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说课稿
三本医学院有哪些-哭沙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说课稿 
 
  《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
理。 
  二、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
“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出示文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什么叫“学
弈”?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 
  ㈡看图感知
  整体感知插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
吗?
  部份观察插图 
  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 
  ㈢初读 
师: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请同学们
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 
学生各自读 
  老师范读,学生比较: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㈣再读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
头
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老师试读一遍给你们
看,待会你们也试一试。 
继续练读,摇头晃脑地读、试读。 
  ㈤自学 
  导学: 
师:学古文重在理解。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怎
样学古诗的,怎样理解的? 
标记注释,理解内容。 
  师:学古文,可以对照注释……课文里的注释很多,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
应字的旁边。注好了连起来读一读,看看
该怎么说,句子通
顺不通顺—— 
  同桌对说,合作学习。 
把刚才解释过来的连起来说,同桌交流。 
  接着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 
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汇报交流:说说“之”的意思。 
  还有哪些字不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吗? 
解决问题,理解文意。 
  师:现在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来检验你们的自学效果: 
①弈秋这两个学生怎样学下围棋? 
  ②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呢?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④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㈥学讲故事 
 
 
  看谁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用自己的话来讲。
  学生试讲,大家赏识评价。 
  作业: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三心二意 
  《两小儿辨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
懂得
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
疑。 
.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
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
久的文化,我们有
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
思索、勇于创造的
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
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
决。 
  .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
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
: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
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
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
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
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
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
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个小
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
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
的时候看起来
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
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
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
时
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
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
无法裁决。 
  .层次。 
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层: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
提出
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
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
准,最后
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
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
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
的精彩。 
  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 
  师:两
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
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
慧
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
不自禁地笑曰——。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
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
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
的说法做一
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
不对的。因为
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
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用心思考,
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
感受到我们
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盂孰 
  辨孟熟 
  .背诵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