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世同堂》电视剧的文学性
-
论黄磊版《四世同堂》的文学性
摘要:黄磊版的《四世同堂》改编于老舍的同名小说《四世同
堂》
,它所描绘的
是一幅反映中国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多种人民心
态的全景图,
构成了一幅纯朴、
悲
怆的
北平市市民的生活图。
通过一群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反映
一个由悲苦、
愤恨到觉醒的时代。
本论文将从影视文
学的四大构成要素,
即从人
物形象、故事结构、情节冲突和语言
的四个方面来分析黄磊版《四世同堂》的文
学性。
从这种文学的
角度去剖析这部电视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特质和直观的
文学性。
关键词:四世同堂
人物形象
故事结构
情节冲突
语言
前言
p>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存在的方式一直都是口头上的或是文
字上的。
而作为影像表达的代表者之一的电视,
则以全新的
物质形态来对文学进
行改造,
把文学的内在审美因素转移到影像
中去。
至此,
作为电视产物之一的电
视
剧是具有很浓厚的文学性。
作为当今电视节目主流之一的电视剧,
它是一种以
镜头为“语言”
,按照蒙太奇方法组成的、声画结
合的综合艺术。从电视剧的整
个叙述过程来看,
故事是在时间中
延续,
但从每一个叙事环节来看,
电视又在空
< br>间中展现,它以展现的空间画面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传达感情感情,在画格范
围
内,它以空间艺术的“画面呈现”法来代替时间艺术的“线式描写”法。作为
电视剧的一
部具体的作品,
黄磊版的
《四世同堂》
的叙事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综
合下展开的。它不同于纯文本的小说《四世同堂》
,它具有时空的综合性、视听
的交融性和蒙太奇的聚像性。
但是它又和小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那就是纯文本
所
体现出的文学性,
它也具有,
只不过这种文学性的存在是靠镜头
的不断转换和
光影、色彩的不断变化,由视觉所呈现出来的。
电视剧的本质在于它为自身创造了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
、为人类所
能共同理解的电视语言。在这种条件的折射下,电视剧版的《四世同堂》
p>
,它在
某些方面是同名小说所做不到的。
比
如说镜头可以从祁瑞宣的全景,
迅速的跳到
他的头部特写,
p>
这不至于使观众误解为身首异处而感到惊骇;
它也可以使观众感
p>
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
而不破坏人物
和场景的真实性。
它给予观众心理的冲
击是极其强悍的。
文字不仅难以捕捉镜头所反映的神态美,
也难以反映出听觉所
能感受到的音韵美。所以,分析这部《四世同堂》的文学性的意义就在于不要把
< br>它与纯文本的小说去做更多或更细致的对比,
而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感受它给<
/p>
我们带来的视听和心灵上的冲击。毕竟,改编成电视剧的《四世同堂》与原著文
本在形式上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不可同一而论。
影视文学是一种文学,它主要是由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情节冲突、语言等
构成的。
那么黄磊版的
《四世同堂》
就可根据影
视文学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来分
析其的文学性。
一、
人物形象
影视文学具有反映复杂的社
会生活的叙事性,具有用叙事手段从现实关系、
现实的社会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中,
通过持续的动作的叙述和描写,
多方面的展示
人物的命运,
展示个性鲜明的性格的可能性。
作为影视文学中的
电视剧文学,
在
它的创作中,
其基本要
素就是必须塑造活生生的、
使人难忘的社会生活中的人物;
同时
也必须表现出这些人所生活在其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不
管是在小说中,
还是在电视剧中,
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才具有典型
性。
在黄
磊版《四世同堂》中,典型环境就是小羊圈胡同,故事
是在这小羊圈胡同里发生
发展及变化的,
而这故事中的主人公们
自然就是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为电视剧版
本的《四世同堂》
p>
,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依赖于形体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对话,
对人物
性格的描写的是采用造型的方法,
而不是像小说那样是通过文字的描写来
进行的。
它带给观众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观众也是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品味剧
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
如果说《四世同堂》是一部情景剧,那么祁家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场景,祁
家
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是整部电视剧叙述的焦点。
从这一家人身上
,
我们看到了
不同时代的中国人,
是当
时社会不断变化的一个缩影。
在这部电视剧中,
祁老人
是守旧的老派市民,
有着封建传统的思想。
当民
族危机的战火烧到自己家门口的
时候,
仍然顽固地按照旧法规来
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狭隘地认为
“日本人爱占
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了卢沟桥上的狮子”
,自信的说“三个月准过去”<
/p>
,要
韵梅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自己用装满
石头的破缸顶住大门就可躲过去。
祁老人可
以说是剧中守旧派的典型代表。
黄磊
饰演的祁瑞宣可以说很到位,
祁瑞宣是现实与理想矛盾的化身,
他受新
文化和长孙身份的双重影响,
时时刻刻的体现出了他那矛
盾的心理。
从整部电视
剧中,
我们可以
清楚地看出祁瑞宣是个思想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这当然不
是在贬低他,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能做的只是呆在家中,赚钱养家,他
不能离开这个家,
去奔赴前线,
因为在他的身后
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养活。
所以,
黄磊在全剧中,
将祁瑞宣的矛盾,
那种愁苦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过
这部电视剧
后,
你会发现祁瑞宣在整整三十六集中表情都是很惆
怅的,
很少会笑,
只是在听
到抗战大捷
时、
与弟弟祁瑞全最后相见时和抗战胜利时真心的笑了,
其他的
时候
基本上都是很无奈加愁苦的表情。
电视的镜头的也会经常地
给瑞宣面部表情来个
特写,
烘托一下凝重的气氛。
对祁瑞宣的外貌塑造上也是非常的简单,
三七分的
头
发,穿着一件不新也不旧的长衫,符合他的教员的身份,显得非常朴实。在整
个故事情节
的发展中,
他的语调基本上都是很平的调子,
没有什么高低起伏
。
在
荧屏上,
对他的心理描写当然不会
像小说那样用文字一笔带出来,
而是通过旁白
读出他的心里想说
出的话。
总的来说,
对祁瑞宣的塑造还是挺成功的,
黄磊将其
饰演的也很到位。
对于剧中的反面人物的塑造,
采用了夸张、
幽默的手法,<
/p>
来进行无情的批判
和讽刺。如对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
、蓝东阳和高亦陀等一帮人狼狈
为奸、相互勾搭的汉奸们无情的揭露了他们丑恶的嘴脸。
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
可谓是妇唱夫
随,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巴结日本人、
压榨邻居们,
无恶不作。
这部电视剧在选择这两个角色的演员
上,
也是经过了一
番思考的。王宝刚饰演的冠晓荷,体型高大宽
硕,一脸富态样,而元秋饰演的大
赤包,体型矮胖,都是很符合角色的需要。冠晓荷和大
赤包为了当官,都不惜牺
牲自己的人格,但是两人的官运确实不一样的。大赤包会使手段
,一路“走红”
,
当上了妓女所所长,
也赚足了油水。
但是她不是一个聪明的人,
他只贪图眼前的
p>
享受而忘乎一切,
到最后当她已经没有用时便被日本人无情的抛弃而
惨死在牢狱
中。
纵观全剧,
从大赤包的
花哨的打扮和粗暴的言行中,
就可知道她的结局必然
会是如此。
同大赤包相比,冠晓荷的官运可以说是一直的不济,他好吃懒做,无
学无才,一直想干一
番大
”
事业
”
,
但却无比的愚蠢,只知道到处行礼讨好,最终
被日本人给活埋了。
全剧对这两个人的心理描写并不多,
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
来表现二者的性格。比如说,在第十五集中,大赤包为了见日
本特使,特地的化
了浓妆并穿的花枝招展,此时冠晓荷就多了下嘴,就被骂了:
“去你妈个蛋”
,冠
晓荷也只是笑笑的迎合自己
的老婆。
虽然两人的结局不好,
但是他们两个人自始
自终都没有恨过日本人,大赤包在狱中临死前还大呼她的“日本爸爸”
,冠
晓荷
也是在被活埋时坚信日本人不会害他。
两人的命运虽不同,
但是结局都是一样的。
其次不得不提
的两个人物就是祁瑞丰和蓝东阳这两个一心想做汉奸的卖国
贼。在这部电视剧中,蓝东阳
的塑造,还是很有意思,很滑稽的。从他一出场就
表现的很“二”
,他的表情给人一种呆滞的感觉,得势时一脸傲慢,失势时一脸
彷徨,始终是如此。他
的动作很夸张,比如说上台演说时手抖抖大衣,用力的甩
自己的二分头,
说话时手舞足蹈,
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小丑在杂耍。
他
在电视剧
中一出现就让人感觉他是个“神经病”
,随着剧情的发
展和深入,他的本质就越
加的凸显而出,
就是一个一心为日本人
卖命的经神病人。
对他的塑造成功之处就
是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与蓝东阳相比,
祁瑞丰可谓活的是既没有尊严,
也没有人
格,他贪图富贵、好吃懒做,一心想巴结冠家并与他们同流合污,整天
和胖菊子
商量怎么去巴结人,去贪图一些“荣华富贵”
,不管是
在外人面前,还是在家人
面前都喜欢吹捧自己,即在欺骗别人,同时也在其骗自己,既滑
稽,又愚蠢。最
终这两个人的结局都很悲惨,都死于日本人的手里。
除此之外,
小羊圈胡同里还住着一些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
比如说理发的孙
七、拉黄包车的小崔、打鼓的三顺、李四爷等
等,这些人虽然都是最底层的劳动
人民,
但是都是在靠自己的双
手在吃饭,
生活条件虽很辛苦,
但坚决不向日本人
低头。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出了动作和语言外,还有对其心理的描写,
虽然是在电视荧屏,
对其的心理描写不能如小说那样用文字表现出来,
但是它通
过旁白的语言读出了这些人的心理。
比如说,
当黄包车夫小崔得知自己有儿子了,
半夜了,还拉着黄包车出去
跑。他一边跑;一边心理在想:有了儿子了,该怎么
养活,又想和祁家一样四世同堂,自
己当老祖宗。他的这些心理,都是通过旁白
在幕后读出来的,让观众从旁白的语言中了解
他的内心世界。
四世同堂这部电视剧,
它所塑造和刻画的人物很多,
但是重点是在祁家和冠
家,因为
是这两家的人物带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故事结构
(一)故事
在影视文学中,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
它的故事应该有社会价值,
应有可视性。
故事内容要吸引人,要有观赏性。黄磊版《四世同堂》的故事梗概是一九三
七年
七月七日,
日本人发动了“七·七”事变,
日军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北平,
中华
民族瞬间陷入了危
机之中。
在北平城陷落之后,
小羊圈胡同昔日的平静生活就此<
/p>
被扰乱了,生活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被迫的陷入了一个梦魇般的黑暗世界。
身为四世同堂最长者的祁老人是一个正直、
倔强而
又让人尊重的人,
曾经八
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那段阅历,
使他想当然地认为战争不会超过三个月。
祁老爷子
一心守望着四世同堂,一向不把“国将不国”的放在眼里,他倒是把自己的大寿
看的很
重要。
可是他的三孙子祁瑞全凭着“宁在国旗下吃糠,也不在
太阳旗底下吃肉!
”
的一腔热血冲出祁家大门投身革命去了。<
/p>
他的二孙子祁瑞丰两口子在贪图荣华富
贵的私欲驱使下,
一心想从祁家分离出来,
去投奔他们的汉奸朋友冠晓荷,
最终
他们两口子实现了这种“新的生活”
,四世同堂第
一次出现了“生离”
;而后“死
别”也出现了:祁天佑是个正经
的生意人,他上敬父母下爱子孙,结果在生意上
被日本人摆了一道,
受到了侮辱,
最后被逼的投河自尽;
还有祁老爷子的曾孙女
小妞子更是在抗战结束前夕被活活地饿死。
贪图荣华富贵的祁瑞
丰则是
“自作孽
不可活”
,最终也是惨
死于特务的手中,四世同堂之家就这样的瓦解了。
祁老爷子永远也过不上往日那样的风风光光的大寿了。
苟活下来的同样很是痛苦:祁瑞宣,是一名普通的教员,一直都在“尽忠”
和“尽孝”二者之间徘徊,深陷在“偷生”的耻辱之中,在非常困难时期,他也
不为
日本人做事,同自己的妻子韵梅一直努力的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
< br>和平安逸的时代在日军铁蹄的无情践踏下过去了,
就连一向大门不出的钱默
吟老先生也弃笔从戎,投身革命,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
小羊圈胡同的车夫小崔、
唱戏的文爷、
理发的孙七
和里长李四爷,
也都是在
临死前才觉醒:
“国破,家必亡”的铮铮铁理。
当然也有人在这种背景下当
起了汉奸,大赤包夫妇是一心想当官和捞油水,
为了当汉奸,
不
惜出卖自己的乡邻。
他们听说钱默吟的儿子钱仲石拉着一车日本
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
大赤包和冠晓荷两个人迈出了当汉奸的第
一步,
出卖了钱
老人。至此,钱家的灾难就接踵而至,钱家的大
儿子被日本人打死,钱老太太因
为受不住这么大的打击也跟着去了,小羊圈胡同里的第一
次发丧。
大赤包因为讨好了日本人,
外加出卖自己的乡邻,
得到了日本人的
“赏识”
,
从而当上了妓女所所长,
成为了小羊圈胡同里的西太
后,
汉奸队伍里的模范,
一
开始可谓是
风风火火,可是没找对主人,最终惨死于狱中。
一心想谋个一
官半职的冠晓荷则没有大赤包那么幸运,
以致为了一个芝麻大
的
小官还不惜要牺牲自己的姨太太尤桐芳。
汉奸中最铁杆的要数
“新民会”的蓝东阳,由于他对日本人的绝对“忠心”
,
不惜出
卖自己的身体,被日本人当成研究的标本被运往日本做基因研究。
汉奸们曾经的拜把子,
却也逃脱不了利益的诱惑,
最终狗咬
狗,
祁瑞丰就成
为了被咬的牺牲品,连一具全尸都没有留下来。
侵华战争既激怒了大众,
也改变了人
物的命运,
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被改
造成了日本特务,也将她
的姐姐高弟转变成了一个革命者,与祁瑞全并肩作战,
并让尤桐芳掏出炸弹冲向日本特使
,同归于尽。
小羊圈胡同里的其他人或是在抗争,
或是在隐忍,
或是在苟且,
或是在偷生,
有的人认贼作父,有的人偷偷骂娘,更多的还是在暗地里做坚强的反抗。
本剧是一部沦陷区底层大众的心灵史。
小羊圈胡同里的形形色色
的人,
也是
在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有了各自的选择,
最终邪不胜正,
卖国求荣的死于非
命,誓死效忠国家的走向了光明,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在最危急的时刻,
只有人民大众选择与过共存亡,才会迎来新生的光辉。
忍
辱负重的八年,
彻底觉醒的八年,
最终使得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
彻底的懂
得了民族之尊严、国家之尊严、人民之尊严。
本剧正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大众人民在抗战中惶惑、
偷生和苟安的社
会心
态与醒悟抗争的精神描述,
在正反两种人格类型的对比中寻
求民族的复兴和国家
的富强的理想人性,借以强化我大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
这部电视剧的故事让人观之之后,对我大中国,产生一种高亢的爱国情
怀,
故事的内容虽不别致,
但是它有它讲述的价值,
它能激发中国人民内心的那种爱
国的情怀,能让所有中国人产生共鸣:国难
当头,只有一心跟着国家走,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