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教学反思
数学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
性,
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
一切的数学规则的研
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
生计算能力提高,空
间观念形成,
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
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
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概
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
其重要的地位。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
p>
象性是一对矛盾,
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
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
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
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
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
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
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
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标准》的这
一理念,
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p>
和知识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
p>
题材要广泛,
呈现
形式要丰富多彩,
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
有价值的数学题材。
在概念教学时创
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尤为重要,
p>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
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
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
/p>
切忌单刀直入,
全盘托出,
而应该根据小
学生的年
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
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
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
与记忆,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
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
< br>练习为主的形式。
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学生
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
除困惑,更清
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 br>
1
、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
地促进学生对
数学概念的理解,
能用数学的语言、
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p>
数学课
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
如用小棒、
圆片来理解
“平均分”
< br>“10
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
/p>
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
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
/p>
需要教
师在教学设计时,
创造性地用教材
,
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精心挖掘教材
< br>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
、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
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
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
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p>
3
、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
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
了学生
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担任各种
角色,
逐渐培养起沟通、
理解和合作的技巧,
形成了对
他人、
对集体积极的态度,
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p>
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
学生的交流能力、
表达
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
一个事实,概
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教师
应通
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
比如:
可以在对比
中内化概念,
对一
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利用比较辨析的<
/p>
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
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
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
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
,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