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方文化谈 南京市地方文化
-
南京地方文化谈
南京市地方文化
< br>南京简称为“宁”,别名“金陵”,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建
业、建康、石头城等。有
着
6000
多年文明史的南京,素有“江南
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
国四大古都”,历史
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
历史名人辈出。
<
/p>
20
世纪
30
年
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游览南京后,写了一篇
题为《南京》的文章,文中称:“逛南京
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
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
p>
想……”
当我们回顾南京历史的时候,
不能忽略的是那些历史的英
雄、时代的先声,无法遗忘的是那些优美的诗歌、深情的词曲
。
一、文化名人
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他继承其父和其
兄建立的基业,征战
南北,建安三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
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
年在武昌称帝,国
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
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他善于用威,
专断大政
,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用人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令人思
考的东西。辛弃疾曾在词中称赞他
,认为“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
1
页
共
1
页
朱元璋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重八,汉族,祖籍
安徽凤阳。他
25
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逐
渐成长为
军队首领。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朝的残
余势力后,他于
< br>1368
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
了全
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建国后,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
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
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
部制,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大大加强
了皇权统
治。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名
�
,字梦阮,号雪芹。祖籍辽阳。
祖
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自他的曾祖父起,三代任江宁织造。
雍正初年,受到统治阶级内
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雪芹家受到重
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举家迁居北京。他早
年过的是封
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奢华生活,而后因家道衰落,生活举步维
艰,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写作《红楼梦》的灵感。曹雪
芹的《红楼梦》
以贵族封建家庭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
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
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
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
/p>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横向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
境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思
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魏源,清代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
/p>
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居于南京期间,他写出了对中国近代
第
1
页
共
1
页
思想影响极大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受到林则
徐
的嘱托完成,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该书
详细阐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政治和风土人情,倡导学习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总结出“师
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这些主张不
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
法维新运动也起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善祥,清末南京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
喜读经史。纵观历史,状元不
算稀奇,女状元却凤毛麟角,前代
闻所未闻。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中国才有了女
状元,而
第一个女状元就是傅善祥。在解放妇女政策的感召下,太平军所
到之处,大批受苦受难的妇女踊跃参军参战。此外,傅善祥还力
劝杨秀清废除不
准女子改嫁的条令。傅善祥为太平天国治国、治
政和提倡男女平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
了天国军民的一致赞扬。当时曾有“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
/p>
之说。
二、诗词南京
历代诗人对南京分青
睐,特别是唐代的很多大诗人都在南京
留下不朽的诗作。
p>
杜牧在一次远游中路过南京时,想起自己已故的挚友韩绰,
挥笔写下
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四桥明月
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杜牧的另一首诗《泊秦淮》,表
现出他高
度的爱国情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第
1
页
共
1
页
商女不
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
淮河畔时所作,诗人听“商女”
唱《后庭花》乐曲,生发感慨。
实际上是借南朝陈后主沉溺声色、终至亡国的史实,讽刺
抨击晚
唐统治者纵情淫乐、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
< br>运的深切忧虑。全诗构思绵密,委婉深邃
,词采清新,
澹宕风
雅,是杜牧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杜牧的《江南春》却是另一番风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
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寥寥
28
个
字
,展现了一幅江南春景的长卷,情调欢快,笔触生动,色彩鲜
明,使人仿佛置身于无边的
春色中,而在这锦绣春色中,读者同
诗人一起,感慨着古往今来的兴衰存亡。“南朝四百
八寺,多少
楼台烟雨中”是表现诗人情怀的句子。面对江南天人如此和谐的
美景,看见烟雨中隐隐露出的几处楼台,不禁感慨:佛教盛行的
南朝,寺院数
不胜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画
面迷离深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
村山郭酒旗风”的画面形
成对比。如果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前<
/p>
景,那么,“南朝四百八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背景。前景
明
丽,背景迷离,相映成趣,既拓宽了画面的空间,又增加了画
面历史感;既有对江南美景
的热爱,又有对南朝盛行佛教的讽
刺、灭佛成果的喜悦。
p>
刘禹锡也写过一些南京怀古的小诗。如《乌衣巷》:“朱雀
桥边野草
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第
1
页
共
1
页
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
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
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
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
野草
花”“夕阳斜”作为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
限。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
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
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
的现况;对它的
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
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
含蓄之美
,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一首广
为人传诵的诗:“凤凰
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
/p>
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
见使人愁。”李白受到排挤而离开长安,于天宝六载回金陵登
临凤凰台时,触景生情,感
时伤事,写下了这首抒发个人感慨的
名篇。本诗作为登临吊古之作,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
的感受,把
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
忧国伤时的情怀,意旨尤为深远。
三、成语典故
得意忘形:东晋阮籍
个性无羁,能诗善文,有时在家读书,
数月闭门不出;有时出外游山玩水,天半月不回家
。当他快乐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