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古诗词解析与训练
-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五年级
语文(第一学期)
古诗词解析与训练
1.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参考译文
】
山坡、
原野间草木茂盛,
一片葱茏,<
/p>
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闲着的人
很少。他
们刚忙完了采桑养蚕的事又要开始插秧了。
【学习提示】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
舒,南宋诗人,有“乡村诗人”之名,作品以精致优
美的七言绝句见长。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
/p>
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四月特有的景象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
平实的用词,
充分地衬托出
“乡村四月”
农民劳动的紧张、
繁忙。
全诗动静结合,
绘声绘色,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
和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
参考译文
】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纺线织布,农家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小
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学习提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
湖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
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
细致的描绘,
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
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
句通过细节描绘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烂漫
,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3.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参考译文
】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等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
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啊
!
【
学习提示
】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造诣
。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不仅是对庐山雄奇
壮观、千姿百态
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前两句概括
而形象
地写出了移步换景、
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充满了哲理,为人们广为传诵。<
/p>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
,谈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
,
耐人寻味。
4.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
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
却是山前晚照明。
【
参考译文
】
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
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饱含着雨水喷洒
在前方起伏
的山峦上,而此地却依然阳光灿烂。我正悠然欣赏大自然这一奇观时,忽然大
吃
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
已泻到了我的头上!<
/p>
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
前山青翠的山峰上,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
!
【
学习提示
】
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晚唐诗人。
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
意,又不能视
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它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全诗以“坐看”
从容起,而用“忽惊”
、“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
“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
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
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
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诗
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
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
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参考译文
】
我独自一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生活,每逢遇到佳节良辰就更加想念亲人。想
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当他们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单单少了
我一个人。
【
学习提示
】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
音乐。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家
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古
时重阳节有登高的风
俗,
登高时要插上茱萸。
本诗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
/p>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感情。
“独在异乡”
,
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
对于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
目无亲
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
“遥知”以下全
是想象,揣想重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
潮,
未再直言思亲,
而其情自见,
给人
留下想象的空间。
6.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
参考译文
】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幽美的村庄,
四周绿树环抱,
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
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
农务。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
佳节,那时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学习提示】
孟浩然,唐代诗人。其
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
孟”。诗风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
这首五言律诗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首句像叙家常一样娓
娓道来,显得
轻松自如,简单而随意;接着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继而描写在故
人家
的生活场景: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
p>
最后描写了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在临走
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
7.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参考译文
】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孤零零的玉门关耸峙在群山峻
岭之间,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去埋怨春光迟
迟呢,要知道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学习提示】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
著名诗人。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常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以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著称。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
隋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本诗
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既是一幅西
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
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行诗
中,引人遐
想,耐人寻味。
8.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参考译文
】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
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待到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里祭
祀祖先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学习提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
这些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了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示儿》
< br>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
“
北定中原”
、
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是一首感人至深
、传诵千古的名作。诗人悲的
是国土的沦陷,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统一。我们可以领会到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
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这种爱国情怀,融入了整首诗中。全
诗有悲的成
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表现其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9.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柳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参考译文】
炎热的夏天,绿树枝叶繁茂,树阴浓密;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山上的亭
台楼阁。
微风吹来,水晶帘子轻轻飘动;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庭院都弥漫
着醉人的芳香。<
/p>
【学习提示】
高骈,字千里,唐末大将。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绿树阴浓夏日长”,诗人是从感官
着笔写夏日;“楼台倒影入池塘”,诗人是从视觉写夏日,写看到的景观;“水
晶帘动
微风起”,这句是从触觉角度写夏日;“满架蔷薇一院香”,诗人又从嗅
觉角度来写夏日
。诗人捕捉了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全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10.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译文】
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
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激荡。两岸的青
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
边驶来。
【学习提示】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
“诗侠”
之称。
《望天门山》是李白
的一首七言绝句。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
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
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
天门山的情景。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
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
面色彩鲜明。诗中有山有水,有远有近,如同一幅山
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