方式。
2、经历观察、想象、分析等数学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辨认出从不同方向(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
教学准备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 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
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 察。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的组合图形会是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从不同方向观察立
体图形
二、教学新课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准备四个相同的正方体。
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右边第一个前面再摆一个。
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
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2、每个小组在上图的基础上再 在一排三个的右边第一个的上面摆一个正方体,摆好后
每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到形状记录下 来。指名汇报。
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这些图形都是相同的吗?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出 示例3,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正方体摆出和例3一样的图形,摆好后每个同学从不
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 到形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
4、根据刚才的拼摆,完成课本例3和议一议的题目。
- 64 -


5、小组合作,用5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并画出从前面 、上面和
右面观察到的形状。
选3组进行展示,组织全班交流。
6、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十二思考题。现在小组内试着摆一摆,然后选3组进行展示交流。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还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2.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会正确标注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2.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正确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课件展示)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
这个长方体的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
宽是 ,面积是 。
- 65 -


3、想一想。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教学新课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 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可不忙于纠正。
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一)
(1)要求: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算出他的表面积。(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3.教学例1.
多媒体出示例1
(1)理解题意,思考: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纸板,实际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2)学生分组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 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分别
求出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 就是它的表面积。
S

=S

+S

+S

+S

+S

+S


8×5×2+5×4×2+8×4×2
=80+40+64
=184(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求上、下两个面
的面积; 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
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 积。
S

=2S

+2S

+2S


8×5×2+5×4×2+8×4×2
=92×2
=184平方厘米)
解法(三):求出上面,求出前面,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乘2,就得出六个
面的总面积。因为 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S

=2(S

+S

+S

)
(8×5+5×4+8×4)×2
=92×2
=184平方厘米)
在上面的几种方法中,你会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
- 66 -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4、课堂活动第2题。
教科书第42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 体或正方体的表
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①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
2

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①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
2

②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
2

③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
2

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三、练习应用。
(1)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先说说理由。
(2)练习十三的1、2、3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那些遗憾?还有什么疑问?





第2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 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计算哪几个面。
教学准备
学生:一个长方体纸袋
教学过程
- 67 -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 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至少需要多少纸吗?想一想,解
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实物让学生知道数学来
源于生活。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想一想:做这样一个纸袋需要几个面?要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 米的纸,
也就是要求几个面的面积和?
(2)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集体评讲。
方法一:25×35×2+10×35×2+25×10=2700(cm2)。
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方法二:(25×35+10×35+10×25)×2-10×25=2700(cm2)。
六个面的面积-上面
2、小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不能死搬硬套长方体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
3、教学第43页的“试一试”
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 红绸?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
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方法一: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3.5×5×2+3.5×5×2=70(dm)
方法二:3.5×5×4=70(dm
2
),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三、练习应用
1、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以及同伴
间的协作能力。
2、练习十三第4、5、6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那些遗憾?还有什么疑问?


3.体积与体积单位
第1课时 认识体积与体积单位
- 68 -
2


(注:此为重庆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体积单位:cm
3
、dm
3
、m
3
,并对1cm
3

1dm
3
、1m
3
的大小建立明确的表象。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 考、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渗透迁移类推的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1cm
3
、1dm
3
、1m
3
的明确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各一个);一个体积为1 m
3
的箱
子,米尺,量杯,苹果、橡皮擦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正方体,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了。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体积
与体积单位。(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大家想知道的还真多,真棒。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的知识。
二、建立“体积”概念。
1.感知“空间”。
(1)请看,这是一个装有水的杯子, 还能向里面加水吗?为什么?(操作:加水)接着看,
可以无限制的加水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2)继续看,这是一个土豆,如果把它放入水中,想想杯中的水位会怎样变化呢?(上升)
是不是这 样,可要看仔细了!(操作:放入土豆)上升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土
豆占了一定的空间。 板书:空间)
(3)老师我占空间吗?书本占空间吗?家里的电冰箱占空间吗?还有哪些物体也占有空间
呢?
说得完吗?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2.体会空间有大有小。
苹果和橡皮擦相比较,谁占的空间大?老师和XX同学相比较谁占的空间大?
3.揭示“体积”的意义。
看来物体不仅占有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的概念)
- 69 -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比如苹果的体积就是指----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长方体的 体
积就是指……,谁能也像这样边比划边说一说身边物体的体积是指什么吗?其他同学也想说
一 说吗?那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吧。
三、体积单位的建立与运用。
1.创设情境,体验必要性。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了,那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该 怎样去描述呢,这就需
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定义体积单位。
(1)介绍:常 用的体积单位呢,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立方厘米用字
母表示时,就在厘米右上角写 一个小小的3,读作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用字母表示……(板
书cm
3
,dm
3
,m
3
。)
(3)1 cm
3
到底有多大呢?请大家打 开数学书45页,看看下方这组图吧。左边是一条1cm
长的线段,由这样的4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正方 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再由这样的6
个正方形围成一个立体图形--- 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 cm
3
,现在知道1 cm
3
是怎
么规定了吗?请在书上找出来,边读边勾画吧。
好,请关上书,照这样推理,1 dm
3
,1 m
3
的大小又是怎样的?
课件逐一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真会举一返三。你们所想的和数学中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3.建模。
(1)体会1 cm
3

①找一找。
同学们,刚才我们定义了体积单位,下面就先来认识1 cm
3
。请大家每人从学具中找出1
个1 cm的正方体,并给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开始吧!
找到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量什么呢 ?你的方法真科学,掌声。还没有量的
同学就动手量一量吧。
②感悟。
刚才我们通过量棱长的方法找到了1 cm
3
的正方体,接下来我们就来感受它的大小吧。
a、请大家把它举起来,仔细看一看它的大小,再转一转,边转边看看它的大小。
b、再把它放在手心里,握住,紧紧的握住,感受它的大小吧。感觉怎样呢?
C、然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一个体积是1 cm
3
的正方体。
③举例。
想好了吗,睁开眼睛。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看、握、想(动作)等活动感受了1 cm
3
的大小,谁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 cm
3

看来只要多留心生活,就会找到很多很多体积约是1 cm
3
的物体的。
- 70 -
3


(2)方法回顾。
请大家放好学具。同学们,现在我们 回顾一下,刚才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认识的1cm?(根
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找:量---- 感受:看、握、想、----举例)
(3)体会1 dm
3
,1 m
3

小结得真好。刚才我们就是通过先找,再感受,最后举例的方法去认识了1 cm
3
的大小,
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1 dm
3
,1 m
3
的大小吗?
① 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大家在操作的同时,还可以给同桌介绍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指导:小组巡视的时候问你是用哪些步骤来认识的1 m
3
的?
向全班同学问:有的同学完成了对1 dm
3
的认识,还有1 m
3
哟。请抓紧时间。
②抽生汇报。
学生全部汇报完后,点评:这个同学 通过很多活动认识了1dm
3
的大小。还有补充吗?你
们都是通过先找,再感悟,最后 举例的方法去认识1 dm
3
的大小的吗?老师想知道你们刚才
是怎么握的呢?为什么要这样握呢?
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用两只手紧紧地握住它吧!再保持手型不变的情况下轻轻的
放下学具,像老 师一样慢慢的把手移开,看看两手围住的空间,这大约就是1 dm
3
。请松开,
你们还能用两只手比出1 dm
3
的大小吗?请大家与自己的学具比较一下吧。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
3
呢?
③指导体会1 m
3
的大小。
你们找到的可真多,那你们又是怎么去认识1 m
3
的大小的?
a、怎么了?你们找到1 m
3
的正方体了吗?( 没有)学生说想,为什么用想呢?表扬:眼睛看
不到的时候,用脑子想,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b、你想找怎样的模型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吧。
c、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头脑里想一个棱长是1 m的正方体,大家想20秒钟吧。(学生想的
同时,老师搭建好模型)想好了吗?
d、慢慢张 开眼,看看你们心里想的和它是一样大吗?这就是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
(用米尺量棱长)感觉怎 样呢?
e、到底有多大呢,我们请几个同学上来围围看,(先找2人)围拢了吗?现在呢,看来大约要4个同学手臂以下围成的长、宽、高都为1米的空间大小才是1 m
3
。(米尺同时比)
f、同学们,要是向1 m
3
的空间里装东西,装什么好呢?要是蹲同学,猜一猜,它里面可以
蹲下几个人呢?
我们先请5个同学上来试一试。学生依次有序地蹲,提示注意安全,进去几个后,问蹲了几
个了 ?还能蹲吗?再来2个吧!蹲满了吗?哪里还可以空间呢?也就是说要是继续蹲的话,
上面大约还能蹲2 个左右!看看,1 m
3
的空间大约能蹲几个?好了,谢谢你们的参与。
g、 看来立方米真是一个挺大的体积单位,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m
3
?(柜
子、双开门冰箱、方桌)
- 71 -
3


(4)体积单位的对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找—感悟—举例的方法,知道了1 m、1 dm、1 cm的大小,(把
三个模型叠放起来)请再看一看它们的大小,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吧。体会得真好。那在计
量比较大的 物体体积时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计量较小物体的体积呢,很小的物体呢?
四、知识运用。
1.课堂活动2题。
看看生活中这些物体,它们的体积和1cm
3
相比会怎 样呢?根据题目要求完成47页课堂
活动第2题。(提示: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蚕豆其实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胡
豆。)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练习十一2题。
看来大家对1 cm
3
的大小体会得很棒,关上书,那在生活中运用这三个体积单位的 能力又如
何呢?让我们来挑战一下吧。给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有信心填对吗?请大家完成题单吧。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最后一题你们是怎样思考的?
同学们,做这 个题,我们首先要想到生活中教室的空间,再具体看要用165个1立方分米合
适,还是165个1立方 米才合适呢?
3.做一做。
(1)同学们,我们有了这些体积单位就可以测量物体的体积了 。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动手活
动,放松放松。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合作,请后排的3、4小 组,把你们桌
上1 dm
3
的正方体都给前排的1、2小组。完成了吗?好,再来看看 活动要求,谁愿意给大家
读一读:小组合作,用一些1 cm
3
或1 dm
3
的正方体共同拼一个长方体,拼完后,说一说用了
几个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你们明白要求了吗?也就是第一排的小组用1 dm的正方体来拼,第二排的小组用1 cm来拼,
小组同学共同拼成一个长方体。活动开始吧。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活动情况。
(2)完成了吗,谁来汇报结果。完成了吗?把你们的结果交流交流,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
哟。
我刚才仔细听了,第一组用了6个1cm
3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体积是6cm
3
,第二组8个1 dm
3
的正方体来拼,拼成的体积是8dm
3
,第三组12个1 dm
3
的正方体来拼,拼成的体积是12dm
3

你们有什么发现?
看来用了几个正方体来拼,拼成的长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几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老师现在也来拼一拼其他形状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有什么发现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体会得真棒!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不知不觉又要下课了,今天你们的学习愉快吗?
- 72 -
33
33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延伸。
那同学们,你们课前想知道的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又有哪些的问题解决了吗 ?其他问题呢,
以后继续学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去切1cm
3
的小正方体 呢?课后和父母一起,把
萝卜切成若干个1cm
3
的小正方体,再拼一拼、想一想,怎 样才能拼成一个1 dm
3
的大正方体。
我相信大家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又会有很多收获的。





第2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掌握相邻的两个
体积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集体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老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纸的大< br>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老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体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1dm
3
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①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推导。老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
2
的纸上画出
100个小格, 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 73 -


②展示推导过程:
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里有1000个1cm。
③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
过程 ,并板书:1dm
3
=1000cm
3

④你能推导出1m
3
=( )dm
3
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
3
=1000dm
3

⑤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 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
相邻单位。
1dm
3
=1000cm
3

1m
3
=1000dm
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长度
面积
体积
三、 巩固应用。
1、第47页课堂活动第1、2题。
2、练习十四第3、4题。
四、反思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第3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5~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积,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1毫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
验操作体会1升、1毫升有多少。
2、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 关系,掌握容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
- 74 -
33
常用单位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 的信心,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概念,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填空。
1m=( )dm 1dm=( )cm 1m
2
=( )dm
2

25dm=( )m 100cm=( )m 1dm
2
=( )cm
2

3.5m
3
=()dm
3
7500cm
3
=()dm
3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导入课题 。
展示一盒1升装的 牛奶。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盒子的体积吗?你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你会计算盒里面牛奶的体积吗?牛奶 的体积与盒子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
个问题。
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含义。
(1)老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
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老师介绍: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这些牛奶盒 、杯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
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
同学们,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几个不同的容器,并比较它们的容积大小?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请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观
察、感知容器、容积,在课堂上进一步的引导,感悟,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 维,认识容
积的意义
2、教学容积单位。
(1)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搜集的包装盒,看看上面的标注的净含量都是多少?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 75 -


550毫升 1L 250mL 1.5升……
师:你知道mL、L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引导:
mL 表示 毫升, L 表示升。1毫升是指能 容纳1cm
3
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
1升是指能容纳1dm
3
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3)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
(4)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刚才老师告诉大家,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你能根据体积单位
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板书:1L=1000mL。
3、教学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你会根据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换算吗?试一
试。
(1)出示:600mL=( )L
25L=( )mL
(2)学生试做。
(3)汇报交流,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练习十四第5、6、7题。
2、综合练习。
(1)第48页课堂活动1、2。
(2)练习十四第8、9题。
3、思维训练。
练习十四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第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注:此为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 76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1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公式。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在 探究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
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淘气有两本字典,内容一样,形状不同,你 认为淘气应该选择哪本字典放入书包更合适?
(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对于大小 差异明显的两个长方体,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比较。像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出
示两个体积相等但形状不同 的两个长方体),你能准确认别其大小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
同学们就可以准确判断了,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二、操作感悟,探究新知
1 、通过观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长方体
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 关呢?
(1)课件显示长和宽相等,但高不同的两个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时,随着
高的变化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变化呢?(长宽相等时,高越大,体积就越大)
(2)课件显示长和高相 等,但宽不同的两个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和高相等时,长方
体的体积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长高相等时,宽越大,体积就越大)
(3)课件显示宽和高相等但长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通过观察, 你又有何发现?(宽高
相等,长越大,体积就越大)通过刚才的观察与发现,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 有关?
(4)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2、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取24块1立 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拼摆出不同形状的
长方体,然后按要求把数据记录下来:

第1个长方体
第2个长方体
第3个长方体
每排个数



排数



层数



- 77 -
小正方体数量个



体积cm
3




第4个长方体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汇报,把有代表性的数据填写在表中。
(2)研究总结:
同学们分组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的体积 与长方体所含单位体积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所含单位体积的个数
与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又有何 关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关系?(每 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
当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所含单位体积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宽×高
即: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字母 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 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则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该如何表示呢?(V=a×b×h即V=abh)
(4)提问强调: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长、宽、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例1:一种长方体立式空调,长4分米,宽 2分米,高18分米,这种空调的
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2:有一个长方体的冷冻仓库, 从里面量长120分米,宽6米,高3米,这
个冷冻仓库的最大容量是多少?
4、灵活运用知识,总结公式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使用长×宽×高求体积,如 果知道长方体的底面积,
该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呢?
出示例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20平方米,高5米,体积是多少?
(2)通过讨论并引导学生 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长和宽的乘积,进而总结公式:长
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5、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出示例4:一种魔方长5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练习你们有什么发现?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完
善)
三、活动实践,巩固新知
1、利用所学知识重新比较课前的两个长方体。
2、我说你搭
体积是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何搭?(答案不唯一)
3、公正小法官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药盒,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底面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高是5厘米的长方体体积是20立方厘米。
4、牙膏盒长 1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纸箱,从内侧量长60厘米,宽30cm,
- 78 -


高30cm,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牙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其熟练计算长方体
与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复杂的问题。
教学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计算公式。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谁能来说说它们的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多媒体出示例2.
(2)理解题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方法一:60×30×20 方法二:(60×30)×20
(4)小结:方法一是应用“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进行 计算的,方法二是应用“长
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进行计算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
的方法进行计算。
2、课堂活动。
(1)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相关知识。现在请
- 79 -


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你认为我们教室的空间有多大?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室的什么 ?需要
知道哪些条件?
(2)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学生尝试计算,教室巡视。
(4)汇报交流,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2)一块长5米长方 体钢材,阴影面的面积是28dm
2
,这块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
米?
2、综合应用。
(1)一根长方体钢管的容积是10m
3
,如果它的横截面的 面积是20dm
3
,那么这根钢管长
多少米?
(2)练习十五第4、5、6题。
3、思维训练。
练习十五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那些遗憾?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应用
例2
方法一: 60×30×20 方法二:(60×30)×20
=1800×20 =1800×20
=36000(cm) =36000(cm)



5. 问题解决
第1课时:表面积和容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1、例2,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
2
3
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80 -
33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哪些知识?怎样计算长方体、正
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日常生活中有关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数学问 题,并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如果要粉刷我们的教室,需要粉刷哪几个面?其中哪些地方
不粉刷?
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那么你会解决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吗?
(1)多媒体出示例1。
(2)理解题意,尝试解答。
(3)汇报交流,集体评讲。
(4)小结: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求出 一个面或者几
个面的面积,而不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2、教学例2 。
同学们,刚才应用长 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粉刷墙壁的问题。那么,下
面的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
(1)多媒体出示例2.
(2)理解题意,思考以下问题:
要求油箱最多能装多少升柴油,也就是求油箱的什么?该怎么计算?
(3)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
(4)汇报交流,集体评讲。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练习十六第1、2题
2、综合练习。
(1)学校要挖一个长方体沙坑,长4米,宽2米,深4分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
- 81 -


填满?
(2)一个房间的长6米,宽3.5米,高3米,门窗面积是8 平方米。现在要把这个房间的四
壁和顶面粉刷水泥,粉刷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水 泥4千克,一共要
水泥多少千克?
(3)在一节长120厘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 通风管,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做
12节这样的通风管呢?
(4)一个长方体铁 块,长10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每立方分米铁块重7.8千克,这
块铁块重多少千克?
四、反思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悟,或者还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第2课时:体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六第3、4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在丰富的数 学信息中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理清已知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联
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
的 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数学信息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容器各一个,按小组个数准备记录表份数。
学生:每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长方体容器和一个红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拿的这两个玻璃容器了吗?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你知道 我为什么拿
这两个容器吗?
现在我把这个正方体玻璃缸装满水,然后倒入这个长方体玻璃缸中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演示把正方体容器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然后请学生畅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 老师进行小结:从我们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把正方体容器里装
满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虽然容器的形 状发生了变化,但,水的体积没有变。
同学们,如果老师告诉你正方体的棱长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求出这时的水位的
- 82 -


高度吗?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
(2)理解题意,思考以下问题:
在本题的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学生尝试解决。
(4)汇报交流,集体讲解。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解题过程。
(5)质疑:本题哪个条件没有用上?(长方体的高)这个看似多余的条件,能不能去
掉?为什么?
(6)小组讨论。
(7)汇报交流,老师小结。
这个长方体的高,看似是一个多 余条件,其实它是一个限度,也就是水位的高度不能
高于长方体容器的高,否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改 变。
2、课堂活动。
同学们,你们每组带来的两个新朋友是不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呢?好, 请学习组长拿出
你们准备的小红薯和长方体容器,按一下步骤进行操作,组长要做好测量、记录、计算、 汇
报等分工,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步骤:
(1)在长方体容器 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要能够完全淹没红薯。然后测量放入红薯前的水
位的高度和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填 入记录表中相应位置。(记录表见教科书第54页)
老师巡视,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从容器里面测量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
(2)把红薯放入水中,观察有何变化,并测量水位的高度,填在记录表中。
(3)小组讨论红薯体积的计算方法。
(4)汇报交流,集体评讲,老师板书各小组的计算方法。
(5)总结归纳。
同 学们,我们每组测量和计算结果不同,但,我们的方法无外乎两种方法:①长方体
容器的底面积×放入红 薯前后的水位差,求得红薯的体积;②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放入红
薯后的水位高度-长方体容积的底面 积×放入红薯前的水位高度,求得红薯的体积。根据乘
法分配律,我们知道这两种方法求得都是水面上升 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红薯的体积,
这种测量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测量法”。
三、练习应用。
1、基本练习。
教科书第55页练习十六第3、4题。
- 83 -


2、思维训练。
教科书第55页练习十六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悟?还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畅
所欲言。


6.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系统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
教学目标
1
2
3
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在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老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牛奶盒、魔方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引入。
同学们都带来了牛奶盒和魔方,今天这节课,这小小的牛奶盒和魔方将成为我们学 习的
小助手,与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2、铺垫。
同学们,关于长方体、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二、自主整理
1、自主回忆。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牛奶盒、魔方回忆本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并把回忆起
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回忆完之后,对照课本,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2、分组整理。
(1)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表面积和
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比一比哪一组整理地更科学、合理、有创意。组长要做好分工,确- 84 -


定记录人和汇报人,并有序组织组员发表见解。
(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老
师要心中有数,便 于稍后的交流。
3、展示分组整理成果。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 展示?展示的同时要向大家介绍整理
的内容,并解释整理创意。
老师待第一小组介绍完后引导学生评价: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
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老师可根据巡视情况,请几组不 同创意的小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
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形体
相同点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正方体

面的
形状

不同点
面的
面积

联意计算常用意计算常用

系 义 公式 单位 义 公式 单位
特 征 表面积 体积(容积)

5、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 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
各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2)填空。
①5800mL=( )L=( )dm
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
- 85 -


③一个长方体有 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
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6页第2题。
2、综合应用。
(1)练习十七第1题。 < br>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无盖的盒子有什么特点,在这道题里要注意些什么,是应用什么知
识来解决的 。
(2)练习十七第2题。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要想解决用多少块砖的问题 ,需要先求出什么,进而使学
生感受计算体积的重要意义。
(3)练习十七第3题。
引导学生要先求出煤的体积,之后再计算煤的吨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有那些遗憾?还有什么疑问?




第2课时 综合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十七第4~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并能灵
活运用。
2、在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公式间的联系,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
直尺、肥皂、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老师手里托着一盒新肥皂:肥皂是 我们常用的物品,对它的作用我们都非常熟悉。可
你们知道吗,工人叔叔在生产肥皂时还要计算一些数学 问题,大家猜猜看,会是什么问题呢?
- 86 -


①工人叔叔会算一块肥皂用了多少料。
②做一个肥皂包装盒要用多少纸?一只大箱子可装多少盒肥皂?
……
同学们想得真 不错!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知识。今天这节数学课,这 盒小小的肥皂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
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复习)
二、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57页的第6题,然后集体评析。
(2)判断:
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m,宽是8dm,高是5dm,那么它的体积是80dm3。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就扩大9倍。
③把一个体积为1dm
3
的纸盒放在桌面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一定是1dm
3

④从里面量,棱长为4dm的正方体容器可以容纳64L的水。
2、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4,5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我们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和认识,大家的
表现都很棒!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肥皂的过程中遇 到
的一些实际问题。
3、实践操作。
每小组一块新肥皂,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合理科学地分工合作。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肥皂的大小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
该怎样计算呢?
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测量的数据保留整厘米数。
②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肥皂的示意图。在学生量出数据后,老师进行统一,分别标出长,宽,
高的数据。
③学生口算这块肥皂的体积,抽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2)如果把这块肥皂平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后,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
面积最小?
小结:以后再摆放物品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
(3)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 要给这块肥皂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
需要多少硬纸片?
学生尝试解答,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4)做个小小设计师:如果肥 皂厂想将20盒同样的肥皂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你做
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外包装箱的长、宽、高确 定为多少比较好?
- 87 -


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组内计算,交流汇报。
(5)如果要将这个包装箱用绳子打十字捆,打结部分的绳子长30cm,需要用包装绳多少
厘米?
三、拓展应用。
练习十七的思考题。
提示:引导学生分析内盒和外套的长、宽、高 ,明白计算盒子的体积需要用外盒的长、宽、
高,计容积需要用内盒的长、宽、高。并要特别注意两幅图 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长度不同。
四、反思总结。
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或有什么意见要向老师和同学们说
吗?
综合与实践: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综合与实践: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
2
3
认识表面积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和空间观念。
结合实际,合理策划包装式样,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巩固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 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从
而科学合理地设计包装方案。
教具学具
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老师准备设计记录纸以
及展示设计 方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五(1)班的同学们买了些规格为16×8× 4(单位:cm)的文具
盒,送给新村小学的学生,准备每8个包装成1盒。你想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帮 助他们设计
一个既科学合理,又省料的包装方案吗?
揭示课题: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二、 活动展开
1、设想与摆放。
(1)设想:
①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 88 -


②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思 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
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 ;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2) 摆放:
① 现在8人一个小组,请用你们 的聪明才智,将每个同学准备好的文具盒组合起来,动手
摆一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尽量找出 所有的摆放方案。
② 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拼摆,老师巡视指导。
③ 全班反馈交流,汇报小组的摆放方式。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用课件演示摆放方案。如果学生的 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问引导:
请帮助参谋一下,看老师这样摆放行吗?还可以怎样摆放?
同学们真不错,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包装方式。包装物品除涉及摆放方式外,还涉及
包装纸的大小。怎样 才知道你设计的包装方案会用多少包装纸呢?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
2
计算)
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下面仍以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并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 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
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
强调:测量或计算的数据要准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数据。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3、交流与比较
对照摆放的方案,小组代表汇报表面积计算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通过刚才的计算、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吗?请与同学交流你的包装方案和需要包装纸
的多少,比一比谁 的方案好,用纸少。能分析一下用纸量不同的原因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总结:文具盒摆放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包装用纸也
就不同。
你认为选择哪种包装方案最好呢?理由是什么?
通过比较可以知道:选用表面积最小的设计方案,用纸量就会最少、最节约。
三、发现与思考
通过这次包装设计,从节省包装材料出发,设计出最好的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 89 -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 同样的 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
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 、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四、知识拓展
(1)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涉及省料的问题呢?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恰时评价,适时引导。
(2)谁能说说省料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小结:当今社会是一个 节约型的社会,在生活中,我们每节约
一滴水、一度电,都可以支援灾区建设,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 习惯。
(3)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得到了什么
启发?


四、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学习,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倍数关系的异分
母分数 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
2、
教学准备
例1情境图、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 目前市里面有些人行道正在进行路政施工,其中一项就是铺地砖。
(出示情境图)
2、 同学们从图上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 90 -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生找出相关信息。
二、 同伴互助,探索新知
1、 请学生从信息中提出可以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从中选取相关的问题:
(1) 今天一共铺了这
请学生说一说要
1
16
7
+
16

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出算式:
请学生说出自己算法,全班交流。
学生当中应该有人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请这些学生给其他同学进
行讲解。
1
16
78
+
16
=
16
=
1
2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结果要化简。
(2) 截止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学生能轻松列出算式:


请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法,该如何计算。
4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听取学生的想法,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算法:
①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得出结果

+ +
1
2
3
21
+
1
4

4
+
4
=
4

②学生用通分的办法得出结果

1
让他们的分母一样,再用同分母分 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2
和进行通分,
21
分母2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4 (倍数关系,取较大数),所以
1
2
通分成
4
,再和
4
加,得出结果是
3
4

1
2
3
21
+
1
4
=
4
+
4
=
4

以上者两种算法, 学生不一定都能讲到,教师主要通过第一种画图的方法来帮助
学生理解;第二种方法如有学生提到,可以 用第一种方法来解释,通分的目的就
是统一分数单位,这样才可以进行计算。
(3) 今天比前几天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这一问,可让学生自己解答,全班交流算法。
1
2
211
-
1
4
=
4
-
4
=
4

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 91 -


- -
1
2
211
-
1
4
=
4
-
4
=
4


2、 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
学生:分数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一)

3、 小结:
在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要通分,公分母取较大数,再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法则来计算;所有的结果需要化简。
三、 巩固练习
1、 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
2、 练习十八,第2题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可让学习程度稍弱的学生来回答,倍数关系的异 分母分数加
减法可让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回答,并板书通分过程。
3、 练习十八,第3题
本题的规律可让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
规律是: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加,结果为分子不变,分母是原分数分母的一半。
学生尝试再写一些这样的算式。
4、 练习十八,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说一说该怎样列式计算。

第2课时 分数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知道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异同点,掌握简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 92 -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
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说出计算过程:
+ =

2
5

1
5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 探索学习
1、 出示例2
(1)计算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
揭题:分数
学生联系
①要想办法把分母
②要通分,先找到
加减法(二)
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可能会有以下想法:
统一。
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通分?
(2)请学生说出通分方法。
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 7和5 的最小公倍数是35,把分母化成35。

=
=

中分母6和9

- 93 -
中分母7和5 的最小公倍数是35(5和7是互质数)
的最小公倍数是18(6和9既不是倍
数关系又不是互质数关系)。


= 9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8,把分母化成18。
=

1

18

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也许有学生通分的不是最小公倍数 ,这样做出来的结果,
化简后是一样的,但要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用最小公倍数通分来计算,要简便一
些。
2、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请三名学生板书计算过程。
3、 小结:分母不同的分数怎样加减?
(1)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 针对分母的数据,可以分成三种情况找公分母:
①分母是倍数关系,取较大数做公分母;
②分母是互质数关系,取两个数的乘积做公分母;
③分母是一般数据,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三、 课堂活动
1、 议一议。计算分数、小数、整数的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小组中得出结论,教师可出示下表,帮助学生对比:



相同点
整 数
加减
不需要通分,直接进
不同点
行加减计算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
子相加减,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
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2、计算,并分小组统计。
以6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完成本题。
(1) 你做对了多少道小题?占小题总数的几分之几?
(2) 你所在的学习小组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有多少人?占本小组人数的几分之
几?
四、 巩固练习
1、 练习十八第5~7题,全班交流。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8、9题。
- 94 -
小 数

分 数
相同数位对齐,再相





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3、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知道我们5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刚刚学习过猜谜语。老师 这里也有几个谜语,想不
想猜一猜?
一加一不是二 (打一字)
一减一不是零 (打一字)
再见了,妈妈 (打一数学名词)
考试不作弊 (打一数学名词)
七上八下 (打一分数)
一、谈话引入
在我们刚才的谜语中,提到了我们 本学期学习过的分数。今天,我们便一起来继续研究
分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
1
一位工人说:今天上午铺了这个广场的
16,另一位工人说:我今天下午铺了这个广场的


(2)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7
16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3)两个问题,拿出本子,列式计算,不作答。
- 95 -


(4)请一生展示讲解
78
1
预设1:
16
+
16
=
16
=
1
2



763
1
预设2:
16
-
16
=
16
=
8

7
1
你们同意吗?通常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16

16
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我们称
为——同分母分数。
7
1
(5)谁来说说
16
+
16
你是怎样算的?在这里,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 而只把分子相加呢?在
分数中,分母表示什么?在这里都是——这个广场的面积平均分数16份。单位1 相同、平
7
11
均分的份数相同、那每一份的大小也相同。每一份就是他们的分数单位 都是
16
;
16
+
16
就是1
8
11
16
+7个
16
,就是
16

(6)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初步感知算法
(1) 刚才我们用同分母分数加法解决了两 个问题,求出了今天铺了这个广场的
1
2
,如果我
告诉你,前几天已经铺了这 个广场的
1
4
,您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问题:前几天和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1
(2) 一起说怎样列式?
1
2
+
4
。与前面相比,这个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分子相等、
分母不同)分母不同的分数我们称为——异分母分数 板书
(3)
1
2
+
1
4
得多少?猜一猜,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老师在巡视中注意学生方法。请两学生板书
1
2
+
1
4

1
2
1
+
1
4
=
6

1
2
+
1
4

21
=
6
=
2
4
+
4

3
=
1
3
=
4


11
(4) 你们同意那一种尼?
1
2< br>+
4
=
3
你们觉得可能吗?为什么?
111
预设1 :
1
2

3
大,加上一个数应该比
2
更大,不可能 比
2
小了。
预设2:他们两个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应该先通分。
(5) 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那第三种答案可能正确吗?有什么办
法来验证一下吗?
温馨小提示:一是你可以利用身边的纸这一折、画一画。二是也可以用其他的J计算方法。先自己试一试。(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6)交流汇报:
学生1:我采用的是画一 画的方法:我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
1
2

33
上颜色,在取剩下的一半即
1
4
染上颜色,这样总共就是
4
,所以< br>4
正确。
老师:有图形、有数字,数形结合,清晰明了。
1
为了使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老师把他这种方法用课件演示给大家——课件演示
1

2< br>+
4

- 96 -


们的分母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 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能直接相加吗?先把
1
2

分为
2
4
,
学生2:我把他们化成小数在计算。……
11
学生3:
3
4
-
4
=
2

2
4
3
+
1
4
=
4

老师:我们看,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来验证加法,也很有创意!
(7)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证明了
3
4
是正确的。那我们再来看看具体是怎样做的?
1
板书:
1
2
+
4

1
=
2
4
+
4

=
3
4

(8)面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提出猜想、试着解决、想办法 验证,再得出结论。短短
时间,你们已经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真了不起!但科学探究并未到此止步, 我们还应该
5
将我们的结论进行推广应用。用这种方法,试着做一道题。
8
9
-
6

2、教学例2
5
(1)学生试做
8
9
-
6

(2)交流汇报

=
8
9
-
5
6

8
9
-
5
6

48
54
4515
-
54
=
16
18
-
18

3
1
=
54
=
18

(3)黑板上的答案对吗?观察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能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不同之 处,第一个是用两个分母的乘积做为公分母,第二个是用两个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预设:相同之处:都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减法,利用通分转化为分数相同的减法。
(4)总结法则
你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么计算的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转化, 通分在你
的话中用到了一个词,转化,在这里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转化的方法是什么?——通分。
四、基础练习
通过我们努力,探索出了知识,学到了思想方法。你能灵活运用吗?
1、出示题目,课件看图填空





_ = _ =
- 97 -
1
4
+
+

2
8
=
+
=
= ( ) + ( ) = ( )




2
3
-
2
9
= ( ) - ( ) = ( )
2、计算课件
我们刚 才利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两个问题。如果没有图,
你会计算吗?试试 看。

1
4
2
+
5
=
7
9
11
-
2
3

10
+
15

集体讲评。你觉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拓展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课件出示
1111111

1
3
+
5

4
+
7

3
-
5

4
-
7

(1)集体汇报。全对的举手。
(2)观察算式,上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才能比较快。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 发现当两个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时。他们和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数分母的乘
积,他们和的分子就是两个分母 的和。
5
1
你真是善于观察、总结。我们来看第一排。
1
2
+
3
=
6
中,两个分数分母2和3的积作为和
19
1的分母,两个分数分母2和3的和作为和的分子。再来看
1
9
+
10=
90
中,有这样的规律吗?预
设2:在减法中,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和, 分子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差。
11
一起来看,在
1
2
-
3< br>=
6
中,差的分母是2和3的积,分子是3和2的差。那是不是每一个
分数加减 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需要什么条件?(分子都是1,分母是互质数。)
(3)你能用这个规律,快速计算下面几道题吗?
1
9
111111
+
10

1
8

9

9

10

8

9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吗?





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1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1,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认
识带分数。
2、会用分数加减法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 98 -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获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1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练习十九第一题:






2、计算下
意原题
体验,建立信心。
序。
中 换成最后一题
面各题
81+24-15 90-36+27
说一说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复习题旨在回顾一步分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这些是今天新课的基础。将练习十九第一题中最后一题换掉 ,是因为原题的解题方法要
到下一节

二、 探
1、 出


肯定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思考该怎样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列式计算,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
=(瓶)
- 99 -
新课中才涉及到。
索新知
示例1情境图
师先出示例题,请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会有多个算式列出:
或 或 等等
生1:先全部通分,再计算
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知牵引过来) = (从旧



学生2:列式为 的计算方法

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
= 可记为
1
2
3
,它和
5
是相等的
=(瓶)
请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得出他们的结论:
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列式的 顺序不一样,但计算方法都是运用了整数
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方法。
揭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试


3、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从左往右依
次计算。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2题
练习十九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
1、
2、
3、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
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时

四、




第二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例2、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九第4~7题
- 100 -
一试
生独立完成3个小
确结果。
题,全班交流运算顺序及
同桌的学生各做3题,然后交换检查,再全班交流正确结果。
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各做一组题。各请一名学生订正答案。
学生板演,并请板演的学生说一 说运算顺序:分数加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相同。
课堂作业
4~6题 练习十九第

听雨作文-金工实习心得


新型传销-单片机实习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招生-钱学森读后感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生产检查报告


想象作文400字-七夕诗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址-成人高考数学公式


吃榴莲的好处-朱娴静


2016政府工作报告-入党申请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