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1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下册第
21
课。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两首古诗。
p>
2
.结合课文注释、画面、诵读、想象情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培
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
在古诗的学习中渗透大阅读的理念,
< br>帮助学生归类整理记忆诗句,
丰富学生的古诗积
累。
p>
4.
在两首古诗的互文阅读中,
初步感受白描和特写的表达方式,
明了两首诗歌的内在联
系
教学重点
:
1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p>
之心,赞美之情。
2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思路
:
两首古诗教学,采用了“举一”与“整合”相兼容的“互文模式”
,即首尾采用整合
p>
阅读,
过程采用举一阅读,
并以一条主线贯
穿始终。
这条主线,
外在于形的就是聚焦
“人”
,
聚焦诗中所描写的乡村农人,
体认乡村农人的辛勤劳作才是最美的风景、
最好的田园;
而内
在于神的就是感悟“人的诗意栖居”
,中国古典诗词的终极关怀
乃是
“人的诗意栖居”
,
诗人
在诗词写作中实现并确证了人的诗意栖居。
教学方法
:
读为主线,引导想象,设境激趣,小组合作,链接资料,拓展全诗,深化主题。
教学设计
:
一、阅读交流,导入新课。
1
、最美乡村赛诗会
春天来了我们生活中到处繁花似锦,争相斗艳,一片万紫千红。乡村的景色更是如诗
如画,接下来让我们以诗会友,用诗文来赞美美丽的乡村吧!最美乡村赛诗会,现在开始!
< br>
2
、导入新课
刚刚我们在诗文中游览了美丽的乡村,接下来,我们
接着学习两首古诗,走进乡村田
野,跟随着农人的脚步开始热火朝天的劳作吧!
(板书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
.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示的停顿自由朗读
p>
古诗,读出停顿独处韵味,要多读几遍才能读的越来越好!
2
.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
“兴”
“供”三个字,并了解多
音字“了”
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
li
ǎ
o
的时候,表示结束。
3.
农民养蚕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在我们来了解
“蚕”
字的发展,
观察
“蚕”
字,上下结构,这是天赐之虫,第一笔先写横,
注意上大下小,这样才更漂亮,现在跟老师
一起书写。
(
提前画好田字格
)
三、整体诵读,探究共性
师:请同学
们自由朗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师:你了解宋朝吗?
生:宋代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宋代的时候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
师:
是的,
正如这两位同学所言,
宋朝鼓励人们从事农耕生活,
因此种桑、
养蚕、
种麻地区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北方的农作物也大量引入南方种植,因此有了
“苏湖熟,天下足”之称。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同一个朝代的生活,还有呢?
生: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
生:都写了人。
师:用诗中的话说就是——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那么,反过来理解就是——
生:忙人多。
师:此时在乡村的四月都有谁在忙,忙什么呢?
四、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1.
学习《乡村四月》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
《乡村四月》,
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的人们都在忙什么。
(生
自由读诗
)
师:读了古诗,能说说诗中的人们都在忙什么吗?
生:蚕桑和插田。
师: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
生: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
在初夏的乡村,人们有的
——
生:去采桑叶。
师:有的——
生:去喂蚕。
师:有的——
生:去插田。
师:还有的——
生:去除草。
生:去田间浇水。
师:在四月的乡村,人们忙完了——
生:家务事。
师:又去——
生:地里施肥。
师:忙完了——
生:田间地头的农活。
师:又去——
生:家中喂蚕。
师:这就是——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能用“才……又……”仿写这句诗吗?就在“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
插
田”的忙碌身影中,
看,四月的乡村变了,你们看到什么变了?
生:我看到山野一下子就变绿了。
生:我看到田间的沟渠里水满了,微微泛着白光。
生:我看到田间、地头、山野上到处是绿色,远处还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师:你们听,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布谷鸟在叫。
师:布谷鸟也叫子规,蒙蒙细雨中子规声声啼叫,好像在说——
生:赶紧去地里干活。
师:好像还在说——
生:不要偷懒啊,早早起床去采桑叶了。
师:子规“布谷”“布谷”地叫着,听起来真像是在提醒人们——
生:播谷,播谷。
师:播谷,播谷……于是,我们看见山坡——
生:绿了。
师:原野——
生:绿了。
师:禾苗也——
生:绿了。
师:从古至今许多人都喜
欢把子规鸟写进诗文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出示课
件:诗意子规鸟)
师:诗人一路走来,一路欣赏——他看到了,听到了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诗人一边走,一遍欣赏,他登上了山峰,极目远眺,在这如诗如画的乡村美
景中
,就连村里忙碌的人们都显出了一份安闲,一份怡然自得。这真是——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乡村四月闲人少,除了蚕桑,除了插田,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呢?
2.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
/p>
(
1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人们都
在忙什么?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
(抓昼和夜,这是早出晚归、夜以继日)
(
2
)看到大人们这么忙碌,孩子们是怎么做的?他们都是
在什么地方种的
?
跟谁学的
?
p>
(
3
)同样是孩子,当家人干活时,你在做
什么呢?(玩耍、看电视等等)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孩子,我
想问问大家,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钓鱼、捉蝴蝶)
,非
要学种
瓜呢?边说边读(这是一个懂事(勤劳、可爱、善解人意、孝顺……)的孩子,是一
个体
贴父母的孩子。
)
(
5
)大人忙,小孩忙,男人忙,女人忙,白天忙,夜里忙,用诗中的话说,那就
是:
读全诗
(课件)
五、整体参读,领悟写法
师:正因为
有了一代代像他们一样勤劳、淳朴的人民,乡村四月才会有如此美丽
的景象——
生:(背)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蚕桑又插
田。
师:一家老小各有各的
忙碌,虽然劳累但是却生活的非常幸福美满,这真是:
生:(背)《四时田园杂兴》
师:同
学们,这两首诗,同是写乡村生活,同是写“闲人少”,学到这里我们发
现其实它们是有
不同的。请你们再读读这两首诗,再看看诗人写作时观察的角度有什
么不同?
生:《乡村四月》的作者翁卷在高处和远处观察乡村景色。
<
/p>
生:《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范成大是在近处观察乡村人们的生活。
师:你们体会得非常细致。
范成
大何止是在近处观察啊,
他更是走进了农民的生活,
走进了劳动
人民的心里。
钱钟书先生评价他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生:我感觉范成大像是住在农民的家中和他们一起生活,因为诗中写“童孙未解<
/p>
供耕织”,感觉那个小孩子像他的孙子。
师:你不但在读诗,更是用心在品诗啊!因为诗人和农人生活在一起,他才看到
了农事
活动的艰辛与不易,通过“童孙未解”的特写镜头将所有的辛苦劳作做了高度
的凝练与概
括。
生:《乡村四月》里好像诗人只是在游览,所以他能看到
美丽的景色。
师: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
,描绘出最鲜明的景色、最生动
的形象,这种写法叫作白描。不管白描也好,特写也罢<
/p>
,不管远观也好,近赏也罢,
两位诗人都都在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
与能干,
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换来了美丽的乡村风光,
才有了美
好的幸福生活。
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再来朗诵两首古诗。
(生齐
背两首古诗)
六、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师:
p>
同学们,
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
喜欢田园生活,
田园诗人还有很多,
孟浩然、
王维、
陶渊明、
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
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篇。课下学生继续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
[
板书设计
]
乡村四月
绿原白川
景美
远观
喜爱
子规啼雨
人忙
养蚕插田
近赏
赞美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学情分析
山东省
《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内容。本单元以“走进田园,
热爱
乡村”为主题,包括《乡下人家》
、
《牧场之国》
、
《古诗词三首》
、
《麦哨
》四篇课文,四
篇课文共同承载着教育学生热爱乡村美景、
培养
学生热爱劳动,
劳动光荣的任务。
学习三首
古诗词目的是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
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体验洋溢着泥
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感受作者抓住劲舞特点表
达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四年级
的学生已具备相对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这两首
古诗相对比
较容易,
结合注释、
插图能对古诗的内容大体了解,
对古诗所蕴含的情感也略知
一二,
但如何从具体的
是诗中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情感,
了解诗人的写作方法,
对他们有
一定
难度,
需要老师点拨。在读写结合上也需要老师的引导。<
/p>
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积累描写
乡村风
光的好诗佳句,丰富学生积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效果分析
山东省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
教学环节设计
< br>
第一环节:阅读交
目标指向
注重阅读积累,鼓励学生
评测练习
析
学生朗诵描写乡村风景的诗
学生积极展示,诵读流畅,积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