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完美版

巡山小妖精
887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17: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艰难爱情大结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


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 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


学多才,


多给大夫做家臣。

< p>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


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


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


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


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繁荣局面。他 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 、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


法四家的著作。

< br>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


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


3000

人,


其中著名的有


70


余人。孔子 思想的核心是礼,



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


'



'



'


不及


'


。自汉以 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


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 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


战国时期宋国人。

< br>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


他主张


'


非攻


'



反 对掠


夺性战争)


'


兼爱


'


(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 p>




道家是由老子所 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

< br>道


'



'



'


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 前


369-



286

< br>)著名哲


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 借粟于监河候(官


名)


,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 发展老子


'


道法自然


'


的观点,认为


'



'


是无限


的、


'


自本子根


'



'


无所不 在


'


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 着


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


'



'



'


先天生地


'


的,从


'


道未始 有封


'


(即


'



'


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


'


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p>


'


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


认为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 为小;


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


'



主张齐物我、


齐是非、

< br>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


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


遥 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韩非,战 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


主张法治,反 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


兴地主阶级 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主张 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


反人民 的利益的。




< br>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等,都


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 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


于后人来说, 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 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


后的。< /p>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


庸》


《孟子》合为


'


四书


'



《论语》共


20

< br>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


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 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


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 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


论纂,故谓之《论语》< /p>



'



l


ú


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


答问体,即 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


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 子的言论。




< br>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

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


、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耰(



)辍(



)荷蓧(



)食之(







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


、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

'



'



'



'


,引见之意。

< br>




桀溺:


'



'


'



'






而谁以易之:

'



'



'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



'



'



'


< br>




植其杖而芸:


'



'



'



'


< br>




使子路反见之:


'



'


< p>
'



'






4


、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


、仪封 人请见,曰:


'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 p>
'


从者见之。出,曰:


'


二三


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


'


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


'


见孔子后,出来


说:


'

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




2


、长沮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


'


夫执舆者 为谁?


'


子路曰:


'

< br>为孔丘。


'


曰:


'


是鲁孔丘与?


'


曰:


'


是也。


'


曰:


'< /p>


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桀溺曰:


'


子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