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性格

别妄想泡我
719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21: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使徒行者5)


北京的城市性格








北京的城市性格









1421


年(明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北 平,改北平为


北京,至


1928


年国民 政府迁都南京,复改北京为北平,北


京在五百余年间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清代前期满汉分 居内外


城,界限分明,城市公共生活的特征尚不明显。清末民初,


满汉杂处,且大量来自外地的官吏、教员、学生、文人遍布


九城,形成了近代北京独有 的公共空间。







这座城市的最大特性,是居住者阶 层区分极为明显。政


府官吏、学校师生、报馆文人,几乎组成了另外一个城市。


完全可以想象,多来自外地的知识阶层,与北京民众的日常


生活是怎样的 隔膜,北京作为首都又是怎样将举国的目光吸


附在政府更迭、要人行踪和大学风潮上。在 新华门、东交民


巷、中央公园、沙滩、吉祥戏园之外的另一重世界,很少出


现在知识阶层的眼中和笔下。顾颉刚于


1925


年< /p>



发现



了北京市郊的妙峰山香会后,不禁感慨道:



我们所知道的国民的生活只有两种:一种是作官的,一种是


作师的。此外 满不知道(至多只有加上两种为了娱乐而连带


知道的优伶和娼妓的生活)




北京与上海不同,晚清


以降,北京从未像上海那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商埠存在,工


商业者和城市平民 的生活也从未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过长


的政治化历史严重遮蔽和剥离了北京作为都市的 存在,它的


主要身份是高度政治化和符号化的


“< /p>


首都



< br>






施坚雅在《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一文中指出:


19


世纪晚期,


北京的中心地位不是来自于人 口众多和工商业


发达,而仅仅是一个行政权力集中的首都。


&# 8220;


北京的


人口比人们对华北这个大都市预计的多不了多 少;如果它构


成全国一体化城市体系之巅的话,那它还不到原来该有的总


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因此,主要由外来 知识分子构


成的北京中上层社会的群体认同,与其说是针对具体的城市

< br>“


北京



倒不如说是指向



首都



这个巨大的符号。







北京的这种特性,一旦剥离掉



首都




号,便可见得 分明。


1928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


北平,列为中央直辖的



特别市



,数年后再降


为普通市,隶属 河北省。于是名宦巨贾,十室九空,房价大


跌,


市面萧条。


梁启超


1928



《与思顺书》


的描述是:



北京一万多灾官,连着家眷不下十万人,饭碗一齐打破,神


号鬼哭,

< br>惨不忍闻


……


所谓新政府者,


不名一钱,


不知他们何以善其后。党人只有纷纷抢机关、抢饭碗 (京津


每个机关都有四五伙人在接收)


…R 30;”



云乡《文化古城旧事》称:

< p>


十年时间,中国的政治、


经济、外 交等中心均已移到江南,北京只剩下明、清两代五


百多年的宫殿、陵墓和一大群教员、教 授、文化人,以及一


大群代表封建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


另外就 是许多所大、


中、


小学,以及公园、图书馆、名胜古迹、琉璃厂 的书肆、古玩


铺等等。



北平是没有工业的,迁都后剩留的商业,


主要是围绕着大学、文化机构的种种,俗称



吃学生


< br>”








被剥离 了



首都



符号的北京,说好听点,


叫做


R 20;


文化城



,当年汉 花园的一班诗人,径直


叫它


边城




可不是吗? 经济中心明明早已南


移,如果不是帝皇私欲与边防需要(明)


, 或是意图保持统


治者与发祥地的血脉连系(清)


,何苦将首都放 在与江南富


庶之地千里之遥的华北,让漕运成为一件耗力费时的大难

事?







在这个意义上,我常说,北京是一 座



浮城



。浮在北京市民生活之上的,是一座悬空的城市,


消费着



首都



的种种,


如政治权威、


文化发达、


金融便利等等。


80


多年过去了,我在北京也住了十 余年,但


感受仍与顾颉刚先生差不太多:有同学朋友在各部委,大致

知道



作官的生活


& #8221;


是怎样;



作师的生




不必说,日 日在其中打熬;余下的,便是



优伶和娼妓的生活



——娱乐圈的那点儿破事。






变化不是没有,至少应加上


作白领的生活



。而北京市民的构成,与当年 比也大相径庭矣。民


国、共和国,两次大移民入京,近


20


年来,城铁与


9


字头


公交上,坐满了背井离乡的外省青年。







因此, 所谓的



老北京


R 21;


,也不过是一些怀


旧与炫示的文化符号,胡同,四合院, 鸽哨,爆肚,豆汁,


空竹,风车


……


这些已不属当下的生活方式,而


更像是对传说中的老北京的一种 戏仿。如能起老舍于地下,


他还会继续赞美新北京吗?








北京



已成为一个暧昧而多义的词汇。



于一名学子 ,北京除中关村学院路外尚有何物?对于一位白


领,北京除


CB D


西单外尚有何物?对于一个北漂,五环之


外,


798


,石景山,才是更真实的北京。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它众多的面相,却没有哪个像北京这


样多元而分裂 。纽约是多元的,但有多少非北京的住户会乐


意在


T

< p>
恤上标明


“I LOVE BEIJING”< /p>


(我爱北


京)



2001


年,



北京市民



曾投票选出他们心


目中 的



北京新地标


R 21;



毫无意外,


国家体育场、


国家歌剧院、


央视新大楼均赫然在列。


而今 ,


有多少



北京人



在为鸟巢、巨蛋、大裤衩感到自豪?有多少

< p>
人是被外地亲友拖着拽着才初度见识了这些建筑的真面


目?——我交代,我 的认知范围内不包括出租车司机之外的



民众生活




也许好多人真希罕那 些个城市脸


上的疤。倘如此,则更能说明



北京



在其居住


者的不同群落中享有多么分裂的印象。




四种人的性格







历史并 不是真的那么容易被淘洗干净。从清末到新世


纪,一百年光阴,万象幻灭重生,有些东西 却寿于金石,不


易湮灭。城市性格亦复如此,虽人事已非,性格却总有或显


或隐的传承。







描述城市性格,有多种进路,以我 之见,最有效的还是



身份



。身份之中,有客观的限定,也有主观


的认同 。户口之有无,职业之分工,是显性的认定;归属感


之有无,参与性之多寡,则是隐秘的 情绪。前者大浪淘沙,


与时俱变,后者却如平坦的河床,默默累积亦默默存续,却


范囿着整条大河的流向。







不妨依 古法,分北京之民为士、农、工、商四类,分述


其性格。







士列四民之首,在古时或为官本位的等级使然,如今


则表现为知识者 与媒体合谋,时常有



小众引领风潮



之举,以话语权及关注力而言,仍大部分掌握在这

< p>
些人手中。







1949


年前,


大部分





基本只是城市的过


客,首都于 他们只是



寓所


R 21;


而非



住所



。这中间的分别,施坚雅认为是



住所留在人


们的故里,而乡里籍贯,在连续数 代中实际都是一种身份特


征;与此成为对照,寓所则是短时之需,虽则这个短时可能


很容易延至几十年


……

< br>对于在衙门里任职的人,


他们的寓所几乎全在城里,但他们的住所则更均匀地散布 在


或属于城市体系,或相属于农村体系的聚落之间


” ;



京师中不乏三世以上的住户,仍恋恋于故里的情形,如清末


《京话日报》主人彭翼仲,三世在京,房产亦伙,本人操着


一口 京片子,


信函文字却每每署


长洲彭诒孙



(诒孙是名,长洲是苏州属县)


,他们的地域认同决不在畿


辅之地。







京城被视为行政中心却非文化中心,真正的




山事业



不是依托此地能为,帝国的文化版图星罗棋


布。牟复礼分析道:



学者、诗人、思想家、著作家


与艺术家,


一生中常着宦游,


因而也必有一段时间远离乡井,

< br>寓居于城市。但他们最多产的年头,却常是他们过闲居生活


的年头,


那时


……


他们非但没有集 中于国内一两


个大城市,


而且还分散得很广,

< br>也颇有住在农村各地的倾向。



为官甚苦, 君恩莫测,即一二品大吏,也从未存心


终老京师,一有机会便要求休致还乡。乾隆时,张 廷玉三朝


元老,


苦求回乡,


高宗猜嫌他 掌握太多政治秘密,


一再阻拦,


甚至作诗斥责。这是一个特例, 却可以见出常态之一斑。







总之,


& #8220;




与北京 ,精神上是疏离的,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