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精品范文】
ti5冠军-化学元素周期表下载
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秋期期末考试,我镇实行学生单人单桌(前后、左
右距离不少于70
厘米,每个试室不超过40人,各学校交叉监
考。各校的教导主任为主考。试卷装订一般20份一本(至
少有
五间学校的试卷),统一编码,集中到中心小学进行流水评卷。
从试卷收发、考试、评卷到
登分、统分,都是十分严格的。本次
期末考试,二年级数学科考生人数为 人,参考率为 100,总分
,
平均分为 分,及格率人数 人,及格率 ,优秀率人数 人,优秀
率  
 90分的有 人。 
  
 二、试题特点; 
  
1、包括:填一填、画画,连连、算一算、填填,画画,涂
涂、解决问题六大题。 
 2、题目适合儿童,命题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顾知识的
综合运用能力、应
变能力,与实践相符合及认真听读题、细致审
题、习惯计算等考查。 
  
3、渗透了开放性题目,试题易难比例为6:3:1,题目比
较容易。 
  
三、抽样情况: 
  
 (一)抽样情况。 
  
 抽样卷100份(第
本),其情况如下:总分 分,平均分 分,
及格人数为 人,及格率百分之 ,80分以上
人,优秀率百分之 ,
与全镇相比,平均分高了 分,优秀率高 分。 
  
(二)抽样表一:100份抽样试卷成绩表(附件) 
  
 表二:样本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表三:样本试题各题质量统计表 
  
 四、各题述评。 
 (一)、书写。从卷面看,大部分学生书写比较整洁、认真、
规范、端正。说
明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比较注意、严格。少部分学
生不够认真,比较潦草,卷面上的涂改现象处理得不够好
。这说
明少部分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得不够好。 
  
 (二)第一大题:填一填。
  
 这题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多数学生计算过关,这是老师平
常多练的原因吧。
  
 (三)第二大题:用竖式计算,前面有★的算式要验算。 
  
 这题
大部分学生都会用竖式计算,错误的原因多数是粗心
大意的学生,忘记把得数写上算式那,有的学生没看
清楚题目要
求,没有进行验算。 
  
 (四)第三大题:填空。 
  第1小题:把14枝铅笔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枝,可
以分(
)人;如果分每人分3枝,可以分( )人,还剩(
)
枝。这题学生会做,只有一些除法计算的不会写。 
  
第2小题:按规律在( )里填数。这题完成得还好。 
  
第3小题: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这题有些学生没看清楚
( )外已经有个百了,直接在( )里填(3
00),如592-308的
差大约是(300)百;还有部分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出来,这可能是
平时练得少的问题吧。 
  
第4小题:量线段。这道题错得多的是第三问:这条线段比
1分米短( )厘米,很多学生不会填,
  
 第5小题:填方向。这题完成得也挺好,说明平常学生练
得多。 
第6小题:看图解决问题填空,中上生会看图和理解就会
写,有一部分学生不会看图理解的就是乱写。
  
 (五)第四大题: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钩。 
  
第1小题:“□÷2=3......□”是余数的除法,它的余数
是多少?1□ 2□ 3□
此题有学生理解成余数要不除数大,所以
他们有的选2和3.但还是多数会选的。 
 第2小题:一块三角板上有三个角,最大的那个是什么角?
有部分学生以为是
问最大的角是什么角,所以选了钝角。 
  
第3、4、5、6小题,学生多数都会选,完成的很好。 
  
 (六)第五大题:想想画画。
  
 第1小题:给每个钟面画上时针,让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
钝角和锐角。画时针
和分针因为是上学期学的内容,所以有些学
生忘了怎么画,可能老师复习的时候只是复习画有时针和分针
的
钟面,这题完成得不是很好。 
  
 第2小题:按要求在计数器上画6颗珠,各表
示一个三位
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多数学生是画表示999和100,在200
和300之间
的数,有部分学生画表示200和300的数。 
  
总的来说这大题出得有的难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 
  
(七)第六大题: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这题多数学生会理解题意,所以大部分学
生会统计。第2小
题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有的学生漏写了。 
 (八)第八大题:解决问题  
  
 这题由于题意比较易懂,题目比较简单,所以
多数学生都
会写,少数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出错误,还有些粗心的写错得数。 
  
五、措施: 
  
 1、让学生在课后多进行基本题、口算能力的训练。 
 2、作业与练习中多趋向开放性的训练。 
  
3、对学生定向思维的发展要进一步提高。 
  
4、上课的时候多让学生看到实物和挂图,这样更能提高学
生的观察能力。 
  
5、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
训练和培养。 
  
6、课堂、课后多培养优生和关爱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