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点大全(整理精品版)

玛丽莲梦兔
520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0: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无意争春的意思)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总括



< p>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 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


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 了固定的关系)


等,


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


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 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


田园桑麻、

大漠孤城之类,


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 人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


象,才能深入领 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 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


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

< p>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



“╳╳的寓意是什么”



“╳╳指 什么”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什么意思”


“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 p>


“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 诗歌为


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 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


+


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即解释诗句


)


3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


+


主观感受


+


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

< p>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


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 物,


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


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


在描摹出图景后,


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


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或雄浑壮阔、


高阔远深,


或恬静优美、


或萧瑟凄凉、或生 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 述为:


愉悦、欢


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 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


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




1


)找到 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


)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


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 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


)展开 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


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p>


3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


)分析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或给 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哀伤的情怀”是不 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 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6


分)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哮着远


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 br>暴风雨将临,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但诗人却反而< /p>


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br>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



“留 ”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


(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 br>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 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


“相思情苦”< /p>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 亭折柳”传达


“惜别情”




“江湖扁舟,


月落乌啼”


传达

< br>“诗人的羁旅之苦”




“梦后 酒醒,


烟柳断肠,


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p>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2


< /p>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p>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



“主


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 /p>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


抒发


(


寄寓


/


揭露


)


什么感情



2



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


通过什么手法


+


抒发什么情



+


评价


(< /p>


总分总式


)


答题要领:


两点,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 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


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 了„„抒发了„„”




< p>
1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


,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 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p>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


整体 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


(西湖)


、时间(月夜)


,人物(诗人)


、事件(荡 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


眠、风清月白)


,归纳 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


诗人的思想主旨。< /p>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


“谁羡”



“便是仙”


进行读解,


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 /p>


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


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 揭


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


湖水天光相映,


柔风习习,


夜鸟闲眠,


一片宁静、


美好,


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 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 br>2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 p>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 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霜草苍苍”



“虫切切”



“月明荞麦”



“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 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


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 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


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 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


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 雪”


,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 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


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


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 情


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


3



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 、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


(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 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


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 、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


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 、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丑奴儿



少 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 /p>


如: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 《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p>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 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


《闺怨》



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李 白


《乐府》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 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


、苏轼《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


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 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4



[< /p>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 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


表现 手法


(表达方式、


文艺表现方法)


、< /p>


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br>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


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


卷设题是要我们从 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


)必须


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 /p>


2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


的具体运用。



3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 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


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


分析表达作用


(

句意


+


文意


+

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


描写


)+



(


描写


)


什么


+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p>


+


表达作用


(


句 意


+


文意


+


主 旨情感


)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 ,


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


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


、阅读


[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 p>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



]


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 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


典雅、庄重;悲壮、 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 br>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 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


就可以逐一


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 看,出现了口语“那”


,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


得 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


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


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

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

< br>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如“他席他乡”


“那从”等,显得浅近亲


切。手法上三句“人情 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


则采用反问“鸿雁那 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


, 却使诗人


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2






5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折 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


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 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 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


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 闻折柳”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


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p>
将士积极参战,


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附常用关键词:



1


、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

< p>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 /p>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 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p>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


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 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 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能够起到含 蓄、


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


用。既 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增强了作 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


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


运用历史故事 。



点化


(


化用


)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


进行再加工再创 造,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 意境开拓。



互文――


“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 的


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


为了避


免词语单调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


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


是出于字


数的约束、


格律的 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 来表达丰


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 略另一个,



“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

< br>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


充、彼此 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 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 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6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 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



2


、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 艺术手


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 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


来引起情,


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 读者的


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 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


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p>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景中寓


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 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


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 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


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


而是承载传递了


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 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


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


即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 的鉴赏,


关键在于情是何情,


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 何景了


——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


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 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 /p>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

< br>表现的是情绪,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


感受,所以它 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


表明心迹 ,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 一些特性,


托物言


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


烘托与对 比、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


声色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渲染是指国画中,


在需 要强调的地


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显出物象阴阳向 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


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 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


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 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 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7



现的 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


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 /p>


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


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


主体。对比就 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 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p>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 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


这种方法。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


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


借助这类 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


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 类虚境


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


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


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


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


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


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 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 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是常< /p>


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作


为动静结合 的写景方式,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 以静为主,


以动


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为声,


“动”为

< br>动)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 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 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


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 p>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 p>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它们


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

< br>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 物,


点面结合,


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 更丰满,


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

< br>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


写。但是,


即 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


特别需要加 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 景物,


观察者所处


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 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 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


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


作中,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


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

< p>
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


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运用在诗歌当中,


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