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
什么叫二次备课
所谓的
“
二次备课
”
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
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
及本班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
课堂教学,
在授课前通过再
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
,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
另外还
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
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
准
备工作的话,
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
其实际效
果
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
< br>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认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
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
即对课上所获
得的反馈信息进
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
p>
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
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
是说要上好一堂课,
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
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
/p>
一、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
“
标、增、改、删、调
”
,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
、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
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p>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
环
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
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
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
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
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
调整原教案中过
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
.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
重难点
,
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否需要做出<
/p>
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
、备教学设计
(
1
)看
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之上,
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
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
的
学习积极性?
(
2
)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
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
引导学生的
积极思维,
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领
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
3
)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
堂时如鱼得
水,
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
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
4
< br>)
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
突破了
难点?
(
5
)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
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
、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
融会贯
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
点是本班学
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
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
构思。
练习设计
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
、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
既要分析教学过
程和教学方法方面,
又要分析教
学结果方面。
< br>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
检查教学中
的
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
写的小结或反思。
p>
5
、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
情况,
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
只有我们预见充分,
我们才能驾驭课堂,
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
“
三疑三探课
”
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
题。
6
、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
和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
< br>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
么模式上课我们
不做统一要求,
教无定法嘛,
< br>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
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
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
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p>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实际教学实<
/p>
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
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必然有其自身的
内容和基本要求:
1.
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
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
一步分析原因,
明确改进的方向
和方法。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
的检查小结,
在教案中记下
“
课后记
”<
/p>
,
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及时修
改教案或讲稿,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
这种<
/p>
“
课后记
”
就体
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
备
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
一课时的课堂教学,
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
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
;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
了解;
最后要检查目标
是否实现,
实现的程度如何,
还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等。
(2)
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
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
“
双基
”
,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
是否准确,处
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
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
p>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
运用
得有
效程度如何等。另外,
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
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教学组织的是
否紧
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
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
平。
(
3)
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
为了学生的学,
备好学情,
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
程度,
“
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
参与多少来
决定的,
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才能转化为学生
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
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
和个别学情。
教师
研究一般学情,
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
点,掌握大家
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
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
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
自的
“
背景
”
原
因,
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就
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
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
(
比如适当补课
)
,
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
(
比如超前学习<
/p>
)
,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使
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
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
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
教
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
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
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
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
检
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
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
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
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
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
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
各单元的知识
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p>
(4)
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
章
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
进一步探讨教育、
教学的一般规
律。
(5)
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
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
、中、差
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
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
要一环。
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
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
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
为下一学期的
教学
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