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0以内加减法单元分析

别妄想泡我
764次浏览
2020年12月25日 17: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沙漠皇帝出装-道歉用花

2020年12月25日发(作者:东口)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这些数 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计算的知识。
主要有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加法和减法的口算,以及应用加 、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知识,对以后的数学教学影响很大 ,必须让
全体学生都很好地理解掌握。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形成运算的概念、掌握算 法和学会应用,都是较长的
过程。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分六段编排,具体安排见下表。分段及内容具体安 排练习5
以内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编排两道例题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
· 根据一幅图列出一道加法算式或者列出一道减法算式
· 加法共教学10道题,例1和“试一试”教学2道题,“想想做做”第(1)~(3)
题教学另外8道题
减法共教学10道题,例2和“试一试”教学2道题,“想想做做”第(1)~(3)
题教学另 外8道题有关0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不明显分开,编排两道例题逐
渐展开
· 例3与例4教学相同数相减以及一个数加0,“试一试”教学0加一个数和一个
数减0练习五
两段计算知识的综合练习6、7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仍然编排两道例题分
开进行
·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或者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 加法共教学6组(11道题), 例5和“试一试”教学2组(4道题),“想想做做”
第(1)(2)题教学4组(7道题)
减法共教学6组(11道题),例6和“试一试”教学2组(4道题),“想想做做”
第(1)(2)题 教学4组(7道题)练习六
集中练习6、7的加法和减法(续表)分段及内容具体安排练习8、9的加、减· 加
法和减法编排一道例题结合着同时教学
·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8的加、减法共4大组(14道题),例7和“试一试”教学2大组(8道题),“想
想做 做”第(1)(2)题教学2大组(6道题)
9的加、减法共4大组(16道题),例9教学1大组( 4道题),“试一试”教学其他
3大组(12道题)
· 例8教学有括线与问号、用图画呈现的加、减法问题练习七
配套练习8、9的加法和减法10的加、减· 加法和减法相结合编排一道例题同时
教学,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加、减法的算式
· 共教学5大组(18道题),例10教学1大组(4道题),“试一试”教学其他的

例11求加法算式里的加数练习八
配套练习10的加、减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加、减两步计算· 编排三道例题依次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 联系实际问题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练习九
着重练习两步计算本单元的最后是复习,整理全单元教学的数学 知识,测评学生的
计算能力和应用计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加法和减法 的意义分四个阶段进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加法和减法的概
念,初步体验加法与减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加法和减法,首先要教学运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
开对运算意义的理 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形成概念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 元只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加法是把两
部分合起来的运算,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 多少的运算。教材把加法和减法的
意义的教学,安排成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1) 联系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初步认识加、减法。
第44~4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的第一阶段 。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激
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分与合的思想,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 知道加、减法的一些
知识。
① 通过例题讲解运算的意义。在例1的情境图里,3个小朋友浇 花,又来了2个小
朋友,学生立即会想到“合起来一共5个小朋友”。这里的“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 ,
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加”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
了加 法运算,也表达了加法在这里的具体含义。
例2设计了两幅内容连续的画面,呈现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 花,走了2人的情境。
有助于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和具体数量关系感知减法的意义。
② 变换情 境与素材,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内化运算意义。从例题里接受的运算意
义需要及时巩固,两次“想想做做 ”的第1题分别是看图写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让学
生在新的问题情境里继续感受运算的意义。每题都是 两幅图(两小题),左边一幅图的
算式已经写出,要求学生联系图意体会算式的意思,并填写得数。右边 图的算式让学生
独立写或补充缺少的被减数。可见,教科书让学生内化运算意义是逐渐提高要求,逐步< br>深入的。
学生能否正确写出算式,理解图意是关键。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帮助他们把图意说清楚。特别是减法的右边一幅图,必须想到荷叶上原来是4只青蛙,这是算式的一个
数据,也是写 减法算式的难点。
③ 通过画图体验运算意义。两次“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变换认知角度,通过< br>画图表达算式的意思,反馈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先让学生说说算式
的意思。如 “2+1”是2个和1个合起来,“4-3”是从4个里面去掉3个。再让学生体
会左边第1小题的图为 什么这样画,并完成另两题。最后组织学生议论:还可以怎样表
示算式的意思?画别的图形、摆学具、操 作实物可以吗?从而对运算意义形成较概括的
体验。
(2) 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
第52~56页是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第二阶段。根据 一幅图中“合起来”的数量关
系写两道加法算式;根据一幅图里总数的构成,从中去掉一部分,剩下另一 部分的数量



关系,写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从“ 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不只
是算式数量的变化,更是对运算意义认识的发展。
① 例题让 学生体会两个算式是怎样根据一幅图写出来的。例5的情境图里,5个小
孩拿着工具准备植树,1个小孩 推着车也去植树,算式5+1=6与1+5=6都是求一共几个
小孩去植树,都是把5人与1人合起来, 结果是相同的。
例6的情境图里,一共有6个小孩在植树,减去4个男孩,剩下2个女孩;减去2个女孩,剩下4个男孩。图画里一共6棵树,减去正在种的2棵,还剩4棵没有种;减
去地上的4棵 ,2棵正在种着。
这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了解图画的意思,列出不同的算式。< br>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两道加法算式都是把5和1合起来;两道减法算式都是从6里面
去掉一部分 ,求剩下多少。这样,他们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认识就发展了一步。
②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帮 助学生掌握“一图两式”,教材充分考虑了“一图
两式”是教学难点,经常“扶”学生一把。
第52页在辣椒图下面列出4+3=7,这道算式是顺着图意列的,算式里的“4”和“3”
分别与图中 的4个红辣椒和3个青辣椒上下对应。让学生补充另一道算式,体会只要把
两种颜色的辣椒个数相加,都 能得到辣椒的总数。同样,第54页在萝卜图下面顺着图
意,对应着两部分萝卜已经有算式7-2=。让 学生填写另一道算式的减数和差,再次体会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顺着图意思考的算 式比较容易,两个“试一
试”已经写出,让学生写另一道算式,着重体会这道算式的意思以及和图的关系 ,从而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一图两式的思考。
(3) 通过“一图四式”感受加、减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第58~67页是教学加、减法意义 的第三阶段,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继续提出
“一图四式”的要求。四道算式中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 减法算式,分别在第二阶段教
了,现在只是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成“一图四式”。通过组合,感受加 法与减法间
的内在联系。“一图四式”清楚地表示了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的运算,蕴含了减法是已
知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尽管本单元不给加法和减法下定义,
更不讲“减法 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还是能在现实情境和具体的算式里“有所感觉”。
这种“感觉”,使他们对减法 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教学有关8、9、10的加、减法的三道例题都是“一图四式”,三次“试一试 ”也都
是“一图四式”。另外,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练习八第1题也是“一图四式”。
教材提供这么多机会,让学生反复经历“一图四式”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体会
运算的意义。
“一图四式”的教学着重安排在第58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把教学
过程设计成 三个层次。
① 例7在情境图下面已经列出四道算式,让学生写出得数。这是他们首次接触一
图四式。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仔细看图,收集有用的信息。学生对情境图会有兴趣,
往往关注救生圈的 图案、颜色、形状,这些与下面的算式无关。要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到
“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或“ 男孩有5人,女孩有3人”)上。二是让学生解释算



式的意思。先 一道一道地进行;然后两道加法算式为一组,两道减法算式为一组,一组
一组地进行;最后沟通两组(四 道)算式的联系。三是让学生看一看,根据一幅图写出
了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反思四道 算式的写法,从而知道“一图四式”。
② “试一试”根据图意已经列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让学生写另一道
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激活“一图两式”的经验,把两个“一图两式”组合
成“一图四式”。教学时也要注意三点。第一,引导学生联系图意,写出另两道算式。
第二,让 学生体会怎样写出这幅图的四道算式。第三,想想怎样根据6+2=8写出其他三
道算式。
③ “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初步学会“一图四式”。
(4) 通过求加法式子里的未知加数,体会减法的意义。
例11求加法式子里的未知加数,这个教学内容的编 排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求未
知加数,进一步感受减法的意义,二是为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做知识铺垫 。教学这个
内容,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后一个目的上,要关注对运算的理解和概念的加强。
在这 道例题的图画里,学生能直接看到一个盒子里有10个格子,其中8个格子各
放1个苹果,还有2个格子 空着。教学大致分四步进行,首先形成“几个格子空着”的
问题情境,接着形成等式8+()=10,然 后算出括号里的那个加数,最后把求未知加数
的方法与经验应用到相似的其他问题上去。
教学 难点是写出并理解等式8+()=10。因为学生在图上能看到2个空格,还会用
10-8=2计算空格 是几个,这些都是对等式的干扰。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联系图画突出数
量关系:已经放苹果的格子和没有 放苹果的格子一共是10个,凭借数量关系写出并解
释等式8+()=10。
求未知加数的方 法,一般可以想10的组成——8和几合成10?或者用减法10-8计
算。想10的组成能看着等式8 +()=10进行,和学生已有经验衔接比较紧。列减法算
式能感受到减法是求未知加数的算法,从而体 会减法的意义,对运算概念的形成更加有
益。教学可以在想10的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2 教学加法和减法计算,引导思路,发展思维,有效练习。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 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
过简单的加、减计算,这些都是教学10以内加、减法 的可用资源。教科书充分利用教
学资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加强算法引导,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掌 握本单元教学
的计算。
(1) 思考数的分与合是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主要方法。 由于本册教科书加强了分与合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应用数的组成知识计算10
以内的加、减法。 一些凭直觉说出得数的学生,以及个别靠数数得到结果的学生,只要
适当引导,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原来算 法,学会按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① 联系运算意义想算法。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把一个 数“分成”两
个数,从中去掉一个数。这里的“合”与“分”和前一单元数的“合”与“分”的意思是一致的。突出加法算式的“合”、减法算式的“分”,学生容易应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如加法的 第一道例题,3+2是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因为3和2合成5,所以3+2



=5。这是很自然,也是很流畅的思路。又如减法的第一道例题,5-2是从 5个人里去掉
2个人,要把5分掉一些。因为5分成2和3,所以去掉2还剩3。
表面看,这 两道例题似乎没有讲算法。其实是把探索算法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运
算意义带出算法。教学不能由于这 些加、减计算的得数小,学生比较快地说出了结果,
因而忽略了算法的教学;也不能把算法和运算意义相 隔裂,造成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
动接受算法。
② 通过一些设计引导算法。如果说5以内的 加、减法,由于数比较小,学生还能
凭感觉说出得数。那么,随着运算的数逐渐变大,直觉说出得数就越 来越难了。因此,
教材在6、7的加、减法里,加强了算法的引导。第53页第6题,6只蜜蜂排成一行 ,
看图填算式□+□=6。在学习数的分与合时,学生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图,能够每次移1
只蜜 蜂,有序地说出6的一组组分与合。教材让学生利用经验,通过写算式体会6的组
成能计算6的加法。类 似的安排还有第55页第6题、第59页第6题等。
③ 结合渗透函数思想以及和、差的变化规律,利 用最熟悉的题计算其他题。“想想
做做”中让学生计算成组的题,如2+1、3+1、4+1,5-1、 5-2、5-3等,学生通过算算
比比,就发现了相邻算式间的联系,在这些联系里渗透了函数思想以及 和、差的变化规
律。利用一道已经掌握的算式帮助计算邻近的算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算法。第65页第5< br>题,根据2+6=8,不计算就在2+4和2+7中找到得数比8小的算式,一方面能培养学生
的 数感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启示学生利用邻近的算式帮助思考。单元复习整理出
加法表和减法表后, 找出表中横着、竖着、斜着一行算式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利用熟
悉的算式帮助计算其他算式。
(2) 练习形式活泼多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熟练地口算加、减法需要充分 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活泼
的练习形式,能维持练习热情。熟练地口算表现为算 得又快又对,在快与对两个方面,
应该先求对,再求快。
① 为计算题配置有趣的背景,如送 信、青蛙跳伞、小鸡回家、蜜蜂采蜜„„这些
背景为计算练习增添情感色彩,能吸引学生、调节情绪、激 发积极性,让他们练得高兴,
不感觉厌烦。这些情趣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了帮助小动物,要认真地 算,争取都
算对。
② 组织学生互练。如第47页第5题、第55页第5题等。练习用的算式 卡片和数
字卡片制作方便,可以一人出题,其余人口答,这样的练习容易进行,要经常安排,延
续到后面的计算教学中去。
③ 安排学生自练。如第56页第2题,照书上那样做八张数字卡片,每次 任意拿出
两张,用大数减小数。又如第59页第3题、第64页第1题等。练习时只摆卡片,不需
要书写,学生不觉得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有利于主体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
养和发展。
④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口算水平。练习六第3题给12道口算题加上色块,在练习七、
练习八里 也各出现一次这样的题目,是用于检查口算能力的。《标准(2011年版)》要求
学生每分钟能计算8 ~10题,在初学阶段还可稍慢些,以后逐渐达到要求。练习里的12


道题一般在2分钟内完成,暂时不要提过高的速度要求,如果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
当然很好。 要鼓励学生全部算对。如果有错,要及时改正。
⑤ 本单元的计算练习,除了摆卡片说得数,一般都在 书上进行,教科书为学生留
出写得数的空位,他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教科书也有在“日”字格上写 出加、减
法算式的指导,继续培养认真、端正地书写的习惯。
3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要 求,教科书里编排了许多现实的、学生能够接受的
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和过去的应用题比,题材开放 了,有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小
动物及童话故事的内容、喜欢的食品和用品„„;呈现形式多样了,以图 画、对话、表
格等形式回归实际问题的生活原型;数学味浓了,学生有了收集、表述、加工信息的机会,要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情境里的内容。本单元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以下
一些特点。
(1) 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
本单元每一道例题的算式,都是 根据图画的数学内容列出来的,其实,每一幅图画
就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随着例题的计算教学,实际 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说,每一
道例题既在教学计算的知识,也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例1的算式3+ 2=5和例2的算
式5-2=3,分别是解决一共有几人浇花和还剩几人浇花这两个问题的。例7的四个 算式
分别是解决一共几人在游泳、几名男孩在游泳、几名女孩在游泳这些问题的。又
如例11 的式子8+()=10,表达了“有10个格子的盒子里,8个格子各放了1个
苹果,还有几个格子空着 ?”这个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使计 算教学不再
是单纯的方法教学和技能练习,还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
愿望教学计算,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使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数学教学的经常性内容,
得到切实加强 。三是现实的、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知识,
有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 算方法,有助于形成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有层次地进行的,循序渐进。
教科书一方面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结合着教学, 另一方面也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
的教学线索,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循序渐进地扎实展开。
① 呈现的方式:图画——简单的符号——图文结合。
例1到例7以及相配套的练习题,用图画呈现信息, 问题隐含在图意里。教学时,
或是根据图意进一步推理,列出算式;或是根据图画下面已经写出的运算符 号,体会图
画里的数量关系,把算式写完整。教材选用这样的呈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物体的
个数少,画面能够容纳,适宜一年级学生观察。二是信息比较直观,数一数就能知道,
给了学生收集信 息的机会。三是防止实际问题过早形式化,不把所求问题强加给学生,
使提出和解决问题尽可能成为学生 的内在要求。
例8在图画上添了括线和问号。这道例题的盘子里面有5个苹果,外面有3个苹果,一条括线表示把盘子里、外的苹果“合起来”的意思,括线下面的问号表示求“一共多
少个苹果”。 括线和问号都是符号,在这里起两个作用。一是清楚表达已有的信息,引


< br>导学生看懂图画的内容,尤其是蕴含的数量关系。二是显示了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一般
由已知条件 与所求问题共同组成的,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已知、什么是问题,体会利
用已知条件可以解决要求的问 题,而解决问题需要有关的已知条件。这道例题用填空形
式说出三句话,前两句话讲出了从图画里直接看 到的数据,第三句话说出了问号所指向
的数据。三句话下面的算式,是利用已知的两个条件,求出问题的 数学方法。教材里第
三句话采用陈述句,而不用疑问句,考虑的是陈述容易、设问较难,不把解决实际问 题
的教学一下子就提到较难的程度上。教材十分重视看图说三句话的练习,在例8的“试
一试” 和“想想做做”前几题里,都先看图填空,后列式计算,着力培养这样的看图习
惯与能力,并要求学生自 觉落实到“想想做做”后面题目的解答中去。
有些实际问题,仅靠一幅图画很难同时表示出原来的数量 和数量的变化情况。因此,
教材对这样的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用一句话直接指出事件的原 来状况,
在图画上表示变化的情况。如第63页第6题、第71页第8题等。解答图文结合呈现的
实际问题,既要利用图画中提供的数据信息,也要利用语句提供的条件,能培养学生从
不同方位全面了 解问题的能力。图文结合呈现实际问题,在本单元只是开始,以后教学
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② 信息容量:少——多。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阶段,出现的是小情境,如例1、例2及 相关的练习题。
小情境里的信息少,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理解问题的数< br>学内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生能够解决小情境里的问题后,教科书里适量出现一些大情 境,如第51页第4
题。图画里的信息多,可以提出和解决许多问题。让学生看图说出几道算式,培养对 信
息的简单分类和选择利用的能力。如树上有2只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3只鸟;3个
小朋友 跳绳,2个小朋友观看,一共5个小朋友„„
4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旨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
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在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后面,教科书编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的教学,这是 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延续,仍然把运算的意义及算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1) 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
与加、减一步计算的问题情境相比,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计算的问题情境复杂一
些。但是,尽管情境变复杂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不会改变。在连加的问题情境里 ,仍
然是“合起来”的关系;连减问题情境里,仍然是“去掉——还剩”的关系。复杂些的
问题 情境,能加强对运算意义的认识。在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情境里,既有“合起来”
关系,也有“去掉—— 还剩”的关系,两种关系存在于一个问题情境里,会引发比较,
显示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不同,这也能加 强对运算意义的认识。
(2) 通过两步计算,进一步熟练10以内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 直接说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最终得数,都进行了两次10以内的
加、减计算,先把算式中前面 两个数相加或者相减,再把得数加或减第三个数。如果已
经教学的10以内数加、减一步计算学生没有很 好掌握,这里的两步计算就会错误频发



了。所以,计算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需要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为前提,
又会促进10以内加、减算得更加熟练。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第一步计算,在算式中看得很清楚,学生一般不会有困难。
第二步计算 要利用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是想在头脑里的计算,学生经常在这里出错。教
材注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例 12~14都在算式下面的□里先填出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再
进行第二步计算。这样,第二步计算的直观 成分增大了,既说清了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又能减少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教学要一边用这种方法,让学生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
合是怎样计算的,另一边还要指导学生短时记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完成两步计 算的练
习。

在职充电-郁郁寡欢造句


本科毕业论文-beard


英王室-陕西公办大专院校排名


适合小学生看的电影-孙茂辉


经典动漫电影-德国的风土人情


世界足联排名-六一黑板报版面设计


吃老虎的兔纸-北京北海公园


安全生产法规-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