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摘要
:
自古
多情伤离别。
离别,
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p>
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都与送别有关。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
珍惜友谊,
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
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
作诗相
赠,
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就产生了送别诗。
送别诗大
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
情慷慨激昂的。送别诗,
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别离令人
感伤愁怨,
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
为了
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
承受走向
未知的恐惧承受与
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
因此离别的情感在
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
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
乐观
向上的精神态
度。
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
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
进
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情感
序言
:
送别
诗,
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发离情别
绪,
是
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唐宋时
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
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
诗,代表诗人有
: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
统,
又大胆革新,
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
来的。
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
千姿百态的丰神与
唐诗争奇斗妍。
唐宋诗都
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
立其中。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
活、
社会风俗、
直到个人感受,
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
成
为他们的写作题材。
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
别、惜别、
壮别、阔别五类。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
与
偶遇的过客别。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
谢别诗
,
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
谢别诗从属于送别诗。
p>
由于谢别
诗在
送别诗中所占比重比较小,
因而我们固可以把谢别诗称作送别诗的小宗。
虽
然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例不高,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壮别诗的慷慨激昂
,
惜别诗的委婉含蓄,但是它依然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诗歌鼎盛繁荣的唐朝,
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阔别诗和壮别诗,
也有清新自
然的谢别诗,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
< br>。从表达上看,谢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多朴实自然。
我们
姑且就以以上一首谢别诗作例,
以此分析推测古代送别诗中谢
别
诗的大致风格特色与意蕴表达。以及与其他几类送别诗的大致差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
严羽
提出作诗四
忌:
“语忌
直,
意忌浅。
脉忌露,
味忌短。
”
清人施
补华也说诗
“忌直贵曲”
。
然而,
p>
李白
《赠
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
,绝少含蓄。其“语直”
,其“脉露”
,而“意”
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
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
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
反而
显得真率,
亲切而
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
“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
见
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
,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
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
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
遥闻
”<
/p>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
先闻。
这样的送
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
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
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
尺”既描绘了潭的
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
离人的
情怀
,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
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
尺”
,
那
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
好就好在不
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
空灵而有
余味,
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
/p>
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由以上可以粗略看出,
谢别诗比较直白,
相对于惜别诗的婉转,
更容易使人
理解。但是却缺
乏深度。对于壮别诗和阔别时来讲,豪放壮阔,慷慨激昂是主要
情感表达基调。
如果从感情基调来区分这几类送别诗的话,
谢别诗则属于恬静安
然的类型。
二、恋别
恋即依恋不舍和牵挂。
俗话说世间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分离最直观的
感情便是恋,
自古以来与友人分离,
亦或是与亲人爱人分离都是痛苦的,
< br>令人难
以割舍的。所以这一类诗歌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不
舍,
以及分离后的惆怅孤寂之情。
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情,
只是亲友离去的最直观的离
愁别恨。
与其它类
型送别不同,
没有过多的鼓励劝慰亦或是积极乐观,
也没有其<
/p>
它表明自己心志或抒发自己感慨的感情。重点在一恋字。
例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
疆时
作的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
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这两句看上去就是两句平常
的劝酒词,但却情真意切,内涵深远,一个“更”字
,写出了临别的恋恋不舍,
深情叮嘱,
而且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
出作者在之前便已经多次叮嘱了,
感情表达
更加深刻。而“无故
人”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友人要离去的遗憾之情。诸如此
类的诗词还有很多,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都是直接抒发了
与恋人和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心情。
三、惜别
惜别,
就是说相互珍惜之间的感情,
但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
在分
别时相互
给予美好的祝愿,
或者在不同的诗人的心境下还会有不
同的惜别之情。
惜别与恋
别其实是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的,
p>
毕竟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不会有特别
明显的区分。但在分析送别诗种类的时候细细分析诗句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惜别之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
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
对他与孟浩然友情的珍惜,还有两人友情的深厚。同时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境界开阔,
诗人对老朋友去扬州也充满了羡慕之情。
同样表达
着惜别之情的还有
杨万里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今日惜别老友,
作者倍感六月的西湖美景
“风
光不与四时同”
。
总体来说,
送别诗虽说都是送别离别为主题,
但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会有不
同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而这也恰恰是各种送别类型诗的各自的独特之处,
根据各
种不同
的类型,
站在它们自身环境里,
从诗人主观心情以及诗句的客观
环境里去
分析,再与其它进行比较便可以了然在心。
四
、
壮别
<
/p>
壮者,慷慨激昂也。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可以看做是“壮别诗”的重要
代言人,
他们将那些情思缠绵、
徘徊留恋的临别赠言写
成激昂慷慨,
鼓舞人心的
“壮别”诗作,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
觐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萧立之《送人之常德》等。
<
/p>
作为“送别诗”中一道色彩鲜明、意境独特的“壮别诗”
,在唐宋
时期也取
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除去上面提到的边塞诗人高适等
,
唐朝诗坛上德高望重的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王维、陆龟蒙,宋代诗词界的大家苏轼、梅尧臣、
萧立之等都在
“壮别诗”
上谱出了一曲曲天籁之音,
成为唐
宋时期文化圈的重要
一环。
众所皆知,
唐宋时期发达的经济与纷呈的生活、
强盛的政治与扰攘的军事、
璀璨的文化与新颖科技等,
这些,
都是唐宋
“壮别”
诗词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也熏陶着“壮别”诗
词的个性发展、性格鲜明的形成。
分析几首“壮别”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该类诗歌的独特之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