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余年寄山水
938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0: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你要折腾)


送别诗的一般分类



|


古诗词鉴赏分题材大精析



001 < /p>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 极不发达,亲人


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 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


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 “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


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 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 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


直 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 br>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 为:谢别、恋别、壮别和阔


别等几种。



1


、谢别



如 :


李白的


《赠汪伦》


“桃花潭花深千尺 ,不及汪伦迭我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 枚《随


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


因羡慕大诗 人李白,


于是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


(


今安徽皖南地区


)


游玩,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 而往。


当李白见到汪伦时,才知道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 /p>


“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


花者, 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虽然这位冒失的汪伦的 做法有点让李白哭


笑不得,但他欲见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热情好客又让他感动,数日汪伦都 好酒好菜招待李白,并亲自引导李白游历


泾县的名胜古迹,临别时,汪伦又送给他许多的 礼物。李白深受感动,为感谢汪伦的深情厚意,李白即兴脱口吟


出这首诗赠别,表达对汪 伦的深深谢意。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


由 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


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 欢送的汪伦,也是


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 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2


、恋别



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


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 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


征,

< br>“轻尘”



“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 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


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 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


王之涣有“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劝君更尽一 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


”这两句看来平平常常似乎脱口而出的 劝酒辞,却情真意挚,有着丰富的内涵。一个“更”字,意蕴很


深,

不仅写出临别的恋恋不舍,


深情叮嘱,


而且不难使人想到此 前的频频祝酒,


殷殷话别。


末句更是


< /p>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 br>,试想,西出阳关已无故人。况且,西出阳关又岂止是



无 故人



而已,眼前的一切包括如此熟悉的美好

的渭城风物不是也统统见不到了吗?再说,



无故人



的又何止是远行的友人,诗人自己不也为身边少了一位故人


而深感惋惜和遗憾吗?总之,两句诗将惜别、留恋、体贴、关切、祝福等情感,都包含在其中。既真挚 动人,又


耐人回味。



3


、壮别



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诗人因友人返京的惆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


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诗歌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 的武判官——


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 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


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份飞,矗立在军营 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


能翻动。

可以想见,


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


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 !


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


怎不叫人担忧?一 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

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 低


回不已。



4


、阔别



主 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 的感伤情调,格调


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 歌声。尤其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语言形象而凝 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显示出大丈夫宽阔胸襟,勃勃英姿,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



以上 仅是从送别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分类和探究,当然还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如:可以根据送别诗所写具体

< p>
内容及思想倾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离愁别恨,


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


李白


《赠汪伦》


《金陵酒肆留别》



柳永


《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p>




2


)情深意 长的勉励和赞颂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的《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


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如:王 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p>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




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古诗词鉴赏分题材大精析



002


1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 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 西》


、李白诗《送友人》


、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 p>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 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

< p>
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


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


“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


不定,

任意东西;


一轮红日徐徐而下,


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 长鸣,


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适诗《別 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 /p>


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 凉。使人顿生沦落之


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 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


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 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因为


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 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


、借送别言 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


、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p>



赏析: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 地江天,


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


也渲染别离的气氛。


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 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


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 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


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含蓄蕴藉 ,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4


、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 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

< p>
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 括了那个悲


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两句句式对仗


仗 ,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


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5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


,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


公元


725


年 ,


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


由水路乘船远行,

< p>
经巴渝,


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 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 沿途纵情观赏巫


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 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


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


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将静止的


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


,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


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


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


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


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p>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 飞来一面明镜


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 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 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


日的三峡空间,也无 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


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 br>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江水 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


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


但诗人不说


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 而情无穷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解】①毕竟:究竟,到底。



②四时:原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③无穷碧:一片碧


绿,无边无际。



④别样红:红艳异常,与一般的红不同。


【大意】究竟还是六月里西湖的风景美啊!这时湖上的风光和其他季节大不一样,万顷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 ,


一直连接到天边。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这荷花开得分外红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寺。早晨 诗人送朋友走出佛寺看到了


西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 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法,着重描绘了碧绿


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出了 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诗中的后两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多用来比喻


有特色的、成绩 突出的人和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