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08993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互文
也叫
互文见义,或简称
“
互见
”
。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
现的词,下文
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这是为了
避免行文单
调平板,
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
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
足。互文一般出
现在诗歌类作品中。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
<1>
独句内部见互文。例如,王昌龄《出
塞》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
;杜牧《泊秦淮》
: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
近酒家
”<
/p>
。
<2>
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
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例如,
《古诗十九
首》
: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
/p>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3>
特
殊结构的互文见义,
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
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
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例如,杜甫的《客至》
: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
北朝民歌《木兰诗》
: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
2
、金文
p>
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
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p>
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
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
而青铜礼器以
“
鼎
”
为代
表,乐器以
“
钟
”
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
亦因得
“
钟鼎文
”
之名。
3
、避讳
古代君
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
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
或在
行文中直写其名,
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
“
恒
”
改为<
/p>
“
常
”
,
“
恒
山
”
被改为
“
常山
”
;唐太宗李世民,
“
世
”
改为
“
代
”
或
“
系
”
p>
,
“
民
”
改为
“
人
”
。二是避家讳,例如
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
“
序
”
为
“
p>
引
”
,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
“
叙
”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
三
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前面说到的
“
恒
”
改为
“
常
”
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 br>“
世
”
改为
“
卅
”
为缺笔。次要的有两种方法
,避名称和改变称呼。
《史记
•
秦始皇
本纪》
:秦时,
改
“
< br>正月
”
为
“
端月
”
。
4
、清浊
p>
汉语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带颤动的叫浊。区分清浊,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是声带是否颤动,
二是是否送气,
三是声调
的阴阳。清音的声带不颤动,
其中又分为全清
和次清。全清是不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
和塞擦音。浊音
声带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浊和次浊。全浊是不送气、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
擦音;次浊是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5
、平仄
p>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
节奏,
即所谓的
“
声
< br>律
”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
p>
6
、叶音
也叫<
/p>
“
叶韵
”
或
p>
“
叶句
”
。叶读<
/p>
xie
(二声)
,和谐的意思。这是唐宋
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
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音以求和谐
的做法。
隋唐时沈重
《诗
音义》开始采
用这一做法,南宋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这一做法。如
“
死生
契阔(叶苦劣
反)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叶鲁吼反
)
”
。
《邶风
•
击鼓》这章诗中的
“
阔
”
、
“
老
< br>”
两个韵脚都注明了
“
叶音
p>
”
。
应该认识到,
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后人读古代韵文,
韵脚不和谐,
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
叶音的作法是任意改读字音,
造成了读音的混乱。
这是错误的做法,
精选文档
违反了语音发展规律,应该加以澄清。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指出:
p>
“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
”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指出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否定了
“
叶音说
”
。
7
、七音
音
韵学中的术语,
是中古三十六字母的一种分类方法。
中古三十六
字母代表了唐代和宋代的
汉语声系统。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
位的不同,
把声母分为五音、
七音和九音。
其中,
“
七
音
”
为:
唇音:
< br>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齿音:
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
牙音:
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
七音是在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基础上,又分出了半舌音和半齿音,是
对声母分类的细化。也为划分九音(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牙音、喉
音、舌齿音)做准备。
8
、中古三十六字母
p>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
三十六字母
p>
”
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古的三十六个声
< br>母,包括: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
疑;影晓匣喻;来;日。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在三十字母的基
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1
、使动用法
p>
古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形式,指谓语动词具有
“
使宾语怎么样
”
的意思。动词、名
< br>词、
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多为不及物动
词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
可以带
宾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br>。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如《论语
·
尧白》
“
君子正其衣冠
”
。名词的使动
用法是使它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或者发生同这个
名词
有关的动作行为,如南辕北辙等。
12
、偏义复词
[2014]
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
反的语素构成,
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
素的意义;
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只有一个形式,
< br>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
石,又叫化石语素。例如:
“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
“
契
”
是投合,
p>
“
阔
”
是疏远,这
里是偏义
复词,偏用
“
契
”
的意义。
13
、郑笺
东汉郑
玄所作《
<
毛诗传
>
< br>笺》的简称。
《说文解字
·
竹部
》
:
“
笺,表识书也
< br>”
,即表明标
记的意思。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
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他作
《毛诗笺》
,谦
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书出后,
《毛
诗》日盛,三家诗。
14
、
《史记》三家注
p>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深远。
< br>《史记》的
声望随日剧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俗
称
“
三家注
”
的《史记
集解》
(刘宋裴骃注)
、
p>
《史记索隐》
(唐司马贞注)
、
《史记正义》
(唐张守节注)
,是其中影响
最大的。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
p>
说,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去粗取精,融汇贯通。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博采众家注<
/p>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