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有答案)

余年寄山水
634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13: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湄)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有答案)



一、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①一 百年以前,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


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 史上最


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


年为例:



②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租借”


99


年。


< br>③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


“租借”


25


年。



④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


“租借”


99


年。



⑤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


25


年,后者“租借”99


年。



⑥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⑦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⑧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


伟大胜利。



20


世纪人类历史上,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⑨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有 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


先。


1.


题目中的“站起来了”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和自由。



2 .


文章②


-


⑤段,从内容和结构上各起 什么作用?




内容上:概括


1898


年的历史。




结构上:照应题目中的“任人宰割”




3.


这段文字对于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先概述这一百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 “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


先”


一句改为


“邓稼先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一位长期 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一是原句与前文衔接一致;二是原句强调的是邓 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他的人


物品质和精神。




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 片段》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


着深刻印象 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


向地壳寻求宝 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 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 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


年到

< br>1932


年,“望闻问切”也


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


血。


杜甫晚年,


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 /p>


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


几乎忘记了吃,他 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


灯火是他的伴侣,因 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 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


群蚁排衙。几年苦历,凝结而成《唐诗杂 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


“说”



但他


“做”


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 p>
“做”


了,


他自己也没有


“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 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


一多先生个人呢,


也没有


“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问的内容。




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 br>,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



< br>2.


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那 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有如

..


向地壳寻求


宝藏。



..


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当时对学术研究专注和求 索的精神。




< br>2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p>


....


....


....


....


这些成语或仿成语的结构,


高度浓缩了闻一 多先生钻研学术的情景。


另外,


这些结构整

齐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3.


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三、


《黄河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







!


黄河


!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


1.


文章开头“望”字有何作用?


< /p>


这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


/


劈成南北两面”


,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


实,也有想象, 条理清楚。



2.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句的理解。



黄河是中华 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


壮大,


是黄河 哺育滋养了


世代炎黄子孙。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这上面文字主要描写了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4.


请你写出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


《老山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


把 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


地接 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


和下边 有几堆火没有熄;


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 以外,


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


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 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


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星星、山峰、山谷、火堆。



2.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


连用比喻描写声响,


有什么表


达效果?



四个排比式比喻句,


从不同角度写出


“不可捉摸”


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


形 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增强语势,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同时运用以静称动的写法,更


加渲染了山中的寂静。



3.


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山间



寂静



的特点。



4.


选段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突出了中心思想。




五、


《阿长与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

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但既然来 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 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


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高兴地说道


: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 震悚起来


;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


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了“ 我”


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 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表现了我的惊喜与震撼。



2.


“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

< p>
回答)



“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特 点?



朴实、善良、关爱孩子。



4.


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 p>
5.


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鄙视到敬意。




六、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


轮的 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


么直僵 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


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 个瓶子,一手提着一


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 是二十个,因为在我


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 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

“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


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


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

< br>“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


攥着钱 ,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


去,直担 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


水。可是我 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 是怎么回家的。



1.


请指出选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



有一天



地点:


___


“我”家门口


___

< br>



人物:


___

< p>
“我”和老王


_



事件:


___


老王为“我”送来香油和鸡蛋

_


2.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 门框里”一句中的“镶嵌”


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不能。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而用“站立”会让读者认为老王


的身体较好。



3.


“我强笑说


‘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



这一句中的


“强笑 ”


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不能 换。


“强笑”


说明笑的不自然,


透露自 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


还拿东西来谢


“我

< br>们”


,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 br>4.


“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


,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选 文简要回答。



因为老王身体瘦弱得让“我”害怕,他的病态使人害怕。




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在文风方面,


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


“简洁”< /p>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


这< /p>


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


“你写成文章,


给人家看,


人家给你删去一 两个字,


意思没变,


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


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 ,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


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 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


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 。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


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 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


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 详细地谈到,这里不


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 用而偏偏多用的这


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 字为例。一个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