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
四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主备人:
钟利芳
(单位:港口中心小学)
审核人:
张伟元、林惠芳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p>
个生字。正确读写
“
蚕桑、耘田、箬笠
p>
”
等
词语。
2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
确理解
《乡村
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
、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
诗人对
乡村风
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
写前两
首古诗。
6
、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三、教学重难点:
1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
诗人的
思想感
情。
2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
、学习《乡村四月》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背诵积累古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导入
< br>随着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
阔的牧场之国,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
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
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
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
》,
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1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
/p>
“
蚕
”“
桑
p>
”
都是平舌音。
3.
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
、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
──
< br>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
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
怎么办呢?
1
、学生思考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
学或老
师)
2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
有不懂的地方请作
上记号。
(
1
)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
方请
教不清楚的地方。
(
2
)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哪些句子?还有哪
些不理解的。
(
< br>3
)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
1
、
2
句写景,
3
、
4
句写人。
3
、整体理解古诗: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4
、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
──
< br>悟意境
(过渡)四月的乡村
,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
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
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1
、引导学
生从
“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
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
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
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
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
初夏时
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
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
仿佛听到的声
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
;采
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
“<
/p>
才
”
和
“
又
”
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
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
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
“
乡村四月
”
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
1
)他们的忙为了什么呢?
(
2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
生活是
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
(随机板书:人忙勤劳幸福)
(
3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
达一种怎
样的感情呢?(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与赞美之情)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
上你
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 br>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
(教师诵读)
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
你的
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
< br>起朗诵(生读)
3、瞧,同
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
《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
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
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
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
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
的,请你用今天的学
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乡
景美清新明丽
村
四
月人忙勤劳幸福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
、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释题:
“
四
时
”“
兴
”
是
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
兴
”
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
“
杂兴
”
就是
——
各种兴致;
“
四时
”
在这儿表示的是
——
一年
四季
——
一年四季田园的各种兴致。
)
3
、听范读
4
、指名读古诗。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5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
方。
(
1
)、诗人都是南宋的诗人。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简介诗人及背景:范成大
(1126
~
1193)
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
年中
进士。淳熙十年,
58
岁病辞。此
后
10
年隐居石湖。范成大是一个关
心
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
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
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
组诗《四时田园杂
兴》,是他田园诗
的代表作品。
(
2
)、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描写了哪些景物?
p>
(
3
)、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你是从
哪儿看出
来的?(板书:村庄儿女
——
耘田
<
/p>
织布童孙
——
学种瓜)
< br>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
1
、《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
劳动的
诗
2
、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
、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
、汇报
明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
言)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
、对比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
学习
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
美。
2
、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
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
陶渊明、杨万里等
。老师这里再提供一首诗范成大在田园生活中写
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
< br>
。
夏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篇二:四年级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胡
瑜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
途中经过洞庭湖时,
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
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
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
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着称。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
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
的诗篇。天
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
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
然的江上
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
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
,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
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
时,借助于
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
托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
“
螺
”
,掌握
“
庭、镜、磨、螺、潭
”5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
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
,用
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
景名胜
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
、读诗。
2
、解诗题。诗题
“
望洞庭
”“
洞庭
”
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
个
“
望
”
字你
了解到了什么?
3
、解诗句。
(
1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
2
)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
学生板书(看
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
3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
4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
5
)把整
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
、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p>
如《望洞庭》中
“
洞庭
< br>”“
湖光
”“
秋月
”“
潭面
”“
无风
”“
镜
”“
遥望
”“
山
水
”“
白银盘
”
,《望天门山》中
< br>“
天门山
”“
江
”“
碧水东流
”“
两岸青
p>
山
”“
孤帆一片
”
“
日边来
”
2
、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
、解答疑问:
“
< br>两相和
”“
镜未磨
”“
翠
”“
青螺
”“
中断
”“
楚江
开
p>
”“
回
”“
相对出
”“
日边来
”
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
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
、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
气势。对比
朗
读。
5
、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
品味
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
、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
“
庭
、镜、磨、螺、潭
”
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
/p>
【篇三:
s
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
案】
5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