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名称
《匆匆》第一课时
执教者
苏玉斌
课时
1
基本信息
所属教材目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 br>录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
文。文章紧扣
“
匆匆
”
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
教材分析
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
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
能把握课文的主
要
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
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
学情分析
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
中包含着作者
浓郁的情感。
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
学生,理解起
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1
、
会写
2
个生字,
能正确读
写下列词语:
挪移、
蒸融、游丝。
知识与
能力目标
2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
欢的部分。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
从问题入手,
激
发学生兴趣,
同时介绍作者,
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过程与
2
、
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
方法目标
能解决的问题,在读中思考、领会,再通过小组讨
论,解决问题。
3
、
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相机点拨。
教学重难
点
情感态
通过学文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
度与价值观
能碌碌无为,同时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
目标
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1
.
学生是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
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
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
教学策略
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
设计说明
2
.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验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行意。
p>
3
、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读中思索,在读
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
< br>节
(注明每个
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1
、同学们,请你们大胆猜想一
下。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
/p>
80
岁
计算,能有多少天呢?你们现在已
经
过了多少天?过去的日子你留下了
什么?你又什么感受?
p>
2
、课件<
/p>
1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学生保持安静,侧
耳倾听。
引起学
生对时光飞逝
p>
的思考,创设
学习情境,引
起学生的学习<
/p>
兴趣。
培养学
生的语文概括
能力和发现问
题的能力。
3
、课件
2
展示一个人的不同
一、
激趣
p>
时期的照片:儿时的照片—青年时期
导入(
3
)。
的照片—中年时期的照片。
通过资
二、
初步
料交流,拓宽
(没有背景声音,速度变化:
感知课文
1
、学生谈此
学生的知识
慢
--------
渐快
--------
快)
(5)
。
时此刻的感受。
面,加深对文
(教师引导,
顺势
章历史背景的
4
、课件
3
时钟的清晰的滴答
三、
精读
< br>板书课题
:
匆
了解。
品悟
(23)
声伴随照片的中速呈现。
匆
)
p>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朱
四、
配乐
2
、事先安排
学生自主学习
< br>朗读,
加深对
自清的生平简介呈现在屏幕上,并且
课前预习,
学生介
的权利和机
文本的理解
伴有男中音的旁白。另外,随着学生
会,培
养良好
绍朱自清
(3)
。
的介绍,将朱自清的代表性作品名呈
的阅读习惯。
现,同时作品名旁附有相关的典型意
五、
课后<
/p>
义的插图。
让学生
< br>延伸,
拓展阅
充分地自读、
1<
/p>
、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
读
(3)<
/p>
。
揣摩、细细品
篇文章,用心去体会,看看你能知道
味后交流,就
什么,发
现什么?
2
、
交流文
章内容及特点。(大
家读得真仔细,这篇文章写于
1922
p>
年,当时,正值新文学运动期间,中
国文坛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
,所
以有些字词和现在的不太一样,但
是,只要你能用心去读,
用心体会,
能深刻体会文
中词句所表达
的意境,培养
学生悟性。
通过改<
/p>
变文章的形式
和启发学生想
充分给
还是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的。)
3
、交流作者资料。(刚才有同
学说文章的语言很
美,的确,这是一
篇优美的散文,而且作者还是中国文
坛上有名
的散文家、诗人
---
朱自清。
看,这
就是朱自清,(课件)谈谈你
们对他的了解。看来,大家为了学好
这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1
、师:那么,就请大家再次用
心去品味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
些句子写的非常好,你特别喜欢或者
觉得句子的含义很深刻,就多读一
读,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
1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第一自然段:
(
< br>1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感
悟。
(
2
)体会语言的精妙
多么美妙的韵律
和节奏啊,老师
感觉你不像在读一段文字,更像是在
读一首诗。
老师把文章形式变一变,
就更像一首诗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呢?
--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象,学生更能
体会到文章的
语言美和作者
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给学
生朗读方法,
训
练和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
力。
抓住重
点词句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
情。
教给学
生朗读方法
,
训练和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
力。
抓住学
习内容和生活
实际的联系,
鼓励学生仿
写,加深了对
语言文字的理
解,同时也使
学生的情感与
< br>作者的情感产
生共鸣。
师生
合
作读,拉近了
师生间的距
离。
通过拓
展背景,更能
体会作者当时
的感情。
理解了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有人评价朱自清的《匆匆》充满
“诗
情画意”,当他在读时,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看着
又一个春天来临,作者心情如何?
(当人们心情无奈与留恋时,说话的
速度会变慢,语调低沉)带着作者淡<
/p>
淡的伤感和惆怅再来吟一吟这首诗
第二自然段:
(
1
)指名读文,谈喜欢的理由
或
感悟。
(
2
)这位同学很会读文,但朗
读的声音不是越响亮越好,有的词句
可以根据表达的意境读得轻一些,虚
一些,有些则可以根据作者的感情读
得重一些,看看这个句子,你认为哪
些词句应该读的轻些呢,为什么?
(
3
)刚才有同
学不明白“头涔
涔”“泪潸潸”,现在谁能根据自己
的理解说说
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从中
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
4
)
再读这部分,读出作者心
情。
学习第三段
(
1
)
p>
看着八千多日子飞逝而
过,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那
么,他的每一天的时光到底怎样过去
的呢?有没有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
/p>
学能够回答。
读第三段,谈喜欢的理
由或感
悟。强调拟人写法。
文章的
感情后
朗读,学生更
能受到情感的
熏陶
。
配乐朗
读渲染了课堂
气氛,同时也
使学生朗读激
情充分流露。
丰富学
生的语文积
累,激发学生
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
畅所欲言,给
学生表达的机
会。
(
2
)你
认为作者把时间当作什
么样的人来写的?
为什么?所以,
在读显示时间过的快的词语时,我们
<
/p>
可以读的重一些,
快一些,
指名练读。<
/p>
(
3
)吃饭、洗手、默思,只是
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
看到时间的流过,让我们真切地触摸
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
4
)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
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
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
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
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
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
/p>
5
)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
泼的脚步声
,也听到了你和诗人心灵
的颤动。再读这一部分,将你与作者
的
共鸣读出来。
精读第四自然段
(
1
)读文
,谈喜欢的理由或感
悟。
(
2
)指导朗读:找这一段的特
点(
6
处问句),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作者的追问在
第四段喷薄而出,看
看,共有几次追问?(
6
< br>次)都回答
了吗?师生合作读前两次追问,理解
“徘徊”
(
3
)<
/p>
难道当时的朱自清真的
“没
有留下什么痕
迹”吗?老师告诉你:
1916
年,
十
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
学哲学系,
1920
年,从北京大学毕
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
担任国文教员。
1922
年,
为生计所
迫,
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
学校任教。
1922
年,
他和俞平伯等人
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
期最早的诗刊。每到夜晚,他常常会
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
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
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
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
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朱自清先生写
《匆匆》时才
24
岁。
(
4
)用我们的眼光看,朱自清已经
算是学业有成的
人才了,可是,他为
什么还认为自己“白白走这一遭呢”
呢?<
/p>
这篇课文是
1922
年的作品,距
今已经
86
年了
,那个时候,中国贫
穷落后,受人侵略,军阀上演一幕幕
卖国丑
剧,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没有取
得成功,人们看不到中国的前途。面
对如此现实,作者困惑不已,他问自
己:“哪里是我的路呢?他觉得自己
应该做些什么,然而空有一腔热血,
报国无路,他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悲
p>
观失望,甚至于绝望,然而他又不甘
心于沉沦,所以他“徘徊”,所
以他
“不能平”。
其实,朱自清的“
徘
徊”,“不能平”是当时很多像朱自
清一样的有志之士的心声
。《匆匆》
发表后,也引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反
思与觉醒。
p>
最能体现作者不甘心情的语句
重读,再
读,读出作者心情。
虚度光阴,
无奈可惜,伤感徘徊。这
份复杂心情,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朱自
清
有,其实你也有、我也有。把这份
情感伴着优美的钢琴曲凝聚在我们
的朗读中。
带着对文章的感悟,教师播放音
乐,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
取分段朗读的方式,把作者的感情与<
/p>
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
心灵沟通。
< br>
1
、现在,回过头来,聪明的孩
子们,你能解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一
去不复返”这个问题吗?
2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
境贫困的山村野夫,到叱诧风云的英
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
沉智慧的哲人志士,都对岁月匆匆留
下了自己的感叹,大家看:(课件出
示)
3
、学了这
篇文章,你想到了什
么?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那
么,
p>
把你最精彩的语句写在
“心语卡”
上,向大
家倾诉你的心声。
4
、指名交流。
< br>看到同学们这节课上有所收获,老师很高兴。老师希望你们能
课堂小
做一名珍惜时间的人,更希望你们努力做一名敢于和时间赛跑的
结
人,那么,怎样和时间赛跑呢?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台湾著名作家林
p>
清玄的文章《和时间赛跑》,课下同学们读一读,下节课交流自己
2
分钟
的感悟。
1
、开展“与时间赛跑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谁的生活最
有意义,最有质量。
布置作
业
2
、搜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和珍惜
时间的故事,出一期手
抄报。
1
分钟
3
、写一写,画一画,你自己对于时间的认识。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日子
……
的时候,从
……
过去
珍惜时间
如轻烟
如薄雾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
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
教学反
要的。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
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
思
常最重
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
板书设
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