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点大全(整理精品版)
-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总括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
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
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
了固定的关系)
等,
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
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
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
田园桑麻、
大漠孤城之类,
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
人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
象,才能深入领
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
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
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
.
“╳╳的寓意是什么”
,
“╳╳指
什么”
,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
.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
“表达了什么意思”
,
“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
“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
诗歌为
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
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
、人物形象:身份
+
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即解释诗句
)
3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
+
主观感受
+
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
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
物,
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
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
在描摹出图景后,
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
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或雄浑壮阔、
p>
高阔远深,
或恬静优美、
或萧瑟凄凉、或生
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
述为:
愉悦、欢
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
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
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形象类:
1
(
1
)找到
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
)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
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
象(
4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
(
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
)展开
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
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p>
3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p>
4
)分析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或给
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
哀伤的情怀”是不
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
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6
分)
答: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p>
又咆哮着远
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 br>暴风雨将临,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但诗人却反而<
/p>
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附相关术语:常见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br>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
,
“留
”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
p>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
(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 br>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
鹧鸪鸟——离愁别绪
p>
13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
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
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
“相思情苦”<
/p>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
亭折柳”传达
“惜别情”
;
以
“江湖扁舟,
月落乌啼”
传达
< br>“诗人的羁旅之苦”
;
以
“梦后
酒醒,
烟柳断肠,
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p>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
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2
<
/p>
[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
(二)情感主旨类
考查方向:
1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
,
“主
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
/p>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
+
抒发
(
寄寓
/
揭露
)
什么感情
p>
2
、
概括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
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
+
通过什么手法
+
抒发什么情
感
+
评价
(<
/p>
总分总式
)
答题要领:
两点,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
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
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
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
了„„抒发了„„”
。
例
1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
,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
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
/p>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
整体
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
(西湖)
p>
、时间(月夜)
,人物(诗人)
、事件(荡
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
眠、风清月白)
,归纳
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
诗人的思想主旨。<
/p>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
“谁羡”
、
“便是仙”
进行读解,
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
/p>
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
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
揭
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p>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
p>
湖水天光相映,
柔风习习,
夜鸟闲眠,
p>
一片宁静、
美好,
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
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
< br>2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
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霜草苍苍”
、
“虫切切”
;
“月明荞麦”
、
“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
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
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
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
“独
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
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
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
雪”
,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
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
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p>
附常用词
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
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
情
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
不再
3
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
、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
(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
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
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
、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
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
、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丑奴儿
•
少
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
/p>
如: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
《水调歌头
•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p>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苏轼《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
塞下秋来
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
《闺怨》
、
欧阳修
《踏莎行
•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
李
白
《乐府》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
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
》
、苏轼《水调歌头
•
明
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
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
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4
[<
/p>
复习教(学)案
]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表
达技巧类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
表现
手法
(表达方式、
文艺表现方法)
、<
/p>
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br>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
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
卷设题是要我们从
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
1
)必须
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
/p>
2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
的具体运用。
(
3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
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
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
分析表达作用
(
句意
+
文意
+
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
描写
)+
叙
(
描写
)
什么
+
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p>
+
表达作用
(
句
意
+
文意
+
主
旨情感
)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
,
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
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1
、阅读
[
唐
]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
注
]
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
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
典雅、庄重;悲壮、
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 br>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
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
就可以逐一
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
看,出现了口语“那”
,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
得
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
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
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
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
< br>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如“他席他乡”
“那从”等,显得浅近亲
切。手法上三句“人情
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
则采用反问“鸿雁那
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
,
却使诗人
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
2
、
5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
杨柳”
,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
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
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
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
4
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
闻折柳”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
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士积极参战,
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
附常用关键词:
1
、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
/p>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
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
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
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
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能够起到含
蓄、
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
用。既
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
p>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增强了作
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
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
运用历史故事
。
点化
(
化用
)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
进行再加工再创
造,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
意境开拓。
互文――
“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
的
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p>
A
为了避
免词语单调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
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
是出于字
数的约束、
格律的
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
来表达丰
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
略另一个,
即
“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
< br>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
充、彼此
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
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
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6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
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
2
、表现手法:
⑪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
艺术手
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
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
来引起情,
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
读者的
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
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p>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
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
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p>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景中寓
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
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
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
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
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
而是承载传递了
p>
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
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
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
即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
的鉴赏,
关键在于情是何情,
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
何景了
——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
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
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
/p>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
< br>表现的是情绪,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
感受,所以它
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
表明心迹
,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
一些特性,
托物言
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
烘托与对
比、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明暗结合、
正侧结合、
声色结合、
p>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渲染是指国画中,
在需
要强调的地
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显出物象阴阳向
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
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
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
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
诗歌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p>
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
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7
现的
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
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
/p>
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
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衬托
主体。对比就
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
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p>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
/p>
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
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
这种方法。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
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
借助这类
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
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p>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
类虚境
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
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
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
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
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
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
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
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是常<
/p>
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作
为动静结合
的写景方式,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
以静为主,
以动
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喧”为声,
“动”为
< br>动)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
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
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
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它们
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
< br>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
物,
点面结合,
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
更丰满,
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p>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
< br>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
写。但是,
即
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
特别需要加
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
景物,
观察者所处
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
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
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笔――原是
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
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赋形写意,不事烘托,
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
作中,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
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
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
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⑫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运用在诗歌当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