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案

温柔似野鬼°
955次浏览
2021年02月20日 22: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扬扬止沸的意思)





















课题




家乡的风俗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


课时




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 ,


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


适当写写自

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教学



目标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 历,


重点描


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 br>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



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1


.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


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


.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




出示课件


1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 主题(


2


分钟)



课前



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民族文


化,知道民俗活动历


史悠久,为接下来的


环节做铺垫。





1.


“百 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



导入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藏戏》中,了解

< p>



5



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分钟



2.


民 风民俗,


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


它是一


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 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




不同的民俗,


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 性。


(板书:


多样性→)







出示课件


2



< /p>


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



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


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 有别致多样的民俗



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 代代相传。


让学生了解不同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


的民俗活动。< /p>



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 件


3



2


、< /p>


结合


ppt


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




五月五,


是端阳,


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

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


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 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


新课



教学



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 秀香囊等,在历史上,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

< p>




















33< /p>


息,


不受鱼类的打扰,


人们就想出这一系 列的纪念活动。






)分



< /p>



七月七,


去油泥,

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


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


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 女相爱了,可是由于


天上和人间的界限,


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 次面,


于是,


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 ,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关于过大年


前的除夕

< p>


你们应该最了解,


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



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

< p>
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


< p>
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


以学生的亲身经


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


历激发他们表 述的欲


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



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


自 己对哪种民俗


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或


望和兴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