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男子的诗句

别妄想泡我
613次浏览
2021年02月21日 04: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21日发(作者:张国容)



古代描写男子的诗句




篇一: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第十名: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




字词注释



1.


莺啼:即莺啼燕语。


2.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


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


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


楼台:楼


阁亭台。


此处指寺 院建筑。


7.


烟雨:


细雨蒙蒙,< /p>


如烟如雾。


[2]



白话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


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


全笼罩在风 烟云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 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


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 台景


色,


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


别 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


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 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


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


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1]



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


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第九名: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




三杯 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句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


虚怅惘 、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


样子。




⑶乍暖还(


xu

á


n


)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


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 br>


⑹损:表示


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


暗用白居易


《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3-4][5-7][8]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


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


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 p>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


都已经憔悴不堪,


如今还有谁 来采摘?


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

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


一个“愁”字了结!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 清照的作品。作品


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

< p>
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


代色彩。此词在 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


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 十四个叠字,


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


字一泪,风格深沉凝 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八名: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注释



1.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山河在:


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


少。



3.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



恨别:怅恨离别。



5.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


抵:值,相当。




诗句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


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


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 越短,简直要不


能插簪了。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


句写春日长安 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


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 苦哀思。这首诗


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


“恨别鸟惊心’


’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

< br>致发白而稀疏,


对仗精巧,


声情悲壮,

< br>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第七名:


《蝶恋花》柳永


< p>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


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 意?拟把疏狂图


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词句注释




⑴伫 (


zh


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


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


n


à


n



: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


天际 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


不羁。




⑺强(


qi


ǎ


ng


)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⑻衣带 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



“相去

< p>
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⑼消得:值得。


[2-3][4]



白话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


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 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


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 /p>


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


了你我 情愿一身憔悴。




《蝶恋花·伫倚 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


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 景物描写渲


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

< br>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


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 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


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 公坚毅


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


性的形象。




第六名: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


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


煜所作的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匡义


知道这件 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


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 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


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


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


通过凄楚中 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


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 成沁人心脾的美感


效应。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


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 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


春水”


“玉壶水”

< br>“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


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


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


称,这 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

< p>
“都”


“那”


“还”


“却 ”



[2-3]



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


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 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


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


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


水滚滚东 流




第五名:


《水调歌头》苏轼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p>


千里共婵娟。




赏析




本词 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 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


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


传说融合一处,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渗进 浓厚的哲学意味,


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

< p>
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 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


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 融一的境界,


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


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


缺的结论。全词构思 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


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

、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


及 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


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 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


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 /p>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


于哲理 ,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3]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


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 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


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 /p>


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


望仍无 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


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 聚了。此刻,词人面对


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




第四名: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


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


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


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1.


【将进酒】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将



qi


ā


ng


)进酒,乐府旧题。将,请。



2.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东流入海,


不会倒流回来。


3.


【高堂】父母。



4.


【悲白发】为鬓发斑白而伤感。



5.


【朝如青丝暮成雪】形容时光匆促,人生短暂。青丝,


黑 色的头发。暮成雪,到晚上黑发变白。



6.


【得意】指心情愉快,有兴致。



7.


【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金钱不足贵,散去还会来。



8.


【会须】应该。



9.


【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勋、元丹丘。



10.


【侧耳听】侧着耳朵听,形容听得认真、仔细。侧,


一作“倾”




11.


【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钟鼓,古时豪贵之家宴


饮以钟鼓伴奏。馔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12.


【寂寞】默默无闻。一说“被世人冷落”

< p>



13.






< p>
















(< /p>


192~232



,封陈王。宴平乐,在 洛阳的平乐观宴饮。


14.


【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 一斗酒值十千钱,指酒美价


昂。曹植《名都篇》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斗,盛


酒器,有柄。 恣欢谑,尽情寻欢作乐。谑,喜乐。


15.


【径


须】只管。



16.


【五花马,千金裘】五花马,指名贵的马。千金裘,


名贵的皮衣。


17.


【将出】拿出。



18.



【万古愁】绵绵不尽的愁。


[4]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


喻意青春短暂)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第三名:


《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1.


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


博山:


山名,

< br>在江西广丰西南。


3.


少年:


指年轻的时候。



4.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


层楼:高楼。



6.

< p>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


< br>qi


ǎ


ng


< br>:勉强地,硬要。


7.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


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



9.


“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 /p>


地顾左右而言他。



4


译文




人 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


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如今 尝尽了忧愁的滋


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啊!




二名:


《无题》



李商隐




相 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

< br>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


此去多无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


东风:春风。


2.


残:凋零。



3.


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


,含相思之意。


4 .


蜡炬:


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5.


泪:指蜡泪,隐


喻相思泪水。


6.


镜:照镜,用作动词。



7.


但:


:


只。



8.


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9.


夜吟:夜晚


吟诗



10.


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11.


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1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