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

别妄想泡我
963次浏览
2020年10月17日 13: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会计助考-关于圣诞节的作文

2020年10月17日发(作者:黄品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这是一本讨论小学数学中核心概念的文集,是
平易近人 的教师案头书。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1

张奠宙等人所著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是 一本探讨小学数学中核心
概念的文集,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平易近人的教师的案头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
学习的依据。相 信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尽管小学数学教材难度不大,但要真正
教好并非易事,因为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 具有丰富的数学背景和内涵。如何在课
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同时做到“混合不错”,一直 困扰着广大小学
数学教师——真可谓“小”数学中也有“大”道理。

书中直面 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如何教”,以现代数学
观点、批判性视角对现行教材内容编排 进行评述,不仅对一线教师理解教材具有
启发作用,更对推进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作出深入思考。它系统梳 理了小学数学中
的核心概念,指出日常教学中易混淆、易忽视之处,为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
改进教学提供了宝贵建议;它汇聚了数十位数学教育界专家学者、资深教研员、
一线教师的智慧与力量, 为促进一线教师提升教育理论素养、改进教学实践水平
提供全面丰富的指导。


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有质疑,会怀疑是否教材
本身就存在问题,部分疑问可以通过《教师用书》和网络查询等得以解惑。读《小
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后我们可以解开教材中的一个一个谜团,比如方程意义
这一课,张教授指出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 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
来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叫 方程”不
能当作严格的定义来看待,如果非要拿它当作基本出发点判断是非,硬要人们承
认X= 1是方程之类,恐怕是没有意义的自我折腾。一个对象的定义最好能够帮助
人们进行理解。正如认识一个 人,光靠一张照片是不够的,最好有一份简历。

书中也指出了我们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不 足,比如教材在除法、分数、比部分
编写忽视了包含除。在分数的意义开始出示两副图让学生理解分数是 在实际度量
和平均分中产生的,但是教材在后续的编排中只强调了“平均分”却忽视了“度
量” ,始终没有回答“剩余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等等。

核心概念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是我 们小学数学教师最缺乏的方面,教学中我们
要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知道“原来我 们今天学习的数学
是未来数学学习的一部分基础”,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现“原来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学是不对的”。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2

对有些人来说,教书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教育是一份值得为之


奋斗终身的事 业。

这些编写文章的老师或者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的视野和我们是完
全不同的,他们的着眼点与立意都是非常深远的,例如开篇课题1就是《度量衡
制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 》,作者就是从整个小学数学内容及体系来进行着力分析
的,从初始数学体系中来分析阿拉伯数字和+, —,×,÷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从
西方引进的,所以大多数使用习惯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沿用了 中国传
统读法的一些计数方式,我们是四位分节,但是国际是三位分节,时代在进步,
所以还是 需要在教育中首先引入国际概念,是作者考虑的,大的,宏观的教育理
念。

又 例如,在教育中其实一直藏有隐形的“数学思想”,它应当是贯彻在整个教
育工作中的,而不是仅仅是宣 之于口的。我个人是一个教育经验并不丰富的新老
师,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还只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 育目标,实际并没有达到
“四基”所要求的数学基本思想。很多时候我的教育实际上还是冗杂的,但数学
所要求的,其实是更有“秩序”或者说它应该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时候,
“数学思想方法 要适当地说出来”。

当然,这本书在让我惊叹于各位大拿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以及 高深的教
育技巧时,也给我我许多帮助。

第一,是针对于一部分教育实例,这 里的课题很多是会附上课时内容教法的


详解与备注,让人能直观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同 时能明白教育的阶段目标,是
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教育参考的,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教师老说非常实用。

第二,是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教育访谈,实在解决了我的很多教育困惑。例如
我从 教两年以来一直深受困惑的“估算”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从二年级就希望能
向学生渗透估算思想,但是学 生只能将它当作是一种教育技巧,只会死板的应用,
远远达不到所希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估算实在是 一种太灵活的教育思想。张
奠宙老师说“估算不是总能进行的,最后还是靠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小学是打 基
础的阶段。学会精算,得到准确答案,这是基本运算。估算则不是。估算是成人
后灵活处理问 题的方式。正如学书法,先练正楷,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不能在
小学里教草书。”实在令我茅塞顿开, 感同身受。

这本书里蕴含的数学道理,给我的收获也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时时借鉴,
用心品读,拓宽我的视野,沉淀我的积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读后感3

第一次认识“等分除”和“包含除”,并不是在课本里,而是在教学除法时,
办 公室老师一起讨论时从前辈们口中听来的。对于除法运算的引入,传统教材中
人为地将除法划分为“等分 除”和“包含除”这两种类型。现行教材中没有再进
行刻意的分类,而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表 示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
分。至于是求份数还是每一份是多少就有了“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我自认为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将两种情况讲得很清楚,在当时的练习检测 中
也并未出现太大的问题,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在学习分数之后,问题一点
点浮现出来。 前几天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除法的?”
他们的回答很一致平均分。我追问“ 举个例子说说?”孩子们的回答更一致了把
2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一盒铅笔有1 2只,平均分给3个
人,每人能分到几只铅笔。几乎所有的孩子列举的都是“等分除”,这又是怎么回< br>事呢?想了想,一方面就像书中提到的,教材呈现的问题多侧重于“等分除”,另
一方面,可能也 有老师平常的言语暗示,我们自己也倾向于“等分除”更好理解
和表达。

书中 提到,老师适当改变教材和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
除法单元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 多样化地“提出问题”,不要习惯性地局限于等
分除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对于书中呈现的“ 等分除”的问题,在保
持数据不变、计算要求相同的条件下,再提出一个不同类型的问题来。例如3个< br>人平均分48个橘子,每人能分到几个?可以转化成有48个橘子,每3个装一袋,
能装多少袋? 总之,我们如果能让学生针对等分除的情境提出相应的包含除的问
题,这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十 分有益。

近段时间教学分数,我能明显的感到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吃力。多个概念< br>重叠之后,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还未开始 分数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办公室里有经验的前辈就告诉我,
分数概念的建立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学生 对于“单位1”的理解,它将直接影
响后续相关分数知识的学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是学生比较易 出错的体型,
了解发现,在此处犯错的孩子绝大多数对分数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他们找不到具
体 情况下的“单位1”。同样的错误还发生在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的面积这类题型中,一些 学生由于“单位1”的混淆而找不到正确的分数单位。
这些都是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当造成的错误。

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呈现,这也是近段时间工作室的研究
内容 之一。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
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最终就会 体现在他们的解题能力上。教学要把握问题的根本,
学生能否一字不差的背下一个数学概念可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概念在他的
脑中是如何呈现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提高孩子对于数学语言的敏感度 和
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能偏重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和
技巧固然重要 ,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来,独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是数学学习
中不可或缺的。

一本好书总是带给人很多思考,而在这些思考践行于课堂之后,一定会有更
多的收获。

金融学考研排名-南昌工学院分数线


留住那份美好作文-中宣部网站


秋水广场-银行新柜员工作总结


活力板-西藏人事网


三校生是什么意思-征兵工作总结


电影剧本范文-2019高考成绩查询


本溪水洞简介-中考化学


中国震撼-全日制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