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
-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
/p>
①
事
②
母尽孝,
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
“
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
,
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
五
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
< br>③
也。
”
张魏公作都
督,欲辟
④
之入幕。元受力辞
⑤
曰:
“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
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
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
p>
·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
①
任元受:名尽言。
②
事:侍奉。
③
迨(
dài
):及。
④
辟:征召。
p>
⑤
辞:推
辞。
<
/p>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p>
①
未尝离
左右
________
②
或以语话稍多
________
③
尽言方养亲
________
④
必持以遗老母
________
(
2
)下列
各句与例句中
“
以
”
< br>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
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
要分析。
【答案】
(
1
)身边;稍微;正;给
(
2
)
D
(
3
)虽
/
名医
/
不迨也
(
4
)
< br>①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
5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
】
【分析】(
1
)
①
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
②
p>
句子大意
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
③
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
④
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
/p>
(
2
)例句:
“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
”
中的
“
以
”
,介词,因为;
A
介词,用;
B
介词,把;
C
介词,按照;
D
.介词,因为。
(
3
)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
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
名医也比不上他。
“
名医
”
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
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
停顿应为:虽
/
名医
/
不迨也。
(
4
)翻译
文言文句子
,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
确,最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
“
感动
”
;许:答应。故此
句可以翻译为:
< br>
①
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
亲:亲近;所以:
……
原因;兴隆:兴
盛。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
以兴盛的原因。
(
5
)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
析刻画
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
元受。
故答案为:
⑴
身边;稍微;正;给;
⑵
D
;
⑶
虽
/
p>
名医
/
不迨也
⑷
①
张魏
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
盛的原因。
⑸
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
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
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
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
太息而许之。
【点评】
⑴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
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
根据句意解
释词语含义。
⑶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
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
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
考虑句子的结
构。
⑷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
式,运用
“
留
”“
删
”“
调
”“
换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 br>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
写,包括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
、对比等手法,
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
.
阅读下
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
/p>
第
①
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
嗣,答曰:
“
p>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
初,兄子
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
之,数日湩
②
流,能食乃止。
有
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
“
彼诡计,且亡去,
无乃为累乎?
”
德秀
曰:
“
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
③
,
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
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
“<
/p>
子哭过哀,礼欤?
”
结曰:
“
若知礼之过,而不
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
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
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
、绮纨粱肉之徒耳。
”
(选自《新唐
书
·
列传》,有删节)
【注】
①
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
湩(
dóng
):乳汁,这里指
汤汁。
③
爨(
cuàn
):烧
火做饭。
(
1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庐基侧
_
_______
②
会虎为暴
________
(
2
)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
鱼我所欲也
》)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
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p>
(
4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
品质?
【答案】
(
1
)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
p>
2
)
B
(
3
)
①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
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
4
)
①
尊老爱幼;
②
诚信务实;
③<
/p>
廉洁爱民。
【解析】
【分析】(
1
)
①
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
庐
”
,名词用如动
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p>
(
2
)
A
副词,才,
/
副词,竟,竟然;
B
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
C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
助词,的;
D<
/p>
;连词,表目的,用来
/
介词,用。
p>
(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得祀:得到祭祀;何
p>
……
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时
要注意语气。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
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至:极点。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
/p>
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
4
)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
“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
师
”“
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 br>”
可见其尊老爱幼;从
“
许之矣
,不可负约。即有
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
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
“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p>
”
可见其廉
洁爱民。
故答案为:
⑴
①
搭建庐舍;
②
适逢,正赶上。
⑵
B
;
⑶
①
哥哥有
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
②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⑷
①
尊老
爱幼;
②
诚信务实;
③
廉洁爱民。
【点评】
⑴
p>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 br>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
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
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
;先多朗读,体会语
气,进行判断。
⑶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
“
留
”“
删
”“
调
”“
换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p>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
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
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
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
面,又要突出重点。
【附参考译文】
p>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
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
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
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
“
哥哥有几子,
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
早年
< br>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
< br>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
< br>“
这是
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
?
”
德秀说:
“
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
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
< br>”
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
不已。
p>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
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
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
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
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
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
“
你哭得这么悲哀,符
合礼节吗?
”
元结说:
“
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
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
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
3
.<
/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
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
之,又笑曰:
“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
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 br>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①
,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②
,
然
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
括即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
< br>③
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④
,
佯败走,而绝其粮
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
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
p>
①
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
难:驳倒。
③
易置:撤换。
④
纵奇兵:调遣派
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
1
)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
误的一项是(
)
A.
竟不可得
竟然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C.
佯败走
假装
D.
而绝其粮道
截断
(
2<
/p>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
如其言
代词,他(的)
C.
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
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
(
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
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
中悟出了天下事
“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不可
< br>“
据理臆断
”
的道理。
B.
【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
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
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只有老河兵
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
了正确推断。
C.
【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
纸上谈兵
”
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
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
军大败。
D.
两篇选文都阐明了<
/p>
“
实践出真知
”
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
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
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
作战,因而战败。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
句子的意思。
①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p>
②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
1
)
A
< br>(
2
)
C
(
3
)
B
(
4
)
p>
①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
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
,(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
【分析】
⑴
A
p>
项有误,
竟不可得:到底没有得到,没有
找到石兽的踪迹。,竟:
终于,到底。
⑵
C
项有误
,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以:动词,以为,认为。
⑶
B
项错误
,《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
“
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
”
;讲学家只注意
到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
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
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
在下游。
⑷
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岂
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使:假使。将:担任将军。
故答案为:
⑴
A
;
p>
⑵
C
;
⑶
B
;
⑷
①
这(石
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
军就罢了,
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解释
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⑵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
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
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词语和句子的关系:虚实、结构、句
位、呼应、语气。
⑶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
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
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
误。
< br>
⑷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 br>”
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
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
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
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
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
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
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
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
究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泥沙的性
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
得)疯狂了
吗?
”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
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
上游寻找它。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
反冲的力量,一
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
停地转动,于是
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
很疯狂
;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
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
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
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
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
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
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
说
∶
“
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
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
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
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
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
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
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
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
的
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p>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
明
,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
①
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
所部民兵,昼夜行。至
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
,甫三日,贼复劫大
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
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
“
公为国
出力,肯复行乎?
”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
人与俱,
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
②
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
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
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 br>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
③
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
④
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
视之,马
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
·
王传》有删节)
【注
】
①
同知:官名。
②
< br>淖(
nào
):烂泥。
③
鬻(
yù
):卖。
④
榇(
chèn
):棺材。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
线的词语。
①
< br>面数之
________
②
祯击杀其魁
,
余尽
________
③
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
< br>
④
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
_____
(
2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
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
3
)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
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
)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
2
)
①
(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
马突然冲上前
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
3
)王祯身上体现了
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
知失职,并亲自带兵
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
【分析】
⑴
< br>①
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
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
首领
③
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
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 br>④
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
直:同
“
值
”
,价值。
⑵
①
至:到。方正。句意是: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
山中。
②
骤:突然。前项:
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
。翌日:第二天。
句意是:马突然冲
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
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
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
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
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
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
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
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
⑴
①
责备(数落)
;
②
首领
;
③
逃跑
;
④
价值
。
⑵
①
(等他
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
马突
然冲上前来
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
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
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
字落实,不
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
顺序,省略
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
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
1465
< br>),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
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
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
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
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已经陷落,贼兵正在山
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
,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士卒,招集被贼兵击溃
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
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
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
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
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
“
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
”
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
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
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
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
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口大
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
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百余人
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
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
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已经战死
,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
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
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
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
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
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
膛。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
死。
<
/p>
5
.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
①
敲戛
②
,
铮铮有声,暗窗
< br>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
③
,
任之而已。
鲁直
④
所谓
p>
“
无处不可寄一梦
”
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
】
①
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
敲戛:敲打。
③
流行坎
止:
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
鲁直:黄
庭坚。
(
1
)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
/p>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p>
①
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
________
②
p>
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
③
辄复不遂
________
④
鲁直所谓
_______
_
(
3
)把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p>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br>②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
4
)【甲】文中
“
________”
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
“
万竹中雪子
敲夏,铮铮有声
”<
/p>
从听觉角度反衬
________
。
p>
(
5<
/p>
)【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
出。
【答案】
(
1
)暗窗红火
/
任意看数卷书
/
亦复有少趣。
(<
/p>
2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
3
)
< br>①
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②
晚上,下起大
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
雪阻挡。
(
4
)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
5
)【甲】文趣在:
①
晚上
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
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
①<
/p>
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
②
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
【分
析】】(
1
)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意思
是:在暗暗的
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据此断句
为:暗窗红火
/
任意看数卷书
/
亦复有少趣。
(
2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
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
意思。
①
句:我
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
②
句:(他们)是金陵人,
客居于
此。
③
总是不能成行。
④
:。(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据此回答。
(
3
)文言
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拏:撑;独:独自;至:
到;竞:竟
然;为:被。
(
< br>4
)读懂文意,
“
湖中人鸟声俱
绝
”
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写的
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据此回答:夜的寂静
(或:寂静)
(<
/p>
5
)
“
独往湖心
亭看雪
”
,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
①
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
湖
p>
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
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
卷书亦复有少
趣。
”
其文趣:
①
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
②
悠闲自得地读书
< br>故答案为:
⑴
暗窗红火
/
任意看数卷书
/
亦复有少趣。
⑵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居;成功;说(认为)
⑶
①
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p>
②
晚上,下起大
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
,竟然被雨雪阻挡。
⑷
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
p>
⑸
【甲】文趣在:
①
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
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
文趣
在:
①
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
的清脆的声音;
②
悠闲自得地读书。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
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解,根据句
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
求。
⑵
本
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
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
累。
⑶
本
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
⑷
本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
求进行
作答。
⑸
本题考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
行
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
被雨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
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
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
些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
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
难就停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
“
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
。
6
.
p>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月上吴
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
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
①
秋
气。雾消,月中湖水纯
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
,提柳蓊郁为黑影,柳
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
②
,
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提下
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
者。诒孙顾余:
“
此赤壁之续
③
也。
”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
【注】
①
中:感染。
②
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③
赤壁之续:苏
轼曾与友人月
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
湖情景相似,
故有此说。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②
庭下如积水
空明
________
③
仿佛若中秋气
________
④
咸止而听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p>
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
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
3
)【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
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
(
1
)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
2
)
①
p>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
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
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
3
)【甲】文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比作水草,使人感
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
“
雾消,月中湖
水纯
碧
”“
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
月
”
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
p>
美景。
【
解析】
【分析】(
1
)考查对常见文言
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
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
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
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②
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
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
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④
句意为:都停住而听。咸:皆,都。
(
2
)本题
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容,译文要顺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
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
中重点词语有
蓊郁
:
郁郁葱葱
;乃:才。句意为:堤上的
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
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
【甲】文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
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
的画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
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
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
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
“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
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
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
接地写出了雾
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
⑴
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
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
/p>
①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
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
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
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
【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
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
“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
堤
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
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
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
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
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
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
,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
赏能力。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
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
城泛舟,到湖上游玩。霞轩会吹洞
箫,于是拿着箫去。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
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幽暗
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
画船。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
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
,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雾气
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我登上锦
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
前行。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
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
分才能看到月亮。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
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
景清晰。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
的。诒孙回头跟我说:
“
这是东坡游
赤
壁的延续。
”
7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曰: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入见。问:
“
何以战?
”
公曰: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
”
对曰: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公曰: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br>对曰:
“
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
公曰:
“
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曰:
“
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
①
令,重德化
②
,
不任刑罚。
袁安
③
闻之,疑其不实,阴
④
使人往视之。随
恭行阡陌
,
俱坐桑
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
“
儿何不捕之?
p>
”
儿言雉方
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
决曰:
“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
p>
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
安。
”
(节选自《后汉书》)
【注】
①
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
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
袁安:河南那太
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
阴:暗中。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
词语。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
②
p>
阡陌
________
< br>(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
3
)【甲】【乙】两文各有一句
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
(
1
)参与;田间小路
(
2
)
①
(这)是尽了职分之
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
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p>
②
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
3
)【甲】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
【分析】(
1
)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
间
”
属于古今异
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
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
从:随行,跟从。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
件)打一仗。(如
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
实:真实。阴:暗地里。
使: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
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
p>
3
)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
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
大小小的案件,虽
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
鲁庄公以德治民的
思想。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
故答案为:
⑴
参与;田间小路
⑵
①
(这)
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
请允许(我)
跟随着去。
②
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
观察。
⑶
【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鲁
恭
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
民
的思想。
【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
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
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⑶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
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
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
/p>
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
/p>
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
“
你为什么不捉它?
”
小
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
“
我之所以来,
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
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
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
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
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
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
8
p>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
,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
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往往粥
①
不继,日昃
②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
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
而乐也!
”
【注】
①
粥:稠粥。
②
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范仲淹二岁而孤
< br>________
②
日昃始食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
1
)幼而无父;才
(
2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
3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
【
分析】(
1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
注意
“
始
”
这
里是
才的意思。
(
< br>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
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或:有
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
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
3
)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
“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粥
①
不继,日昃始食
”
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也
”
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
⑴
①
幼而无父;
②
才
⑵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⑶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
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
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
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
本题主要考察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
基本上都是句子
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的基础上结
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9
.
阅读下
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
“
< br>言归者死。
”
颜涿聚曰:
“
p>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
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
齐景公曰:
“
寡人布令曰
‘
言归者死
’
,今子
犯寡人之令。
”
援
戈将击之。颜涿聚曰
:
“
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臣言
为国,非为身也。
”
延颈而前曰
:
“
君击之矣!
”
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
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
,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
·
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