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

温柔似野鬼°
903次浏览
2021年01月25日 1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失败的名言-

2021年1月25日发(作者:金的拼音)
《卜算子·咏梅》诵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 《日有所诵》的篇目。这是陆游的一篇托
物言志的佳作。
词中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处境与人品的 写照,
从中既体现了他不
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
又有遭受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 br>教学时,
应注重通过
品评诵读感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1
、打破传统的串讲词句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 做法,给学生以
自主学习的权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自悟自
得。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在词中赋予梅花的品 格和精神,让学生与文本对
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产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悟梅花的品格和精神,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
诵读。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 :
“不学诗,无以言。”诗
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 富想象,还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 当说
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
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又如一枚磁石,
凝聚吸
引着民族的魂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 指引下,我们要善于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究其趣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人本思想,
意味着对每个学生学 习个性的尊重。
教学中,
应让每个孩子自由地读、
自由地学、
自由地感受、自 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才会有灵性。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
过自读感悟、
交流讨论、
诵读品味等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
倾听、学会汲取、学会欣赏,从而产生 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和
心灵的震撼。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他们去探究学习中华古 文化的主动性,
催化了学生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1
揭示课题《卜算子·咏梅》。明确诗词描写的事物是梅花。

2
介绍“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师:提到梅花,不禁想到了“岁寒三 友”和“花中四君子”两个词(课件出示),
知道这“三友”和“四君子”都是谁吗?(松竹梅、梅兰竹 菊)

从这两个称号中,你发现了这几种事物有什么特点吗?(不畏严寒,品格高尚)

自古以来,
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都是画家描摹,
文人引用的对象,
它们出现 在
名画中、扇面上,甚至瓷器、木雕中。(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3
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更是屡屡出现在诗中——

梅花风姿清雅飘 逸,北宋诗人林逋这样描绘过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
动月黄昏。

梅花性格隐 逸淡泊,明代诗人高启这样吟咏过它——寒依疏影萧萧竹,春燕残
香漠漠台。

梅花品 格坚贞,洁身自好,南宋诗人卢梅坡这样赞美过它——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课件出示以上诗句,请学生吟诵品味,初步感受文化中的梅花形象。)

设计意图: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
梅花所承载的
文化内容丰富而厚重,
从相关文化内容引入,
使学生对梅花的 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对梅花产生亲近感,帮助他们接下来更好的体会词的涵义。

二、初读知大意

1
师:这一株株梅花,携着幽幽暗香,或伴着诗人的吟颂, 或载着诗人的情怀,
或擎着诗人的志向,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侃侃而来。而陆游这首《卜算子》中的梅花,带来的是什么呢?认真听,用心体会——

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说说听出了什么?(压抑、伤感、凄凉……)

设计意图:用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诵快速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准确定位本
词的情感基调。

2
师:这到底是一株什么样的梅花呀!竟引得我们都惆怅起来,现在请你们自由
读 读这首词,试着走近它,理解它,然后把你看到的梅花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交流体会。

3
指名试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并读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三、品读悟诗情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


失败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