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1
、
内容简
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它是继等差数列后有一个特殊数列,
是研
究数列的重要
载体,
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如细胞分裂、
银行贷款问题等都要用等比数
列的知识来解决,
在研究
过程中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
在
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2
、
教学目标确定
:
从知识
结构来看,
本节核心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可从等
比数列的
“等比”
的特点入手,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学习等比数列
的概念,同时,还要注意“比”的特性。在学
习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基础上,
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一些常用的性质。
从而可以确定
如下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能运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相
关问题;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进行相关运算。
3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等比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
等比数列“等比”特征的理解、把握
和应用
4.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辅助教学
5.
p>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
,
类比教学
.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温故知新
(
1
)等差数列定义:
a
n
a
n
1
d
(
d
为常数
)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p>
那么,还有像等差数列这样前项与后项的关系特殊的数列吗?
师生互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复习就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
2
、
引入概念
举出几个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际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其特点,从而引入等比数列的定义
情境一:折纸
如果能将一张厚度为<
/p>
0.05mm
的报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依次对折
50
次,你相信
这时报纸的厚度可以在地球和
月球之间建一座桥?
情境二:
《庄子·天下篇》中写到: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现代语言“一尺长的木棒
,每日取其一半,永远也取
不完。
”我们把“一尺之锤”看做单
位“
1
”
,那么可以得到:
1
1
1
1
…
2
4
p>
8
情境三:
研究下面三个数列并思考其特点
①
2, 4, 8, 16,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
②
1,
1
1<
/p>
1
,
,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
2
4
8
③
p>
5,25,125,625
…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
④
-2, 2, -2, 2,
…
.
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
师:观察以上几个数列的前
4
想,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有什么规律?
生: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板书)
p>
师:回答正确,好,上述三个数列都具有很好的特点,它和等差数
列一样,是一类重要
的数列,谁能为这样的数列起个名字吗?
生:叫“等比数列”
。
师:可以,请完整地叙述一下。
生:如果一个数列(
)从第
2
项起(
)
,每一项(
)与它前一项
(
)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
,那么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
(
)叫做公比.
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
这个数
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q
< br>表示(
q
≠
0
< br>)
师生互动:
学生完成引例,
教师引导学生依照等差数列的定义,
尝试总结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
为了增加学生对等比数
列定义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习惯)
师:等比数列的定义还可以用怎样的数学式子来刻划?
生:
a
n
1
q
(
常数
(
)
n
=1,2,3
,
)
a
n
得出等比数列数学语言:
< br>a
n
1
q
(
q
为
常
数
,且
q<
/p>
≠
0
;
n
∈
N*
)
a
n
或
a
n
q
< br>(
q
为
常
数
,且
q
≠
0
;
n
2
n
∈
N*
)<
/p>
a
n
1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深刻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深刻记忆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并应用于解题)
3
、
深化概念
(
1
)讨论:说出数列①--④
的公比
q
的值
①
2,
4, 8, 16,
…
②
p>
1,
1
1
1
,
,
…;
2
4
8
③
5,25,125,625
…
④
-2,
2, -2, 2,
…
.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运用情景三的例子)
(
2
)
引入例题深化定义
【例
1
】
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比数列,
哪些不是
?如果是,
写出首项
a
1
和公比
q,
如
果不是,说明理由。
1
1
1
(1)
1,3,9,27
,…;
(
2
)
2
,<
/p>
4
,
8
…;
p>
(3)5,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