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绝世美人儿
502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08: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


什么叫二次备课



所谓的



二次备课



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 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


及本班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 课堂教学,


在授课前通过再


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 ,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








另外还 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


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


准 备工作的话,


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


其实际效 果


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

< br>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认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


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


即对课上所获 得的反馈信息进


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


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


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


是说要上好一堂课, 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


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 /p>



一、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


< p>
标、增、改、删、调



,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 、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


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 环


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


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


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


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


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

调整原教案中过


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


.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


重难点 ,


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否需要做出< /p>


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


、备教学设计





1


)看 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之上,


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


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


的 学习积极性?





2


)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


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


引导学生的 积极思维,


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


)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 堂时如鱼得


水,


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


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

< br>)


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


突破了 难点?




5


)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


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


、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 融会贯


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 点是本班学


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


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 构思。


练习设计


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


、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


既要分析教学过 程和教学方法方面,


又要分析教


学结果方面。

< br>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


检查教学中


的 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


写的小结或反思。



5


、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 情况,


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


只有我们预见充分,


我们才能驾驭课堂,


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



三疑三探课



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 题。



6


、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


和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

< br>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


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 么模式上课我们


不做统一要求,


教无定法嘛,

< br>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


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 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


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p>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实际教学实< /p>


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


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必然有其自身的


内容和基本要求:





1.


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 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


一步分析原因,


明确改进的方向 和方法。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


的检查小结,


在教案中记下



课后记


”< /p>



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及时修 改教案或讲稿,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


这种< /p>



课后记



就体 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


备 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


一课时的课堂教学,

< p>
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


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 ;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


了解;


最后要检查目标 是否实现,


实现的程度如何,


还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等。





(2)


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


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



双基



,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


是否准确,处 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


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


运用


得有 效程度如何等。另外,


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


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教学组织的是 否紧


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


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 平。





( 3)


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


为了学生的学,


备好学情,


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 程度,



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 参与多少来


决定的,


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才能转化为学生


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


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


和个别学情。


教师 研究一般学情,


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


点,掌握大家 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 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


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 自的



背景




因,


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就 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


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


(


比如适当补课


)



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


(


比如超前学习< /p>


)


,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使 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


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 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



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 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


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 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


检 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


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 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


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


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 p>




(3)

< p>
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


各单元的知识 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


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 章


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


进一步探讨教育、


教学的一般规


律。





(5)


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


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 、中、差


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


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 要一环。


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


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

< p>
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


为下一学期的


教学 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