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
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
古诗词鉴赏分题材大精析
001 <
/p>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
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
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
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
“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
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
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
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
直
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
< br>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
为:谢别、恋别、壮别和阔
别等几种。
1
、谢别
如
:
李白的
《赠汪伦》
“桃花潭花深千尺
,不及汪伦迭我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
枚《随
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
因羡慕大诗
人李白,
于是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
(
今安徽皖南地区
)
游玩,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
而往。
当李白见到汪伦时,才知道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
/p>
“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
花者,
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虽然这位冒失的汪伦的
做法有点让李白哭
笑不得,但他欲见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热情好客又让他感动,数日汪伦都
好酒好菜招待李白,并亲自引导李白游历
泾县的名胜古迹,临别时,汪伦又送给他许多的
礼物。李白深受感动,为感谢汪伦的深情厚意,李白即兴脱口吟
出这首诗赠别,表达对汪
伦的深深谢意。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
由
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
p>
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
欢送的汪伦,也是
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
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
、恋别
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
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
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
征,
< br>“轻尘”
、
“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
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
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
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
王之涣有“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
”这两句看来平平常常似乎脱口而出的
劝酒辞,却情真意挚,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更”字,意蕴很
深,
不仅写出临别的恋恋不舍,
深情叮嘱,
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
前的频频祝酒,
殷殷话别。
末句更是
<
/p>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 br>,试想,西出阳关已无故人。况且,西出阳关又岂止是
无
故人
而已,眼前的一切包括如此熟悉的美好
的渭城风物不是也统统见不到了吗?再说,
无故人
的又何止是远行的友人,诗人自己不也为身边少了一位故人
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吗?总之,两句诗将惜别、留恋、体贴、关切、祝福等情感,都包含在其中。既真挚
动人,又
耐人回味。
3
、壮别
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诗人因友人返京的惆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
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诗歌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
的武判官——
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
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
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
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
能翻动。
可以想见,
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
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
!
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
怎不叫人担忧?一
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
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 低
回不已。
4
、阔别
主
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
的感伤情调,格调
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
歌声。尤其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语言形象而凝
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以上
仅是从送别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分类和探究,当然还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如:可以根据送别诗所写具体
内容及思想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1
)
依依不舍的留念、
离愁别恨,
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
李白
《赠汪伦》
《金陵酒肆留别》
、
柳永
《雨霖铃》
、
王维《渭城曲》<
/p>
(
2
)情深意
长的勉励和赞颂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的《别董大》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
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王
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p>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古诗词鉴赏分题材大精析
002
1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
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
西》
、李白诗《送友人》
、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
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
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
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
“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
不定,
任意东西;
一轮红日徐徐而下,
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
长鸣,
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诗《別
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
/p>
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
凉。使人顿生沦落之
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
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
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
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因为
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
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
、借送别言
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p>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
、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p>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p>
赏析: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
地江天,
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
也渲染别离的气氛。
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
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
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
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
p>
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含蓄蕴藉
,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4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
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
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 括了那个悲
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两句句式对仗
仗
,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
p>
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5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
,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
公元
725
年
,
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
由水路乘船远行,
经巴渝,
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
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
沿途纵情观赏巫
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
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
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
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将静止的
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
p>
,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
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
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
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p>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
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
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
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
日的三峡空间,也无
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
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 br>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
江水
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
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
但诗人不说
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
而情无穷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p>
[
宋
]
杨万里
p>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③无穷碧:一片碧
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
【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 ,
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
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
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
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
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
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
有特色的、成绩
突出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