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149
篇(六)
(七十六)问说《孟涂文集》
[
原文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
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
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
焉?
[
译文
]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
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
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
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
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p>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
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
即使你搞清楚了
主要的东西,
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
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
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
阅读训练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
下列
各句中加点的
“
而
”
< br>与
“
好学而不勤问
”
中的
“
而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人不知而不愠
D.
面山而居
3.<
/p>
翻译:
“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译文
4.
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
10
个字)
答
(七十七)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
原文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译文
]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
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学就
不知道它的好
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
欠缺,然后才能
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阅读训练
]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
(
用原
文填空)
在论述时先以
“
”
作比继而引入
“”
,
进
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
“
”
这个结论。
(七十八)颜回好学《史记》
[
原文
]
回年
<
/p>
二十九,
发尽白,
蚤死。
孔子哭之恸,
曰:
“
自吾有回
,
门人益亲。
”
鲁哀公问:
“
弟
子孰为好学?
”
p>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
译文
]
颜回二
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
自从我有了颜回,
学生们
(以颜回为榜样)
更加亲近我。
”
鲁哀公问
(孔子)
:
“
(你的)
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
孔子回答说:
“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
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
阅读训练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不迁怒,不贰过。
”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七十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
原文
]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
童子何泣?
”
原曰:
“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
/p>
师恻然
曰:
“
欲
书可耳!
”
原曰:
“
< br>无钱资。
”
师曰:
“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于是遂就<
/p>
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
译文
]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
过,
(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
说:
“
小孩子为啥哭泣?
”
邴原答道:
“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
是能
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
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
”
你想读书就来吧!
“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
/p>
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
阅读训练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八十
)董遇
“
三余
”
读书《三国志》
[
原文
]
遇字季
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
挟持经书
,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
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
学者,遇不肯教,而云:
“
必当先;读百遍!
”
言
: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从学者
云:
“
苦渴无日。
”
遇言:
“
当以
„
三余
„.”
或问
“
三余
”
之意。遇言
“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时之余也。
”
[
译文
]
董遇,
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
从小喜欢学习
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
关中李榷等人作乱,
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
< br>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
就拿出来诵读,
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
的书。
董遇对
《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
研究心得
,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
“
读书百
遍,其义自见。
”
请
教的人说:
“
(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
董遇说:
“
应当用<
/p>
„
三余
„
时间<
/p>
”
。有人问
“
三
余
”
是什么?董遇说:
“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
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
,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
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p>
”
[
阅读训练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
下面
句中
“
而
”
字
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
性质讷而好学
B.
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
面山而居
D.
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
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
你怎样理解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
,而云
:
“
必当先读书百遍
”
。
(八十一)推敲《诗话总龟》
[
原文
]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
得句云: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又欲
“
推
”
字,
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
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
觉得止第三节,
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
“
推
”
字与
“
敲
”
字未定,
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
敲
„
字佳。
”
遂并辔而归
,共论诗道,留连
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
译文
]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
“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
又想用
“<
/p>
推
”
字(来替换
“
敲
”
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
在驴背上(继续)
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
代理京城的地方长
官,
(他正带车马出巡,
贾岛不知不觉,
直走到
(韩愈仪仗队的)
第三节,
还
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
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
“
推
”
字还是用
“
敲
”
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
的事物,不知道要回
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
用
„
敲
„
字好。
”
两人于是
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
,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
(韩愈)因此跟
贾岛结下了深
厚的友谊。
[
阅读训练
]
下面句中加点
“
之
”
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退之立马良久之
B.
何陋之有
C.
久之,目似瞑
D.
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
这篇短文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