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五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五课外阅读专项练
习
x
一、
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窃
读
记
p>
①
转过街角
.
看见
饭店的招牌
.
闻到炒菜的香味
.
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
.
我放慢了脚步。
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
.
目的地可不
是饭店
.
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
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
.
不错……”走
到门口
.
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
卖光
.
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
.
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
③我
跨进店门
.
踮起脚尖
.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
把短头发弄乱了
.
没关系
.
我总算挤
p>
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
.
我
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
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
< br>.
再
找一遍。啊!它在这里
.<
/p>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
.
一页
.
两页
.
我像一匹饿狼
.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
也很惧怕——这种窃
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p>
.
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
我会
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
再走进另一家。有时
.
一本书要到几家
书店才能读完。
⑤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
.
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
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
.
但是像我
这样常
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
.
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
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
的身边
.
仿佛我是
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⑥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
.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
兴
.
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
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
.
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
要装着皱起眉头
.
不时望着
街心
.
好像说:“这雨
.
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
.
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
大
些!”
⑦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
.
我已饿得
饥肠辘辘
.
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
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
.
回到这里时
p>
.
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
.
坐上去舒舒服
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
.
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
.
有时靠在书柜旁
.
以求暂时的休
息。
< br>
⑧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
地亮了起来
.
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
/p>
上书
.
咽了一口唾沫
.
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
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1
/
30
⑨我低
着头走出书店
.
脚站得有些麻木
.
p>
我却浑身轻松。这时
.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
鼓励
我们的话:“记住
.
你们是吃饭长
大的
.
也是读书长大的!”
1.
《
窃
读
记
》
的
作
者
是
台
湾
作
家
林
海
音
.
我
们
还<
/p>
学
过
她
的
一
篇
回
忆
童
年
的
课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窃”字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
。(填选项)
①偷盗;②偷偷地;③私下。
2.<
/p>
联系上下文
.
解释加点的词语。
倾盆大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贪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按
短
文内容填空。
当她感觉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p>
.
她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隐藏自己
.<
/p>
她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最
令
她
开
心
的
是
下
雨
天
.<
/p>
为
了
让
别
人
更
相
信
自
己
.
她
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
4.
阅读第<
/p>
3
自然段
.
找出
作者读书时一系列动词
.
用“
___<
/p>
”画出来
.
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
的读书心理。
5.
写出你对画曲线句子的理解。
<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
/p>
.
回答问题。
风筝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
p>
zh
ē
ng zh
è
ng
)脱了冬的纠缠
.
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
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
.
偶见数点风筝
.
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
际
.
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
那长长
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
.
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
.
三月的剪剪
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偷偷找
来竹篾
< br>.
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
.
犹如女
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
.
再弯成弓
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
.
拼在一起
.
悉心系好
.
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
的骨
2
/
30
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
.
叽叽喳喳商量一阵
.
就各出心(裁
材)地用彩笔在糊好的
桑皮纸上勾勒一通
.
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
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绵
锦)绣
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
.
一头系在风筝上
.
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
得可不易
呢
.
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
.
求爷告奶
.
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
声“好
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
的头
.
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
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
.
从辽阔的麦田里
.
迤逦的大道旁
.
潋
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
被底下幼稚(
zhu
< br>ī
zh
ì)的欢声笑语吹着
.
腾腾热气捧着
.
悠悠飞向空中
.
去亲吻白云
.
好似
争艳的奇葩
.
挂彩的气球
.
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
.
任你如何摆布
.
它总
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
似的环眼圆睁
.
一脚踏翻它的
.
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
p>
.
找出毛病
.
对症
下药
.
修好它们。
随着欢呼声
.
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
.
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
.
摇头晃脑地越飘越
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
.
不胜惋惜……<
/p>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
.<
/p>
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
.
却每每牵着我
的童年。
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
.
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
在文中括号里用“
”画去错误的读音或字形。
2.
请分
别给②、
③、
④三个部分各自加一个小标题。(
6
个字以内)
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
3.
将下列做风筝的过程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序。
_
a.
做骨架
b.
勾勒图案
c.
做放线
d.
挑竹篾
e.
烤竹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结构紧凑
.
请在文中用“
_______
”画出首尾呼应的句子。
5.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p>
___________
、
______
____
、
__________
三种
修辞手法。这
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30
三
、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三
顾
茅
庐
p>
①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
.
想请他帮助
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
.
刘备同关
羽、张飞来到隆中
.
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
上前敲门
.
里面走出一个书童
.
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不知道上哪儿去
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
.
或者十几天
.
没准儿。”刘备、
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p>
②回到驻地新野
.
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
了几天
.
得到回报
.
< br>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
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
.
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
责他
:“胡说!孔明(诸葛亮字孔明)是当今大贤
.
怎么可以随便派
个人去呢?”刘备上马
出门
.
关羽、张
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
.
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
:“天寒地
冻
.
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
.
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
.
刘备
轻叩柴门
.
开门的还是上回那
个书童。
可是
.
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
.
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
③时
间过得好快
.
寒冬刚过
.
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
去了
.
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
“你怎
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
.
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
.
小
p>
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
.
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④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
.
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
.
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
门前
.
刚一敲门
.
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
.
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
外等着
.<
/p>
自己轻轻走过去
.
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
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
好久
.
张飞气极了
.
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
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
.
看他起
不起来
!”关羽一再相劝
.
张飞才没放火。
⑤又过了好长时间
.
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
.
曾经两次谒
(yè)见
.
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
.
没有及时迎接
.
实在惭
愧。”两人礼让
一番后
.
就坐在草堂上
.
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⑥刘备听了诸葛亮关于当时形势的一番精辟见解后
.
更加敬佩诸葛亮了
.
他
恳请诸葛亮
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
.
又肯虚心求教
.
就答应了。后来
.
诸葛亮
4
/
30
辅佐刘备
.
打了许多胜仗
.
奠定了蜀国的基业。
1.
根据所给解释找出文中相应词语
.
填在括号内。
①不满意
.
闷闷不乐地回去。(
)
②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
③比喻诚心地邀请别人。(
)
2.
<
/p>
本文主要通过对张飞的
__________
描写
.
突出了他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性
格。
3.
文中第②自然段中画
横线的句子属于
__________
描写
.
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通过短文内
容
.
对刘备的性格特征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贤若渴
.
礼贤下士
B.
有政治抱负但性格懦弱
C.
没有主见
.
卑躬屈膝
5.
读了短文
.
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
< br>.
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个光阴迅速
.
不觉七七四十九日
.
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
.
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
着眼
.
正自揉搓流涕
.
只听得炉头声响
.
猛睁睛看见光明
p>
.
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
.
< br>跳出丹炉
.
唿
喇一声
.
蹬倒八卦炉
.
往外就走
。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
.
被他一个个都放倒
.
好
似癫痫的白额虎
.
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
.
被
他一摔
.
摔了个倒栽葱
.
脱身走了。即
去耳中掣出如意棒
.
< br>迎风幌一幌
.
碗来粗细
.
依然拿在手中
.
不分好歹
.
却又大乱天宫
.
打得那
九曜星闭门闭户
.
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
诗为证。诗曰:混元体正合先天
.
万劫千番
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
.
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
汞
.
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
还变化
.
三皈五戒总休言……
<
/p>
这一番
.
那猴王不分上下
.
使铁棒东打西敌
.
更无一神
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
.
灵霄殿
5
/
30
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
.
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
吾在此<
/p>
.
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
.
举棒就打
.
那灵官鞭起相迎。两个在灵霄殿前
厮浑一
处。好杀——
1.
本段节选自《
< br>___________
》
.
作
者是
_______________
。小说主要人物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太一样
.
例如加点字“
侮”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
A
.欺负
B.
欺骗
C.
同“捂”动词
.
指用手蒙上
3.
给本文加一个小标题。
4.
概括美猴王的人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书籍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
.
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
.
p>
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
上
.
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
长
)
.
削平表面
.
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
.
每片可以写
< br>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
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
.
叫作“册
”
.
也写作“策”。这个“册”字
.<
/p>
像在几片竹简中间
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
.
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
.
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
斤
重。西汉的时候
.
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
.
用了
3000
片竹简。
现在的书
.
不仅品种多
.
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
就
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
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
卷上
.
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p>
。使用的时候
.
通过阅读器可以
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
.
早在
p>
19
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
.
当时法国的谍报
人员把一份
3000
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
.
让信鸽带
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
如果把
1
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
.
它的总重量
大约有
5
吨
.
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
科学在发展
.
书也在不断演变
.
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
.
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
.阅读选文
.
具体说说“策”与“
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6
/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
4
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_______
_____
、
____________
。
3
.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
鸽传递情报的事例
.
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
.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
在这种演变过程中
< br>.
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第
3
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
大小的
1/48
”
.
< br>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理想中的书
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50
字左
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汉字的优势
①有着几千年历史的
古老汉字
.
在它成为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文字系统后
.
“汉字
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
.
就被名正言顺地载入典籍
.
并广为流传。
②
1977<
/p>
年
.
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汉字影响你们现代化。”外国教授对
中国教授说
.
“
_____
拼音文字
_
___
能救你们
. _____
你们的
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当
今
.
计算
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
.
也是脑袋!”
③然而
.
外国教授说错了
.
中国人能在
6000
年前创造汉字
.
并且使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
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
.
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
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今天
.
中国
人已经
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 br>④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
.
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
势。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
.
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
逐个输入)
.
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
.
因此太有限了。
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
.
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
.
计算机的智能化
又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
。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
.
汉字
7
/
30
161
个
.
英文字符(字母)
778
个。汉字以每
分钟
203.3
个的速度输入
.
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
键
1.5
次—
2.5
次
.161
个汉字击键
371
次
.
用了
48
秒。英文以每分钟
500
键的速度键
入
.
778
个字符击键
778
次
.
用了
1
分
30
秒
.
汉字比英文将快了
近一倍。
⑤
20
世纪称之为科学奇迹的计算机
.
有史以来头一次证明:汉字
是我们祖先创造的、
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凝聚了高度智慧的、科学而又实用的文字。
当古老的象形表意文
字进入计算机神奇的时刻
.
“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个被外国人、某些中国人重复了无
数次的“结论”
.
竟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1.
在第
2
段的横线上
依次填写关联词语
.
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要……就……
那么……
B.
只有……才……
因为……
C.
如果……就……
否则……
D.
除非……才……
因此……
2.
对汉字输入计算机显示的拼音文字无法相比的优势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汉
字有
6000
年悠久的历史
B.
汉字是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
C.
汉字是表意文字
.
具有形、音、义的多码性
D.
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速度比英文快一倍
3.
文中画“
______
”的句子主要采用的是
p>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
.
将加点词语
“将近”去掉可以吗
.
为什么?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什么是“
全息输入”?什么是“非全息编码输入”?请根据相关语句完成下列句子。
①全息输入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全息编码输入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拼
音文字的全息输入使提高输入速度受到局限
B.
表意文字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
C.
汉字的多码性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
D.
汉字成功地进入计算机证明了汉字的优
越性、外国教授“结论”的荒谬性
七、阅读古诗
.
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
30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
备注:作者做此诗时六十八岁
.<
/p>
正当国难当头
.
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
时。
1.
首句“僵”和“孤”两字
.
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______________
;即使这样
.
作者仍
然“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体现了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
这在本册我们学
习的他另一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中也有体现。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
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
.
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
.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
情
.
报国之志
C
.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
.
与前两
句写实相映衬
D
.全诗气势豪壮
p>
.
感情真挚
.
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3.
“风吹雨”既指当
晚的天气
.
同时也影射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本诗以梦境结尾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林则徐请客
①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
/p>
.
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
.<
/p>
负责查禁鸦片。一些外国
人
.
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②一次
.
英国领事查理设宴
< br>.
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
.
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
.
是
甜食冰淇
淋。那时候
.
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
.
以为很烫
.
送到嘴边<
/p>
.
还用嘴
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
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
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
□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
算是上了一次当□
③过些天
.
p>
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
.
回敬上次参
p>
.
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
.
端上
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
.
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
.
一
边赞不绝
口。酒足饭饱之后
.
有个外国
人说:“中国菜
.
好吃得没话可说
.<
/p>
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9
/
30
④“有
!
”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
!
”
话音刚落
.
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
< br>是甜食
.
便举起汤匙
.
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
.
可够那些外国
人尝的了。他们“啊—
—”
.
“啊——
”
.
嚷成一片
.
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
.
想伸进嘴巴里抓
.
有的按住嘴
.
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
.
狼狈不堪。林则徐不动声色
p>
.
若无其事地说:“这
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
.
叫槟榔芋泥。这甜食
.
看上去外面冰冷
.
内里却滚烫非常
< br>.
正好和似热
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
.
性急不得
.
性急了就要烫
了喉咙
!
”
⑤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
.
个个呆若木鸡
。
⑥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1.
找出文中两个带动物的成语
p>
.
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它的意思。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第②自然段“□”中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3.
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点心”
实际上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本文对林则徐的描写主要运用的是
___________
描写
.
表现了林则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物性格。
5.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向这些外国人科普吃槟榔芋泥的方法
.
要等
它凉点再吃
.
否则会烫到
B.
将这槟榔芋泥比喻我们中国人
.
虽然外表看着冰冷
.
实际是热血爱国的
。你们想要用鸦片
毒害我们
.
是会遭到
我们中国人的反抗的
C
.上次你们用
冰淇淋
让我受辱
.
这次我用槟榔芋泥也让你们出尽洋相
6.
林则徐是清末著名的禁烟英雄、爱国将领
.
我学过他的
一句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阅读短文
.
回答问
题。
10
/
30
剥
豆
一天
.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
.
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
.
p>
儿子忽地离位
.
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
前
.
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
.<
/p>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
.
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
.
我盆里已不少了
.
你才开始。”我
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
.
”他按住我的手
.
“就这样
.
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
.
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
.
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
.
只见手起豆落
.
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
.
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
信。”如此想
.
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
借拾豆的
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
.
p>
谁会让你?让他知道
.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分明
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
.
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
睃
.
见他如此投入
.
< br>我心生怜爱
.
学校考试名次
.<
/p>
够
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 br>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
.
p>
一盆一碗
.
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
/p>
.
凭常识
.
我知
道儿子
肯定输
.
正想淡化结果
.
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
.
先将他的豆倒进去
.
正好满一碗
.
然后又
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
.<
/p>
也是一碗
.
只是凸出了
< br>.
像隆起的土丘。
<
/p>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
.
很轻松
.
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
执着
。
“是平局<
/p>
.
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
.
我就是输。”没有赌气
.
没有沮丧
.
儿子认真地和我争
.
脸上仍是那如山
泉般清
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
.
小心翼翼
.
实在是过分了
.
孩子的生命
.
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
该承受
的
.
该经历的
.
< br>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
.
失望失误失败
.
伤痛伤感伤痕
.
我们不必人为地
营造一片
虚假的生存空间
.
因为生活是
实在的
.
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
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
我心里散开”
.
作者“喜”的是
___
________________
11
/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
.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
1
)慢下来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快起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
本文刻画人物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p>
____________
。
请把文中的材
料各举一例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
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
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描写: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
儿子的性格表现
得
p>
十分鲜明
.
其突出的两点是比赛时的
_________
和比赛后的
______
____
。
5.
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
.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p>
.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
不超过
20
字
)
本文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成
全
善
良
双休日
.
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12
/
30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
.
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
.
我买了一份报纸
.
一边看报一边等
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
一个姑娘
.
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
.
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
.
与
我同路。
车来了
.
p>
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
.
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
.
一
手
搀着父亲的胳膊
.
费了很大劲
.
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
p>
.
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
.
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
“大爷
.
p>
您坐吧
!
”老人说:“谢谢了
.
姑娘
.
我站站没关系
p>
.
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
也谢绝了
姑娘的好意
.
说父亲身体硬朗
.
而且只有几站路
.
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
.
再次说:“您坐吧
.
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
.
老人拉了拉她的
手
.
p>
说:“好
.
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
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
.<
/p>
老人紧皱着眉头
.
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
适。我心想
.
亏他没有再客套
.
如果一直站着
.
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
.
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
.
我听到这
对
父女的对话:
“爸
.
伤口疼了吧
?
”
“一点点吧!”
“你
也真是的
.
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
.
不能坐
.
你还要坐
!
”
“你啊
.
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
.
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
.
她就会有
顾虑了……”
我明白了
.<
/p>
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
.
原来并非客套
p>
.
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
人
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
.
老人强忍着可以避
免的痛楚
.
成全了那个姑
娘的善良。<
/p>
成全别人的善良
.
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
填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探望—(
)
顾忌—(
)
反义词:空无一人—(
)
接受—(
)
2.
对文
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13
/
30
A
.
作者认
为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本来体格不好
.
应该接受女孩的让座
p>
B
.
老人身体不适是因为年龄大了
.
感觉累
.
所以应该接受女孩让座
C
.
老人身
体不适是因为臀部受伤
.
接受女孩让座是为了成全女孩的善良<
/p>
.
体现了老人宁
可自己受苦也要顾全女孩
感受的美好品质
3.
在文中找出两处
能显现女儿关心父亲的句子
.
用“
__
_____
”画出来。
4.
文中老人对待女孩让座的态度是:开始(
)——感觉女孩尴尬
(
)——下车(
)
5.
“
成全别人的善良
.
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第一个“善
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第二个“善良”指的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一、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
磁疗表带的问世
日本东京都中野区
.
住着一个(
)的知识分子——田中正一
.
< br>他没有职业
.
一文不
名
.
却整天关着门在家里研制一种“铁酸盐磁铁
”
.
被邻居看成是
怪人
。
当时他患上了“神经性头痛
”的毛病
.
病一发作折腾的他(
)
.
怎么治也治不
好。那时候
.
每逢星期四他都要带着许多制好的磁石
.
到大井都工业试验所去测试。时间一
长
p>
.
一个偶然的现象出现了:每逢星期四
.<
/p>
他的神经痛就得到缓解。田中正一是一个探究心
很强的人
.
他感到十分好奇
.
于
是就找来一条橡皮膏
.
在上面均匀地粘上五粒小磁石贴在自己<
/p>
手腕上做试验。
很快
< br>.
他发现这玩艺对治神经痛很灵
.
就立即申请了专利。田中正一认为:“将磁石的
南极、北极相互交错排列
.
让磁力线作用于人体
.
由
于人体内有纵横交错的血管
.
血液流过磁
场时
.
便能感生出微电流
.
这种电流能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取得专利
权后
.
田中正一模仿表带的式样
.
p>
制造四周镶有六粒小磁石的磁疗带
.
向市场
推
出。产品上市后
.
果然(
)
.
在全日
本出现了人人争购、趋之若鹜的现象。工厂三班
制生产也(
)。在销售最
好的时期
.
仅一周销售额达两亿日元。
14
/
30
就这样
.
转眼之间
.
一个穷汉就变成了大富翁
!
1.
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选项。
A.
不同凡响
B.
痛不欲生
C.
穷困潦倒
D.
供不应求
2.
根据原文内容判断对错。
(
1
)田中正一因为有“神经性头痛”
.
因此被称为“怪人”
。(
)
(
2
p>
)磁石能够治疗
田中正一
所有的头痛问题。
(
)
< br>(
3
)田中正一模仿项链的样式做了磁疗带
.
推向市场。(
)
3.
磁石
治疗神经痛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有人认为田中正一的成功完
全是因为他幸运
.
对此
.
你认同吗?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这篇短文
.
你有什么感想?
<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十二、阅读短文
.
回答问题。
换一种方式试试
“换一种方式试试”
.
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一种选择。
美国有一个孩子
.
读书成绩很差
.
同学们看不起他
.
< br>邻居们都认为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他也
发愤
努力过
.
可是毫无起色。但孩子的父亲却不责怪他
.
并尝试换一种方式来教育他。
p>
有一天
.
父亲带他外出
.
途经一个小站时
.
父亲下车买东
西
.
时间长了
.
汽车开走了。他很
害怕。但到终点站一看
.
< br>父亲却在不远处微笑着等着他。他急切地问父亲
.
怎么会
先到终点
的。父亲说
.
是骑马来的。接
着
.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不止一种。<
/p>
换一种方式
.
结果可能会更好。”
后来
.
这个孩子迷
上了魔术
.
并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
p>
在父亲的支持下
.
他刻苦训练
.
最终成
为一位举世闻名的魔术师。他就是大卫·科
波菲尔。
15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