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
-
《农夫与蛇》(第一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情感目
标:
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
了解善良必须与智慧结合在
一起。
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
因为有了动植物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p>
而在文学
世界中,
动植物们也同样充当着
重要角色。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含有蛇的
成语。(学生自
主回答)
我们看看这些成语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生答:贬义)
p>
不错,
蛇在咱们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比较反面和危险的。<
/p>
接下来我们将
通过两则寓言故事《农夫与蛇》,看看在西方文化中
,蛇的角色是怎样的。
(二)、简介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
1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特点:
a.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
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p>
b.
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
或深
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p>
借小喻大。
c.
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
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
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d.
常用
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
,
等手法。
2
.伊索
p>
公元前
6
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
,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
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
得自由。成为自由人
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
元前
5
世纪
末,
“
伊索
”
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
,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
见的
《伊索寓言》
p>
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
现的古
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3
.《伊索寓言》
伊索寓
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
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
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