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
大林寺桃花
体裁:诗
题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
名字:白居易
年代:唐代
描述:白居易(
772
——
846
),
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
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
洛阳市郊。白园
(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原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
和十二年(
817
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
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
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
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
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
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
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
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
,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
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
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
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
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
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
‘此地实匡庐
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
,寂寥
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
拾遗,可谓春风得
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
被贬为江州
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
是天
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
p>
《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赏析二:思想内容
《大林寺桃花》是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
817
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
)
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
p>
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
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
< br>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赏析三:艺术特色
这首诗中,既用桃
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长恨春
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
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
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
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
可以转来躲去。且不只是有脚而已,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在这首短诗
中,
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
有对春的无
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
立意新颖,构思灵
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
中的又一珍品。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
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
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