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以九年级为例

余年寄山水
899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1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李成环)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存在问题探讨—
以九年级为例



汕头市潮阳区东洋初级中学


郭庆忠


【内容提要】现行人教版九年数学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引入主次不分,有些地方表
述不严谨,< br>或语言未够简明,要么内容不适应时下农村中学;
有些例题的编排不合原则,或
推理不严 密,
或用教材未涉及的知识解题,
或介绍的做法可行性差;
有的习题设计不合实际,< br>个别习题必要的条件没有给出,
而个别习题却出现多余条件,
一些习题没注意到解题用到 的
知识学生未学习或没学习。

【关键词】


人教版九年数学教材,存在一些问题,行文,例题,习题。




笔者师专毕业至今,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既经历了老教材时代,又经
历了新教 材时代,
觉得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固然有很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以九年级教材为例探讨如下:

一、教材行文存在的问题





1


有些引入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简单问题复杂化 。其后果是吓退了学生,使他们对
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
“人人学 有用的数学”
的目的如何能达到?
如:



1


上册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第
25
页)意图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面积问题、单循
环比赛问题)
引入一元 二次方

程的定义,
殊不知教师花了不少时间才讲清楚方程
的由来,而学生( 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有可能仍一头雾水,但依题意列
方程
;
到后边
《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才是重点,
那时仍有许多学生感到棘手,
更不用说一开始接 触一元二次方程了。其实

,本节就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而言,
不外乎要学生理解掌握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大可开门见山,举一
些简单例子,
写一些具体的

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
然后给出一
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学生更容易接受。



(2)
下册
26. 1.1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第
2
页)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问题
1
(多边形的
对角线问题)函数关系式的得到也是颇费周折,换为其它简单问题更好。



2
、有些地方表述不严谨。众所周知,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因此数学 教材的文字表
述要严谨、规范,应该具有示范性。但教材恰恰有些地方未能做到这一点。如:




1
)上册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 的坐标》的“归纳”
(第
56
页)这样表述:
“两个
点关于原点对称 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
P(x,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

(-x,-y).
”在这里“即”意为“就是”



新 华字典》第
212
页注释第一条,例:番茄
~
西红
柿)
,而

符号相反的数未必是相反数,显然前后两句并不等同。可改为:
“点
P(x ,y)
关于原
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

(-x,-y).
” 既简明,有严谨。




(2)
上册第
104
页《正多边形和圆》在以圆内接正五边形为例,证明了“只要把一个
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 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后,指出:
“我们把一个正多边
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 边形的中心”
,我们知道,一个圆一定有内接四边形,但一
个四边形就不一定有外接圆,那么,
是否类似的,一个圆一定有内接正多边形,但一个正多
边形就不一定有外接圆?当然,
任何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
但未加以证明就抛出
“正
多边形的中心”的定义, 妥否?



3
)下册
27.3
《位似》第
59
页有如下表述:
“图
27.3-2
每幅图中的两个多边形不仅相
似,
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
对应边互相平行,
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 图形。

上述定义看似没有毛病,
但笔者存在两个疑问:
一是第
63
页图中两条鱼位似,
何来所谓
“对









应顶点”


对应边”?二是对照第
60
页练习第一题,两个三角形位似,对应边
OA

OC
并不平行,而是在同一直线上。窃以为改为给出“位似多边形”的定义为宜,即改为“图
27.3-2
每幅图中的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
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
(或对应边在同一直线上)
,像这样的两个多边形叫做位似多边形。
”从而图
27.3-2
应添加
对应的图形。



(4)
下册
27.3
《位似》第
61
页的“归纳”这样写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是
以原点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
k
,那么 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
k

-k

”请问:如
果对 应点在坐标轴上,那么对应点的坐标如何比?故宜改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
位似是以 原点为位似中心,
位似比为
k

那么位似图形中点
P
x,y

的对应点的坐标为

kx,ky

或(
-kx,-ky





3
、有些地方语言未 够简明。数学语言讲究言简意赅,若弃简从繁,或画蛇添足,反为
不美。如:












1

上册第
63
页证明中心对称的性质“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 图形”
时,花了不
少笔墨。其实,中心对称既是旋转的特殊情形,它也有旋转的性质: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
等”
,根本不用再去证明。


2
) 上册第
81
页利用垂径定理求赵州石拱桥主桥拱的半径时有这样叙述:
“经过圆心O
作弦
AB
的垂线
OC

D
为垂足,
OC
与弧
AB
相交于点
C

,似较啰嗦,改为“作半径OC
垂直
AB
于点
D
”如何?


3
)上册第
85
页这样给出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 圆周角
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其中“在同圆或等圆中”可删去,因为“同 弧
或等弧”已隐含“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



此外, 下册第二十九章
《投影与视图》
不适应时下农村中学。现在的农村中学大多条
件比较落 后,一般一所农村中学往往十几个班,甚至二、三十个班,一个班动辄有七、八十
个学生,有的只有一两 个多媒体教室,有的根本就没有多媒体教室。学生学习该章时,
如果
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理解掌握有关知识谈何容易?即使能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因为
没有一定的立体几何知 识,要确实学会也不容易。






























二、

例题存在的问题

1
、有些例题的编排不合原则。例题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概念、定理、法
则、公式等知识之 后,通过例题的学习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形成技能的目的;通
过例题的学习使所学理 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掌握理论的用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
例题一般要按:先易后难;先单一问 题,后综合问题;先数式问题,后应用问题等原则来编
排【
1
】教材有些例题就未能遵 循“先数式问题,后应用问题”的原则。


1
)上册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第
81
页)介绍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后,马上就
用之求赵州石拱桥主桥拱的半径,未免操之过急了。
“学以致用”
,固然不错,
但学 生尚未熟
悉对应内容,纯理论计算尚未练习,就仓促“上阵”
,其效果可想而知。这违背了“先 数式
问题,后应用问题”的原则。


2
)下册
26.1. 3
在介绍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顶点式后,也是马上用之求喷水池中水
管出水 口的高度(第
10
页)
,须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
、有些例题的推理不严密。固然,过分强调推理、证明,学生学习数学容易陷入枯燥
之中,但作为示范性的教材,如果自身推理出现问题,那么,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怎么能学
到思维的严密 性呢?

下册
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例
5
( 第
49
页)解题时,
HB=KD=EF
以及
HK=BD
根本 没加以证明就参与计算,
令人莫名所以。
莫非只要结果能算出来,
过程并不重要?这岂
非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马虎从事,
又如何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呢?这显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