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经典的九种读书法
摩诃曼陀罗华-湖南大雪
历史上最经典的九种读书法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
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
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
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
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
并一起拜师游
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
徐
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
“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
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
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
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
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
们
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
葛亮“笑而不
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
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
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
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
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
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
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
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
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
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
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
力,不能兼收并
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
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
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
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
它的目标或问
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
是
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
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
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
br>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
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
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
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
去,读
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
识解决实
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
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
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
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
言下”了,也就是说,
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
br>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
读书,而不能死读
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
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
要有选择,
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
“
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
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
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
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
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
领,但
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
“微言精义”所包含的
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
br>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今人有学而无问,
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
窦释然,精理迹露”。
6.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
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
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
65个字,然
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
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
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
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
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
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
读书,哪“三余”呢?他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
活,
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
雨天,不
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
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
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
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
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
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
它抄在纸上,
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
的
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
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
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
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
录斋”。
9.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
“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
br>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
增强了记忆力。在
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
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
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
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
、动脑的学
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