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

萌到你眼炸
800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17: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方案管理)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



一、为政以德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材料


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


2

< br>: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 p>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1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


分)




2

< br>)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3


分)



参考答案:



< p>
1


)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 (德治)




1


分)




2


)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3


分)



< /p>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


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 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


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 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


全国上下形成一种 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

< p>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


2


分)


< /p>



2


)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 /p>


2


分)



参考答案:




1


)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 道德感和羞


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


)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 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


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 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



1



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 br>3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 br>“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 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p>



12.11




同是“问政”


,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 样的治国思想?(


1


分)


< p>


2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 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


分)< /p>



参考答案:




1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 /p>


2


)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 ,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 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


故孔子提醒他要 讲究礼节秩序。



4


、阅读《论语》 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


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 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


意思是否一 样?为什么?




2



参考答案:



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


“均贫富”



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 ”


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 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


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 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


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二、克己复礼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材料


1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 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13.3



材料


2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 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


学礼 。



16.3




材料


3


:子曰:

< br>“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材料

< br>4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材料


5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 仁。孔子


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 执行这些规范。




2


)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

< p>
包括外在礼仪。




3< /p>


)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 容


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


< br>2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颜渊问仁 。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 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 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p>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 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


)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 br>2


分)



2


)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和 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2


分)



参考答案:




1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礼是仁的外在表 现形式和反映


.


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

合乎义,


这就是“仁”了,


“仁”是“礼”的前提,


“礼”是“仁”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 p>


2


分)




2


)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 ”


,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


父权君权绝对化 ,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


“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 /p>


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 本正确即可)



2


分)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


分)


< /p>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 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

< p>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 p>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3


分)




2


)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分)

< p>


参考答案:




1


)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


,只 关心“吾食之”


,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



4



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 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


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 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桀溺曰:


“子为谁?”曰:


“为仲由。< /p>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


“然 。


”曰:


“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 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 /p>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


分)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


分)



参考答案:




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 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


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 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


下为己任的责任 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


其 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


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 总会遇到各种看似


“不可为”


的难题,


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


“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a


、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 p>
b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 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


、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5



2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 p>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 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


)荷蓧丈人 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2


) 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3


)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 p>


参考答案:




1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

< p>
很骄傲,


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


又热情地接待他。


这是有用意的,


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 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


避安。




2


)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


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


做的事,这便 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


< br>“子路曰”


,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


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3


)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首先,倡导君 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


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 ,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


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 帝王家”


,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 p>
4


分)



子路从而后,遇 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植其杖而芸。


< br>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 br>”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



6



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 揭。


”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 /p>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


)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


1


分)




2


)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3


分)



参考答案: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2


)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五、仁者爱人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贡 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


)子贡认为“仁者”应 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 /p>


2


)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 应该看他对


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




2


)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


“仁者”


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



2


、阅读下 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p>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


)孔子在这里把“仁 ”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



7



分)




2< /p>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


,你如何理解?(


2


分)




参考答案:




1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


“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 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


界不可追求。



六、君子之风



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


分)



子曰:


“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 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 /p>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


)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 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1


分)




2


)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 样才能成为君子?(


3


分)



参考答案:




1


)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


)以孔 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


,不能“以利合”


,不能为了私利


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 ”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





4.16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 人矣。



(课外选文)




8



(< /p>


1



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2


分)




2


< br>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


什么指导意义?(


3


分)



参考答案:




1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



在商品经济社会,


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 象,


但面对金钱、


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 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 事,获得利益。



3


、阅读下面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 p>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


)你认为孔子在 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


1


分)

< br>



2


)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 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


的富贵也具有虚无 、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3

< br>分)



参考答案:





1


) 安贫乐道




2


)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


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 /p>


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八、周而不比



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游曰:


“事 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p>




9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p>



参考答案:



原则是: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


a


、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


b


、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


度干涉别人的 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c


、对同一个问 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


a


、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

< p>
b


、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


朋友,直到朋 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


“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


方式。这三种交往方 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 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合群团


结”产生力量,


“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 /p>


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 br>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



孔子曰:

< p>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p>




16.4





1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