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检测)
-
人教版
2019
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p>
B
卷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
、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p>
一、选择题
1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
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C
.他研究古文字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
方面的宿儒了。
D
.在任何行业中,
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
一定要有所热爱。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_
。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
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
.④①⑤③②
C
.①④⑤②③
B
.④②⑤①③
D
.③④⑤①②
3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
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
第
1
页
共
15
页
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B
.美国著名的实业界和政界人士几年来一直在争论在中美的什么地方开凿运河的问题。
C
.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
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
D
.在欧洲各地,
3
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十几
种货币告别
:
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
多和比塞塔。
4 .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祥
欹斜
鸠占鹊巢
见意思迁
B
.诋毁
狡辨
振耳欲聋
海市蜃楼
C
.驰骋
要抉
战战兢兢
正经危坐
D
.驾驭
斡旋
心无旁骛
不屑置辩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章,完成后面小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
似乎在跳动,像火焰
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
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
从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
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
后,上几个陡台阶
,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
< br>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
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
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
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
碑,镌有“不得砍伐不
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
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
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
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
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第
2
页
共
15
页
④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
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
,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
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
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
耀眼的红叶
!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
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
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
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
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
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
胧,似乎除
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
p>
?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
满了大彻大悟
的味道。
⑦秋去冬来之
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
< br>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⑧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选自《人间名家经典散文系列·秋》
)
5 .
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京华秋色,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秋韵。香山→
→万安山→萧索→
→富丽→小湖旁
→
。
6 .
第②段中,万安山的秋韵既然不是作者要寻找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7 .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第
3
页
共
15
页
这
样耀眼的红叶
!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
较深。
8 .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要寻找什么样的秋韵。
9 .
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抄录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
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
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
开了。
p>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
常常让我应接
不暇,
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
凌乱不堪。
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
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
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
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
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
雨。<
/p>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
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
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
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
结果当然准确无比
。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
得没完没了,许多人
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
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
头的时候,乌鸦在高
原周围绕来绕去,
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
音,
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
丝毫没觉得疹人,
草原实在太安静了。
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
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
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
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
把青
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
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
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乌鸦也
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
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
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
第
4
页
共
15
页
看
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
< br>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
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
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
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
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
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
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
食。
⑫
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
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
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
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真的只成了一句
歌词。
⑬
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
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
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
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
是天生的诗人。
10 .
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
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
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云与鸦黑白相映→③_____________→云是“会走路的花”。<
/p>
11 .
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
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的表达效果。
12 .
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13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
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
B
.“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
用。
C
.第
⑪
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
.文章第
⑫
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14 .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云一直都在”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第
5
页
共
15
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
真不知
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
子姓有可使求
马者乎?”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
其于马,
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
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
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
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
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
不视。”马
至,果天下之马也。
15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骈死(
______________
)
p>
(2)
见(
__
______________
)
(
3)
等(
__________________
)
(4)
策(
________________
)
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第
6
页
共
15
页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的希望。
B<
/p>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
具慧眼,看其实质。
C
.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
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8 .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四、句子默写
19
.
马说(韩愈)
(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
2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br>3
)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_______
___
,
__________
。
p>
(
4
)
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
;
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
5
)文中描写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无知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
,
__________<
/p>
,
__________
。
(
6
)全文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
?
______
____
。
20 .
古诗文默写。
(1)
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
,再而衰,
三而竭。
(
《曹刿论战》
)
(2)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br>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
《关雎》
)
(3)
报君黄金
台上意,
__________________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4)
共看明月应垂泪,
______
____________
。
(
白居易
《望月有感》
)
(5)
请写出连续两句含“霜”字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
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情景默写
21 .
古诗文默写。
① 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
第
7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