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绘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
-
描写风景的古诗
描绘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 br>苏轼(说的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题可知,诗人在西
湖
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
天晴之时,
< br>西湖碧水荡漾,
波光粼粼,
风景正好;
< br>下雨时,
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
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
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
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
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
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
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
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
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
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
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
样美不胜
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
,
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
人
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
比起直接去描写
,
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
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
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
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
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
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
(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说的是钱塘
江)孤山寺北贾亭西
,
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
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 br>,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
< br>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
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
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
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
p>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
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
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
没马蹄,
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
的
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
< br>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杜甫《望岳》
(说的是泰山)岱宗夫
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
漫
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
到
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
一
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说的是洞庭湖)八月湖水平,涵虚混
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赏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733
)
,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
p>
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
,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
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
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
体。
崔灏《黄鹤楼》
(说的是黄鹤楼)昔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
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
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