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2
-
课题
教学目标
p>
22
、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
言》《吕氏春
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
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
的方法。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
散思维能力。3、揣摩、理解寓言故
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
思维训练。
<
/p>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二次备课与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
1
)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
2
)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
:
吾穿井得一
人。
闻而传之者
:
< br>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
:
p>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3
)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
小结:
丁家打了一口井,
不必像
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
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1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
责任
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
学生板书:
丁氏
:
真相
:
闻而传之者
:
宋君:
2.
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
能改。②闻而传之
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
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
头
,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
激发引导:
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
下,利用灵活无序
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
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
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
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
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
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
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
于事的。辟
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
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2
第二课时
杞人忧天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
、
(
多媒体展示图片
)
看图片猜成语,学生竞猜。
2
p>
、教师由俗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导入本课的学习。
3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理
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2)
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
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
、作家作品简介
(
学生举
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
(ppt
展示
)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
老子
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
无为,顺其自然”。后
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
/p>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
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
的故事,
如《歧路亡羊》、
《九方皋相马》、
< br>《纪昌学射》、
《齐人攫金》、
《杞
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
教师讲述列
御寇的故事。
)
2
、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中伤
(
)
星宿
( )
舍然
( )
中间
( )
宿舍
( )
宿舍
( )
躇
(
)
步跐
(
)
蹈
杞人
(
)
充塞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