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

玛丽莲梦兔
902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17: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我要的幸福)



<


论语


>

< p>
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孔子主 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反对暴政与刑杀;


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 姓,


用制度礼义


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



“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 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 而言,应该执行“仁政”


,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


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 等级”制,作为治理国


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


,即处理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 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


包括统治


者与百姓


)


的行为,以实现社 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


有借鉴作用。



2


.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


崇尚自然的。


他不 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贡问政时,他先强调 “足食”


,然后才是“教之”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 精神都不


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当两者必选其一时,


孔子做出


“去食”


的选择,

这正体现了儒家


“舍


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


.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 确的。但这并不是


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


“富之”后


“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

< br>“食”



“信”



两者没有矛盾,


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


,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


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


,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


能遵守


“礼”


,< /p>


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p>



“信”



“仁 ”


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 异


?


4


.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


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 信服。因此为政者


经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


,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5< /p>



“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这与后来 的“均贫富”的含义


是不同的,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 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



1



劫富济贫。



第二课




克己复礼




1



“礼”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礼”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


“礼”


(


制度


)


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 礼”


。西


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


(


主要是国君、


诸侯的权利争夺


)



建立以


“宗族嫡长继承制”



“等级制”


为核心的“周礼”


,来 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 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


,所以


孔子竭力提 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


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2



“礼”与“仁 ”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 者紧密结合。







在孔子看来,

“礼”


,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


来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 发点和准则。离开


了“仁”


,也无所谓“礼”了。



3


.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


,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 人要克服欲望、约


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 是正名分,定等级,


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而宋以后, 又将维护统


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


,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 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


专制统治。


< p>
4



“孝悌”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


“孝悌”是仁之根本 ,本立则人道以生。


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


就不会犯上作乱,就


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 就是说“色难”


。在现实


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 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


,深层次的精神的孝


是物质所不 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


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


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


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


著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 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


.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2







孔子不 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


(


怅惘失意的样子


)


,一方面为众生


滔滔、知音难觅而怅 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


认为天下无道,才 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


道理,我们也应 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第五课




仁者爱人




1


.仁的内涵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


,是 《论语》的基本思


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对每一个 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基本保证。







孔子对


“仁”


的论述贯穿在


《论语》


中,


概括一下


“仁”


的内涵,


其基本要点是


“爱人”



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 、博施济众、体谅人而


不强加于人


(


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


、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


(< /p>


等级制度


)


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 则和指导的,


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亲情 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


会,实现“仁爱”


。< /p>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 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


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


在阶级社 会里,


是难以实现的。


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

< p>
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 墨家的“兼爱”


有着根本区别


(


一强调 等级、一强调平等


)


,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各派之间互相争沦,


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的 “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但是孔 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


面正确地 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


爱人人 ”



“我为人人”


,那么也必将“人人 爱我”



“人人为我”



2


.忠恕——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 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


主张在


“亲亲”


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 br>“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 子并没有


否定个人的利益,


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 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


并尽力帮助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3


.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


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


,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 统方面的贡献,肯


定其为“仁者”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


,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三归”



“反坫”



“塞门 ”


(


国君享有的建筑


)


,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



3



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


,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


族免于 衰落。








第六课





君子之风




1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 ”



“德”



“仁”



“义”


“礼”



“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 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


“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 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


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2



“浮云 ”的比喻义







浮云游离无根,

< br>来去匆匆,


表现孔子轻视不义之财的高贵精神;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

< p>
短暂,如过眼烟云;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


轻重。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 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


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 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3


.义利观——见利思义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


,倡导“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


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 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


、正


确处理好利与义 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



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


,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 企业家都奉《论


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

,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


十分重要的。



4


.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 br>。以山水形


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 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


性情好静就像山


一样稳重不迂;< /p>


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


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 br>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


样。




第八课




周而不比




1


.周而不比






“周而 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


,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


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


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 /p>


弃义,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 子关于交友的论述,


“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


、< /p>


“和而不同”


,即交往


应有一定的原则, 出于正当的目的,


“以文为友,以友辅仁”


,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