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一课时)
教材:
浙江省
职
业
学
校
文
化
课
教
材《数学》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
教学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
(下)第六章《数
列》第四节的内容。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
它
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
的实
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
,
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
比、化
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
,
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
必备的数
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
导需要学生观
察、
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
同时也是培养
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
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
• 知识基础:
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
公式等
内容
,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
•
认知水平与能力:
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
立、合
作地解决一些问题,
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
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
列前
p>
n
项
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
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
利因素是:本
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
,这对学生
的思维是一个突
破,另外,对于
q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
中容易出错.
三、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
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
我制
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
6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
在此
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
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
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
探
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感受数
学的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等
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 br>.
•
难点:
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运用
.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破难点”
,
即一抓学生情
感和思维的兴奋点,
激发
他们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并及时给予肯定;二抓知识的
切入点,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
当的提示和指导
•
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
适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米用多兀教学法,让学生至于
情景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分组讨论探究,而教师重在启发,
引导。基于教学平台和数学软
件让学生可观,可感,可交流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一、课前学生展示:
课前
(
1<
/p>
)
庄子语录: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分组派代表
展示,并在辅助黑板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
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
6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成果
展示
问
8<
/p>
天去多少?
(
2
)
微商:
1
人发朋友圈,
3
人转发,
3
人之后又
上转换成两个求和
的式子
望,而就身边的事例引
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3 /
6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分享
9
人转发,那么依次转发到
n
次,问有多少人转发
了朋
友圈。
、
探
究
归
纳
10mi
n
动手实验的引人,
引出
课
题的同时激发学生
的兴
【撕纸实验】
参与其中。
趣,调动学生主动
性
.
实
课前每位同学人手准备一张报纸,第一小组不
p>
撕。
学生积极探究,解决
验内容紧扣本节
课的主
其他组同学将报纸第一次对折,每组中一名同
学不撕,
题与重点
.
留岀时间让学
情境
生充分
地思考、
讨论
.
用错
其他组员对折撕开,第
二次对折,还是每
一组中一名组
学生观察、思考
位
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
员不再撕了,其他组员对折撕开,重
复上面循环到最后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
前
n
项和公式的关键
< br>
是
组里第五个。那么每组有多少片
纸?
变“加”为“减”,
在教
比较、研究,学生发
探究:如何求和
师
< br>看
来
这
是
“
天
经
地
现:(
1
)、(
2
)两
第一组:
1+1+1+1+1=5
义”的,
但在学生看
来却
式有许多相同的项,
其他每组有:
1
2
2
2
2
3
2
4
31
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
问题延伸:
教学中应着力在
这儿下
把两式相减,相同的
如果全班
30
人一起做这样的实验那么我们能得
到多
功夫,
让学生经
过思考讨
项就可以消去了
.
少张纸片?
论,
教师引导
类比倒序相
加求和的
本质,
运用数学
共有:
1 2
2
2
2
3
2
29
S
30
中重要
的转化思想,
通过
【教师提问】
构造
法发现上述解法,
让
(
1
)
< br>
能否逐一相加得结果?
学
生在探索过程中,
充分
(
2
)
那有什么简单方法?
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从
而
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
序相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
趣和
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
造等式,
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这
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
问题转化为易
也是培养学生
辩证思维
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
少了项
.
那现在用这
< br>能力的良好
契机
.
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
怎样简
化运算?能否类比
倒序相加的本质,
根据等
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
运算
来解决问题?
1
、问题探究
课堂中学生动手实
验
探讨仁
1
2 2
2
2
3
2
29
S
30
,
记
为(
1
)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
有何联系?
(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
探讨
2
: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就变成了
它的后
-
项,(
1
)
式两边同乘以
2
则有
2 2
2
2
3
2
29
2
30
S
3<
/p>
。
,记为
式•比较
1
)
(
2
)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强调指岀: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
程,反思:为什么
1
)式两边要同乘以呢?
p>
全过
、
2
、归纳
学生推导公式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设等比
数
探
究
列为
a
n
,公比
为
q
,
如何求它的前
< br>n
项和?
让学生自主
归
纳
形
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成
公
式
一般等比数列前
n
项和:
7min
s
n
a
1
Sb S
b
LL
昂
1
a
n
?
即
S
n
错位相减法
S
n
a
1
a
1
q
a
1
q
2
qS
n
a
1
q
a
r
q ag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
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
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
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
的愉快和成就感。
突破重点,达成课堂
初
步目标
a
〔
q
a
1
q
2
a
〔
q
n
2
a
〔
q
n
1
?
a
1
q
n
2
a
1
q
n
1
3
a^
n 1
a^
n
_
n
a
1
(
1
q
n
)
1
q
(
1
q
)
S
n
a
1
a
’
q
4 / 6